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胃腸道為機體代謝紊亂發生的始動器官。本書以“脾胃學說”為指導,系統搜集、歸納和整理脾胃學說指導下防治心腦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的中醫文獻,多角度總結分析“脾胃學說”對心腦血管疾病防控的指導作用,使讀者對脾胃學說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創新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有助于針對“脾胃學說”開展跨學科研究。
金華主編 ·中醫 ·29.8萬字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為《中醫白話解讀本叢書》之一。《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是中醫學最古老的理論著作之一,歷來受到醫家的重視。由于該書經歷年代久遠,輾轉抄刻,魯魚亥豕,加上文義古奧,給學習帶來了重重困難。主要內容是對《黃帝內經素問》進行校勘和注釋同時,予以語譯,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形式解讀。《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醫藥學領域的學術成就。郭靄春先生治儒通醫,文理醫理融會貫通,精通史學、國學,于目錄、版本、校勘、訓詁、音韻等專門之學,造詣精深,并善詩詞。他深研中醫基礎理論,精醫史、善臨證,尤以文獻研究和中醫內科見長,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譽。
郭靄春編著 ·中醫 ·33.7萬字
本書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素問》的隱喻翻譯,重現隱喻翻譯的認知過程,總結和歸納《素問》隱喻的英譯策略和方法。全書分上篇、中篇、下篇。上篇介紹翻譯基本知識及隱喻翻譯的策略與方法,從翻譯的基本概念、標準和原則、方法和技巧、翻譯過程等入手,進而介紹隱喻翻譯的策略與方法。中篇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紹《素問》隱喻及英譯,包括空間隱喻、本體隱喻、結構隱喻、社會關系四個大類,細分為十三個小類,以詳實的舉例及分析,對比《素問》隱喻的英譯,重現隱喻翻譯的認知過程。下篇是《素問》隱喻英譯研究,具體介紹《素問》四位譯者的翻譯風格,總結和歸納《素問》隱喻的英譯策略和方法。
陳戰主編 ·中醫 ·20.7萬字
本書為廣安門醫院博士生導師何慶勇在臨床中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重癥的實錄及讀書隨筆。全書分為總論、上篇和下篇三部分,共記錄了醫案168則及讀書與經方隨筆31則,集理論性、學術性及臨床實用性于一體,匯集了作者近十年來對經方研究的臨床心得和體會,可供中醫藥高校師生及中醫藥臨床者參考借鑒。
何慶勇 ·中醫 ·35.4萬字
《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成書于1864年,清代吳師機著。全書1冊,不分卷次。分略言、續增略言、理瀹駢文、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藥法四大部分。卷首載“略言”,總論外治之法;正文分別敘述傷寒、中風、痹證、癰疽疔腫、跌打損傷等多種病證的外治法;書末附外治常用膏藥21方的配方與治法,并附“治心病”一文。
吳師機 ·中醫 ·25.7萬字
《雅尚齋遵生八箋》,初刊于1591年,明·高濂著。全書20卷。卷首為全書目錄;卷一至卷二為《清修妙論箋》,皆養生格言;卷三至卷六為《四時調攝箋》,分春、夏、秋、冬并逐月介紹養生方法;卷十九記載明以前100名隱逸者的事跡。
高濂 ·中醫 ·36.4萬字
《臨證指南醫案》,成書于1746年,清·葉桂著。全書10卷,分89門。其中卷一至卷八為內科時證、雜證,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幼科。此書被后世稱為臨證醫案之范本,所創名方桑菊飲、銀翹散、清營湯、清宮湯即從本書化裁而來。
葉桂 ·中醫 ·29.3萬字
《諸病源候論》,成書于610年,隋·巢元方等著。全書50卷,分67門,1739論。卷一至卷二十七為內科諸病,卷二十八至卷三十為五官科諸病,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六為外科和傷科諸病,卷三十七至卷四十四為婦產科諸病,卷四十五至卷五十為小兒科諸病。
(隋)巢元方等 ·中醫 ·21.7萬字
《世醫得效方》,成書于1337年,元代危亦林著。全書20卷。卷一至卷十為“大方脈雜醫科”,分述了成人外感及內傷雜病證治;卷十一至卷十九分述了兒科、婦科、五官、骨傷及外科證治;卷二十附《孫真人養生書》,分述了養性、按摩、調氣、服食等養生的方法。
危亦林 ·中醫 ·37萬字
