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有關魯迅研究的文章合集,分為“史料鉤沉”“文藏擷英”“同代交往”“學術探究”四部分,圍繞魯迅的文學創作、藝術倡導、中外文化交流、同時代人物交往、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發展等方面,從還原魯迅本身生活到還原魯迅所生活的社會,立體地展示了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的成長、創作、成就、影響等,從不同角度展現魯迅的精神思想、言談舉止及在中外的影響力,也反映了作者在文物史料整理研究、魯迅生平和作品研究等方面的學術成果。
樂融 ·文化研究 ·20.9萬字
本書是一部研究明清白話小說俗字的專著。明清時期,通俗小說數量繁多,流行廣泛,其中包含著大量俗字。對這一時期的俗字,歷來研究著作比較少,系統的理論探討還比較薄弱。本書以《古本小說集成》為主要研究材料,以《古本小說叢刊》等為參考,在豐富翔實的文獻材料基礎上,對明清小說中的俗字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對俗字的構形和特點加以歸納總結,發現新的規則,破解疑難俗字。此項研究,不僅有利于古籍整理,還可為異體字規范、辭書編纂等提供借鑒,有利于文字學的發展和文字學體系的完善。
曾良 ·文化研究 ·29.8萬字
本書是一部流傳近百年、影響不衰的經典著作,論述了詩、賦、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對那些“在文學上也有他們的不朽的價值與偉大的影響”的史學家與哲學家的作品也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對于文學評論專著及著名批評家也有論述,對中國歷代文學作了系統的梳理。《中國文學常識》是豐富文學知識儲備、提高文學修養的理想讀本。
鄭振鐸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研究跨界創意文化,研究文學與藝術、媒介融合之道。在跨學科的后現代語境下,跨媒介文藝應時而生,并以跨藝術、敘事學、符號學、媒介學為理論根基。本書探討創界創意如何跨域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跨越學科范疇,跨越中西文化領域,找到交叉點,創造出新的藝術文化想象,既兼顧跨媒介文化理論,也兼顧跨媒介創意實踐作品的研究。
凌逾 ·文化研究 ·22萬字
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伴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漢語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強烈認知需求,我國在海外建立起多種語言文化傳播機構,運轉十余年中不斷向著規范化調整。這些海外機構所歸屬的國內職權部門如教育部、國務院僑辦、文化部等單位也在各自職能范圍內積極統籌國內語言文化建設與海外漢語文化傳播的政策制定與監督實施等工作。有組織、有系統地向全世界傳播漢語與中國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實行“柔性外交”的重要環節。本文即于此背景之下,在縱向梳理漢語文化海外傳播歷史脈絡與橫向對比中外語言文化傳播經驗基礎上,從語言、傳播學等理論入手,厘清漢語文化國際傳播內涵,結合實踐分析現階段全球化背景下漢語文化國際傳播的利弊條件,直面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并給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張德瑞 孔雪梅主編 賈涵副主編 ·文化研究 ·15萬字
本書圍繞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宗旨定位、發展歷程、藝術特征、品牌效益及未來發展等問題,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多模態話語分析,從傳播學、音樂學、文化人類學等視角進行跨學科研究論證,探討澳門國際音樂節舉辦30余年來,對澳門開埠400年中西文化的融合及音樂傳播的媒介使用和受眾效果,以及音樂表演活動主題、創演者和受眾一體的媒介傳播系統鏈的形成。關注了澳門音樂文化與澳門經濟、旅游、城市建設相輔相成的關系。對如何利用音樂節,發揮地理和制度優勢,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王瀟 ·文化研究 ·11.7萬字
本書重點研究了駢文在六朝社會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承載的內容和運用的場合,與當時政治活動、典章制度、禮儀形式等的關系。從文學與社會交叉的角度,探索駢文與六朝社會文化的互動。本書的主要觀點:第一,漢魏六朝駢文的產生與發展,以及駢文逐步成為文章寫作主流局面的形成,與漢魏六朝以來的社會轉型、文化生態的變化具有密切的關系。第二,制度、禮制、社會政治和文化發展,促成了駢文文體和文本的生成。第三,駢文既是文學作品,更是實用文,是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活動、典章禮儀制度的重要載體,是士人扮演社會角色的重要工具。第四,六朝駢文中很多因政治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產生后其本身也成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起到政治操作作用或是輿論導向作用。六朝駢文是社會政治生活審美化的體現,而其審美的形式也賦予了政治活動美學魅力。因政治需求為實現政治意圖的書寫目的,也影響了駢文的形式。本書以文體或文類為切入點,從內容題材的角度,探討駢文與六朝社會生活的關系。分別從改朝換代的禪讓政治、朝廷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在任官員的彈劾以及皇室的飾終之禮等出發,對這些活動中使用的駢文的內容和文體形式進行解剖,發掘其文體生成和運用中隱藏著的政治禮制功能和權力意志。本書還對六朝駢體公文代筆擬寫現象和六朝駢文典型作家進行了深入的個案研究。
鐘濤 ·文化研究 ·26.4萬字
