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瓷器是生活中常見的器物,卻記錄了人類歷史和文明。本書通過講述瓷器發(fā)展歷史上多個重要節(jié)點,勾勒整個中國瓷器發(fā)展歷程。從青白瓷到青花瓷,從鈞窯到琺瑯彩,從宋瓷到清三代,是瓷器的故事,也是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工藝。用文明的碎片,拼出中國瓷業(yè)的興衰起落、傳承斷裂。通過此書,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悠久的中華文明。
涂睿明 ·文化研究 ·5萬字
《書法答問》是朱天曙先生多年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教學經驗的結晶,以一對一答初學者問的形式,層層深入地普及書法藝術的歷史源流,引導點撥讀者在學習書法、欣賞名作的同時,領略中國藝術蘊涵的文化精神。全書分為三編,上編講解書法入門常識,從筆、墨、碑、帖、用筆等基本概念入手,幫助初學者選擇工具、從臨摹入手學習書法。中編以豐富的例子詳釋各種不同書體的流派演變、經典范本與臨習要訣,精選篆、隸、行、楷、草各體的代表名帖,指導讀者領略它們各自的形態(tài)美與精神風貌。下編探討書法的藝術審美,梳理歷代書法理論,闡釋書法與中國藝術傳統(tǒng)的內在一致性。作者從自身出發(fā),分享了多年創(chuàng)作研究的心得體會,縱橫貫通了當代創(chuàng)作、個體經驗與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
朱天曙 ·文化研究 ·10.5萬字
大學里都有哪些學科門類?為了應對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了解些什么?這本《通識:學問的門類》也許會給迷茫中的學生一些啟發(fā),給需要“自我充電”的職業(yè)者一些助益。編者將本書內容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文化藝術四大門類,并將隸屬于不同門類的共36個具體學科從時間發(fā)展脈絡、主要代表人物、學科發(fā)展關鍵成果以及個別學科在日本的發(fā)展現(xiàn)狀等方面向讀者展示各個學科的基本發(fā)展情況。在文字敘述的同時,書中穿插了大量關于具體學科內容的圖表,以多樣圖表的形式立體呈現(xiàn)各學科發(fā)展中的主要人物、關鍵時間、重要事件等。簡明的文字表述,清晰的圖譜展示,圖文并茂,為讀者開啟了解各個學科的大門。
日本實業(yè)出版社 (日)茂木健一郎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亞理斯多德<詩學><修辭學>》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亞理斯多德的文藝理論著作《詩學》和《修辭學》以及一篇古希臘佚名者的《喜劇論綱》。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 ·文化研究 ·23.2萬字
近一個世紀之前,陳寅恪先生在《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寫道:“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比绻倌曛暗那闆r是敦煌文獻和敦煌藝術的新材料將引出新的研究問題,今天的情況則是經多幾代學人的積累,基礎性調查和材料整理已相當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產生的新問題帶動對材料的再發(fā)掘。巫鴻的這部新作通過“空間”這一角度,調動讀者自身經驗,從敦煌城一路向西,來到鑿有數(shù)千洞窟的鳴沙山;面對撲面而來的崖壁展開歷史想象,并以人的身體為尺度,進入不同時期的洞窟空間,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質和參觀方式的明顯變化。在洞窟中,身體參與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畫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最終目光視線落在單幅畫面上,進入畫面內部空間,完成精神層面的觀看意義。因此,書中雖然廣泛借助和征引了關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卻試圖從新的層面顯示它們的意義,激發(fā)讀者調動自己的身體和眼睛,在閱讀中開啟一趟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之旅。
(美)巫鴻 ·文化研究 ·13.7萬字
德國著名古典學學者保羅·赫爾曼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采擷冰島、挪威、瑞典的民間傳說習俗,深入探討《詩體埃達》、《伊林格傳奇》、冰島的《史前傳說》等傳統(tǒng)文獻,加上考古學和字源學的佐證與推敲,構筑成一部翔實完備的北歐神話總論。斯堪的納維亞傳奇里的諸神一一躍然紙上:阿薩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奧丁、弗蕾亞和弗麗嘉、天空之神提烏斯和提爾、巴德爾、索爾和洛基。北歐神話屬于泛靈論信仰,除了諸神之外,大自然森羅萬象當中也莫不充滿神靈:山川水澤里的精靈、妖精、侏儒、巨人。北歐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靈魂不滅的信仰,于是也有種種守護神和家神、亡魂和夢魔的傳說。關于他們的種種民間傳說和故事,是童話、戲劇、奇幻文學、歌劇源泉不竭的靈感原型。
(德)保羅·赫爾曼(PaulHerrmann) ·文化研究 ·42.1萬字
涵蓋了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時期的百家哲學思想,以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為主線,在立足各哲學家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其哲學思想的精髓。通過本書,讀者不僅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經典哲學,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適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胡適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介紹了“情緒文化”這個觀念。掌握情緒不只從生物學或心理機制著手,更需捕捉那些鑲嵌在我們所處時代地域中、具有鮮明文化脈絡的感受。通過“情緒考古學”,挖掘出現(xiàn)今早已不存的情緒文化。從神經心理學、考古文獻、社會輿論、文藝作品和流行文化出發(fā),搜集156種情緒詞并加以描述和定義,溯源歷史演化,展現(xiàn)每一種情緒本質及其獨特的生命力。情緒文化充斥在你我所處的時代領域,具有鮮明的脈絡,通過情緒考古,帶你走進人類情感的世界。人類是感情動物,打破理性的框架,用前所未有的視野看待感性的自我,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情感表象下的思維和欲望,將是多么精彩,豐富又迷人。
