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面向廣大市民的垃圾分類知識普及讀物,旨在響應政府關于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號召,在市民中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全書由第一章《怎么給垃圾分類》、第二章《家庭垃圾分類》、第三章《辦公場所垃圾分類》、第四章《公共場所垃圾分類》、第五章《垃圾的回收與利用》等內容組成,從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垃圾分類著手,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廣大市民講解垃圾分類的科學的方法,回答常見的垃圾分類的疑問。
《市民垃圾分類指南》編寫組 ·生態環境 ·7392字
紅寺堡作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有著很強的特殊性:移民來源多樣、民族構成復雜、經濟發展滯后、宗教派別交錯、資源競爭激烈等。隨著生態移民工程的不斷推進,各種影響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涌現,移民經濟收入增速減緩,產業化發展仍待加強,水土資源壓力持續增大,社會管理尚需進一步規范,種種跡象表明,紅寺堡生態移民區的開發建設進入了瓶頸期。
張京澤 任維楨 ·生態環境 ·35.6萬字
本書從綠色交通、綠色飲食、綠色建筑、綠色節能等方面,匯總了日常生活中與綠色健康生活密切相關但又常被忽視的一些常識問題,并對其進行解析,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語言通俗易懂,書中所舉事例多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
劉少影 ·生態環境 ·9.5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湖北省的湖泊概況、湖泊成因、湖泊沉積、典型湖泊發育演化、湖泊特征、湖泊水生物、湖泊資源、湖區文化和湖泊管理。本分冊為大九湖。
湖北省湖泊志纂委員會 ·生態環境 ·1.1萬字
《綠色環保從我做起叢書》用趣味漫畫詮釋科普知識,傳達全新的科學學習理念,教會孩子用科學的方法探索知識,感知自然的奇趣、科學的奇妙,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垃圾分類》是《綠色環保從我做起叢書》的分冊之一。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漫畫和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垃圾分類對于綠色環保的重要意義、實用的生活垃圾分類法、科學利用可以變廢為寶、要養成對隨地廢棄垃圾說“No”的好習慣、國外垃圾分類的經驗分享等精彩內容。《垃圾分類》旨在普及環境知識,倡導環保理念,適合所有對環保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閱讀。
高英杰 唐在林 ·生態環境 ·2.4萬字
本書對松花江流域自然概況、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松花江流域生態資源以及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與破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特別是對針對生態破壞與水環境污染問題多年來采取的修復與治理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書中從政策體系、機制建設、經驗借鑒、宣傳教育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分析研究;對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執行情況,各相關生態要素的修復、治理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針對性較強的政策建議。
許淑萍 朱宇 王愛新 王繼偉 ·生態環境 ·30.5萬字
本書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當今世界各種各樣的難解之謎和科學技術,集知識性、趣味性、新奇性、疑問性與科普性于一體,深入淺出,生動可讀,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廣大讀者在興味盎然地領略世界難解之謎和科學技術的同時,能夠加深思考,啟迪智慧,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能夠正確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激發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熱愛科學和追求科學的熱情,不斷掌握開啟人類世界的金鑰匙,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使我們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主人。
科普小組主編 ·生態環境 ·5.6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古代防洪工程、古代灌溉工程、古代水運工程、古代城市水利工程、古代園林水利、古代水土保持工程、古代水力工程。
王英華 杜龍江 鄧俊 ·生態環境 ·8.8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本書立足現實、史論結合,力圖反映中國古今水與制度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發展脈絡。在豐富多彩的治水興水制度中,選取了水利管理機構設置、防洪法規、農田水利法規、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制度、水事糾紛解決機制、水權制度等方面內容,并結合具有制度作用的古代民間水事規約,分析了不同歷史條件下涉水法律制度建立的背景、作用、特點和文化蘊含。水法律法規作為制度形態的水文化,體現了治國治水思想,其蘊含的優秀文化元素,對于依法治國背景下的當代水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饒明奇 王國永 ·生態環境 ·22.5萬字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所覆蓋。故而海洋作為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巖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制地球表面的環境和生命特征的一個基本環節。對于海洋,雖然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它的廣闊,卻無法看到其深層的東西,而海洋的內部則包羅萬象,充滿著神秘的色彩。《科學與海洋》教我們利用科學來探索海洋,從科學的角度領略海洋的神秘風光。
