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旨在從歷代紀念屈原的地面建筑及史料記載入手,厘清屈原文化的生成與傳播脈絡。作者從史籍、方志和后人的記載以及親自調查中找出了五十縣市歷時二千三百多年各類紀念屈原的建筑或遺址,繪制了“全國屈原廟(祠)、紀念遺址一覽表”、“全國屈原紀念建筑分布圖”、“詠屈詩人籍貫分布圖·唐代”,思路宏闊,資料翔實,客觀地呈現了兩千年屈原文化傳承的主要區域、脈絡和走向,詳細地展示了屈原文化時空分布的演變及其現狀。
龔紅林 何軒 ·文化研究 ·14.5萬字
清末女學堂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參與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話語的建構。清末民初目迷五色的女子教育圖景,亦受到報章和小說家的關注。小說作品中眾多的女學生,不僅見證了女性生活的新變,改寫了文學的版圖,也保存了一代作者、讀者的趣味和整個社會的文化心理。
黃湘金 ·文化研究 ·27.9萬字
本書通過以寧波為基點的民間喪儀歌哭民俗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這種民俗事象的歷史概況、發展源流以及在民間的流傳現狀,并對寧波各地進行抽樣調查,著重對它的音樂形式、歌哭內容以及內涵進行了個體田野考察、記錄。
孫晶晶 ·文化研究 ·14.3萬字
《中國文化研究輯刊》,由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陜西省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作為集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學術輯刊,計劃每年出版兩期。期刊編委會將定期匯輯、編撰、刊發中國文化研究相關的國內外重要論文,反映中國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專家學者了解本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最新文獻發布、中外新著評論等。本書是《中國文化研究輯刊》中的第一本,全書以“絲綢之路與漢唐文化”為主題,輯錄了20余篇最新的相關學術論文,以饗海內外學界同人及廣大中國文化愛好者。
李浩主編 ·文化研究 ·27.5萬字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二十年歷程中,網絡文化從他的萌生、發展和壯大,到網絡聊天、網絡音樂、網絡流行語、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各種網絡流行文化的井噴式出現,再到微博、微電影、微信等,時尚的網絡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逐漸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常態,因此,本書闡釋了當前的網絡流行文化以及以青年為主題的網絡亞文化、并對它們得產生與發展有一定的認知、理解和反思。
陳萬懷 ·文化研究 ·19.4萬字
本書以明代中期代表書家祝允明為研究對象,結合地域環境、時代背景、歷史評價等諸多因素,對祝允明的家世、生平事跡、主要交游、書學思想、書藝風格、傳承影響和歷史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學界對祝允明研究的不足,進一步明確了祝允明對書學的具體貢獻及其在書史上的地位。
朱圭銘 ·文化研究 ·20.4萬字
“花兒”,是主要廣泛流傳于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民歌,是黃土地上的山歌民曲。自從“花兒”誕生以來,它就真實記錄著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命運,演唱著來自遼闊土地上的情感。本書立足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力圖從西北民族民間文化的深處挖掘整理文化瑰寶,從花兒的定義、類別、民族地域屬性、傳播流布狀況、民俗價值、歷史、人文、藝術價值、保護與傳承幾個方面展開研究,將已試教兩年多的《花兒十講》重新修訂整理,編成了一部具學術性、知識性、欣賞性、實用性并重的花兒教程。
劉明 劉同生 ·文化研究 ·5.9萬字
本書旨在闡述語文學習個性化的前提是語文教學的個性化,唯有形成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風格,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有“我”的個性化的語文學習境界。語文不是人云亦云的學科,語文是獨到的思想、情感的載體,是獨特靈魂的飛揚,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讀出自我,寫出自我,教出自我,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有她蓬勃的生命力。本書在寫作上秉持寫出“自我”的風格,不阿諛奉承,不粉飾太平,不回避矛盾,秉筆直書,坦言直陳,尊重規律,總結經驗,讓語言隨著思想和情感盡情流淌。本書的出版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語文老師是“傳聲筒”和“知識販賣者”的思想意識,喚起語文老師教學的個性化思考,激發語文教學的巨大生命力。
來鳳華 ·文化研究 ·24.6萬字
《中國越學(11輯)》內容包括越國新考、勾踐滅吳背后的越國農業經濟研究、紹興秦家山戰國木槨墓、東周越地考古出土擊打樂器的初步研究、再論楚滅越:基于文獻與考古材料的討論、溫嶺東甌貴族墓樂器明器芻議、漢代池州區域的置縣與越人移民和風俗——基于對池州境內的田野調查等。這些文章大多出自對越文化研究有素的專家之手,既有宏觀的概括,又有個案的分析,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
汪俊昌主編 ·文化研究 ·23.1萬字
本書搜集和整理了我國236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文化相關數據,借助一定的統計數量分析方法,對我國城市文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和評估,揭示我國城市文化發展的客觀現狀,厘清城市文化發展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為探索推進城市文化建設、促進城市文化發展,提供客觀的科學依據。本書適合各個城市的領導、文化事業、文化企業管理人員閱讀。同時也適合大專院校以及研究機構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王琪延 徐玲 ·文化研究 ·15.9萬字
本書以日本現存的蘇軾、黃庭堅詩集刻本、抄物、選本、圖像資料和五山禪僧漢文著述為研究對象,以究明這兩位詩人的詩歌創作和詩學思想在域外的傳播、接受和變異情況,揭示宋代詩學典范的影響從士大夫轉移到宋元禪林進而影響日本五山詩歌的動態過程。
曹逸梅 ·文化研究 ·23.6萬字
