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思想史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思想創新的重要精神養料。本書收錄了國內多所大學中多位著名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探討侯外廬思想研究、先秦思想研究、秦漢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宗教思想研究等問題。本書的出版以期為中國思想史學科發展提供窗口和基地,供專業研究者交流參考。
謝陽舉主編 ·中國哲學 ·25.4萬字
以“天道”、“人性”為民主與科學的“超越根源”,強調天道、人性與政治的良性互動。良性的政治哲學與公共治理之道,應從天道、人性中汲取資源以建構、豐富和發展自己,并由之培養健全完善的立體人格,使人因此過上幸福的、人性繁盛的生活,而此種生活又反過來促進政治的理性、清明。本書探討了牟宗三的政治哲學及其后的超越根據和人性基礎,及道德的形上學和立體的主體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牟宗三政治哲學思想在公共治理方面所提供的哲學智慧。
周恩榮 ·中國哲學 ·24.9萬字
《老子學集刊》由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主辦,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一輯,每輯有一主題。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4.4萬字
本書是作者長期研究出土易學的成果集結。前兩章,分別討論了數字卦問題,梳理了《說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書《易》等問題,解決了“《周易》卦爻畫的性質和來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難問題。中間五章,研究了馬王堆帛書《易傳》的文本和思想;從解《易》原則、陰陽說、乾坤說及今本、帛書之思想比較四個方面,全面概括和論述了帛書《易傳》哲學思想的基本要點及其學術價值;還論證了《繆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觀點。最后兩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這兩種經典的文本演變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從出土易學材料的角度論述了《周易》經學的哲學解釋問題。
丁四新 ·中國哲學 ·13.2萬字
本書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史綜述—對浙東學派的重要譜系如婺學、永嘉學派、永康之學、北山學派、東發學派、深寧學派、四明學派、陽明學派、蕺山學派、浙東史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百年研究進行回顧與展望,更重要的是力圖超越或突破一般學術史綜述的寫作范式,將浙東學派研究置于20世紀歷史與思想語境變奏的大背景中,進一步考察百年浙東學派研究遷變的動機和原因,得出“浙東學派研究史折射著20世紀思想觀念史”的論斷。同時,厘清浙東學派的真實面目,即浙東學派內部支脈無論如何多樣,但他們都講義理、心性、事功、史學,其追求心性義理與事功實學統一的宗旨是一致的。浙東學派并不是“歧出”或“異類”,與其他地域儒學一樣,都是宋元明清儒學大家庭的一員,有共享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
王錕 金曉剛 ·中國哲學 ·24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研究了老子其人其事其說,明確提出了老子學說的理論核心是“大一之道(二而一)”,并以此為主線,串聯起完整有序的歷史光譜。
文三生 ·中國哲學 ·24.5萬字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在關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對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成果引導民眾。
包雅瑋 ·中國哲學 ·24.7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金末元初(1220—1300)東平府學和東平學派的情況,對東平府學興復與發展的背景、過程和原因,府學師生及其學術淵源,東平學派的思想和學術特點逐一進行了探討,從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學發展的脈絡,揭示儒學學術思想在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本書資料較為豐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多有新見,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常大群 ·中國哲學 ·15.8萬字
太谷學派學術糅雜、傳聞神異,眾多著述堪為學術研磨之佳品。魯迅、范文瀾、馬裕藻、沈兼士、柳詒征、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現代知名學者皆曾關注此團體,可見其學術價值之珍貴。20世紀,《太谷學派遺書》問世,為太谷學派研究開創了新局面。本書通過選取《太谷學派遺書》中的重要文獻并進行解讀,為學術界了解太谷學派基本思想提供原始文獻與注釋服務,或為學術界研究太谷學派重要文獻必不可少的平臺。
朱季康 校點 ·中國哲學 ·18.3萬字
《儒家經典與現代閱讀——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是由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品牌學術沙龍“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十期活動中的精彩內容重新修訂整編而成。主要內容以儒家之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題,逐期逐本展開,以現代的視角進行解讀,引領讀者閱讀原典,感悟儒家經典與現代社會的關聯和影響。
張驍儒主編 ·中國哲學 ·24.1萬字
本書是首次整體而系統地考察關學四書學的研究成果。首先將關學四書學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整體,將其置于關學學術思想演進和中國四書學史流變的雙重脈絡之下,從文獻學、經學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角度,對關學四書學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提煉和總結,揭示出關學四書學的邏輯脈絡、主導問題、話語系統和學術特質。作者既著眼于經典詮釋與思想演進,學派爭鳴與問題論辯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注重對關學四書學在總體宏觀上推進和局部微觀上深化,力圖更為豐滿、更為厚重、更為貼近歷史原貌地展現關學四書學的演進歷程和發展軌跡,凸顯關學四書學的學術價值,確立關學四書學在中國四書學史中的地位。
