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眼中的中國》的作者是中日關系的觀察者、研究者。作者以高屋建瓴的視角,從中日關系的歷史變遷講起,以大量的史料,圍繞兩國問的重大外交事件,不斷申明一個觀點,那就是中日是互為攸關對方生死存亡的重要國家,兩國不光要在政治層面改善關系,亦應在兩國全體人民的層面努力改善關系。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日關系將變得更加密切和重要。《我眼中的中國/讀懂中國》是通過外交家的視角看中國、講述中國的一部佳作。
(日)河野洋平 ·國際關系 ·7.5萬字
本書從歷史學理論出發,結合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以二戰后中東地區主要國家采取的制衡行為為實例,介紹中東地區國家間相互制衡行為的動機、特征、類型等,系統解讀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本書的研究特色和創新之處在于,從制衡視角對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進行宏觀審視和微觀分析,開拓了對中東國際關系史的專門性研究,彌合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和區域研究之間的裂縫,為構建系統的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理論研究添磚加瓦。
謝立忱 齊淑杰 ·國際關系 ·17.9萬字
百萬三峽移民工程足以稱得上是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大事件,被稱為世界級難題。本書以此為背景,通過歷史人物的夢想與抉擇、移民家庭的悲歡離合、移民干部的嘔心瀝血、各級社會矛盾的沖突碰撞等一個個真情故事,塑造了一大批動人的形象……
何建明 ·國際關系 ·19.6萬字
本書主要分析了中國在氣候外交領域的成就和問題,探討了氣候外交的相關能力建設,即強化伙伴關系的協作能力,以技術合作為主的國際合作能力,以話語權為核心的議題創造能力和傳播中國形象的公共外交能力。該書的不同之處在于盡量從更加具體、更加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外交能力建設,并盡力提供外交能力建設的行動框架。該書對提升中國在氣候治理領域的外交話語權將會起到參考指導作用。
甘均先 ·國際關系 ·13.8萬字
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一意孤行動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但是,于國際政治的研究和實踐而言,得出結論認為國家是非理性的,實屬毫無意義,因為只有假定國家是理性的,學者和決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預測國家的行為,否則,整個國際政治研究的大廈都將傾覆,政治領導人也將無從有針對性地制定對外政策。由此,本書系統論述了國家的思考方式與過程,重新定義了對外政策中的理性,指出:國際政治中的理性決策依托于闡釋世界如何運作的可信理論,并且經由審議性決策過程產生。基于這個標準,本書分析了1900年以來,在一戰、二戰、冷戰等重大國際政治事件背景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蘇聯、美國的15個對外政策決策案例,并得出的結論:大多數國家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理性的,即使它們的決策并不總是成功的,有時候甚至是違背道德的,而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美)約翰·J.米爾斯海默 (美)塞巴斯蒂安·羅薩托 ·國際關系 ·16.1萬字
《南大區域國別研究》廣泛薈萃國內外區域國別研究成果和動向,展開多元、細致的學理討論,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礎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發展與研究提供知識增量。本期收錄了卷首語、學理探幽、思者對話、前沿巡禮四個欄目。
王逸舟主編 ·國際關系 ·12.4萬字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區域內各國政府的金融合作,推動貨幣互換和資本市場的合作,提高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同時,要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撐作用,以及國際開發性多邊金融機構的重要先導作用,彌補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不足,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加強各國的金融監管,降低金融風險,提高整個區域的抗風險能力,才能促進經濟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劉偉 ·國際關系 ·6338字
本書主要研究從“科倫坡計劃”開始到冷戰結束之初(1950~1993年)的這一時期,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與模式、促因與目標及其影響與本質等,旨在揭示在冷戰產生、加劇直至終結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體制、內容、目標以及利益糾葛經歷了哪些起伏變化及其深層原因,即在服從于西方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受援國發展利益與加拿大國家利益的共存與雙贏是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賀建濤 ·國際關系 ·13.9萬字
當前,中國周邊地區的安全形勢與結構正在經歷重要的歷史性調整。整體來看,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總體趨穩,但安全關系和安全結構依然復雜多變,突發性事件仍難避免,風險升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全形勢的調整與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和新趨勢。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出現新的磨合與互動,中國塑造安全環境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顯著增強。
