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民間玩具歷史久遠,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發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間流傳、發展、演變,它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透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民間玩具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思巧妙,造型夸張,色彩明快,是實用性與裝飾性并舉的造型藝術。全書的內容立足中國傳統民間兒童玩具,把歷史的縱向和門類的橫向相結合,把民間兒童玩具實物和文獻考證相結合,把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系統研究中國民間兒童玩具的保護與發展,對于社會大眾了解這一非遺門類很有幫助。
任曉姝 ·非遺 ·3.8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的基本情況和制作工藝。全書分為“唐卡的發展歷程”、“唐卡的類別”、“唐卡的制作工藝”、“唐卡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及代表性產地”、“唐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等五部分。作者先簡略總體介紹唐卡的產生和發展歷程,然后分別介紹類別、工藝、產地和代表性傳承人,使人一目了然。但在這種看似簡單的介紹中,融入了大量的專業知識,使人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唐卡的特點,了解各唐卡流派的差別,受益匪淺。全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是一本較好的文化類讀物。此書稿有利于宣傳和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對大眾了解唐卡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幫助,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邰高娣 ·非遺 ·3.4萬字
面花、面塑是一種在中國流傳很廣的民間手工藝,它取材容易、制作簡便、貼近生活,因而備受人們青睞,同時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為歷史、考古、民俗、藝術等諸多研究領域提供了非常寶貴且獨具特色的實物資料。本書主要介紹面花、面塑的基本情況及制作工藝。全書分為“面花、面塑的發展歷程”、“面花、面塑的制作工藝”、“面花、面塑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及代表產地”、“面花、面塑的民俗功用與文化內涵”四部分,既介紹了面花、面塑的歷史源流,又介紹了面花、面塑的制作工藝和產地分布情況,更深入挖掘了它們的民俗功用和文化內涵。
曾文琦 ·非遺 ·3.2萬字
泥塑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最為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動物形象為主。題材主要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小說傳奇、戲曲、民俗事項,也有各類寓意吉祥的動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國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廣泛地用于乞子還愿、家庭供奉、辟邪鎮宅、娛樂游戲、裝飾等各種民俗活動和生活日用之中。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中國泥塑的歷史源起與流變、不同泥塑流派的流傳地、技法以及各自的藝術特征等。全書重點突出、敘述清晰,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較好的對中國民間泥塑藝術進行普及宣傳的文化讀物,適合社會大眾閱讀。
張西昌 ·非遺 ·4.8萬字
本書意在探索一種更具意義的新聞倫理研究路徑。對于新聞倫理這一新聞學領域的公認難點,德性論倫理研究借助觀念史、知識社會學等現代研究方法,描述新聞德性的觀念體系及德性觀念的生成、變異、殘留等歷史面相,探究新聞德性觀念與新聞生產實踐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厘清新聞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利于新聞倫理問題的深入研究,并積極推動新聞道德評價的有序展開,理論與實踐意義均較為突出。
王金禮 ·非遺 ·18.7萬字
2012年全國28所高等院校正式被批準新設專業網絡與新媒體,而這一專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系列專業教材,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系統的有關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合適教材,全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規劃教材系列正是順應這一形勢需要推出的。這套教材是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沈陽體育學院、貴州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等28所高校的50多位高校專家編寫,內容囊括了14門主干課程和11門選修課程。由此形成國內首個系統、權威的專業課程體系。聘請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兼教育部指導委員郭可,暨南大學支庭榮教授,張晉升教授為專業建設顧問,叢書主編石長順是華中科技大學終身教授,兼任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華中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武昌分院院長。作者隊伍由各高校院系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及授課老師組成,代表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領域的權威。《數字媒體概論》是必修課系列中對應的教材。
尹章池等 ·非遺 ·24.9萬字
《傳播學是什么》作者陳力丹,人文素質是一種內在的東西,正如孟子所說:“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上》)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它表現在人們的言談舉止之間,它于不知不覺之時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態,甚至從背后看去也能充沛顯現。
陳力丹 ·非遺 ·12.9萬字
主要介紹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啟動以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各個熱點,并對這些熱點進行點評。
王淼 ·非遺 ·21萬字
農歷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我國很早就有在這天“乞巧”的風俗。2007年,西和縣被中國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西和縣的“乞巧節”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8月7日,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書為此次論壇論文的合集。為論壇提供論文的專家學者從乞巧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現實意義、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展現了乞巧……
西和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編 ·非遺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