本書是研究新文化運動的史學著作,著重探索新文化運動后期的主要學術單位——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早期歷史。該書從具體的學術史事中揭示中國現代政治學展開過程的淵源脈絡,以檔案文獻、報刊、時人論著、日記、回憶錄等多重資料進行考證排比,不以外在概念和后來成見取舍材料,梳理史實務求明其始末源流。本書在學界普遍追慕與西方政治學最新理論的同時,為回顧中國本土學術發展歷史、理解近代學術思想觀念和行動中的歷史沉積,提供了詳實的參考和清晰的視角。
孫宏云 ·文化研究 ·31.3萬字
本書從人類學藝術經驗、國外典籍文獻、中國文物遺存、文學人類學作品闡釋與審美分析、民俗學與民族學文學事象等五個方面,系統探討了人類學美學發展中一些基本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了美的本義起源于原始宗教羊生殖崇拜的觀點;指出我國目前審美人類學應重點研究族群文化審美及表現形式;由“他視者”的角度重估了布留爾《原始思維》、弗雷澤《金枝》等人類學著作觀照中國風俗文化的得失,強調中國文化人類學應以人類文化思維共同性差異性為研究旨歸;給出了文學人類學的新的學科定義:“文學人類學”應把人類學事象與文學活動的交融促生關系以及前者對后者規律形式的作用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倡導文學人類學要回歸“本體論文學人類學”。同時,在探究中國上古藝術右旋律、回首律、拆半律等審美法式基礎上,主張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物質文化遺存與“美”的關系的理論,建構文物考古美學。
王政 ·文化研究 ·46.9萬字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輯)》作為“中國中古的鈔本與知識史專號”,由童嶺教授主編。就如下內容收錄國內外高水平論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經、史、子、集四部漢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鶻、粟特等史料文獻研究;3.隋唐時代西域及絲綢之路佚籍(包含非漢語文獻);4.隋唐時代東亞佛教典籍與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國際文化交流與使節交往研究;6.中古時代東亞世界的天命觀、王權觀等知識史研究;7.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以域外舊鈔本、石刻等為中心)。
童嶺 ·文化研究 ·34.1萬字
在當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和實施《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現實基礎上,景觀理論和景觀實踐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加豐富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對景觀與創意、審美和休閑的關系做一種新的思考和探索。而這種思考和探索的評判標準,仍應是景觀發展的“終極”目標。
俞武松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探討大航海時代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明王朝的沖突與交流。當然,本書并非僅限于考古學,而是以考古學為依據,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林梅村 ·文化研究 ·17.3萬字
香山地區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清代、民國、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均有重要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書收集了香山地區多年來的具有歷史感的老照片,用以記錄歷史,傳承香山地區的民俗文化。本書編纂歷時半年多,有十幾位作者撰文投稿,總字數約15萬字。本書出版后,將成為香山地區歷史的重要記載,也是香山歷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
香山街道辦事處 ·文化研究 ·12.3萬字
本書內容為中國博物館學會服裝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來自全國博物館、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著名專家及青年學者,圍繞新時代服裝博物館的現狀與發展、服飾類藏品(紡織品)的保護與利用、織繡染非遺傳統技藝傳承與保護、中國服飾文化與時代變遷、民族服飾的傳承與發展等研討主題展開學術交流并提交論文,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展示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服飾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本書的出版將對讀者了解、認識、讀懂、傳承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產生重大意義。
楊源主編 ·文化研究 ·21.7萬字
本書為已獲批準的院創新工程項目“當代中國文學現狀與文化發展研究”子項目“理論專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1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多個年頭,我國文藝理論也在“全球化”、“本土化”、“新媒體”、“文化研究”,甚至對文藝理論與美學的質疑與“終結”的聲浪中度過了不平凡的十多年時光。理論需要自我反省,需要自我批判,自我拯救。為此,該書圍繞“21世紀的文藝理論:國際視域與中國問題”展開研究,集中探討了“文藝理論基礎與前沿”、“西方文論與中外文論比較與影響”、“古代文論研究的新走向”、“中西比較中的美學研究”、“文化研究與新媒介”、“創作實踐中的理論介入”等學界普遍關心的重要理論問題,試圖通過我們的研究與關注,在中外越來越多的理論交流與對話中,探討文藝理論的老問題、新發展,以推進我國文藝理論的持續發展,為21世紀我國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高建平主編 ·文化研究 ·49.2萬字
