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立法工作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本書從中國立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三個方面,對中國立法情況和人大制度,進行多維度、立體式的分析研討。
田禾 呂艷濱主編 ·中國政治 ·29.3萬字
本書獨辟蹊徑,對改革開放“18個第一”的發源地全面回訪。悠悠看源頭,輔以“源頭背景”與“源頭鏈接”;娓娓憶滄桑,呈現“源頭延伸”和“文騏看源頭”。內容獨家,忠實記事寫人;視角獨到,令人掩卷遐思。
王佳寧 ·中國政治 ·23.4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媒介與權力關系的變遷,并通過此種變遷來審視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及信仰的變化,以及此種變化的觀念如何影響政治權力的運作。本書認為,近代中國社會與文明發生巨大變革的因素,除了既往已為大家所熟知的國家外患和政治變革等顯著的“歷史事件”外,尚有隱現在這些“事件”的歷史深處,引發中國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結構變革的媒介。
馬建標 ·中國政治 ·22.9萬字
秦國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這絕非偶然。原因何在?秦國基層政權模式的構建和運行是重要原因。本書充分利用傳世文獻和考古資料,系統考證了秦國的鄉官、亭部吏和里吏,探討了鄉里政權主要行政職能,并對秦國的亭、亭與基層政權的關系做了研究。同時,總結了秦國基層政權建設的得與失,以為現實社會參考鑒戒。
張信通 ·中國政治 ·26.5萬字
本書分綱要篇、專項篇和地區篇,內容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內容。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國政治 ·49萬字
改革開放40年,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引領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杰出人士,成為本領域改革、發展、進步的推動者。本書收錄顧明遠、魯潔、劉道玉、陶西平、柳斌、徐永光、楊東平、朱永新、李希貴和俞敏洪等十位教育界有影響的人物,并收錄他們關于教育改革、發展、進步的有關文章。文章由各位代表人物在各自學術領域或倡導議題中起到標志性的文章,尤其是能夠體現出推動改革的主題文章組成。
顧明遠等 ·中國政治 ·23.9萬字
本書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展開,結合歷史與現實,分析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理論一脈相承的理論特性。在研究過程中,著重探索了以新時期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意義和實踐探索為“點”,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黨內監督建設歷史經驗為“線”的研究思路。在點線結合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闡述新時期黨內監督運行機制理論的基本內容,通過認真分析解決現實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有效提煉出來,實現了內容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的初步系統性構建。
褚爾康 ·中國政治 ·24.8萬字
本書內容是針對廣東東莞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分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黨的建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努力改善民生建設、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加強文化建設等幾大部分;本書的創新主要在:就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在廣東、東莞落地等內容,分析了東莞面臨的機遇、挑戰,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新思路和相關政策建議,其中有些已經轉化為東莞市的相關政策。
中共東莞市委黨校主編 ·中國政治 ·26.2萬字
本書以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移民新村為背景,通過山村小故事折射時代大進程。宋家溝曾經是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因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此視察而獲得極高的知名度,一時間“宋家溝”一詞在媒體上頻頻出現,成為新時代中國農村的縮影和典范。一年來,當地政府按照國家扶貧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扶貧措施,宋家溝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將宋家溝移民新村作為新時代農村的樣本和深入調研的對象,民盟山西省委成員組成的調研組先后20次赴宋家溝村,走訪當地村民120余戶,對宋家溝整村村民進行了摸底排查。針對不同的群體,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選擇一年中的不同時間節點,通過與村民拉家常、摸家底,了解村民真實的生產生活情況,努力做到點面結合,既描述個性特征,也挖掘共性因素,既注重考察脫貧攻堅的整體成效,也關注脫貧攻堅政策落實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同時,對農村整體現狀、社會環境、農村文化進行分析研究,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當下中國農村的現狀,梳理現代中國農村的發展軌跡,見證中國脫貧攻堅的成效,進而預測中國農村的未來走向。
王維平等 ·中國政治 ·24.1萬字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政府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搞好調研工作,必須講政治、重實效。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要收錄了作者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政治學習體會、取得一定實效的調研成果以及如何提升調研工作能力的文稿。是作者在2016-2020年期間所做的山東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調研成果的一部分。文章通俗易懂,語言樸實,是長期從事調研工作者智慧的結晶,可供機關干部、相關研究人員特別是從事文稿起草和調研工作者學習參考。
茍成富主編 ·中國政治 ·40.2萬字
本書以國家治理視閾中的邊疆治理為視角,對清代云貴地區自然災害發生的驅動機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災荒賑濟的區域聯動和實踐效應進行系統地考察,既注重宏觀研究也重視微觀剖析,深刻揭示了清代荒政制度在西南邊疆地區實施過程中所呈現的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互動、官方與民間救災方式交互、倉儲備荒體系與糧食安全、邊疆治理模式和國家建設方略等多重面相。清代云貴地區的災荒賑濟作為有效推進西南邊疆治理和國家治理的重要舉措和關鍵環節,是西南邊疆內地化進程中多元主體參與社會協同治理內涵的具體表達。清代云貴地區災荒賑濟協同機制的構建為云南和貴州基層社會的治理提供了內源性動力,其作為推進西南邊疆地區社會公眾的國家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實踐路徑和標志性符號,在客觀上提升了清朝治理邊疆和建設邊疆的整體成效。本書開拓了區域災荒賑濟和邊疆治理協同機制構建的新視角,對當前西南邊疆地區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健全和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資鑒價值。
