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毓老師說》為毓老師在臺幾十年講學或談論的語錄,為毓老師思想言論的綜述,由毓門弟子整理,一共十二輯。《毓老師說》中“思痛錄”、“訓勉錄”、“用知錄”為毓老師撰寫的題名;“政事錄”、“識往錄”、“司鐸錄”、“奉元錄”、“述學錄”、“問心錄”、“立本錄”則是毓老師提撕眾弟子的字詞;“倚欄錄”為毓老師對父母、妻子之情的動容記錄;“儼然錄”則是弟子記載毓老師的言行以及表達自己思慕之情。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毓門弟子恭錄 ·中國文化 ·9.4萬字
全書首先以時間為線索,對香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史進行了講解;其次,講述了多則與香文化相關的歷史故事,語言通俗、內容有趣;再次,描寫了香料與醫學、宗教的關系,同時介紹了著名的香材,以及香席表演的基本流程;列舉了涉及香文化的古詩詞,并講述了中國香文化與世界各地香文化的相互影響。
林燦 ·中國文化 ·9.4萬字
20世紀初期,由于一批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譯出版,德國文化界出現了一股“中國熱”,布萊希特就是在這種氣氛中接觸中國古典文化的。流亡期間,布萊希特閱讀了儒家、道家的部分經典著作,開始效仿中國古典哲學筆法,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陸續撰寫了一系列小故事,假托老子、墨子之名,反映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這就是《中國圣賢啟示錄》,或名《易經故事》。本書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主題出版”重點圖書。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中國文化 ·9.3萬字
以禮儀為研究對象,從多種角度去研究某個行業的禮儀。認真的調查研究、分析歸納,借鑒古今往來、中外各國禮儀的范本。通過調查記錄民間禮儀習俗,引用當代法律條文加以規范,并結合文獻考證說明各項禮儀的來龍去脈,使其成為系統,然后舉例演習。重在普及,兼顧提高。使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家庭生活、社會交往中有禮可循。
石地 ·中國文化 ·9.3萬字
《世說新語》中的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常常令后人神往不已,人們也常常津津樂道于名士們的故事。這本關于《世說新語》的“通識”,不止講這些趣味盎然流傳千載的故事,更通過對《世說新語》一書來龍去脈的爬梳,講作者編纂故事和設置門類的巧思;不止講魏晉風度,更進一步揭示《世說新語》所隱含的魏晉時代精神和重大議題;不止講名士風流,更描繪了一幅魏晉名士的全景圖卷。從而引領讀者真正進入《世說新語》的世界,構建閱讀《世說新語》的知識骨架,親身融入鮮活的魏晉文化,捕捉名士們早已逝去的流風遺韻。
劉強 ·中國文化 ·9.3萬字
本書是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兩部著作的合集。《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分門別類、簡明扼要地列出國學入門的必讀書目;《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從“經史子集”中選取代表著作如《論語》《史記》《荀子》《詩經》等進行了詳細的考據辨偽和讀法指導;除此之外,本書新增的“附錄”部分收錄《治國學雜話》《治國學的兩條大路》《讀書分月課程》等六篇文章,皆為作者治學經驗之談。生當今日而讀古書,應要找對初入門徑。希望這本書能夠如任公先生所說,在國學這條路上“替青年們添一點趣味,省一點氣力”。
梁啟超 ·中國文化 ·9.2萬字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事的傳統歷法,更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結晶,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本書圍繞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自然變化,介紹了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家庭實用寶典。
邱丙軍 ·中國文化 ·9.2萬字
這是梁文道筆下的“飲食社會學”——“吃”是聯結社會的紐帶,是構成“人民公社”的基石。本書為梁文道食評文集《味道》系列之一,主要談論“吃”的社會意涵,挖掘不同場合、不同人群、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人們“吃”的不同內容與邏輯,引出“吃”作為不可或缺的社會紐帶的意義,正是“吃”聯結或區隔了不同的個人與群體。
梁文道 ·中國文化 ·9.2萬字
《中華英雄故事》為讀者展現英雄們的傳說故事,更力求挖掘英雄的精神與內涵,彰顯他們高尚的愛國情操,以及執著、勇敢、聰明、堅毅不拔的精神。按照歷史朝代順序編排故事,從春秋戰國開始,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近代結束。除此之外,在每篇故事后還有故事的延伸內容“博聞館”,這一部分內容多為與英雄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有關的歷史背景、趣聞典故等知識,還有小部分作為故事主體內容的延伸來開闊讀者的視野。本書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圖文并茂,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和近代英雄們在戰場上的機智、英勇和為了保家衛國而無私忘我的可貴品質
王曉日 陳彥昭 文飛 ·中國文化 ·9.2萬字
