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女科百效全書》由明代龔居中于1630年根據《校注婦人良方》輯錄,清代劉孔敦增補并于1667年春題序刊刻。正文四卷,分眾疾、調經、求嗣、胎候、胎前、產育六大類,對婦人內外科病證、經帶病、妊娠病的診治及其孕前和孕期的保健等做了較詳細的介紹。此次整理以清康熙刻本為底本。
龔居中 ·中醫 ·9萬字
本書從祝世訥先生對比中西醫學的研究開始,通過展現中西醫學特征與差異,提出引入系統科學理論的必要性,總結歸納中醫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從理論源頭進行梳理。間有老一輩科學家如錢學森等對于中醫學理論研究的指導意見,全景展現系統中醫學研究的經過與成果,可謂中醫理念研究的尖峰之做。
馬淑然主編 ·中醫 ·91萬字
葛琳儀,女,國家級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17年6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葛琳儀"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待遇。本書主要介紹國醫大師葛琳儀學術思想溯源、論治脾胃病的主要學術思想、衷中參西治療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經驗、診治常見脾胃疾病驗方及醫案、從脾胃論治內傷雜病,以及葛琳儀脾腎觀、膏方養生和國醫大師工作室外延的內容。內容詳實,深入淺出。圖文并茂,書中插圖均由作者手繪,貼合圖書內容。
張爍主編 ·中醫 ·11.4萬字
本書共分七章,即灸法總論、灸法的種類、經絡、腧穴、臨床各科疾病的灸法、現代灸論綜述、灸法文獻。本書以全、精、新的要求,對中國灸法的起源、發展和應用進行了全面闡述。為恢復和提高灸法的歷史地位、發揚灸法的臨床應用價值,做出了貢獻。
張奇文 ·中醫 ·41.6萬字
“文化處方”者,以文化之力為藥,醫眾生身心疾病。《文化“處方”》一書輯錄了駱降喜30余個醫案,皆以文化之力治各種難病,取得顯著效果,其中又以患癌癥者居多。大多醫案患者有名有姓,有案可查,有確認其案例真實性之授權書可考。可與作者《思考文化醫學》一書相參。
駱降喜 ·中醫 ·8.2萬字
《甘肅省名中醫醫案精選》是從63名甘肅省名中醫近兩千則醫案之中輯錄而出,全書共計五百余則醫案,全書以疾病為綱,分列為:中風、高血壓、面癱、眩暈、失眠、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頭痛、焦慮癥等。
甘培尚 李順保 ·中醫 ·67.5萬字
楊老在全國針灸師資班上重點講授《靈樞》,由當屆全國針灸師資班學員根由據楊老的全書手稿和上課講解的內容編寫完成。經楊老認可,由同門師姐師兄重新整理,便于讓更多的針灸中醫同仁和熱愛針灸中醫的人能學習到楊老閱讀經典的方法和研究心得,開啟針灸中醫的智慧之門。
韓燕 楊國秀等整理 ·中醫 ·20.2萬字
第一講闡述了《傷寒論》的歷史沿革,以幫助讀者正確理解此書涵義;第二講論述了《傷寒論》條文排列的有機聯系,剖析了它的辨證思想和方法;第三講是六經為病提綱證的現實意義;第四講介紹了《傷寒論》的氣化學說,六經、六氣陰陽變化規律。從第五講至第十三講采用了以方帶證的歸類方法,把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主要方證進行了歸納,并附有后世方證和醫案,以供臨床借鑒。最后一講為作者使用經方的心得體會,也對上述諸講作了簡明扼要的總結。
劉渡舟 ·中醫 ·8.5萬字
著名中醫學家余瀛鰲教授,出生于世醫家庭,后又師從軒岐碩彥秦伯未先生,治醫六十余年,學驗俱豐。余老師生平閱習3000余種醫著,勤于筆耕,著述等身。搶救整理大量中醫珍善古籍名著,其中審查醫著約200余種,編纂醫著百余種,發表文獻研究論文300余篇。此書內容是從余瀛鰲教授撰寫的300余篇文章以及帶教訪談記錄中,依據醫論醫話體例予以精選整理的,所謂“薈萃菁華,輯要百篇”,故書名曰《薈要》。為方便讀者閱讀,輯者梳理篇目:上編為醫論篇,分專論、醫方、醫家和解題,下編為醫話篇,分觀書有感、臨證所得和參師訪友。不求全,但取精,亦是本書選輯的初衷。
李鴻濤整理 ·中醫 ·24.2萬字
《陳慎吾傷寒論講義》旁征博引,是陳老多年潛心研究《傷寒論》的成果,現經陳老的兒子陳大啟先生及其門生整理出版。書中部分觀點與現行高等中醫院校教材不同,讀后令人耳目一新。同時,《陳慎吾傷寒論講義》也是傷寒學愛好者值得收藏的精品書之一。
陳慎吾 ·中醫 ·22.6萬字
1981年至1985年,周鳳梧、張奇文、叢林主編的《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至第三輯相繼正式出版發行。記錄了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對一代青年中醫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奇文作為原作者之一,繼承《名老中醫之路》之志,繼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載名老中醫近200位,他們學習中醫理論,則記誦、精讀、覃思、博覽,夜以繼日;學習中醫臨床,則嘗藥、侍診、求師、省身,未曾停頓;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更是來自實踐,豐富多彩,理論創新成一家之言,臨證積累殊多真知灼見和獨到之秘,誠為中醫藥學之瑰寶;而他們百折不回、艱苦奮斗、精誠專一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醫德醫風,更令人肅然起敬。合集將之前我社出版的1—6輯何在一起,按照老中醫姓氏筆畫排序,分冊出版,這對于宣傳中醫,繼承和發展名老中醫之學術經驗,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醫,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張奇文等主編 ·中醫 ·64.3萬字