池田大作是當今域外傳播魯迅影響最大的人士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學界對魯迅在日本接受與傳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日本的“學院魯迅”,卻對池田大作對魯迅的接受與傳播缺乏足夠關注。本書在細致梳理前人對該課題研究的基礎上,不僅提出了“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概念,來涵蓋池田大作在接受與傳播魯迅過程中的思想認識和價值實踐等方面的內容,而且還從戰后文化語境對池田大作“魯迅情結”生成的影響,池田大作與魯迅生命感應下的“魯迅像”建構,池田大作從民眾主義立場出發對魯迅小說的再解讀,池田大作在“人性革命”的價值探尋中對魯迅“人學”思想的闡釋,池田大作在創價學會價值理念的實踐中對魯迅價值思想的繼承,以及“池田魯迅”的研究特質、研究范式及研究影響等六個方面對該課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書對“池田魯迅”的本質內涵和現實指向的深入探討,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了魯迅在日本社會中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對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魯迅之于東亞乃至世界的當代價值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卓光平 ·文化研究 ·19.2萬字
在Web2.0時代里,互聯網上存在著大量可作為情感語料數據原型的評論,如何高效精確的獲取基于這些語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進行相關研究成為當前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情感分析,又稱意見挖掘(opinionmining),是用于分析人對特定對象及其相關屬性的觀點、態度以及其他主觀感情的技術。本書在深入研究文本情感問題及現狀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計算語言學、統計學、機器學習等相關理論及其方法,利用語義塊、句子、文本等不同語言粒度進行文本情感傾向性建模、分析與研究,從而提出高效、精確的文本情感分類技術與方法。本書闡述的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推薦系統、社會輿情分析、產品在線跟蹤和質量評價、影視評價、Blogger聲譽評價、新聞報道評述、事件分析、股票評論、圖書推薦、敵對信息檢測、企業情報系統等方面。
朱儉 ·文化研究 ·15.8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研究 ·18.5萬字
《諸録俗語解》是日本較早的一部禪録俗語詞典,編著者是日本江戶中期臨濟宗僧人桂洲道倫、湛堂令椿。該書主要收録唐宋禪録《臨濟録》《趙州録》《五家正宗贊》《大慧宗門武庫》《碧巖録》《羅湖野録》《叢林盛事》《雲臥紀談》《枯崖漫録》《林間録》《人天寶鑒》《雲門廣録》《虛堂録》等宗門基本書中難解的俗語,對於研究近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和解讀文義有重大的幫助。編著者對於所録詞語的注釋簡潔,但旁征博引,考核有力?,F存最早的版本是大藏院抄本,字跡比較潦草,塗改比較嚴重,又是用片假名豎排抄寫,無標點斷句。譯著用繁體漢字橫排印刷,引證查出原本,釋義對照《漢語大詞典》《禪宗大詞典》,並附詞目檢索索引,對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提供方便。
(日)桂洲道倫等原著 王閏吉等譯著 ·文化研究 ·22萬字
CADAL項目標準規范體系包括數字對象框架、資源集合框架、信息組織框架和知識組織框架、輔助框架等5大框架14個標準規范集。本分冊匯編的標準規范涉及資源集合框架和輔助框架,包含數字資源發布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訪問規范、數字版權管理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加工版權許可規范等。
韓松濤 ·文化研究 ·10.2萬字
《文化藝術理論與廣東三祖廟研究》涉及到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美學、宗教學和建筑學等多學科領域。作者以廣東三祖廟為具體的研究對象,深入闡釋了廣東三座重要廟宇的歷史、民間宗教文化及藝術方面的問題,把具體事實的研究結合到宏觀的文化藝術理論和相關社會學的背景之中,既有理論創新又有史料價值,為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廣府文化研究提供基礎理論和學術支持。
文一峰 ·文化研究 ·35.6萬字
巫鴻的這部新著希望突破傳統“仕女畫”、“美人畫”概念的藩籬,為理解女性題材繪畫打開新的視野。雖然他討論的是以女性為主題的繪畫,但其目的不是研究傳統意義上的仕女、美人或任何自給自足的圖像類型,而是再一次思考畫像藝術(pictorialart)的核心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畫面的構成、意義的生產、歷史的對話,以及作品與觀者間的互動。之所以把女性題材繪畫作為探索這些問題的一個園地,既是由于這些作品令人驚異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是因為這種豐富性和復雜性尚有待于發現和證明。
(美)巫鴻 ·文化研究 ·21.1萬字
為國家重大課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的主體部分,在理論上提出了“生生遺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代表性概念。在緒論中,首席專家提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概念,凸顯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觀,并與西方文化遺產的“紀念碑性”進行對話。上編主要從遺產體系的知識構成形制,包括文化遺產的生成原理、文化傳統與文化傳承、“禮”之體與“儀”之用、鄉土知識與家園遺產、遺產與博物學譜系等。下編圍繞“生生遺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綱要展開論述,主要分為六大部分:生命之活態遺產的身體踐行、生態之寫于水上的文化遺產、生養之文化遺產的養育制度、生計之美味“大羊”尚可饌享、生產之形制工作工具與功名、生業之以生為業的世俗神圣。在結論部分,將中國文化遺產的“崇高性”與“中華本草學與生命本體”相互呼應,突出我國文化遺產的體系的生生不息,體現“天人合一”的崇高性,并以關照生命本體為踐行原則和實現手段。
彭兆榮 ·文化研究 ·44萬字
從城市文化視角,看文化發展對推動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的根本的作用。近年來關于城市文化研究的論文集及演講稿匯編。
吳忠 ·文化研究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