京味兒小說的發展源遠流長,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壇,以彭翼仲為首的著名報人,用白話報為小說家們開辟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以損公、劍膽、冷佛、儒丐為代表的京味兒小說家嶄露頭角,創作出數以千計的京味兒文學作品,受到京津地區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他們的創作實績也成為京味兒文學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評講聊齋》作者尹箴明,是民國時期發表于《群強報》的評書連載。每期取《聊齋》原文一段,繼以白話評講,有敷衍故事、解釋原文、插科打諢等內容。語言通俗、詼諧,以口語寫成,有大量老北京話的口語語言成分,對語言學和文學領域的研究者都有很大的材料價值。本書選《曾友于》《花姑子》《嬰寧》《胭脂》《鳳仙》五個聊齋故事,共141期連載的內容。采取點校加注釋的方式加以整理,便于讀者閱讀。
尹箴明 ·文化研究 ·17.1萬字
原生民歌是相較于現代流行歌曲的一種傳統藝術表達形態。2006年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首次設立了原生態唱法組,這是原生民歌引起廣泛重視的起點。原生民歌之所以走近大眾視野,除了其質樸的表達方式為大眾帶來別樣的感受外,更重要的是原生民歌是體現區域經濟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折射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地區文化的重要性亟待引起重視并進一步發揮其作用。本書是一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近50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圍繞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展開論述和討論,對于如何進行發揚和傳承民歌傳統藝術,做好保護研究、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為文化和旅游部直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成立于1998年。主要承擔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調查、記錄、保存、研究、傳播的工作職責。重慶旅游與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7月,由重慶市旅游局主管,以旅游與文化融合為特色。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文化研究 ·25.8萬字
本書全面梳理了《群書治要》從成書到流布、亡佚,傳至東瀛并在日本流傳,又于清朝回傳中土并流布海內,最后從中國再次走向世界的過程,整理了此過程中《群書治要》諸個版本及遞嬗關系,重點對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這一“最古的全本”進行了研究。
聶菲璘 ·文化研究 ·13.8萬字
本書以東道國媒體對G20峰會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從議題選擇、消息來源、報道視角、報道立場、敘事特點、報道節奏等方面分析了各國峰會報道的框架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塔斯社、新華社等世界性通訊社對歷次峰會的報道。基于對12次峰會11個東道國報道和4家通訊社報道的研究,揭示國際高端會議跨文化傳播的特點與規律。
孫有中 劉瀅 章曉英 ·文化研究 ·18.6萬字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讀物,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任平多年研究心得,上百碑帖故事,領略漢字文化,結合百余幅插圖,附對照釋文。書法與文學、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筑等其他文藝樣式相比較,有一個明顯的與眾不同之處,即它是中國特有的。如果將中國傳到日本、韓國等地的書法也包括在內,更確切地說,是漢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它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它從來不以自然界的具體事物作為造型基礎,而是以漢民族的偉大創造——漢字作為造型基礎。所以,講清楚漢字與書法的關系,是本書的要義之一。本書名為“故事”,也就不同于論著和教科書,不僅有書法本身,還有書法文化的故事,不但講它的過去,也講它的現在。因此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從漢字起源和甲金文字、隸變與書法藝術的萌生講起,經魏晉、唐、宋、元到明清,介紹了歷朝歷代的書壇概況及書家名篇等,也分析了書法與詩、文、茶的關系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書學研究,還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共計十個章節。每個章節均配有大量古代作品圖,這些古代作品中,可識讀的古文字部分,插圖旁均附有釋文,方便讀者閱讀。又精選出數十張制作成高清大圖,放在正文后作為附錄展示。另有包含新石器時期的北辛遺址刻符、商代的吳城遺址刻符等在內的數百個書家、書跡、書論簡編附錄。
任平 ·文化研究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