聶選華 ·中國政治 ·45.8萬字
本書研究清代民國時期四川境內的分駐佐雜的分布,及其轄區與正式政區的轉換問題。以分駐佐雜轄區為中心,系統梳理清代民國四川分駐佐雜制度的演變和佐雜分駐地、分轄區等要素的變化,考察國家權力在地方治理中的設計與調整,分析佐雜分駐分轄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分駐佐雜是對清代地方府、州、廳、縣各級政區下與正印官不同城的佐貳官、雜職官、首領官三種僚屬官以及民國縣級政區下分知事、縣佐的統稱。隨著佐雜分駐分轄的普遍化,分駐佐雜轄區逐漸固定,并且多有向正式政區轉化的傾向。總體而言,清代民國四川佐雜的分駐分轄既受全國的總體把控,又在某些方面呈現出自身獨有的特點,其中民族地區的情況帶有強烈的以制度化來推進民族邊地走向內地化的色彩。
陳俊宇 ·中國政治 ·24.4萬字
針對流動人口、女性、老年人、職業培訓人員等的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學科在中國特有的專業理論與實踐領域。本書以相關社會工作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對云南省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理論建構進行整理,為國家及西部地區大力推動社區治理創新提供參考資料,并帶動該領域的學科建設和實踐拓展。
蘭樹記 向榮 陸德泉 ·中國政治 ·24.9萬字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總報告對河南省社會治理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政府行為與社會治理篇,主要包括應急管理、創新管理能力、政府門戶網站、公共服務、教育治理能力、鄉村振興、營商環境等議題;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篇,聚焦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科技人才流動、婦女生育變動等議題;社會治理評價篇,從不同的角度對河南省社會治理進行了分析評價,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案例篇,通過典型案例反映河南省各地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為社會治理創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借鑒。
鄭永扣主編 ·中國政治 ·20.5萬字
本書為作者自選集,收錄改革開放以來個人發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有代表性論文,本書由四部分構成:中國政治轉型的取向分析、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研究、中國國家形式研究、當代中國公民文化建構。作者認為,20世紀的大部分年代,我國基本上是以世界政治的被決定者、被影響者的身份,在革命與改良、激進與漸進、西化與化西即走什么路、舉什么旗的艱難選擇中前行;21世紀的中國則是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自主選擇者和積極影響者的世界大國的角色活動在國際舞臺上。20世紀中國政治圍繞的主題曾經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等大是大非問題,爭論始終停留在了價值層面;21世紀在上述根本性問題上已達成共識,政治的主題轉向了民生,解決好“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等等關切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問題成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政治更接地氣,變成了民眾可以感知、可以計算的事情。
王俊拴 ·中國政治 ·22.2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地實證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著作,作者選擇深圳市、佛山市順德區、珠海市、廣州市四地作為研究案例,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利用統計數據,從職能轉變、機構整合、政府效率、民眾滿意度等方面探討大部制改革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和今后改革的方向,具有較高的學術創新價值,對于彌補國內對大部制改革證實研究的匱乏具有重要的意義。
陳天祥 吳海燕 ·中國政治 ·21.8萬字
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人大政治學論壇”之“代表制與國家治理——紀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6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精選文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編譯局、北京市委黨校、溫嶺市民主懇談辦公室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對代表制與國家治理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形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變遷、成就與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王續添主編 張廣生 孫龍副主編 ·中國政治 ·22萬字
明代監察御史巡按制度在明代監察體系中具有突出意義,巡按御史在維系中央和地方關系,加強上下溝通及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方面均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曾嚴重地影響、干擾了地方的政治生態。本書力求通過對明代巡按御史所承擔的言事、糾劾、考察、監察及司法等基本職責及其履職的細部考察,重新認識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和巡按御史,為深化明代監察制度研究增磚添瓦。
陶道強 ·中國政治 ·22.5萬字
本書從傳統與現代背景下的國家治理、依法治國視域下的城市社區與鄉村治理、公平正義視域下的政治發展與國家治理和中國道路與全球化視域下的國家治理等多個視角,深入分析了國家治理與中國道路的內在關聯,探討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從解釋國家興衰的制度決定論、技術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等幾種因素出發,闡述了國家興衰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包括多種要素在內的綜合因素決定。
張艷國主編 ·中國政治 ·30.7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鮮活的民生案例,集中向讀者呈現了作者對民生改革的思考與諫言,其中不乏曾獲高層批示的相關提案解密。本書深刻挖掘了影響中國經濟的民生因子,通過拷問與還原時代變遷中的民生理性需求,痛擊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假象、矛盾和民生弊病。書中提出“只有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大民生’觀,才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好詮釋”,并構建了防范潛在民生危機的“大國民生戰略”。本書文字雖樸實無華,但良心和真情在文字里流淌;道理淺顯易懂,而人性和溫暖卻充滿了字里行間。每一個文字都凝結著國是高參的拳拳之心。
任玉嶺 ·中國政治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