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全書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國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語言、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筑、園林、人才等領域的地理特點。下篇與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專家協作闡述全國分區的文化狀況。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胡兆量 ·理論 ·21.3萬字
本書為劉東先生對中西文化進行長期比較思考的結晶。書名“長問西東”從清華校歌“無問西東”中來。作者深入究詰“無問西東”下的西方話語隱喻,示例性地掃描了歷史哲學、國際漢學、比較文學、美學、地域文化、大學研究、文化批評等領域,而又旁及邊疆史學、人類學與藝術社會學,顯示了寬廣的關切領域和深沉的問題意識。在如此發散的思緒中,卻又緊扣思想的主線,即中國與西方的文化邊界。作者認為,只有緊緊扣住這條邊界線,才能展示近百年來最為激烈的沖突;并且,在如此震蕩的界面上,可能正孕育著未來文明的增長點。全書行文流暢、論說精彩,推理細密繁復、結論斬截自信,顯示了作者恢廓的學術抱負和深刻的現實關懷。
劉東 ·理論 ·21.3萬字
《文化文本》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論文輯刊,由葉舒憲、李繼凱主編。本輯主題是文學人類學視野中的中國大傳統與大歷史,以及與之相關的理論探索、田野調查、實例分析、深度書評。本書收錄的文章多為一手資料,觀點鮮明,論證嚴謹,從當下中外相關的學術新潮之雙向視角,通過知識結構上的對照與反觀,達到一種追求知己知彼的權衡。
葉舒憲 李繼凱主編 ·理論 ·21.3萬字
本書系是清華大學戴木才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主持的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觀》《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新命》《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三冊,系統研究闡發中華傳統文化中核心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突出了傳承弘揚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
戴木才等 ·理論 ·21.1萬字
中德思想文化彼此靠近的擺渡人曹衛東學術散文自選集。追溯法蘭克福學派的沿革史,繪就德國現代社會批判理論的思維圖景。在《遲到民族與激進思想》中,作者以《德國思想的他者視角》開篇,從著名學者卡爾·曼海姆、馬丁·格萊芬哈根、庫爾特·倫克的研究成果出發,考察了有關保守主義的不同定義,揭示了德國保守主義思想的發生語境,分析了德國保守主義的思想結構,發掘其背后隱藏的思想關聯、社會關聯,特別是政治關聯,揭示出德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的激進思想;從宏觀上勾畫出德國保守主義的發展脈絡。
曹衛東 ·理論 ·21.1萬字
本書以1949—1966年間新曲藝為中心聚焦于人民文藝的普及實踐問題,分別從歷史演變、文藝方向與政策推動、文藝工作者參與、文體形態與創作理論建設以及傳播方式與效果等幾個層面比較完整、集中且充分地呈現和闡釋了對象與問題。以“口頭性”為抓手,并將之植入到文藝大眾化的歷史背景與中國革命的話語語境這一雙重脈絡中進行把握,較為深刻地意識到新中國之后從“文學”到“文藝”的轉化,探討了以新曲藝為代表的“革命通俗文藝”在新中國文學實踐乃至整個文化政治中的重要位置。并以跨學科的視野,借鑒社會文化史、傳播學等研究方法,仔細梳理和考察了新曲藝在生產與傳播上的機制性建設與普及性探索,令人信服地說明了新中國的文學與文化以及時代政治之間互相貫通、相生相成的密切關系。
周敏 ·理論 ·21萬字
“歷盡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大江”……戰亂烽火下的弦歌不輟,薄暮余暉中的驪歌永別。
岱峻 ·理論 ·20.9萬字
本書全面梳理海派文化的形成、延續、傳承、流變的脈絡,對各個文化門類逐一梳理和研究,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海派文化知識體系,為正確認識和理解海派文化提供扎實準確的史實基礎。在全面辨析史料文獻和歷次文化論爭的基礎上,理清海派文化的準確內涵和合理外延,深入挖掘海派文化精髓與當代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內在契合之處,為新時代的上海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和文化動力。本書適合相關研究人員閱讀,也可用作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
徐錦江 鄭崇選等 ·理論 ·20.9萬字
伯明翰學派建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致力于對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以及媒介的“批判性評估”,本書采用社會學理論和符號學、結構主義理論主要對該學派的早期批判研究、政治與意識形態研究、受眾研究和女性主義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并對該學派的三個階段的特征作了具體闡述和分析。
孫勇 ·理論 ·20.8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由小商品、手工藝活動開始,積跬步而千里,從不太發達的區域迅速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領先于全國的省份。浙江如何開發自己獨特的區域發展戰略,進而形成所謂的“浙江模式”?許多學者試圖從經濟和政治政策角度來解釋,但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因素卻缺乏足夠的研究。本書從文化社會學角度,來理解和解釋浙江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呈示所謂“誘致性”變遷的特點,就當代浙江區域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互動問題進行探索。本書自2007年初版以來,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對于“浙江模式”文化社會學視角的探討持續不斷,比如家庭工廠的興起和繁榮的家族企業、區域集群,以及遍布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浙江城鎮”等。當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浙江模式”的內涵更具豐富,也更具現代性。本書計劃在初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試圖在當前語境下剖析“浙江模式”的文化社會學因素。
陳立旭 ·理論 ·20.8萬字
本書系作者關于中國古代文體學與美學研究的論文結集,涉及文體史與文體學史、文體理論與文化意蘊、審美形式與美學理論等研究領域。作者將中國古代的文體形式與文體理論置于社會歷史、文化的關聯域中進行研究,探討文體和文體觀念生成的文化和美學機制,闡釋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和文化意蘊,深入發掘中國古代文體和文體學的民族特色。
賈奮然 ·理論 ·20.4萬字
戴木才等 ·理論 ·20.3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理論 ·2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