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專業角度對中醫傳統治療方法——艾灸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系統總結了艾灸的基本知識、治療宜忌,并從常見病癥的治療、保健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適合廣大醫學生、臨床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閱讀。本書共分三章,第一章“艾灸必修課”,介紹了艾灸的器具、操作方法、適應證與禁忌證、突發情況的處理等,為全書概述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分別介紹了多種常見內科、傷科、婦兒科病癥的艾灸治療方法,及美容美體保健的灸法,條理清晰,便于掌握。
李芳 ·中醫 ·4.2萬字
趙尚華教授在參考古代、現代醫籍中的治癌經驗的基礎上,依據多年臨床實踐,結合中醫發展規律,總結出了一套治療癌癥的元宗血津復辨證法,其將癌癥分為元分證、宗分證、血分證、津分證、復元證五個階段進行治療。并把它運用于臨床,迄今已有4~5年,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總論,介紹元宗血津復辨證法的形成及主要內容;下篇為臨證醫案錄,包括元分證期醫案6例、宗分證期醫案38例、血分證期醫案35例、津分證期醫案14例、復元證期醫案57例。作者簡介:張彥敏,女,中醫學博士,現為山西中醫學院教師。從事中醫內科的教學、臨床、科研工作15年。對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乳腺病、皮膚病及部分癌癥頗有心得。2013年底有幸成為全國首批傳承博士后,進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師承趙尚華教授,并于2016年8月順利出站,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趙尚華名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的建設并于2016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工作以來,作為主編、副主編及編委,參編中醫學相關著作近10部,發表專業論文10余篇,參加科研課題5項。
張彥敏編著 ·中醫 ·12.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中醫內科學五十個病種所涵蓋的全部證型的特點和治療用方,每個病證下分列證治歌括、解析、附方歌括及淺釋。本書把《中醫內科學》所有五十個病種的證治分型和治療用方都編寫成朗朗上口的歌括形式,便于讀者吟誦、記憶。此外,歌括的內容還涵蓋了部分病證的類證鑒別、辯證要點、病機演變特色及重要文獻資料等。書末附方劑索引,方便讀者查找。本書可用于《中醫內科學》的各類考試,也為中醫教學工作者及臨床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陳文君 張喆編著 ·中醫 ·11.9萬字
本書是《名貴道地中藥材研究與應用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全面挖掘和整理了古代醫藥學家和本草醫籍在附子研究和應用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回顧和總結了現代醫藥工作者對附子進行研究和應用所取得的成果,全面系統闡述總結附子的藥用歷史、本草學概述、生藥學研究、化學成分研究、臨床藥理作用研究、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臨床應用研究、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等內容。對于指導醫藥人員和中藥材種植戶深入研究和合理應用、種植附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梅全喜 李楠主編 ·中醫 ·26.7萬字
《咽喉經驗秘傳》,作者佚名,清·程永培校刊。該書是一部較早的咽喉科疾病辨證施治專著,書中集錄了尤乘、尤仲如、尤存隱、沈慕溪、高忠憲、孫茂筠等諸家的治療經驗。全書兩冊,不分卷。上冊為咽喉總論、診法、治法、喉癥用藥細條、喉證圖形、針藥秘傳;下冊為喉科各科病證的治療方藥。該書認為咽喉諸證皆由火起,火有虛實之分,虛者宜補虛降火,實者則治以祛風痰消毒熱法,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佚名 ·中醫 ·2.3萬字
本書以炎帝神農為核心人物,以炎陵縣炎帝陵文旅內容為基礎,圖文并茂,著重探索炎帝神農與中醫藥文化的淵源、內涵以及當代價值,從炎帝其人、炎帝與炎帝陵、炎帝與詩詞書畫、炎帝與華夏文明、炎帝與中醫藥源流、《神農本草經》的誕生與藥物成就、炎帝神農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等多個維度展現炎帝神農中醫藥文化的歷史價值及文化意義;目標讀者對象為中醫藥文化、歷史、文學、旅游愛好者;旨在形成具有趣味性、知識性且在思想性中突出創新的文化普及著作。
何清湖 孫相如主編 ·中醫 ·13.8萬字
《備急灸法》為南宋?聞人耆年所著,1226年初刊。1245年孫炬卿合《騎竹馬灸法》和《竹閣經驗備急藥方》兩部,仍以《備急灸法》重刊并傳世。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是以灸法為主治療急性病癥的專著,介紹了心痛、牙痛、癰疽、疔瘡、腹痛、吐瀉等22種急證的灸治方法及急救方法,并附簡明圖說。《騎竹馬灸法》詳細介紹了癰疽發背的灸法,取穴方法獨特。《竹閣經驗備急藥方》介紹了36個證候及其處方,包括單方、復方、內服藥和外敷藥,以及灸法和熏喉法等,多為有效驗方。此次整理以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年影宋本為底本進行校注。作者簡介: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針藥結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主任。兼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主任、江蘇省針灸學會副會長、南京市針灸學會副會長。
