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權研究》由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是第21卷,內容主要涉及人權概念在普遍化過程中的文化中和、作為實體性原則的基本人權、中西方權利理論之比較研究及其前提批判、公共善與個人權利的正當性邊界基本權利社會功能、“人的尊嚴”之疏釋與展開、人工智能時代下機器人的身份定位及權利證成、亞洲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實施的影響因素探析、律師辯護權利的司法保障實證研究、社會運動與權利構造、比例原則與積極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等內容。
齊延平主編 ·政治理論 ·31.8萬字
該書匯集了多位社會法學者、實務部門負責人的精選論文。分為“理論研究”、“本期專題”“臺灣法研究”“域外法學”“審判與案例”“青年法苑”和“學術綜述”等欄目,針對社會法、勞動法領域時下熱點的理論問題,審判過程的經典案例以及國外社會法、勞動法的制度借鑒等展開討論。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主辦,邀約了國內有影響的社會法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保證了論文的學術質量。本書已推出第一卷和第二卷,得到了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的一致好評。
林嘉 ·政治理論 ·32.3萬字
本書以大規模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眾人權觀念進行了系統的實證考察,分析了中國大眾人權觀念的價值轉換,中國大眾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觀念的模糊地帶,中國大眾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上的積極主張和明確訴求,中國大眾人權觀念的空缺結構,中國大眾人權觀念的影響因素,從而描繪出了中國大眾人權觀念的整體圖景和當下樣態。
張永和 ·政治理論 ·24.2萬字
本書以德國的歷史為主線,詳述了自19世紀后半葉至二戰期間歐洲各大國間的矛盾及其產生的原因,首次以普法戰爭為起點解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本書并未詳細描述諸多戰爭過程,而是側重從歷史、戰略、技術、經濟等宏觀角度總結兩次世界大戰經驗教訓,剖析大國戰爭的邏輯。
蘇肄海 ·政治理論 ·34.3萬字
本書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社會管理研究叢書”的第一部著作,全書從構建和諧社會、行政障礙、社會管理創新三者的內在邏輯聯系入手,分析構建和諧社會的公共需求,根據公共需求分析政府在哪些方面的存在制度供給不足或治理能力不足,提煉出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行政障礙。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消除行政障礙的戰略思路與實施路徑,以破解目前存在的“公共權力膨脹——公民權利萎縮”和“公共需求增長——公共供給不足”的雙重現實困局,切實解決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姜曉萍 田昭 ·政治理論 ·31.5萬字
《承諾的策略》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的一本論文集,語言簡練清晰。本書從策略的角度討論了個體的行為和國家的政策,涉及的應用領域包括個體自我管理、社會生活、社會政策、軍控、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協調等。由于承諾是許諾(promises)和威脅、討價還價和談判、威懾和軍備控制,以及合約關系等的核心影響因素,因此謝林先討論了承諾的策略應用。其核心為要作出可信承諾,必須放棄一些選擇或機會。承諾通過改變一個合作者、敵對者,甚至是陌生人對自己行為或反應的預期而發生作用。另外,通過對不同自我的區分,承諾的策略應用領域還可包括自我管理。
(美)托馬斯·謝林 ·政治理論 ·20.1萬字
本書是中國法律發展報告數據庫與指標體系的后續研究,作者計劃用十年,打造找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發展報告的品牌。本卷是截至2009年底的中國立法60年的總體介紹,包括體制、機構、立法者、立法數量等來說明我國的法律發展狀況。
朱景文 ·政治理論 ·43.4萬字
本書以社會實踐發展的歷史過程為基礎,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依據公共政策學面臨的主要任務、研究內容、基本方法、成果特點等因素,把公共政策學發展的歷史劃分為:公共政策學創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公共政策學過程理論完善時期、公共政策學多元化時期。每個時期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對其主要的公共政策學思想進行分析和研究,對不同學者思想的獨到之處、歷史地位和局限性作出評價,為公共政策學史研究增添了新內容。
王春福 陳震聃 ·政治理論 ·33萬字
本書分三個單元——即國家建設與治理模式、國家建設與資源配置、國家建設與社會管理,對中國的近現代的國家治理與政府行為進行了探討。全書的十一篇專題論文均在經驗資料分析、理論思路開拓、概念工具形成方面做出努力,試圖在積累學術知識方面做出貢獻。每個單元還邀請了在學術上頗有見地的學者進行了深入的評論。本書的研究對關注中國國家建設與政府行為研究的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者來說,將有所助益。
