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夏衍電影劇本創作論》主要探討了夏衍的電影創作之路、電影創作觀念的嬗變、電影的改編特色,夏衍修改電影劇本的心態、動因、策略,以及他對父親形象、女性/母親形象塑造的意義幾個方面。作為中國電影的開山鼻祖與中國電影的實際領導者,夏衍的電影劇本創作一直引領著中國電影的發展。本書的研究成果對于當下的電影研究者、創作者都有著啟發借鑒意義。
王俠 ·藝術理論 ·22.8萬字
本書旨在探索中國古代文論與樂論之間的隱性聯系,將樂論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試圖通過對歷代樂論的鉤沉、剖析,尋找到其中蘊含的文學質素、美學思想,從而探討樂論對文論產生影響的可能性,以及這種影響的模式和途徑。首先,從歷時角度對樂論與文論的關系進行梳理,但不局限于以往的音樂美學史和文學思想史框架。總體上,按照“詩樂合德”“詩樂合淡”“詩樂合俗”的內在脈絡展開。其次,在個案研究方面,一是對標志性典籍進行具體考察,二是探索諸多美學范疇、文學概念的音樂性源頭,以及音樂思維進入美學領域、文學領域的過程,從而夯實樂論影響文論的理論預設。總之,將樂論與文論進行交互性研究是還原中國音樂文學傳統的必要手段,也是準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重要前提。
韓偉 ·藝術理論 ·22.1萬字
這是一本十分實用的產品設計專用配色工具書,依據色調冷暖的過渡變化,系統地列舉出一系列精彩的產品配色方案。每個方案均從黃金分割的比例出發,以60%主色、30%第二主色和10%點睛色的方式進行組織,同時每個配色均標注了PANTONE、RGB、CMYK等色值,讀者使用起來特別方便。
招霞 ·藝術理論 ·0字
本書從民間說唱與古代小說交叉、互動的視角,較為系統地考察了唐五代以來民間說唱與小說之間的雙向影響,具體地揭示了說唱文學與小說的聯系與區別,深人地闡析了說唱文學與小說的一些重要的文體藝術特征生成、發展和演化的動因及其體現的藝術規律,有效地彌補了說唱與小說研究的薄弱環節,有助于更好地建構古代說唱文學史與小說史。
紀德君 ·藝術理論 ·18.8萬字
“巫鴻美術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中國美術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編年匯集了巫鴻幾乎所有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論文和未發表講稿,串聯四十年學術歷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視學者思維發展成熟的脈絡。本書是巫鴻美術史文集的第七卷,收錄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論文與講稿,內容涵蓋繪畫、雕塑、墓葬美術、宗教美術、攝影等方面,從尺度、空間、媒材、作品細讀、身份認同等角度展開對雕塑、山水畫、莫高窟、肖像畫等內容的探討,見解獨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啟發性。
(美)巫鴻 ·藝術理論 ·17.2萬字
本書為研究趙宋光思想的文集,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哲學美學思想研究”,由14篇論文組成;中篇為“美育思想理論與實踐研究”,由6篇論文組成;下篇為“音樂形態思想研究”,由6篇論文組成。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趙宋光思想。趙宋光為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對其思想和成果進行研究和分析,對于我國音樂學、哲學美學以及音樂教學實踐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王少明主編 ·藝術理論 ·20.8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以往發表的有關美術理論,書畫評論和鑒賞,書畫家的奇聞軼事,當代名畫家訪談,以及歷史掌故、散文、言論等,體現了作者對書畫藝術和文學藝術的癡迷。
鄒凌 ·藝術理論 ·6.9萬字
本書選取20位當代藝術中極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藝術家,介紹其人生經歷、藝術創作理念,同時通過豐富的圖片,為讀者展現當代藝術的經典作品。本書選取的藝術家涵蓋觀念藝術、波普藝術、行為藝術、街頭藝術、攝影藝術、新繪畫主義等不同時期的多個樣式與流派,對當今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其獨具特色的作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特殊的創作經歷,幾乎構成當代藝術發展歷史的縮影,成為觀照藝術和社會的一面鏡子。讀者可通過閱讀本書,一窺當代藝術的縮影。
鄭曉君 ·藝術理論 ·23.7萬字
本書運用新材料和新方法,以當代視角對易卜生晚期戲劇進行“新探”與“新論”。作者基于中國文化立場和自身審美經驗,與國內外眾多易卜生研究專家進行學術對話,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本書用力之處主要有三:第一,發現并著重論述了易卜生晚期八劇貫穿始終的主軸,即“雙重自審”(靈魂自審與藝術自審),由此闡釋了易卜生晚期八劇的互文性與現代性;第二,提煉、抽繹出易卜生晚期戲劇隱含的“復象詩學”,由此闡釋了易卜生晚期戲劇的獨創性與先鋒性;第三,根據易卜生本人對讀者、觀眾、批評界提出的系列建議,以及作者對文藝本質、功能、創作規律等問題的理解,申發出一種新的文藝批評方法——審美感通學批評,并運用這種方法對易卜生晚期名劇做了重新解讀。
汪余禮 ·藝術理論 ·22.5萬字
藝術創造方法是藝術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藝術理論的基礎。本書以藝術創造的“模仿”與“虛擬”為基點,在技術現象學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野下,梳理原始儀式藝術的“模仿”與“虛擬”及其藝術創造系統;考察東、西方藝術對“模仿”與“虛擬”的差異性選擇所形成的審美偏好;探究技術變革對藝術類型演變的推動作用,以及各類藝術中的“模仿”與“虛擬”;反思數字技術的“模仿”與“虛擬”對藝術活動以及當代美學的重構,以期深化對藝術的本質、藝術史、審美文化差異和審美范式等文藝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
王妍 張大勇 ·藝術理論 ·19.9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1961年至今五十多年里,所寫的主要是關于美術方面的文字,并附少許自己創作的中國畫、篆書、版畫、藏書票。上卷《人民的藝術》,多完成于2000年之前。下卷《挺直民族脊梁》,囊括了近十幾年主要作品。這些篇章,大體上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基本看法。
王春立 ·藝術理論 ·6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