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廉潔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本書揭示各個歷史時期廉潔文化宏觀的、整體的面貌,揭示不同歷史時期廉潔文化特有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研究歷史上的廉潔文化的目的在于根據中國的國情,將傳統廉潔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價值,為當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史鑒。
郭欽 ·文化史 ·25.9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周代禮制風俗問題的學術專著。本書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周代禮制中的原始元素為主題,以《儀禮》研究為基礎,注重充分運用《儀禮》一書在記錄動態的禮儀行為和禮儀流程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對周代禮制進行探討。全書重點考察了周代禮制中從原始社會延續下來的帶有原始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古禮”,深入研究了周代禮制包含的大量古舊禮俗遺存,賦予了禮制研究更多趣味性,并且提出了具有原創性和啟發意義的觀點,它的出版,對于中國禮制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胡新生 ·文化史 ·39.5萬字
本書分為明朝篇和清朝篇兩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建置沿革與行政區劃、社會學術思潮、學校教育、祭祀文化、佛教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俗文化等。
付金財 陳淑榮 ·文化史 ·29.2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一輯,共收錄19篇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文化史 ·32.9萬字
本書是一部視域廣闊、別開生面的西方文化綜論。書中將超越現實、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作為西方文化的本質精神特征,將宗教殉道意識、世俗英雄主義、個人自我完善的動態平衡作為西方文化發展的動力,系統地展現了西方文化從古希臘文化的原始和諧到羅馬帝國的英雄主義,再到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唯靈主義,最后到現代早期的國家主義、科學崇拜和烏托邦理想,總共3000年的發展演變歷程。
趙林 ·文化史 ·29.1萬字
本集收錄張旭東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論述的文章。通過對魯迅、周作人、老舍、王安憶、莫言、金宇澄等現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的闡釋,探討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象征”與“寓言”,新文學文學形式內部的價值革命和倫理革命,當代中國的史詩性“動作”在敘事和表象領域的“摹仿”,審美自律性、游戲性同歷史敘事和道德批判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展現出在語言、形象、形式和結構空間里,以批評實踐所進行的一場思想的挑戰。
張旭東 ·文化史 ·32.4萬字
本書為《形象史學》總第二十二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形象史學”,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紡織考古、建筑考古、圖像研究、文本研究等四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章符合學術規范,都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圓滿的論證和說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獻、圖像材料等豐富、可信。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23.4萬字
《西方文明及其傳統》收錄北大“西方文明類”15門通識核心課相關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充分理解人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理解人類在思考永恒問題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傳統,從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視野,提升文明對話的意識和能力,并面向未來思考人類文明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方向。本書可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教學參考書之一。
“通識聯播”編輯部 ·文化史 ·21.7萬字
五百多年前,大航海時代開啟,美洲被發現。隨著探索與發現、征服與殖民、貿易與交流,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瓷器、絲綢、茶葉、香料、蔗糖、象牙、珠寶,以及煙草,成為聯系世界的紐帶;在美洲大地之下沉睡億萬年的白銀被開采,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輾轉匯聚到中國。進入中國的除了白銀和作物,影響最大最深最久的莫過于煙草。本書梳理航海史、交通史、外交史、戰爭史、商業史、移民史、宗教史、藝術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影像學、文學等相關典籍,擷取煙草在歷史浪潮中的閃光,重建煙草從美洲到亞洲、到中國,在中國境內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勾勒出煙草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圖景。煙草進入中國,催生出獨屬于中國的煙草文化和各式各樣的中式煙斗——旱煙斗、水煙壺、鼻煙壺,這些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全面、直觀、富有趣味的展現。這是一部中國煙草發展史,而不止于煙草發展史;這是一部中國煙草文化史,而不止于煙草文化史。
白遠良撰 ·文化史 ·34.8萬字
漢代的掾史,為各級長官自行選任的屬吏,大都充當秘書、助手與參謀的角色,以公文撰寫謄抄、輔助長吏行政、溝通官民聯系等為職守。他們地位普遍不高,卻是兩漢官僚和知識群體中的大多數,致力于書法印章的日用、碑祠刊立的主事和音樂詩文的雅作,促成了兩漢藝術的主體擴展、創造力提升、經典作品累積及制度傳導,成為后世官僚或知識階層藝術創作情境與模式的源頭。本書以任職于兩漢中樞各部、王侯屬國、各州郡縣鄉,由長吏辟用的掾史屬佐為對象,借助簡牘、碑銘、詩賦、箴頌、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及藝術論著等,研究這一主體職司文藝、依仁游藝的各種藝術活動和現象,從藝術創作角度考察他們與公卿長吏、儒林學士的關系,探析其創作模式、情境和特征,從而確認兩漢掾史之于中國古代藝術主體分化、藝術創造力提升、門類藝術衍生、經典作品累積、藝術風格演繹、藝術觀念承啟、藝術流派形成等諸方面的影響或意義。
周珩幫 ·文化史 ·28.2萬字
本書共十五章,約34萬字,以時代為經,以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為基礎,簡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國儒學思想的發展脈絡,闡明各時代儒學思想的內涵、特點及轉化動力,并特別分析了各時代儒學思想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辯證關系,具有資料豐富、脈絡清晰、論證有力等特點。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的研究點有三:一,對中國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力求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二,重點研究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三,開始研究儒學思想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這部專著里將探索中國儒學的演變軌跡,把儒學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復雜的、多方位的關系作為研究的重點。”
張豈之主編 ·文化史 ·30.9萬字
《日本文化通史》系統地介紹和解讀了日本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領域的歷史演變,以及由這些文化元素凝聚而成的日本國民性和民族精神,并將這些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政治社會發展有機聯系,加以分析和解讀。作者從比較視角論述日本千余年與中國交往并融合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以及近代以來百余年與西方交流并調適西方文化的新鮮經驗。同時,作者還指出,在日本歷史上曾出現過全盤“漢風化”和全盤“洋風化”的思潮,但日本最終分別以“和魂漢才”“和魂洋才”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指導思想,構建起“沖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以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從而創造出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
葉渭渠 ·文化史 ·41.5萬字
著名美食作家、明星主廚克拉麗莎·賴特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英國人餐桌的變遷,從中世紀時單一的本土食物雞蛋和培根、王朝及帝國時代隨著移民帶入的東方香料、食材和烹調方法,到現代的飲食方式。你可以在書中讀到王室、貴族、廚師、烹飪書作家、美食家和平常人的故事,了解到來自歐洲大陸的王后們怎么引領英國的餐桌潮流、土豆是怎么從無人問津的外來植物變成國民食物(英國皇家學會功不可沒)、學術大咖約翰·伊夫林為他摯愛的沙拉寫的專著……英倫三島這個在地理上與大陸分隔開的島國,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它繼承了歐洲和其他帝國的歷史,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和移民,而英國的食物就是這些歷史和體驗的產物,獨具地域特色和歷史特色。享用這本書吧,愿各位吃得愉快,讀得開心!
