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南宋朱熹列為“四書”之一本書依據毓老師課堂講授《孟子》之筆記整理而成。作者從儒家經學傳統來講解孟子學說,貫通古今講述孟子學說之真義,讓讀者了解孟子學說之精髓,從而讓現代人能夠用辯證的視角看待孟子學說,正確借鑒并運用孟子思想去思考人生世事。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中國文化 ·12.9萬字
精選泰戈爾畫作16幅,暢享品詩賞畫的雙重盛筵。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花一木,一草一塵,在他筆下無不是美麗的辭章與活潑的思想,“仿佛對著造物者的眼睛”。泰戈爾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種文化,一種在廣袤寧靜、滌蕩心靈的印度森林中臻于完滿的文化,一種主旨在于通過不斷增進與自然生命本體的和諧而獲得靈魂安寧的文化。——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王林晚撰寫 ·中國文化 ·9.6萬字
《大美中華——傳統節日集錦》通過對中國各個民族節日的介紹,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對節日的重視。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一個節日都要過得歡天喜地。歲節與我們人類有著深切的淵源,從驅崇禳災到祈福娛樂一路走來,人類在流光溢彩中用豐富的情感和愿望裝點著動人的多彩節日。
薩仁圖婭編 ·中國文化 ·6.7萬字
本書融合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諸子對完美人格的闡述,結合歷史經驗和理論建構,從“勵志”“正心”“修身”“懷德”“向學”“立業”等六個方面詳述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所應該具有的修為,引導青年了解了成就事業的核心根基。在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之后,我們需要重新回到中國自身的傳統之中,運用幾千年文明積累的經驗、教訓、策略、方法來審視我們周邊的人和事,來審視我們成家立業、修齊治平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能把自身的實際情況與中國的文化傳統、西方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師古而不復古,才能卓然獨立,超乎其上。
曹勝高 ·中國文化 ·16.8萬字
《國學有滋有味》一改國學嚴肅、高深的固有印象,所選取的文章貼近學習、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讀者從中也可以看到大師們活潑的另一面。論求學,開篇有梁啟超高屋建瓴地講解為什么要求學;繼而有華羅庚以曾經身處困境依然發奮求進的經歷,鼓勵讀者要正確認識困難。論交友,有弘一大師與夏丏尊的十年遺書之托;有胡適、郁達夫、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深深懷念;有辜鴻銘與胡適、林語堂與魯迅之間縱有誤會也胸懷磊落。論家庭,有梁實秋述說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代溝;有朱自清面對五個兒女時的痛與快樂;有蔡元培寧愿改變以往的觀點,轉而相信逝者有知的喪妻之痛。這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相信讀者能感受到國學大師們諄諄教誨之殷切、傾心相交之赤誠及克服困難之篤定。
陳寅恪等 ·中國文化 ·14.8萬字
《警世通言全鑒》解譯的《警世通言》是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三言”中的第二部,以婚姻愛情為主題的話本小說為多,如《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王嬌鸞百年長恨》。有的表現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有的表現下層女子不幸的生活遭遇和痛苦;有喜劇,也有悲劇。這些作品表現出來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藝術技巧,都讓人耳目一新,美不勝收。尤其可貴的是,馮夢龍在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使人可驚、可喜、可悲、可嘆,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明)馮夢龍 ·中國文化 ·17萬字
生肖,每一位中國人自帶的“文化屬性”。十二生肖,對應著十二種動物,每一種動物都隱藏著豐富的民間傳說,也承載著大量的文化密碼。每個辭舊迎新的春節,大家都會對生肖津津樂道,也把生肖對應的動物,作為一年的吉祥物。本書講述關于生肖的一切——這里有典故,有傳說,有古詩文中的淵源,有我們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家園。
陸生作 ·中國文化 ·7.3萬字
本書的民國版本,以歸有光曾孫歸莊所編清康熙刻本《震川先生全集》為底本,遴選出能夠反映歸有光的性格和文學特點的三十篇作品,加以標點和簡明扼要的注釋,這個選本是文學史上對歸氏文集的第一次校注。新編本更在名家注釋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之更加契合于新時代的要求,是一部十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國學讀本。
劉青松 ·中國文化 ·3.3萬字
我們知道,歷代帝王都是我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頂尖級”人物,他們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把握著歷史的脈搏,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他們以“謀定而后動”的沉穩,指點江山、胸懷萬里。他們以超人的手段,過人的膽識,在看似風平浪靜的時候洞察危機,力挽狂瀾于歷史的險灘急流中。通過欣賞中國歷代帝王的手段、謀略、權術,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成就大事的本領。
