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按照“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的理念、原則,以韓國古典散文作為論述對象,分高麗朝、朝鮮朝初期、朝鮮朝中期、朝鮮朝后期等時段,選取若干代表性作家,借助新材料、采用新視角、提煉新問題,考察韓國古典散文對中國文化的接受與變異,探究韓國古代文人是如何內化、發揮與改造中國文化、文學經典。不僅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廣度、深度,拓展了漢文化圈的散文研究領域,還可以為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意義的參照。
王成 ·文化研究 ·20.9萬字
本書以江南望族義興蔣氏為研究對象,在縱向上對蔣氏家族在歷代的發展進行梳理,以展現蔣氏在文學創作、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點;在橫向上,則把蔣氏家族置于整個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著重分析科舉、婚姻、黨爭、交游等與家族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促進,對蔣氏家族長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傳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
劉冰莉 ·文化研究 ·27.6萬字
本書從大眾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入手,以大眾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價值困境為著入點,在厘定、闡述相關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的發展,重點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眾文化價值取向的歷史嬗變及存在的價值困惑,并借鑒美日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的歷史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發展的路徑——宏觀的引領路徑、中觀的規范路徑,微觀的嵌入路徑。這些路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環環相扣,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發展提供了具體的思路和方向。本書適合研究大眾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意識形態、思政教育等領域的學者、教師、學生閱讀。
任美慧 ·文化研究 ·20.1萬字
在俄羅斯,俄羅斯文學扮演著俄羅斯文化代言者的角色。文學不但深刻地表達了俄羅斯思想的訴求,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俄羅斯精神和俄羅斯民族心智,樹立了俄羅斯文化形象,輸出了俄羅斯民族的價值觀。俄羅斯文學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俄羅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幾個方面系統探討了當代俄羅斯文學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深入分析了當代俄羅斯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變化和文學在其中起的作用。對當代中國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鄭永旺 孫影 宋羽竹 石馥毓 ·文化研究 ·24萬字
本書從比較詩學和接受美學研究視角,詳細論述了中英浪漫主義詩學在本體特征上的共性表現和差異表征,既注重把浪漫主義置于文藝思潮發展演進的歷史語境中,探討浪漫主義同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關系,使我們看到浪漫主義思想理念的傳承性和詩學意義的當下性;又著重闡釋中國五四浪漫主義在對英國浪漫主義詩學理念的影響和接受過程中所呈現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特點。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從女性主義視角探討中英浪漫主義時期女性在各自歷史中的地位和受教育狀況,女性閱讀和女性書寫及女性詩學的構建。總而言之,本書論述提升了中國五四浪漫主義詩學與西方話語,尤其是與英國浪漫主義思想的緊密聯系以及在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引申出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中,對文學乃至文化的民族性傳承和發展,對異域文化的影響和接受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范麗娟 ·文化研究 ·20.6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詹姆斯·鮑德溫是美國20世紀黑人文壇上與理查德·賴特、拉爾夫·埃利森齊名的重量級作家。他皈依基督教又背離上帝的傳奇人生為其文學創作著上了濃厚的宗教底色,彰顯了鮮明的世俗宗教傾向。本書將鮑德溫的小說、戲劇、雜文、詩歌等均納入觀照視野,以宗教哲學、存在主義、境遇倫理學、神話原型批評等理論為指導,勾勒出鮑德溫曲折離奇的宗教心路歷程,探討了其宗教思想對基督教的創造性傳承與改寫,揭示了其旨在釋放生命本真的世俗道德家形象。
