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神話學領域開山之作。茅盾先生通過列舉中國古籍里的各家學說,同時與西方的北歐神話、希臘神話等做比較研究,引人類學之精華入中國神話之研究,其中不乏嚴謹獨到的分析考證與風格鮮明的批判精神,前無古人地開拓了中國神話研究的新天地,可謂獨步學壇。本書的問世不僅拉開了中國神話學的序幕,更是茅盾先生向世界文學發展腳步看齊的一個創舉,讓世界發現中國神話的同時,也鑄牢了民族文化認同的根基。
茅盾 ·文化研究 ·9.2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五卷為同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的“近代卷(下)”。本卷主要研究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尤其重視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狄更斯、哈代、馬克·吐溫、安徒生、左拉等世界經典作家重要作品在源語國的生成以及在歐美和中國傳播過程中的再生成,并且特別關注報刊、圖書出版與流通對經典生成的催發作用,以及影視等媒介在經典傳播與再生成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蔣承勇 ·文化研究 ·48.4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本書首次對中國俗神信仰中的廁神信仰進行了比較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研究的宏闊視野,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廁神的形態、緣起、定格、演變、流布與遺存等問題,且將中國廁神置于東亞文化視域中進行比較研究。另一方面對一些相關必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細致考索,如《大雅·生民》中的“血祭沃土”痕跡、“子姑”與“紫姑”的關系、蘇軾紫姑書寫的矛盾性、“雪隱”“東司”的語源問題及佛教廁神、怒一底大與紫姑的比較等,不勝枚舉,頗多創見,皆有可觀。
劉勤 ·文化研究 ·29.3萬字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這里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一丸泥”等等,使這里彌漫著神奇的色彩。常米樂編著的《函谷關》生動介紹了函谷關的軍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間文化與人文文化、函谷關的歷史典故、函谷關的名勝古跡與出土文物等內容。
金開誠 ·文化研究 ·2.4萬字
唐代是中外交通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各民族由矛盾、沖突走向交流、融合的時期。前輩學者如向達、陳寅恪等,對這一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文藝之間的關系已有卓有成效的先行考察。本書在前人基礎上,通過理論背景、學術范式、史料基礎的梳理和總結,探索民族文學研究在唐代落地生根的可能。書中對唐代鮮卑、突厥、粟特等民族的文學情況進行了綜合研究和個案剖析,對中古胡、漢關系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
龍成松 ·文化研究 ·26.5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和分析先秦儒家義利觀思想,側重于在理論前提、理論內容、理論特質和理論價值四個方面對其進行論述和闡釋。作者主要論述了對先秦儒家義利觀思想的評價、啟示和局限性的解讀,指出“人”是“義”與“利”的統一,不可偏廢一端。要借鑒先秦儒家義利觀中“義”與“利”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新時代背景下完成“道義”與“利益”的結合。既要將“道義”從“利益”的局限中發展出來,又要始終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合理之“利”,從而使“義”、“利”統一于“人之為人”的價值指向當中。
楊冬 ·文化研究 ·18.7萬字
本書為學術研究論文集,收錄論文十余篇,論題集中于中國古代俗文化研究領域,具體包括俗文學及文獻研究、俗語言研究、俗文化田野考察、域外俗文化研究介紹等內容,體現了當前國內及世界俗文化研究的前沿和高水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項楚主編 ·文化研究 ·13.2萬字
本書乃陳柱先生為暨南大學及大夏大學兩校講授《中庸》時的成果。作者多以自家心得注解《中庸》,其別無新意者則仍采鄭注,并選錄各家之說,尤于近代戴震、康有為、馬其昶及業師唐蔚芝先生之說,錄之甚眾,以備參考。同時,本書附有陳柱昔日講學南洋大學時所著《中庸通義》,實乃研讀《中庸》的經典文本。
陳柱 ·文化研究 ·4.5萬字
苗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就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而言,苗族先民曾給出過極具智慧的詮釋,并將共生觀念付諸實踐行為,且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苗族傳統生態消費文化?;诖?,本書以苗族傳統生態消費文化為主題,在“共生”主調下,從文化共生邏輯、共生實踐和共生規范三個維度深入探討隱藏在民族傳統文化深層意義背后的生態消費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路徑。
包龍源 梅軍 ·文化研究 ·13.2萬字