本書是一部介紹傳統中醫服務行業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接軌及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展智慧醫療服務的專業著作。全書分為兩部分:“背景篇”主要介紹“互聯網+”的特征和傳統中醫面臨的挑戰,“技術篇”主要論述中醫行業資源如何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下發揮更大作用。全書約30萬字。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中醫 ·22.4萬字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對于后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素問”部分重點講述中醫理論。本書是對《黃帝內經·素問》的全文翻譯和解讀。參考的底本準確,譯文及講解通順流暢,詳盡全面。作者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是傳統文化及國醫養生專家。本書不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講義精華,更囊括了醫學世家對于國醫養生的精辟獨到見解。相信在講明《黃帝內經》這部巨著的微言大義、普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能為有志于中華醫學、養生的讀者提供較多啟發。
張其成 ·中醫 ·28.2萬字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對于后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靈樞”部分重點講授中醫針灸治療實踐。本書是對《黃帝內經·靈樞》的全文翻譯和解讀。參考的底本準確,譯文及講解通順流暢,詳盡全面。作者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是傳統文化及國醫養生專家。本書不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講義精華,更囊括了醫學世家對于國醫養生的精辟獨到見解。相信在講明《黃帝內經》這部巨著的微言大義、普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能為有志于中華醫學、養生的讀者提供較多啟發。
張其成 ·中醫 ·20.9萬字
虢周科教授為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嶺南名醫,匯通中西醫理,衷中參西,提出中醫腦病包含神志疾病的學術觀點,并在2000年國內首創中醫腦病心理科踐行其學術觀點。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虢周科教授凝練出踐行整體醫學觀的臨床狀態醫學新模式,倡導東西方醫學的匯聚相長,為臨床診治疾病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本書為其從醫30余年臨床、科研及教學之學術經驗集合,系統闡述了虢周科教授從師從中醫名家研習經典出發,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腦病與心理相關疾病的中西醫診療經驗。本書理論聯系實踐,且從實踐中進行原始理論創新,不囿陳說,力圖還原“以人為本”的疾病治療觀,對教學、醫療、科研具有指導意義。
林松俊 秦秀德 王建軍主編 ·中醫 ·20.5萬字
《郭靄春全集》收錄郭靄春教授著作共計800萬字左右。《黃帝內經靈樞校注》為《郭靄春全集》之一,主要內容是對《黃帝內經靈樞》進行校勘和注釋同時,予以語譯,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形式解讀。《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醫藥學領域的學術成就。郭靄春先生治儒通醫,文理醫理融會貫通,精通史學、國學,于目錄、版本、校勘、訓詁、音韻等專門之學,造詣精深,并善詩詞。他深研中醫基礎理論,精醫史、善臨證,尤以文獻研究和中醫內科見長,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譽。治學精勤,著作頗豐,其代表作有《黃帝內經素問校注》《靈樞經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靈樞經校注語譯》《中國醫史年表》《中國分省醫籍考》等。
郭靄春編著 ·中醫 ·30.7萬字