李敬峰 ·中國哲學 ·24.4萬字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社會正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們所包含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中國古代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它們不僅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幾千年來軟定的教科書,而且還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四大思想寶庫之一。《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圣經”。
謝賡編著 ·中國哲學 ·12.1萬字
本書選編了16篇作者關于莊子研究的發表的或未發表的手稿,對《莊子》的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文章具有獨立新見,影響深遠。其中《莊子校注辨正》等文,用力甚勤,受到學術界一致好評。這些文章對當前莊子研究仍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何善周 ·中國哲學 ·13萬字
《中國儒學》由中華孔子學會、鄭州大學洛學研究中心主辦,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俾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中江 李存山主編 ·中國哲學 ·24萬字
自西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皇室日益依靠、重視、獎掖儒生,擴大儒生階層,儒生則通過研習、講述、演繹儒學,極力為皇權辯護,擴大和強化皇權,并使皇權神圣化;皇室和儒生階層逐漸從儒學中獲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為保護和擴大他們的既得利益,也是從西漢起,皇室和儒生階層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鎮壓其他學說和社會群體(比如工商業者、科技工作者、游俠等),使中國社會永遠處于一種靠皇權和宗法制度維持秩序的小農經濟狀態。這種統治階級各組成部分既得利益一致社會分層模式,使得統治階級既得利益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抵制社會變革的力量。這就是儒學在中國統治二千余年的原因,也是中國社會難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劉緒貽英文原著 ·中國哲學 ·11.9萬字
自宋明以來,儒學圈普遍尊孟抑荀,并且多從孟學立場曲解荀子思想。本書作者自2001年起,以“當代新儒家荀學派”的立場和“創造的詮釋學”的精神,建構一個“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路,為當代儒學發展提供一個新的選擇。本書的要旨如下:(1)跳出孟學立場的誤讀,徹底重讀《荀子》,為荀學哲學找到一個全新的、等值的、比較符合華人心理傾向的表達形式,如天人合中有分、弱性善、積善成性等,可稱作“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2)以此普遍形式為標準,將歷代許多隱性的荀學思維挖掘出來,呈現一個完整壯闊的荀學哲學史。(3)本著“當代新儒家荀學派”的立場,表彰荀學(孔荀之學)的正當性,接著明清自然氣本論講,建構一個具有本土現代性,能與當代文化、當代學術高度相容的,屬于全民大眾的“當代新荀學”。
劉又銘 ·中國哲學 ·8.1萬字
《論語》研究歷來很受重視,著作有兩千多種。相應而來的是,對《論語》許多語句的解釋歧義太多。本書的特色是回歸本原,回到孔子時代的語言、回到孔子本人的生活、回到最早的注家解釋來理解和解讀《論語》,盡量還《論語》以本來面貌。
石鋟 ·中國哲學 ·20.4萬字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學》、《中庸》均為儒家經典。漢代把《大學》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概論性作品。宋元以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被稱為“四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學》《中庸》為公版書,翻版重出或簡單注解后出版的同類書不少,但學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讀本是學者作注的嘗試,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對兩本書的精華內容做了全新解讀。
韓星編著 ·中國哲學 ·11.8萬字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應造就這樣的境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然而,現代唯科學主義帶來了現代性危機,人活在“他人”的世界之中,一切都依“他人”的邏輯來運行,漠視自身。就德育而言,過于注重外在社會規范的約束,實則應強調道德教化,即人性、人心的教化。這需要遵守“整體性精神養成”的原則,注重人的主體性、生命性、生活性、終身性,使個體自律、自由、自主、自化、自成。而自我教育是他我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所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與他我教育相結合,順遂天性,自由而充分地發揮天賦才能。總之,教育要促進人性完成,外塑與內修不可或缺。道德教化,既重外在之“塑”,亦重內在之“修”;自我教育,更要落腳于人的自我修養。外在之“求”與內在之“修”合一,以期實現“致中和”“天人合一”之境。
肖海濤 陽書亮 張西西 ·中國哲學 ·17.1萬字
《理解哲學》是作者對自己哲學研究所感所思的總結性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對哲學本身的界說,主要涉及對哲學內涵的論析;二、對何為中國哲學這一問題的思與辨;三、以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互動為論題,在世界哲學的視野之下,對中西哲學關系的闡釋;四、關注哲學何為的問題;五、考察如何研究哲學和哲學史。從中既可以看到哲學系統的多樣性,也不難注意到哲學家本身的不同個性特點,是學習和研究哲學者閱讀、思考和借鑒的經驗之作。
楊國榮 ·中國哲學 ·1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