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分為《鄂溫克族社會歷史文化》《鄂溫克族狩獵故事研究》二冊,對鄂溫克族瀕危或嚴重瀕危的語言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搜集、整理與分析研究,對我國東北寒溫帶地區遠古歷史文化與文明、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研究有深遠而現實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同樣,對阿爾泰語系諸民族、東北亞諸民族、北極圈諸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塔米爾 那敏 朝克 ·文化研究 ·34.1萬字
本書是作者二十余年來研習中國詩學和詞學部分成果的結集。全書分六輯:第一輯討論中國詩學的基本范疇,第二輯描述先秦詩歌、音樂及歷史的傳播與接受,第三輯論述明清詩學的重要理論家及其理論貢獻,第四輯分析幾組重要的清代詞學理論范疇,第五輯探討清代詞學的重要流派及其理論貢獻,第六輯描述清代不同時段詞學思潮的變遷。全書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了一個重要理念,即理論研究必須以基礎文獻為討論的出發點,文獻是還原,理論是闡釋,兩者不可或缺,基礎文獻清理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闡釋。本書無論是在材料的搜集上還是理論的闡釋上,都具有較強的原創性和開拓性,作者通過第一手材料的梳理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體現了無征不信、言必有據的學術理念。
陳水云 ·文化研究 ·31.3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制度具有鮮明的蒙漢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禮俗與傳承千年的中原禮制劇烈碰撞,在元代國家祭祀中得以呈現。本書以蒙漢二元文化互動為主線,兼顧多元文化,注重多語言文獻的發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禮制體系,全書十九章,厘為祭天、祭祖、國俗舊禮、岳鎮海瀆、天下通祀五篇,立體展現元代國家祭祀的形成與發展,重估元朝的禮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統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變通。
馬曉林 ·文化研究 ·39.2萬字
本書在對1980年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一些重要理論文本進行研讀的基礎上,呈現近30余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基本狀況,探討其中的關鍵概念、論題及方法。全書分為3個部分:重要理論文本;對這些理論文本的研讀;反思與討論。
張桃洲 ·文化研究 ·30.8萬字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產”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面來把握作為后發現代性國家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董麗敏 ·文化研究 ·32萬字
行走在世界之巔,去體會極北之地的孤獨之美;遠涉南極,去探索人類最后的邊疆。尋訪大變革前夜的古巴,撥開斯里蘭卡這朵帶刺的鮮花,游走在神秘的南太平洋,揭示津巴布韋的謎題……袁越用持久不變的好奇心、與時俱進的知識儲備、巨大的熱忱和勇氣,探求那些不易去的風景和不易解的難題,分享種種獨一無二的體驗。用他的話說:“當我知道的人類故事越多,我對這個世界的偏見就越小。”
袁越 ·文化研究 ·28.5萬字
本書選取清代前中期蘇州劇壇為研究對象,從創作、演出、曲學聲律以及傳播接受等諸多方面深入展開,圍繞清順治、康熙、雍正及乾隆等數朝的時代性、蘇州一府七縣一州(后改為九縣一廳)的地域性以及蘇州曲學發展的家族性等特征展開論述。研究視野上,嘗試將清代戲曲與地域文化研究相結合,體現在蘇州城鄉一體化的整體關照而非類似研究中僅僅局限于府城一隅;研究方法上,試圖從關系學、傳播學等角度解讀清代蘇州劇壇,諸如蘇州派劇作家群體、文人劇作家群體等之間的合作交往,康乾南巡、蘇州織造等政治力量與戲劇演出態勢,蘇州昆班、昆伶演出傳播路線等等。研究的最后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戲劇發展之間的關聯打通展開構想。
裴雪萊 ·文化研究 ·26.1萬字
本書以江西省南豐縣的多次田野考察為思維素材,以藝術人類學為主要學科方法,系統地探究了江西儺藝人家族宗族身份、地緣身份、族群身份與地方家族宗族記憶、村落公共空間記憶與族群記憶各個層面在歷史和邏輯兩個維度上的復雜性關聯與互動。
曾瀾 ·文化研究 ·26.6萬字
禮制作為禮儀制度的簡稱,其表在儀(儀節儀物),其里在制(制度體系)。本書通過禮制變遷的視角,圍繞“名分”這一主題,依托堅實的文獻基礎,采用輕松的語言筆調,重新解讀明朝歷史。從鮮為人知的“昊王令旨”揭開明王朝建立的別樣篇章,到屢經變遷的天地祭祀制度,從蔚然成風的城隍崇拜,到亂用祖宗之名頻繁發生的藩王奪權,從英、景之際的“兩皇并存”,到天子征伐(明武宗)的荒調.……本書嘗試采擷不同的歷史片段,講述當時的禮制故事,揭橥國家與民眾為獲得新的名分認同不斷奮斗與掙扎的歷史進程。
陳士銀 ·文化史 ·33.2萬字
不同于主要作為新知識、新生活方式集散地的上海、天津、廣州等口岸都市,“晚清北京”的意義更在于新舊共生、士庶交涉、旗漢雜居,傳統政教與近代文明相交融。這一文化空間,既不失其固有的政治資源,更在清末“中西學戰”、新舊社會沖突、上下關系變化、中外習俗更迭等一系列文化轉型過程中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間》將晚清北京視為一個“文化空間”,探討其間各個社群在各種場合運用多樣表達方式的共生關系,帶著鮮明的問題意識,充分利用報刊、檔案等原始材料,力圖深入晚清的歷史情境,研究具體的文化人物、事件、機構和相關的文學文本,力圖交織呈現晚清北京這一特殊歷史橫斷面的文化生態和城市性格。
夏曉虹主編 ·文化史 ·23.7萬字
本書分為概念與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橫向問題、非遺語境下的學科思考、中國實踐與反思四個欄目,收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到實踐》《非遺時代民俗學的實踐回歸》《政府非遺與民間非遺新論》等文章。
康麗 ·非遺 ·41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文化多樣的復合傳統和當代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民族文學學術史進行梳理,并總結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討論民族性的嬗變,進而確立民族文學研究方法、立場和觀念的中國話語: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體意識。全書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和命題提煉,第二部分為文學史梳理及專題討論,第三部分為族別文學現象與個案的具體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樣性的民族文學表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核心觀點推進并豐富了由“文學共和”所衍生出來的族群性、地方性與集體性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協商共識,為講述完整、全面的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劉大先 ·民族文化 ·21.9萬字