(英)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文化研究 ·14.8萬字
《食物語言學》是一部妙趣橫生,從冰激凌開始,到薯片、番茄醬,橫跨歐亞,探討食物、語言、文化傳播間關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從名稱就可以看出其奇異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醬(ketchup),這個怪異的英文單詞,其實來源于閩南語的“魚露”“chup”是閩南語中“醬”的音,而“ket”是“腌魚”的意思。材料雖完全不同,語言卻留下了歷史的痕跡。為什么原產于墨西哥,感恩節(jié)常吃的火雞(turkey),會是土耳其(Turkey)這個國家的名字?又是誰想到把鮮奶或果汁放進加了冰和鹽的木頭攪拌,發(fā)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變?yōu)樘菨{?后來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又為何與此不無關系?
(美)任韶堂 ·文化研究 ·10.4萬字
《紅樓財經傳家》一書,作者從財經與傳家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分為六章。第一章:財經之眼看賈府;第二章:秦可卿背后的家族與財富博弈;第三章:賈寶玉是賈家財富核心;第四章:實力和勢力背景的妻妾博弈;第五章:《紅樓夢》里的教子邏輯;第六章:賈府轉型詩書傳家。作者認為《紅樓夢》的主線其實是在講勛貴世家的三代到五代的轉型,暗線是“天香樓”和秦可卿為鏈接點的財富博弈過程。最終,四大家族的轉型,只有賈府的轉型最成功,“蘭桂齊芳”是賈府第五代人通過讀書來實現(xiàn)的。作者解讀《紅樓夢》,追求知至,展現(xiàn)了一部不一樣的紅樓景象。
張捷 ·文化研究 ·28.8萬字
本書匯集了許嘉璐先生十余年來研究中華文化成果的精華,全書分為十四個部分,全面分析和總結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質以及作為中華文化基本因子的儒學、佛學、道教等的基本精神,指出了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和癥結所在,以及中華文化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發(fā)展方向。
許嘉璐 ·文化研究 ·20.2萬字
科舉是中國及部分東亞國家在古代設科考試,選拔知識分子任官的制度,因此科舉與政治、社會密切相關,甚至成為統(tǒng)治者、權臣進行政治斗爭、實現(xiàn)政治意圖的重要手段。而統(tǒng)治者在通過對科舉考試內容的選定、完善和改革各種制度來體現(xiàn)自己意志的同時,還利用一些突發(fā)的科場事件,制造一些科舉案件,以打擊科舉舞弊的名義打擊對手。這些案件往往在證據(jù)鏈上存在缺失,案情存在諸多疑點,導致這些案件成為疑案、冤案?!犊茍鲆砂浮愤x擇了從唐朝到清朝的10個典型案例,依據(jù)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案情的同時,對于案件的疑點進行分析,讓讀者不僅對疑案、冤案的發(fā)生原因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對科舉制度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李兵 ·文化研究 ·12.9萬字
《日本之鏡》通過對電影、戲劇、文學、藝術和神話傳說鞭辟入里的分析,剝開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層層面紗,解釋日本民族這些兩極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時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樣貌。無論是黑澤明的電影、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文樂《忠臣藏》、宮本武藏的傳說,或是黑幫片與家庭劇,伊恩·布魯瑪都信手拈來,幽默風趣地探索有如鏡子般反射出現(xiàn)實的戲劇性幻想。他對日本大眾文化中病態(tài)怪誕的行為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解釋,讓讀者能理解這個被迫溫文爾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為”的風格化與儀式感,尋求壓抑自我的解放。
(荷)伊恩·布魯瑪 ·文化研究 ·16.7萬字
甲骨文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它與金文一起,構成了漢字書寫的基石?,F(xiàn)代社會大大削弱了這些古代文字作為交流工具和信息符號的功能,但并不妨礙我們從中窺見遠古先人的生活痕跡,體會漢字的發(fā)展變遷。本書精選甲骨文、金文中出現(xiàn)的常用漢字877個,對文字的釋義解說是基于白川靜的《字統(tǒng)》《字通》,簡要地介紹了古代文字的構成。古文字體則由著名書法家重新書寫,并編寫筆畫筆順,方便讀者描紅臨摹。甲骨文、金文是文字,是圖景,通過親手書寫,希望每個人都能打開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感受三千年前我們的世界、宇宙、自然、生命。
日本文字文化機構編著 ·文化研究 ·2531字
陳師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國美術普及教育,本書便是先生這一教育信念的結晶。全書從遠古時期文字與繪畫的起源說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國畫的發(fā)展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并精選中國繪畫史上的百余幅代表畫作,展現(xiàn)中國歷史上繪畫藝術的杰出成就,從而使讀者對中國歷代繪畫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陳師曾 ·文化研究 ·6萬字