(宋)聞人耆年 孫炬卿 ·中醫 ·1.9萬字
《中國豎橫針刺法》主要介紹了中國豎橫針刺法的概論如豎橫針刺法的運用手法、治療原則、臨床應用、臨床機理、臨床意義及常見疾病如三叉神經痛、頭皮痛、眼肌型重癥肌無力、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股四頭肌損傷、小腿后緣肌群損傷與痙攣的治療等內容。
錢德金 ·中醫 ·12.6萬字
周楣聲,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被國務院確認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醫專家,并獲得全國名老中醫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周楣聲教授書中對針灸學派的理論和技法做了重要闡述,擷取歷代針灸文獻之精華,貫串周氏四世傳習之心得,不僅為針法之結晶,而且有所補充和發展。運用中醫理論研究經絡學說,通過對脈象分類與各種脈象病理基礎的探討,把抽象概念的中醫論脈方式,推向具體。
(清)周樹冬 周楣聲 ·中醫 ·52.7萬字
《醫理真傳》刊行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唐步祺先生認為:該書以理論指導臨床,從臨床來驗證理論,其卷一除約述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外,有辨認一切陽虛癥法,辨認一切陰虛癥法二目,分辨陽虛、陰虛病情、病象各異,隨即于卷二、卷三分別列舉陽虛癥問答、陰虛癥問答各數十條實例,一一加以說明,卷四更就雜問及認病捷要總訣、用藥金針,一一指出,均極切實用而便于掌握。因其所長尤在治陽虛癥,屢用大劑量姜、桂、附治愈許多群醫束手的重病患者,被人們尊稱為“鄭火神”。今讀其書,陽虛、陰虛各立專卷,病況不同,方藥亦異,而各盡其圓通之妙,故雖長于治陽虛癥,實亦不能以偏概全。鄭欽安序言堪稱醫學絕唱: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診候之際,猶多似是而非之處,辨察不明,鮮有不誤人者也。余蜀南臨邛人也,遷居于成都省城,學醫于止唐劉太老夫子,指示《黃帝內經》、《周易》太極、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潛于斯二十馀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覽醫書七十馀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出,使人入于其中而茫然。近閱閩省陳修園醫書一十三種,酌古準今,論深注淺,頗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陰分陽之實據,用藥活潑之機關,間有略而未詳者。余不揣鄙陋,以管窺之見,謹將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極,與夫氣機盈縮,內因、外因,陽虛、陰虛病情實據,用方用法,活潑圓通之妙,詳言數十條,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補修園先生之未逮。因志在活人,遂不知其言之妄也,高明諒之。
(清)鄭欽安著 李瀟整理 ·中醫 ·6.8萬字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包括甲亢、甲減)、骨質疏松、高尿酸血癥和血脂異常都是十分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終身服藥并經常監測疾病進展情況。本書系統介紹了這些疾病的用藥常識,包括如何監測病情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就醫,一般情況下如何選用藥物,使用藥物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藥品(如胰島素)的保管等內容。
郭立新 ·中醫 ·17.8萬字
《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解讀》是為繼承和發揚沈氏女科綿延650余年之精粹及全國名老中醫沈紹功學術思想而作,重在突出沈氏女科之特色,將沈氏女科代表性傳承人沈紹功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繼承、宣傳、推廣。本書在框架結構和內容上將延續《沈紹功中醫方略論》主體框架的四部分,分別是醫理篇、臨證篇、方藥篇和診籍篇。為詳解和細化沈老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解讀將每一部分又獨立為一本書,解讀部分將由沈老的諸位嫡傳弟子親自執筆。此次出版為《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解讀——方藥篇》,該書將在《沈紹功中醫方略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沈老學術思想。增加沈老在用藥思路的獨到之處,基于嫡傳弟子個人臨床經驗,詳解臨床用藥的方法,并補充部分沈老在臨床上用而未述之藥。以期充分繼承和發揚沈氏女科代表性傳承人沈紹功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
韓學杰等主編 ·中醫 ·24.9萬字