本書以中國禮文化傳播為核心,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角,對禮的崇圣傳統、教育傳播制度及家族倫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地探討。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四章重點梳理了禮文化的起源、發展脈絡及傳播特點,并著重論述了中國禮文化的傳播價值原則及傳播訴求;中篇五章采用田野調查方法,考察了孔廟(文廟)、書院、祠堂、牌坊等禮制建筑媒介的傳播機制與傳播功能;下篇四章分別探討了作為媒介的玉禮器的傳播功能與價值,以及電視與新媒體生產的文本(如電視春晚、閱兵儀式、電視劇、微信紅包等)在禮文化的現代傳播與創造性轉化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全書立足于本土傳播學理論,對中國禮文化重教化、重道德、重情感、重和諧的傳播特色和傳播模式進行了概括總結,同時對中國傳播話語體系的建構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張兵娟 ·中國文化 ·40.6萬字
丹·本-阿默思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民俗學教授,是猶太民俗、民俗學理論,以及非洲口頭傳統研究的著名學者。30多年前,他的關于母題的文章就已被翻譯成中文,激發了國內學者不少人對母題的興趣,此后的“在承啟關系中探求民俗的定義”“結構分析”等理論一直為國內民俗學所重視。這本文集是一本完整介紹他的學術思想的譯文集,可以完整地展示他的理論思想及其在半個多世紀的進化發展,以及民俗學學科在過去的五十多年的變化。該書的出版,將會對了解國際民俗學的發展和促進國內民俗學科的發展有幫助。
張舉文編譯 ·民俗文化 ·29.3萬字
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提煉和總結。千百年來,國學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行為。學習國學,了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了解國學。
夢遠 ·中國文化 ·33.2萬字
本書以山東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單元為中心,以圍繞“尊孔”與“反孔”發生的重大事件為主線,以近代社會轉型為背景,通過綜合考察與個案分析相結合,探討國家層面的文化政策與近現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國人的“尊孔”、“反孔”與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矛盾和沖突,“多維度”、“立體式”地展示了百年中國“尊孔”與“反孔”的發展歷程。
李先明 ·文化研究 ·21.2萬字
本書系《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特色欄目“越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越文化之中心區城紹興古城,自春秋越國越王勾踐七年(公元前490)開始筑城建都,距今已有近2500多年建城史,2500多年來城址不變、賡續相繼。秦漢以后,相繼成為山陰、會稽縣治,會稽郡、越州、紹興府(路)治和東揚州、浙東觀察使、兩浙東路治所,是一座始終以行政中心功能為主的傳統城市。從城市地理環境、人口數量、用地規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諸多方面,按照城市自身規律發展,保持了非常明顯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越地城池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1982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越地城池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不斷累積、豐富、深化了城市文化的內涵和歷史記憶,推動著城市文明的進步和深入,在中國城市史上有著特殊的價值。本欄目多年來一直關注于越地城池和地理文化的研究趨勢發展,配合紹興建城史的研究,組織刊發了一系列相關的論文,集腋成裘,編成此輯奉獻給讀者。
高利華 ·民俗文化 ·29.2萬字
本書對2014年全國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全面梳理,總結經驗,分析趨勢,探索路徑,其中分題報告對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曲藝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傳統醫藥類,民俗類等的十類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保護與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和闡述;2014年年度熱點部分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問題和趨勢,提出建設性建議;大事記部分條目式列舉了一年來非遺工作的重要事件。
宋俊華主編 ·非遺 ·32.4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苗疆多重表述研究”(項目編號:15CZW056)的研究成果。在1928—1948年這二十年里,作家沈從文,人類學家凌純聲、吳澤霖等,苗族教育家石啟貴,苗族政治活動家梁聚五,苗族學者楊漢先等以及大量的苗族歌謠都對苗族文化進行了多重表述。本書從主位、客位的視角,分別從苗族古歌等口頭詩歌表述、凌純聲等民族學者的田野調查報告表述、苗族知識分子表述研究、沈從文鄉土作品的苗族文學表述這四個維度對1928—1948年這個時間段的苗族表述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與分析。
龍仙艷 ·文化研究 ·20.7萬字
在華北根據地建立之初,節日就作為開展社會動員的有效場域頗受中共領導的根據地政府的重視;在默許和迎合民間舊有節日傳統的同時,華北根據地政府還引入和創造了許多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節日。在延續舊傳統和創造新節日的這一過程中,華北根據地的節日空間不斷擴展,節日娛樂項目也被賦予了更多的革命性意涵。本書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對1937~1949年華北根據地的節日文化生活進行考察,關注節日生活背后的傳統與現代、官方與民間之間的關系變化,梳理并探討華北根據地以節日為切入點所開展的社會動員和社會治理過程。
韓曉莉 ·文化研究 ·2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