《紅樓深宅博弈》主要對賈府這個大家族里面的宅斗博弈進行了分析,尤其是當賈家走向衰落時,內卷化的博弈讓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甚至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凈”,誰也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作者認為《紅樓夢》能夠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在人性層面寫得極為深刻,提倡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天下、修齊治平”的道理,告誡人們成大事,必須先修身、齊家,之后才能治國、平天下。本書分為七章。第一章:賈家與王家大觀園勢力布局;第二章:寶釵黛玉之爭是賈家王家宅斗;第三章:“原應嘆息”的賈府姑娘;第四章:寶黛釵的三角博弈;第五章:紅樓群芳的紅顏薄命;第六章:無人勝利的聯(lián)姻悲劇;第七章:林黛玉之死與薛家的結局。
張捷 ·文化研究 ·31.1萬字
《詩經的世界》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对娊洝吩缭谙惹貢r代就已經在《論語》《孟子》中被視為經書,雖然過早地被視為經典對于古代歌謠的后世傳承而言可謂幸事,但詩篇的解釋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詮釋所改變,失去了其古代歌謠的本來面貌。本書旨在揭示《詩經》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理解這種古代文學,還原古人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本書從山川、戀愛、社會與生活、貴族社會盛衰幾個方面,引介分析眾多《詩經》名篇,并與日本文學經典《萬葉集》的類似作品比對研究。觀點獨特深刻,極具啟發(fā)意義。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9.8萬字
本書通過對《漢書》若干篇章的細致解讀,分析《漢書》所敘述之歷史過程與歷史認識的根源,揭示記憶、回憶、追憶及謊言在歷史敘述與認識形成過程中的意義與局限;展現(xiàn)皇帝、官僚、俠士與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與生活,闡明歷史過程中人、社會與國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現(xiàn)代人的思想與智慧,洞察歷史真相,認識人類歷史進程及其特征,闡發(fā)歷史敘述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對于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思考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前世今生。全書分五章,漢書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與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實踐、俠客與儒生的世界、漢代農民的生活與社會。第一章,講歷史敘述的本原,探討當時的人對于歷史事實的認識。歷史事實是唯一的,也是客觀;歷史敘述則是主觀的、復數(shù)的。第二章,講皇帝,力圖通過歷史文獻和歷史敘述,將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壇,還原其作為普通的人并進而探討皇帝的“人性”。第三章,主要講漢代的官僚,特別分析了循吏與酷吏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傳統(tǒng)和政治現(xiàn)實,進而討論了漢代“霸王道雜之”的政治策略和意識。第四章,講俠士與儒生,“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仁與義均能在儒生與俠士身上看到,而其作為一種勢力恰恰是國家政權需要消滅或者馴化的。第五章,講普通百姓,“編戶齊民”,他們不僅僅是簿冊上的數(shù)字符號,更是活生生的人。有了人,才有國家,而不是相反。歷代史書上基本見不到普通百姓的存在。
魯西奇 ·文化研究 ·24.5萬字
本文集以“文學世界與族群書寫”為主題,探討中國與英語世界中的族群書寫、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議題。文集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書寫”研究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文學。重點以廣西壯族的“劉三姐敘事”和貴州苗族的“蚩尤敘事”為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壯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種表述價值和結構。第二部分“世界文學”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為研究對象,分析美國的多族群文學史建構以及英國、中國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認同、地域認同。第三部分“學科交叉”梳理、評述和反思了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評對話”評論了文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學人專著。
梁昭 ·文化研究 ·17.5萬字
在這本書中,Edge創(chuàng)始人約翰·布羅克曼攜手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進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藝術哲學家丹尼斯·達頓、復雜系統(tǒng)研究專家布萊恩·阿瑟、非小說作家與歷史學家喬治·戴森、《全球概覽》創(chuàng)始人斯圖爾特·布蘭德、“虛擬現(xiàn)實之父”杰倫·拉尼爾、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等,給你帶來一場關于文化的大思考。作為Edge系列之一,《文化》一書著重關注了文化、藝術、智能和信息的種種問題,以及大眾感興趣的環(huán)境、進化、互聯(lián)網、技術等話題。文明因何興衰?藝術的起源和目的是什么?技術怎樣改變社會?社會網絡如何運行?
(美)約翰·布羅克曼 ·文化研究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