用耳朵學中醫經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誦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讀全文,以小64開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頻文件,讓讀者能邊聽邊看,邊聽邊讀,邊聽邊背。讓磁性的聲音、優美的文筆、深邃的經義結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醫經典。本套叢書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冊,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冊。本次再版將原來的光盤改成以二維碼掃碼收聽音頻的形式。靈蘭中醫署名并進行推廣。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11.1萬字
沈舒文教授系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學科帶頭人。本書以中醫治法原創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制方的療效性為導向,積長期臨床實踐制方經驗,闡發中醫治法指導下的臨床遣藥制方的理論與技術,反映了沈舒文先生40余年的思考與探索。本書上篇二章,探討臨床治法的作用與特點以及構建臟腑臨床治法的原理與方法,下篇十二章,闡述個人臨床常用十二法制方用藥心得,臨床特色鮮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沈舒文 ·中醫 ·25.2萬字
本書為“十三五”國家規劃出版物項目入選圖書。本書的編者是我國相關領域工作卓有成效的專家,其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認可,有著很高的國內、國際學術影響力。在本書中他們結合自己的工作,特別是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介紹該領域當前的國際現狀、前沿研究熱點、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面向免疫學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以及從事免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科研人員。近幾年免疫學理論研究出現新的突破,新型免疫學技術不斷涌現,為體現本學科的前沿進展,本書每2~3年修訂一次。本書作為中國免疫學會的重點工作之一,為國內工作者了解國際發展趨勢、加強國際合作、尋找國際前沿重大課題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并為加快我國免疫學研究的創新性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在第3版的基礎上,新增了lncRNA、代謝與免疫、腸道微生物組與免疫、生物力學與免疫等章節。
曹雪濤 ·中醫 ·145萬字
本書闡述了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白兆芝教授疑難雜病的臨床辨治思路,包括治療疑難病從肝論治、從毒論治、從瘀論治、從痰論治、從升降論治、從標本論治的經驗,對胃癌前病變、反流性食管炎、頑固性口瘡、頑固性呃逆、潰瘍性結腸炎、腸粘連、腸梗阻、頑固性頭痛、麻木、癃閉等病證的治療經驗。每篇內容均附有臨證的典型病例,其后在按語中對辨治思路、理論依據、處方用藥的經驗加以詳細闡發,特別重視病機分析中的病機轉化,力求做到辨證與病機相一致,處方用藥緊密結合證候的變化。
白宇寧 白震寧 王海萍 白煜主編 ·中醫 ·33.9萬字
該選題系統梳理了古代和近現代醫家對陽痿病因病機和理法方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陽痿是陰莖中風的學術主張,并將陽痿與心腦中風進行對比,同時使用大量臨床和實驗數據支撐觀點,是臨床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深入了解陽痿不可多得的書籍。
李海松 王彬主編 ·中醫 ·11.1萬字
本書從舌診基本知識、攝影小知識、數字攝影基本知識、舌象數字攝影的特點、色彩校正小知識、實拍數字舌圖基本操作、數字舌圖拍攝實例、數字舌圖的色彩校正實例、拍出理想舌圖的注意事項等九個方面予以介紹,內容實用具體,指導性強,適應于中醫醫教研人員參考。彩色插圖219幅。
梁嶸 李少文 ·中醫 ·3.7萬字
《重劑起沉疴》首版在學術界影響較大,多次重印,第2版沿襲了第1版的篇章結構,刪除了首版內容的部分冗余,并對每篇內容進行了增加和調整,新增大量藥物應用經驗,突出了本書的實用性。上篇為對經方本源劑量的探索以及對重劑起沉疴臨床治療策略的研究;中篇為應用重劑治療疑難重癥的臨床實踐;下篇為古今醫家大劑量用藥的經驗集萃;附篇新增“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內容。本書緊密圍繞中藥量效關系這一臨床關鍵環節做了深入闡述,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仝小林主編 ·中醫 ·47萬字
針刀療法是中國傳統針灸療法和現代醫學手術療法有機結合起來的新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為進一步總結和發展針刀療法,作者編寫本書,系統介紹了針刀療法的基本內容、特點、器械、操作規范,對針刀療法治療顯效的60余種常見病、疑難病的診治方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并附有清晰的局部解剖圖和針刀施術圖,便于讀者參考實踐。本書可供臨床針灸師、醫學院校學生參考使用。
郭長青 張義 李石良 ·中醫 ·1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