張學祥 ·文化研究 ·23.2萬字
本書匯聚了在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文化發展戰略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的研究,許多都是作者潛心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國內重要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探討當前國際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時把握國內外文化戰略研究的學術動向,密切關注我國現實,圍繞文化發展戰略與國家形象建構、文化發展戰略的國際視域、文化發展戰略與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文化發展戰略與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戰略與文化產業等論題展開探討。
賈磊磊 ·文化研究 ·22.2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積十年之功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共享之重要研究平臺。第9輯收文21篇,洪子誠先生特稿之外,設欄目6個。“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區域文化與抗戰文藝研究”“區域文化與外國文學研究”是常設欄目,呈現南北學者新收獲。作家專題研究欄目,特推“巴蜀作家研究·巴金”,刊發中堅新秀新成果。“巴渝學人掠影”欄目新推李敬敏專集,展示前輩名家新風范。有經有權,求新求變,持續推進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編委會一直在努力。
周曉風 凌孟華 楊華麗主編 ·文化研究 ·23萬字
1995年至2010年是時代轉型與文化藝術格局急劇嬗變的歷史時期,圍繞文化全球化、文化地球村的歷史語境,形成了種種文化思潮熱點、文學藝術焦點與學術研究的亮點。作者沉浮于時代的波峰浪谷,選取30位有代表性的文藝批評家、作家進行訪淡,內容涉及社會轉型視閾下文學藝術的生態與選擇、消費主義語境下當代文化思潮的流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共融與互仿、全球化語境下的諾貝爾文學獎、同學熱與讀經現象、“非遺”保護與傳承、韓流文化、“狼圖騰”現象、莫言的文學創作等30多個話題。這部訪淡集描摹15年來波浪起伏的文化思潮向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記載了王朝聞、周汝昌、藍英年、莫青等30傳文藝家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獨具個性的藝術創造,探尋文學前賢與學術叫時彥精神求索的心路歷程,是一部文化訪淡視閾下的知識分子心靈史。受訪者多是文壇學林的前輩、中堅與棟梁,他們對跨世紀15年中同文化思潮與文學藝術現象的深度解析與梳理,閃耀著思想光芒,具有珍貴的文學價值、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全書視野開闊,風格活潑,輕松展讀間可獲得知識和思想上的啟迪。
安裴智 ·文化研究 ·25.9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曹衛東主編 ·文化研究 ·25萬字
本書討論了布迪厄的社會學方法——走出意識哲學,接納、思考身體、無意識的模糊邏輯,兼及社會整體與日常生活的社會文化理論。布迪厄發現行動者的“實踐感”,是一種非經院哲學、非理智計算的具身化邏輯,即身體一習性一資本構成的信念邏輯,經由這條具身化(embodied)、非認知的實踐思路,布迪厄揭示了當代社會符號暴力的生產及再生產機制。布迪厄與始于尼采的現代性反思思潮有深刻的聯系,他的生產友再生產機制。布通厄與始于尼采的現代性反思思潮有深刻的聯系,他的“身體社會學”深刻地探入到當代社會的文化機制和實踐中,其方法注重在共時性空間即“場域”中,分析身體性文化資本或符號資本的運作。他的思想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相關領域,帶來重要的啟示。
張意 ·文化研究 ·21.8萬字
本書以文學與文化現象為原點,反思當代人文學術和思想文化,立足當代文化形態的新變,從心理學、現象學、解釋學、文化學角度對文學作家、文學現象、文化教育與審美現代性問題進行探源析理。框架邏輯分為當代男性作家論、當代女性作家論、文學現象論、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論、文化教育論及審美批判論五個部分。全書關注現代性、方法論和文化教育史研究,選取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位男作家余華、陳忠實、扎西達瓦等及女作家王安憶、遲子建、鐵凝、諶容、張潔、張抗抗等其人其作,對當代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創作旨趣進行考察,通過對比研究或個案解讀,挖掘作家文化心理與創作機制;對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予以返觀,尋繹陜南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之關系;從文學教育的文化精神意義出發,對話語構建、知識轉型融合進行討論。此外,本書還對審美現代性及詩學形態行了哲學考辨。