本書精心選取林徽因關于建筑學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國古代建筑傳統及其歷史發展階段的詳細論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調查報告。既可以看做資深建筑學家的學術文章,也可以當成著名散文家有關建筑的優美篇章。書中亦附有專業圖表,圖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淺,既可作為建筑研究者的參考書,亦可成為普通讀者的建筑學入門讀物。
林徽因 ·文化研究 ·15.7萬字
作為一個自省意識明確的詩人,作者寫下這些只言片語,這些書信日志、筆記漫錄,意在觀察自己寫作的出發、進程、理想和困擾,以及因之而來的對詩人之病理和倫理的分析。雖然作者聲稱,并未刻意營建所謂的寫作詩學,但書中文字,在在指向對寫作行為及結果的觀察、反省。全書分為言辭、詩話、隨筆、閱讀等五個部分。
陳東東 ·文化研究 ·18.5萬字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基礎教育更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的基礎教育被稱為蒙學,而義學是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君王出于穩定政權的需要,大多熱心教育事業。但由于條件所限,官辦的學校教育并不能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需求,特別是那些貧寒子弟幾乎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但是,由于中國人的宗族和鄉里觀念及積德行善的傳統美德,一種面向貧寒子弟提供免費基礎教育的具有慈善性質的學?!x學(或稱義塾)便產生了。早在宋代,范仲淹為本族設立義學,據《范氏義塾記》記載:“范文正公曾建義宅,置義田義莊,以收其宗族,又設義學以教,教養咸備?!贝撕?,義學緩慢發展,至清代達到頂峰。
管世獻 ·文化研究 ·6.2萬字
本書為第二屆君子文化論壇論文集,收錄了47篇論文,論文核心主題為“君子文化的當代價值”,分為“君子文化價值與當代社會發展”“君子思想意蘊與文獻經典闡釋”“君子人格形象與中華詩禮傳統”三個專題,論文觀點鮮明,思辨精深,展示出君子文化對于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及其自身的現代轉換。
錢念孫 胡發貴主編 ·文化研究 ·35.6萬字
精彩的生活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厚重的文化點綴了平淡的生活。比起復雜、深奧的文化知識,作者著眼于普及通俗易懂、接地氣、進人心的生活文化,有流水線上的打工文學、旅游要下車看廟等生活常態,也有世態百味、我買故我在、惟吾德馨求心適的生活文化。本書將那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狀態和市井文化,從生活和文化兩個角度加以闡述,細致入微,貼近讀者,煙火氣十足,與你一同走進文化的生活,品讀生活的文化。
陳慧 ·文化研究 ·9.5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督z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文化記憶研究領域的一部原創力作,趙靜蓉教授的新著,就國家記憶的生成機制與經典建構、數字時代國家記憶的危機和未來進行了深入探討。在數字時代,我們如何以及為什么要記憶?是什么形塑、建構和控制了我們的記憶?媒介的變化,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網絡、微博、微信等)的出現,多大程度上改變了記憶的形態以及記憶與權力的關系、記憶的儲存和傳播方式?這些是或將是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歷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熱點話題。記憶的主體是每一個鮮活的個體,但國家通過“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種種方式引導和塑造著個體記憶,從區域、情感、社會、道德等各個方面影響著個體記憶,從而構成了個體記憶的“結構或框架”,并最終形成了在文化上具有同質性、在政治上具有統一性、在情感倫理上具有同一性的國家記憶。
趙靜蓉等 ·文化研究 ·18.8萬字
本書是中央民族大學東亞佛教研究中心舉辦的“法藏與東亞佛教研究研討會”的論文集,收錄了十一篇文章,兩篇書評。其中法藏研究九篇,皆以傳世文獻和海外珍稀文獻為依據,討論法藏思想觀念及文本等議題。華嚴宗研究兩篇,一篇從翻譯等角度討論華嚴宗的觀音詮釋,一篇討論伯亭續法對法藏華嚴判教思想的發展。兩篇書評分別是關于《大乘起信論》的成書問題與中國儒道佛三教關系。
劉成有主編 ·文化研究 ·17.5萬字
菲利普·索萊爾斯是一位書寫言語和音樂的語言探索者,也是一位開拓身體和感受無限性的思想探索者。他描述了男性主體在語言、藝術、真理中的探索,并認為這些元素在無法逾越的性別斗爭中決定了后現代主體的命運。圍繞著小說和與其相關的美學問題,本書闡釋了索萊爾斯從羅蘭?巴特分析開始的所有著作。作者提出的問題是:這種書寫是如何建立起小說與思想、哲學與美學現代性之間的新關系的。
(美)安娜·丹尼絲-唐妮主編 ·文化研究 ·13.1萬字
在歷史長河之中,衢州周邊地區若安徽宣城盛產之“宣紙”;江西鉛山盛產之“連史紙”;福建寧化盛產之“玉扣紙”,皆紙中名品。而衢州不僅造紙歷史悠久,且以盛產“開化紙”而聲名遠播。本書論衢州紙,從造紙在衢州的起源一直到現代。衢州作為文化名城,在歷史上還以刻書、藏書家聞名,因此本書還論及和衢州有關的藏書、刻書、藏書家。尤其以龍游的皮紙最為聞名,曾為貢品,早在《新唐書》中就有明確記載,其制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國慶 ·文化研究 ·1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