中藥中的動物藥物是傳統醫學瑰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動物藥物應用歷史悠入,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就對其應用及其基原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中醫臨床歷來認為動物藥物屬于血肉有情之品,療效較高。動物藥材中所含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與人體的某些物質相近。容易被人體吸收,針對性強,療效顯著,作用小等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和發展,動物藥物的應用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在傳統的藥藥材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實用價值。本書共收錄動物藥物及藥用動物345種。按藥物基原、別名、采集炮制、藥物性狀、功用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古籍文獻、現代研究、臨床研究等項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本書天附有拉丁文藥名索引,以便檢索。從動物藥物的實用角度出發,注重傳統性、民族性和科學性,在全面介紹常用動物藥物的同時,重點吸收了古代醫藥學家在動物藥物應用方面的精辟論述,對動物藥物的整理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旺建偉等主編 ·中醫 ·22.2萬字
本書為國醫大師周仲瑛辨機論治風濕病臨證經驗,由周學平教授主編,周老審閱,參編者皆為周老工作室成員。本書編寫旨在通過對大量醫案資料的梳理與分析,系統總結周師治療風濕病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體現病機辨證的思維模式與中醫辨治的靈活性,彰顯中醫治療此類疾病的特色和優勢,并進一步挖掘周師以病機為核心的原創思維及具有個性的診療經驗。總論較全面地介紹周師診療的辨證論治方略、臨證要領,重點突出以病機為核心的辨證思路,體現其學術思想的精髓,總結周師治療風濕病的方藥應用特色。各論以病機為主線、病機證素條目為綱,提煉各病種的辨證論治規律;并列舉若干醫案,以冀通過臨床診療過程的真實記錄,充分體現周師原汁原味的個人經驗、臨證技巧和學術觀點。
周學平主編 ·中醫 ·21.3萬字
《中醫證候研究》從中醫證候的文獻研究、中醫證候的量表研究、中醫證候的臨床研究、亞健康中醫證候研究、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建立與評價、中醫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方證辨證研究思路、中醫常見證候研究進展等方面全面梳理中醫證候的研究現狀。
陳家旭主編 ·中醫 ·31.5萬字
《知行合醫:直擊臨床講金匱》是宋柏杉醫師繼《知行合醫:中醫思維模型與專病實戰課》之后的又一部醫學力作。宋柏杉醫師從醫30余年,臨證擅用中醫經典思維與方藥,尤其對仲景著作的研究與實踐,更有其獨到的心得體會。宋柏杉醫師受靈蘭書院的邀請,用一年的時間,對仲景的重要著作——《金匱要略》進行了詳細且系統的講解。本書就是將此次講課內容進行整理編輯而成的。書中保留了宋柏杉醫師的口語化的講課風格,方便廣大讀者閱讀和理解。為了保留仲景書的學術原貌,作者按照《金匱要略》原書體例,按順序選取了貼近臨床的22篇(共24篇),進行逐章逐條逐方的詳細講解,其中也包括涉及到的四十余個古代病種。作者會結合其臨床遇到的實際病例加以闡釋和講解,以求能最大程度地還原仲景作為臨床實踐家的真實醫學思想。為了讓本書貼近臨床,本書作者在講解《金匱要略》條文的基礎上,又會突出其在臨床上如何實踐應用,特別是對重要的醫學理論與常用方藥,作者會分享其在臨床上獨到使用體會和思考,讓讀者獲得可直接應用到臨床的可靠經驗。
宋柏杉 ·中醫 ·39.7萬字
本書是當前學界第一部基于現存新安醫籍文獻和其他有確切記載新安醫籍文獻編成的提要性目錄學類工具書,也是迄今收載新安醫籍文獻最多最全的工具書。全共收錄1949年以前有據可查的新安醫籍文獻998種,其中現存文獻562種,佚失文獻436種。現存文獻中,醫經與基礎理論類文獻25種、傷寒金匱溫病類文獻46種、診法類文獻27種、本草類文獻25種、方書類文獻91種、針灸推拿類文獻14種、臨證綜合與內科類文獻51種、外傷科類文獻27種、婦科類文獻28種、兒科類文獻45種、五官科類文獻31種、養生類文獻9種、醫案醫論醫話類文獻104種、醫史傳記類文獻3種、合刊與匯編類文獻36種。佚失文獻中,南北朝時期3種、唐代7種、宋代10種、元代7種、明代91種、清代313種、民國5種。
王鵬主編 ·中醫 ·20.3萬字
過敏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兒童的發病率也不容忽視。中醫適宜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室,并取得了肯定的臨床療效。本書專門總結、歸納、提煉穴位埋線等中醫適宜技術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經驗和心得體會,使之系統化、完整化、規范化。本書詳細介紹了過敏性鼻炎的發病學特點、臨床特征、病因病理、西醫治療、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及臨床康復治療等,并且詳細介紹了以對口支援成套項目的方式開展過敏性鼻炎治療項目,具有可行性和創新性。
杜光勇 楊穎 楊才德主編 ·中醫 ·2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