李宏主編 ·生態環境 ·7.3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以水作為切入點,同時以水統領全書,分章節整理與研究了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與水有關的水崇拜、水祭祀、水節日及風水理念等水習俗,探討了水文化對中華民族民風民俗形成的影響,展示出水文化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巨大意義。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國家,與水有關的民風習俗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千姿百態。有水才會有生命,有水才會有人類,有人類才會有生活,有生活才會有文化,有文化才會形成文明,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與水相關的民風民俗是生活的積累,是歷史的積淀,是凝聚區域人群的紐帶,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撐。傳承、保護、弘揚民風民俗是我們的義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王瑞平 史鴻文 邱艷艷編著 ·生態環境 ·19.9萬字
人類的歷史,就是災難與發展共存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些令人恐懼、令人刻骨銘心、令人終生不能忘懷的災難,始終沉淀在人類的記憶中,一代代流傳……經過這些災難洗禮的人類,卻無比堅強、無比決絕——他們從災難中奮起,與災難抗爭,任何苦難都不曾令高傲的人類屈服。他們。終于成為自然的強者,成為生命之者。在這兒,我們追溯著歷史的記憶,回顧那慘烈的一幕幕往事;我們試圖展現在災難面前那堅強的人類的靈魂,以此獻給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始終與災難相抗爭的生靈。
吳正清編著 ·生態環境 ·20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本書主要介紹水對我國文學藝術(包括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楹聯等文學形式和書法、繪畫、音樂、戲劇、雕塑、建筑)等方面的重大影響和作用。本書適合于水利行業職工、水文化研究學者、社會大眾的閱讀。
朱海風 史月梅 張艷斌 ·生態環境 ·27.4萬字
本書按照“奇”“美”“謎”的獨特視角把重慶的地質奇觀分為三個篇章,即奇篇、美篇與謎篇,分別從國家地質公園、峽谷溝壑、特色地貌、江河橫流等重慶眾多地質景觀中精選出95處奇觀結集成書。“奇”主要描述罕見的地質景觀;“美”則向人們展示獨特的壯麗自然景觀;“謎”則主要介紹成因不明或有多種成因解釋的地質奇觀。
謝斌 張鋒主編 ·生態環境 ·4.4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主要介紹了先秦時期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孫子、墨子等文化巨匠論水的情況。
靳懷堾 ·生態環境 ·11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介紹了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對水以及水戰的闡述,講解了因水而起、借水而勝、受水影響的各種戰爭典例,主要包括:兵家論水、因水而戰、以水代兵、絕水勝戰、以水助戰、以水御敵、渡水作戰、水上之戰、城池并重、鑿河攻敵。
武善彩 歐陽金芳 ·生態環境 ·12.5萬字
本書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性及其綜合性,從人類、歷史與環境,人類、社會與環境,及人類、科學與環境的角度對人類與社會環境問題進行論述。
王天津 田廣 ·生態環境 ·37.4萬字
本書圍繞著湖湘自然生態保護區,以24節氣為時間線,以詩意的語言記錄365天發生在湖湘大地上的240種美麗風光及珍稀物種現象,結合240張高清絕美特寫,展現湖湘自然之獨特,為讀者講述與古老湖湘文明交融傳承的地理人文故事。本選題邀請湖南省林業局系統專家對專業知識進行整體把關,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生物多樣性的美麗畫卷,讓讀者在詩畫里感受湖湘自然之美,引領讀者走近湖湘自然,領略物種生存智慧,從平凡的生命中汲取非凡的力量。
湖南日報社編著 ·生態環境 ·6.8萬字
本書從旱災和饑荒、無法抗拒的火山和海嘯、無情的戰爭和種族屠殺、地震災難、劇烈的污染、颶風和洪水災難、可怕的傳染病、海難、空難以及特大火災等方面入手,闡述了災難給人們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痛,告訴人們災難背后的故事,希望讀者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能喚起歷史的記憶,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保護自己,也保護人類,并珍惜現在的生活。
李杰卿 ·生態環境 ·25.5萬字
從亞洲的卉老與含蓄之美,到歐洲的深情與浪漫之旅;從非洲的狂野與廣漠之行,到美洲的神秘與溫柔氣息;從大洋洲的豐富和大氣間穿梭,到南北兩極的奇幻與想象間邀游,自然的力量在永不止息地塑造著這顆美麗的星球,太陽日復一日地在不斷地俯首與仰望間幻化著數不清的神奇。讓攝人心魄的絕世美景和鬼斧神工的地質地貌去凈化靈魂,同到生命初的地方。
《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編 ·生態環境 ·2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