周雪光 劉世定 折曉葉 ·政治理論 ·34.3萬字
《政治的常識》是作者在復旦大學政治學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修改潤色而成的。本書力求成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政治學普及入門讀物。這部書正是為那些對政治和公共事務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而寫的。通過本書,作者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加深對中國政治與世界政治的認知,幫助讀者理解政治學領域的重大議題、主要理論與基本方法,幫助讀者養成健全與系統的政治思考能力。
包剛升 ·政治理論 ·30.5萬字
中國政治學學科的發軔與源起是與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密切相關的,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的學術折射。本書將從兩條主線敘述和研究中國政治學學科與學術的發軔。一條主線是從京師大學堂仕學館的政治堂、政治科到北京大學政治學門的演變,研究政治學學科作為中國近代大學的學科與學系建立的歷史;一條主線是從清末《皇朝政治學問答》的出版到民國初年西方政治學著作的引進和編纂,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學學術的建立。該書首次使用大量檔案材料和原始材料,對政治學學科與學術在中國的萌發和早期發展做出描述和考證,并研究和分析政治學這一現代學科的落地與生長與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的關系,此書,既是學科史的研究也是政治社會學的研究。對于厘清北京大學乃至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源頭及發展脈絡,進而以史為鑒,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具有重要價值。
金安平 李碩 ·政治理論 ·32.6萬字
《政治文明研究(2021)》一書是是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創辦并公開發行的學術類研究集刊。該書為年刊,每年出版一本。《政治文明研究(2021)》主要關注當前中國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本書內容分三個部分,分別是人大制度研究、人民政協研究、社會治理研究,共20余篇研究文章。本書旨在以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理論為指導,在當代全球化治理背景下,密切關注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深入系統地開展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著力反映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成就,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理論框架和體系,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楚國清主編 ·政治理論 ·23.6萬字
該書為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在前版教材基礎上修訂而成。本教材全面地介紹了公共政策研究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和分析方法,又綜合反映了國內外公共政策分析的最新理論成果和研究動態。不僅適合公共管理專業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MPA等各類學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以作為各級政府管理人員參加教育培訓的閱讀書籍。
陳慶云 ·政治理論 ·31.7萬字
本書選擇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歷史悠久并且在現有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鮮有的經典概念,包括“陰陽”“太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勢”“仁”等,試圖在國際政治領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構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反映中國人世界觀的核心概念。本書集合了多位國內著名國際關系、政治學、哲學的專家學者,包括蘇長和、潘忠岐、陳玉聃、白彤東等,對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期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國際政治提供一種獨特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不足,從而為創建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學派”做鋪墊。
潘忠岐等 ·政治理論 ·49萬字