(英)克拉麗莎·迪克森·賴特 ·文化史 ·24.7萬字
《廣府文化》是由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廣府文化論壇”之論文精選,每年一本,已出三本,亦為輯刊。廣府文化是一種粵語文化,也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建立的“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也是廣州市規劃辦確認的“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匯集了省內外一大批從事廣府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本輯,是“第六屆廣府文化論壇”的參會論文之精選,主要討論廣府文化與陳白沙文化專題,包括廣府語言文學、廣府民俗信仰、廣府工藝美術、廣府文化的傳播、陳白沙文化專題等論文,所選論文資料翔實,論述充分,新意撲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文化史 ·20.1萬字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游與工業城市,曾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為“亞得里亞海明珠”,于建筑、繪畫、雕塑、歌劇等方面在世界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更是以浪漫著稱于世。本書除附錄之外內容包括上編十二章,下編六章,描述了海上之城威尼斯的歷史及其人民的社會生活,從潟湖島上最早的定居點到1966年的洪水,再到今天的威尼斯,具體包括歷史學家馬林·薩努多、軍事家拿破侖、政治家丹尼爾·曼寧、建筑學家拉斯金等人在威尼斯發生的故事,展示了威尼斯的風貌。
(英國)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文化史 ·35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加快了構筑文化戰略的步伐,通過制定和發布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形成了具有鮮明日本特色的文化戰略。日本文化戰略內涵豐富,包括文化振興戰略、文化產業戰略和文化外資戰略,其獨特的三位一體結構,發揮出了明顯的相乘效應。文化戰略作為日本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日本在推進文化戰略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機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本書期望通過對21世紀初期日本文化戰略的探討,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某種有益的借鑒。
崔世廣主編 ·文化史 ·23.9萬字
本書用鮮活的案例、數字解讀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五年。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電影與國家文化戰略;電影與資本;電影與文化產業;電影與中國故事。以任仲倫、王中軍、王中磊等等行上百位影視行業巨頭和資深投資人的專訪內容結合“每日經濟新聞”近五年來對電影行業的市場研究、案例解讀,結合權威大數據對其進行分析,呈現2018年~2022年電影這五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梳理這五年中國電影產業的重大事件、關鍵人物、新發展趨勢、產業數據等,全方位呈現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生態,以財經的思維和產業的邏輯冷靜地看待中國電影產業可喜的發展與值得提升的空間。完整展示中國電影的發展坐標與發展成就,直觀記錄中國電影發展成就,理性見證中國電影產業的經濟貢獻;剖析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和發展邏輯,挖掘中國電影產業中“中國故事“核心價值。
每日經濟新聞編著 ·文化史 ·20.2萬字
本書為第五期“中國近代史論壇”的成果結集,以文化積淀深厚、文人輩出的鄞州為個案,深入討論了地方文化傳統與名人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此次論壇致力于通過一個具體區域的地方文化傳統,深入探討地方的歷史傳統如何賦予鄉土之子的精神世界以某種民族特性和鄉土印痕;而這些深受外來文明洗禮的時代驕子又如何回饋故里、反哺家鄉,由此揭示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并存互滲,追尋文化傳統具有的與時俱進的時代價值和永恒不墜的內在精神。
徐秀麗等主編 ·文化史 ·29.2萬字
《國學流變》實為中國思想小史,它以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演變為線索,圍繞人性論、天人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探尋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發展變化軌跡和規律。書中“緒言”概述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全書主體共分七章,即先秦諸子、漢朝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朝理學、明朝心學、清朝樸學。“余論”部分簡述明末尤其是1840年以來,西學東漸對于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影響和變化,以及人們對于中學與西學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看法。主體中的每一章都均由三個板塊組成,即時代背景、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時代背景力圖囊括影響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各種事件,社會思潮努力描述當時社會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人物則包括思想家的生平事跡及其思想范疇和學術觀點。閱讀國學流變,我們可以系統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學術思想脈絡,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讓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人格得到镕鑄!
夏海 ·文化史 ·40.8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