王芳 徐向陽 ·文化研究 ·20.7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積十年之功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共享之重要研究平臺。第10輯收文23篇,設欄目6個。欄目設計中,除常設的“區域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之外,特推出“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專欄”、作家林培源的研究專輯“潮汕文化與文學檔案·林培源”、學者楊星映的研究專輯“巴渝學人掠影·楊星映”,以及評介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成果的“書評”欄目,體現出編委會在常中求變、從傳統中求創新的學術努力。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大有可為。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3.4萬字
本書共有十章。《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生命理想、哲學運思與文化觀照三維同構、互為交織的結晶。本書嘗試以“中國傳統文化融貫觀照”的“縱觀視角”與“中西文化相互映射”的“橫看視角”——縱橫結合的方法,對《黃帝內經》生命觀、人體觀、養生觀、醫學原則與方法所蘊含的“中和觀”及其文化精神進行系統梳理、解構分析,探察其與易、儒、道思想的淵源與會通,借此進行深層發掘和理論建構,凸顯其作為中醫文化精神核心的“中和觀”之內涵、特征與獨特價值,以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加新的研究個案,為新時代中西醫文化交流溝通提供些許理論參照和思想啟迪。
孫可興 黃巖杰 ·文化研究 ·25.1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譯作。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域外古逸漢籍研究、域外漢學譯叢、漢籍交流研究五個專題,涉及域外佚存的中國經、史、子、集四部漢籍的佚文輯佚、版本考證、文獻價值及思想理論方面的研究。文章有周健強《從類聚和名到參酌四庫——中國古典小說目錄在日本的發展》、郭帥《日藏金澤本〈春秋經傳集解〉卷旁校記新探》、任健《古逸詠物詩集〈晚香園梅詩〉在日本的刊刻與受容》等。
金程宇編 ·文化研究 ·29.1萬字
現代東北文學因“東北作家群”“淪陷區文學”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十七年”文學時期的“工業文學”“土改文學”是當代東北文學的重要成就,新時期以來諸多東北作家的創作使東北文學延續承襲。本書采用文化研究的多重理論方法進行文學研究,從時間、空間、性別三重文化場域全面檢視新時期以來東北女作家的小說創作,系統梳理所呈現的文化指征,確證新時期以來東北女性文學作家個體創作基礎上的群體性風格,構建東北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價值體系,對重新理解新時期文學的不同時間、空間及主體寫作具有重要意義。
劉穎慧 ·文化研究 ·21.1萬字
本書稿是屈原文化研究叢書之《讀騷拾零》,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大委托項目(2016WTA05)階段性成果。為更深入地研究原文化,本書占叢書一角,重點探討屈原之經歷、人格,屈賦之特色,以及端午文化等具有學術討論價值的問題。
劉石林 ·文化研究 ·27.1萬字
山東省聊城市是京杭大運河流經的重要地級市,是黃河、運河共同哺育的“兩河明珠”城市,運河文化底蘊深厚,運河文物星羅棋布,運河文獻數量眾多。近年來,聊城市深入挖掘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與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圍繞聊城文旅事業發展與“兩河明珠”城市品牌打造,依托聊城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入開展了聊城運河文獻的搜集、匯編與整理工作。本書從歷代正史、專書、方志、詩文集、日記、筆記中爬梳整理了與聊城運河開鑿使用、黃運關系、運河文化、運河社會生活有關的運河文獻,集中收錄了與聊城運河有關的著名詩文作品,并進行了簡要注釋。本書同時收錄了域外人士對聊城運河的記述,作為聊城運河文獻的有益補充,以期全面展現聊城運河文獻的整體風貌。
周廣騫 謝文博 魏巍 姚海琦校注 ·文化研究 ·22.6萬字
本書作者深入湘黔桂界鄰侗苗等族群聚居的田野,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視角,綜合考察了飛山公楊再思從“楊氏祖先”演變為“土著”神明,并跨越地域、族群等界限成為一位重要的區域性神明的歷史過程及當下民眾多元化的信仰實踐。自宋至清歷代中央王朝都曾致力推行的神明“標準化”“正統化”,只是該區域社會中信仰演變的一種可能趨向,而不同時期特定區域社會空間中,人們基于客觀條件與主觀需要展開的飛山公信仰實踐,則再現了這一信仰文化多樣性與區域社會結構演變之間的緊密關聯與張力所在。
羅兆均 ·文化研究 ·2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