神話由遠古族群的人們集體創造并且流傳下來,神話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本書選取了中國最著名,最為重要的神話呈現給讀者。
李穆南 郄智毅 劉金玲主編 ·中國文化 ·9.2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專門介紹香品與香器的圖鑒類實用圖書,全書圖文相輔,全面詳盡地介紹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影響意義,香料的來源、制作和各種妙用,香品與香器的種類與功用。告訴人們如何借助佛教中的燃香儀軌,達到善用香品、巧用香品增強修持和靜心的目的。
林躍然 ·中國文化 ·9.2萬字
“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水滸傳》是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眾多梁山好漢的傳奇經歷和獨特個性,使小說富于傳奇色彩。本書是“中華經典通識”(第三輯)之一種,是當代名家講解《水滸傳》的通識之作,內容全面,分析透徹。除了講述《水滸傳》世代積累的成書脈絡、影響和傳播,賞析小說中的經典情節和人物形象外,還緊跟時代,以問題為導向,回應了大眾關心的諸多問題:為什么有人說“少不讀《水滸》”?宋江是真講義氣,還是假仁假義?梁山好漢為什么一定要被招安?魯智深從不恪守清規戒律,為何還被贊為“佛”?等等。讀者可以通過這部通識,真正走進富于傳奇色彩的《水滸》世界,對這部古典小說名著獲得全面的認知。
吳兆路 高紅豪 ·中國文化 ·9.1萬字
本書收錄了歷代二十四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身上所發生的孝行故事,不僅包含了父慈子孝的孝行故事,而且表現了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道友信、君敬臣忠等人倫關系,即《孝經》中所倡導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種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倫關系。書中既有孝行故事的原文和詩贊,又有對孝行故事詳細獨到的解讀,更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悟,使文章更加富有哲理和蘊味。
李稚田 ·中國文化 ·9.1萬字
茶詩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精品,由于中國是茶的祖國,所以茶詩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陸游、楊萬里等參與吟茶,使得茶詩清新脫俗、琳瑯滿目。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所編的《歷代茶詩集成(唐代卷)(精)》從《全唐詩》25冊、《全唐詩補編》3冊中細細尋找出唐代茶詩624首,作者161人,整理成書。
錢時霖 姚國坤 高菊兒 ·中國文化 ·9.1萬字
“山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盡管游人如織,當我們來的時候依然被這里的安寧與和諧吸引。
《姓氏書》編輯部 ·中國文化 ·9.1萬字
錢穆先生一生崇敬國家民族之傳統文化,幾同宗教信仰。先生以為中國文化其特殊之成就,有其特殊之意義與價值,縱使一時受人輕蔑鄙視,但就人類生命全體之前途言,中國文化宜有其再現光輝與發揚之一日。讀此書庶可見中國文化影響之悠久偉大,實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錢穆 ·中國文化 ·9.1萬字
《仁愛·堅毅》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叢書”之一,由閻寶華、馮冀、陳金華編著。《仁愛·堅毅》所寫的,都是我們民族光輝歷程中的關于仁愛、堅毅的一部分優秀人物的故事。這些人和事,是我們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體現,千百年來感染、教育、鼓舞了無數的人。可以讓小讀者在閱讀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長為國家的棟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人。
閻寶華 馮冀 陳金華 ·中國文化 ·9萬字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于眾手,最后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論語》一書是集章成篇的體例,各章間的關系性較小。《論語》的核心思想為“仁”,提倡“仁”“義”“禮”“智”“信”,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其內容廣泛深邃,其風格雋永含蓄,對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陳曉芬譯注 ·中國文化 ·8.9萬字
本叢書是為海外華裔及大陸的少年兒童編寫的漢語學習讀物,它可使讀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每本書包括故事若干篇,每篇故事的語言都是典范的現代漢語,并加注了漢語拼音,篇后附故事梗概的英文介紹,全書語言流暢生動,圖文并茂。
趙昀暉 ·中國文化 ·8.9萬字
中國傳統節日包羅萬象,是一場集各種人文藝術于一體的盛宴。作者繞著中國過節,從節日的起源與發展說起,結合歷史、習俗、風物、舞樂、節慶美食、游歷見聞與百姓的動人故事等多維度,將節日里的中國躍然紙上。《歲月歡: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時歡》內容豐富翔實,集文化科普、游記與攝影作品為一體,讓讀者感受到歲月的歡愉與人間的溫情,也帶領讀者通過此書一探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黃元琪 ·中國文化 ·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