概念是理論建構的細胞,理論可以說是概念之網絡。本書圍繞中醫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運用邏輯學、發生學、詮釋學等方法進行考察分析,以明確其內涵與外延,并揭示了中醫學概念的特點,研究了部分概念的發生,對當前中醫概念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述評。
邢玉瑞 ·中醫 ·13.5萬字
本書系我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搜羅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編撰而成,書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刊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全書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選錄古今臨床常用方劑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全書按方劑的功用性質分為補養、涌吐、發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每方除列述方名、說明主治,介紹組成及附方加減之外,并引錄各家學說闡明方義。書后附有提供倉促救急之用的”急救良方”及養生參考的“勿藥元詮”。
(清)汪昂撰 蘇禮等整理 ·中醫 ·23.2萬字
本書以月經不調作為主要內容,按照《黃帝內經》關于生殖系統發育的論述,分成青春期、生育期、圍絕經期三個部分,分別基于《內經》理論,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進行描述其特征、分類、辨證要點和鮮活的醫案及案例的分析,還有生活飲食的調治等。
董曉英 ·中醫 ·13.9萬字
《針灸節要》,又名《針灸素難節要》,三卷,明高武纂集,首刊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卷之一為《難經》節錄及滑壽等人注解,包括以“補瀉針法”等為主題的篇章18節。卷之二為《靈樞》《素問》節錄,包括“用針方宜”等與針刺操作有關的篇章47節,和“五亂”等各病癥針灸治療的篇章48節,以及“艾灸方宜”等以艾灸為主題的篇章8節。卷之三為《黃帝內經》《難經》節錄,主要包括“經脈”和“腧穴”等為主題的篇章10節。此次整理,以明嘉靖十六年刻本為底本。作者簡介:張建斌,男,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編學術專著,參編教材。現承擔多項科研課題,涉及中醫文獻、實驗研究等。
高武 ·中醫 ·7.6萬字
本書為廣西名老中醫黃英儒教授行醫70多年過程中,對自己學習中醫、行醫治病和保健養生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包括對中醫理論、中醫診斷、中醫與西醫的結合、中醫對保健養生的作用等內容。該書適合中醫藥專業人士和中醫藥愛好者學習參考。
黃英儒 ·中醫 ·5.7萬字
惡性腫瘤是一類古老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惡性腫瘤及其合并癥病情多變,牽涉臟腑器官較多,癥狀復雜,由于正氣已虛,患者體質較差,常用的軟堅散結、活血破瘀等治療方法及用藥受到一定限制,而外治法則無此禁忌,可以在疾病各個階段應用。本書介紹了中醫外治在惡性腫瘤并發癥、化療相關不良反應、生物靶向藥物相關皮疹、放療相關不良反應、手術治療相關并發癥,以及常見癥狀和某些腫瘤的治療,開闊了腫瘤治療道路、提高了療效。
賈立群 李佩文主編 ·中醫 ·15.3萬字
本書為清代名醫王九峰先生晚年出診醫案,原為手抄本,為上海市已故名老中醫張耀卿所收藏。據張耀卿所寫“王九峰先生小傳”,本書較他人所集王九峰醫案更勝一層,“誠不可多得之寶笈也”。本書所收病案大多為內傷雜病,計有300余則,記錄翔實(均有用藥劑量),多為連診,案語明暢,立方選藥精湛適當。且經程門雪校正,有程氏眉批。
丁學屏 張景仙 ·中醫 ·15萬字
本書作者師承于漳州市名中醫方安海、王三虎、毛進軍等醫家,系統研究《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著,深入研究了施今墨、蒲輔周、岳美中等醫家思想。衷中參西,并通曉融會現代細胞營養學。其核心思想在于以傳統的八綱為根基,進一步完善和發揮,并上升為平衡理念。作者朱庭芳臨證每以平衡之理念,分析病機病證,并以此指導方藥之運用,力圖追求“和其陰陽”之境界。其醫論及醫案,富于哲理,筆法流暢,用藥輕靈,無論是運用湯液、藥散、膏方,還是外治,皆具鮮明的個性。
朱庭芳 ·中醫 ·5.5萬字
山西老中醫閆云科先生先后跟隨梁致堂、李映淮、劉紹武諸先生臨床,臨床主張以病機為圭臬,抓主證作標靶,有是證用是方。著有《臨證實驗錄》《經方躬行錄》,并作為主要負責人整理出版山西李翰卿先生遺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其對經方運用理法純熟,方藥精當,對經方理論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充分體現了中醫簡便廉驗的特色。本書系作者學習、運用經方之心得實錄。書中有類似方的比較及作者驗案、得失,分析詳明,文筆樸素,可讀性與指導性較強。
閆云科 ·中醫 ·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