社會思潮總是與社會發展緊密相伴,要么是社會思潮影響社會變革,要么是社會變革催生社會思潮。在這個相互影響相互激蕩的過程中,媒介特別是新媒體發揮了中介、催生、鼓動、引領的作用。2019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全球范圍重大事件層出不窮,社會思潮跌宕起伏,影響巨大。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為學術研究提出了多角度觀察與分析的視角。從新聞傳播學科、從媒體影響角度、從跨學科視角的研究為我們更加深入地探討社會思潮與社會、與人的關系拓展了新的研究路徑。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中國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與影響報告(2019),第二部分匯集了2019年大眾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的最新學術成果。
李明德 蒙勝軍 ·政治理論 ·30.2萬字
20世紀初,美國政治中出現了一種伴隨著進步主義改革而生的專家參政現象,即一大批以大學教授為主的學者作為專家參與政府事務。本書從1870年前后以來的高等教育變革、工業化—城市化社會轉型兩個維度分析了專家參政現象在進步時代涌現的原因,論述了該現象在從地方到聯邦層面的進步主義改革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表現,并考察了戰后初期美國社會的反應。大學學者作為專家參與政府事務,一方面改善了進步時代美國各級政府在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的公共治理能力與效率,另一方面實現了專業化學術的社會價值,提高了大學學者的社會地位。不過,專家參政現象的潛在問題也提醒人們:知識雖是權力,學術卻并非政治。當大學學者憑借其專業所長而成為靠近權力中心的政府專家時,他們也必須小心地警惕自身的學者底色會受到政治的浸染乃至“異化”,努力在學術的求真精神與政治的務實原則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侯波 ·政治理論 ·22.6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如下五個問題:一是通過分析網絡行政問責內部場域結構和外部場域環境的關系,以及二者的關聯性,研究網絡行政問責生成的機理;二是建構網絡行政問責的行動者策略模型,并深入探討不同行動者所使用的具體策略,剖析網絡行政問責的運行過程;三是基于對2008-2014年的網絡行政問責事件樣本數據的采集和建構,測度和檢驗網絡行政問責的效果;四是綜合探討網絡行政問責在生成、運行過程以及效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行動者慣習等多維視角分析其成因;五是探討推進網絡行政問責制度建構的主要路徑。本書特點第一,在研究框架上有所突破。本文以場域理論作為分析工具,以“場域結構—場域資本—場域行動者和策略—行動者慣習—制度建構”為研究的理論框架,探討網絡行政問責制度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國內已有文獻研究框架的局限。第二,研究內容有一定新意。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提出網絡行政問責概念,并引入實體行政問責的術語,比較分析網絡行政問責的效果。此外,本書還從場域結構的角度分析網絡行政問責的生成機理,建構行動者策略模型探討網絡行政問責的運行過程等,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第三,研究方法有所創新。本文主要以內容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網絡行政問責的效果,在同類研究中尚屬首次。
姚莉 ·政治理論 ·21.1萬字
在中國,是從1990年代開始提倡學術規范化的,而在學術規范化運動之后的重要學術景觀就是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運動。本書稿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研究”的子課題“政治學學術規范與方法論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書中,作者首先明確了政治學的學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定律,在此基礎上建樹起了政治學研究程序的規范,隨后進入政治學論著寫作的規范,成果發表規范、學術批評規范以及學術評價規范等。此外,作者還就政治學研究方法論以及政治學學術規范與創新等方面展開了相關論述。本書稿具有高度的學術性,不僅為政治學的研究者們提供了研究與寫作的規范,也為學術管理與評價部門提供了規范參考。
劉偉 ·政治理論 ·27萬字
本書以中國崛起為契機,以國家戰略資源的評估為開端,著重進行戰略能力的評估、戰略導向的選擇、戰略目標的確立、戰略內容的謀劃、戰略手段的實施,以此為主線確立了以積極參與為底色、以融入—參與—塑造為支柱的中國大戰略框架,并從國家利益拓展、塑造國際秩序等不同側面充實中國大戰略的內容,論述這一戰略選擇的積極意義,按照副標題中的三個方面搭建起研究中國大戰略的框架。本次修訂作者調整、更新了章節內容,并補充了近十年的數據。
門洪華 ·政治理論 ·28.9萬字
本書將匯編收錄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成立至2017年以來,在歷次省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工作報告38篇,匯編均保持原文原貌,并對一些歷史事件作了注釋。編輯出版這些報告,把珍貴文獻資料完整地保存下來,對于全面回顧我省民主法制建設實踐和人大工作發展的光輝歷程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政治理論 ·3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