石地 ·中國文化 ·15.5萬字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全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節日達200多種,本書選擇主要的春節、元宵節、中和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十種節日,從起源、文藝感悟、節日習俗、文化內涵四個方面進行介紹,涉及節日溯源、傳說、典故、文化內涵及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識性與文化性于一體,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喚醒文化記憶,感受傳統的魅力。
高靜 ·中國文化 ·14.7萬字
當漢字遭遇避諱,避諱因借重了漢字而變得紛繁復雜,漢字也因避諱而產生諸多變化。二者相依相生,共同滋養了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避諱文化。本書立足漢字,以語言文化為視角,從漢字和避諱的廣泛聯系中闡釋豐富多彩的避諱文化,并力求其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賞。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既可作為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也可作為中外讀者了解中華傳統特色文化的讀物。
卞仁海 ·中國文化 ·8.6萬字
《周易》被譽為“六經之首”,是中國文化元的代表。它作為一種邏輯思維方式,貫穿于中華民族各種文化形成發展的始終,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長期而廣泛深刻的影響。不論是農、醫、術、數、天文、地理、律歷、文史、藝術、棋戲,還是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學的烙印。在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文化行為中更是流淌著易學的精血。《周易》的三才觀、整體觀、象數邏輯思維方式,不僅是中國文化元的代表,同時也構成了世界文化之一元。本書作者宋會群、苗雪蘭通過多個領域的研究,詳細論述了《周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書稿分為以下七個部分:一、千古奇書——《周易》;二、周易學簡史;三、《周易》與中國思想文化;四、《周易》與中華民族精神;五、《周易》與中國古代科學;六、《周易》與術數文化;七、余論。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領略《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周易》對中國文化無處不在的影響。
宋會群 ·中國文化 ·17.1萬字
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百則典故,并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竭寶峰主編 ·中國文化 ·10.3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兒童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2.8萬字
《論語印心》是尹建維先生積數十年功力對《論語》的章句反復琢磨,加之職場的磨練,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體悟,因此讀來不會索然無味,反而對《論語》有豁然開朗的明白樂趣。讀者可作為研究《論語》參考,亦可作為尋求人生目標的生命之書展讀。書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達,“鈔”是用白話發揮“疏”,并且強調《論語》智慧的應用。《論語印心》一書有三個特色:以經解經、孔老會通、時代應用。《論語印心》以《論語》接人,視《論語》為立身、立世、開慧之善器。
尹建維 ·中國文化 ·17.4萬字
《經典常談》寫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期間創作的中國古代經典普及讀物,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等典籍的歷史背景、發展演變、思想內涵,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是快速了解國學經典不容錯過的入門讀物。朱自清用生動簡潔的語言將中國古代典籍精華濃縮為薄薄的小冊子,流暢親切、平實易懂、引人入勝,讓我們在一個個傳奇故事、鮮活形象中,輕松掌握國學經典的精髓。圖文詳注版《經典常談》增補385條古文及生僻字詞注釋、成語典故、背景知識,幫助讀者補充大量國學知識!25張圖表示例,清晰呈現古代經典的結構體系!13篇章節導讀詳盡補充典籍基礎信息!
朱自清 ·中國文化 ·10.1萬字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宋)王安石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4.5萬字
從諫如流,兼聽廣納,知過必改,防微杜漸,前車可鑒,進言之道。忠臣死諫是為國為民之舉,古往今來,多少忠臣烈士憂國憂民,以死載道。天下的事情往往是復雜曲折的,所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可能顯得莽撞,顯得枯燥,顯得淺薄,即跟復雜曲折的情勢不合。故古人向來主張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石地 ·中國文化 ·10.9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孟子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戰國時代,諸侯混戰,城市國家興起。第二部分介紹了孟子其人的一生經歷,從推行政治主張到退而講學。第三部分為本書主體,作者選擇了《孟子》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譯注,并結合時代和孟子本人來講述作品內涵。作者以一個日本學者的冷靜、客觀的認識,有溫度地描述了亂世中的孟子及其思想主張,打破了對孟子的刻板印象,把他重新拉回到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中。
(日)貝冢茂樹 ·中國文化 ·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