張蘊嶺 任晶晶 ·國際關系 ·2萬字
本書主要論述東非共同體如何推進和構建地區安全秩序。全書從東非共同體的性質判定、東非共同體如何塑造地區安全秩序以及東非共同體存在的問題及其走向等方面進行具體考察。本書認為,東非共同體是一個努力打造安全共同體區域組織,當前已備了同一共同體身份和非戰共同體性質,屬于多元安全共體發展階段,但其規則體系的社會化程度尚未足以使該組織突破整個區域層面的無政府狀態,而成為一種超國家的權的治理體系。但東非共同體在推進和構建地區安全秩序中具有眾多積極成果:在區域層面形成了獨特的制度體系和規范體系,通過實現規范體系的社會化,推動了地區安全共體建設的發展。東共體在處理尼羅河水資源爭端、接納新成員國以及處理區域內部關系和推進一體化進程即是明證。東共體塑造的安全共體是走向成熟、衰落或是瓦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突破制度障礙、拋棄一體化中的錯誤認知和行動中的國家利益思維以及能否對已達成的集體共識進行有效的社會化實踐。
趙君 ·國際關系 ·15.7萬字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而給出的中國方案,也是基于人類的歷史教訓、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為人類描繪的世界藍圖,是21世紀籌劃人類命運的唯一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是人間正道,“正”就正在這一方案不謀一國之利,而為人類著想;不圖一時之利,而為子孫后代著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了全球治理的思維方式,開辟了世界秩序的宏大愿景,標識了中國外交的未來方向,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
李君如 羅建波等 ·國際關系 ·6.8萬字
2015年是中國—印尼關系中比較特殊的年份,即中國—印尼建交60周年和萬隆會議65周年,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印尼“全球海洋強國”戰略迎來了合作共贏的契機。加強與東南亞最大國家印尼的戰略伙伴關系,是中國新時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部分。本書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人文等領域對2015年印尼國情做了全方面的透視,特別強調了中國與印尼未來發展合作的可行性。
韋紅主編 ·國際關系 ·18.5萬字
支持自由秩序概念的人普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帶來了70年的和平與繁榮,它是有益的,且值得被捍衛。面臨當下這一自由秩序的衰落,外交政策的傳統主義者們懷念它,夢想著重建它,因為秩序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本書揭露了這種懷舊愿景的缺陷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假面。作者從自由秩序的理念出發,回顧“秩序”建立的歷史,落腳于對當下美國外交政策“倒退”的分析,并對未來美國應當如何調整對外戰略給出了建議。他指出,所謂自由秩序從未真正存在過,而且也不可能存在。美國野心勃勃的自由主義計劃充斥著強權政治下的暴力、強制和妥協,并為世界帶來了無數的非自由主義后果。當今全球社會的無序正是源于自由秩序的原生缺陷——基于規則的秩序卻延續著古老的現實主義政治,大國可以獨享一套標準,用非自由主義的手段,實現所謂自由主義的目標。自由秩序的承諾只是偽善。
(英)帕特里克·波特 ·國際關系 ·14.5萬字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的大國間直接沖突的可能性在降低,但各種地區性危機與沖突層出不窮。在一些地區,危機和緊張獲得了較好的管控;在另一些地區,危機卻上升為地區性沖突,并引發了域外大國或國際組織的介入和干預。這些安全難題和困局呈現出新老因素交織、地區性因素與全球性因素聯動的特征。如何實現對這些安全難題和困局的管控與治理,是維護全球和地區兩個層次穩定與安全的重要路徑,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也引發了眾多青年學者的思考。
劉鳴主編 ·國際關系 ·17萬字
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6國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對內遵循“上海精神”,對外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開放的原則。上海合作組織有兩個常設機構,分別是設于北京的秘書處和設于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本書系統介紹了上海合作組織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行動領域、前景和展望等,對讀者了解該組織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肖斌 ·國際關系 ·18.2萬字
看西哈努克親王、斯諾、基辛格、李約瑟、薩馬蘭奇……等來自123個國家的至少601位老朋友“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有的一直是朋友。有的本來是朋友,卻突然形同陌路;有的本來是對手,后來卻成了朋友。翻開本書,通過“老朋友”這個頗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稱謂,了解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和大國政治的曲折歷程。
方可成 ·國際關系 ·17萬字
李君如 羅建波等 ·國際關系 ·4.5萬字
歐盟處理海洋事務的權能來自成員國的讓渡。《里斯本條約》對歐盟涉海專屬權能和共享權能有明確規定。對外涉海政策具體由歐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以及對外行動署執行。歐盟理事會海洋法工作組是協調聯盟所有海洋法事務的專門機構。歐盟對華交往中第一次提及海洋事務是1995年。歐盟早期對華涉海事務的主要訴求是雙邊海運合作,南海問題有所提及,東海問題則從未提及。自2007年開始,歐盟推行積極介入域外海洋事務戰略。與此同時,東亞海洋形勢出現新態勢,東海、南海問題成為歐盟新階段對外關系中涉華經常性議題,重點是南海問題。在歐盟對華政策性文件,中歐領導人會晤文件,歐盟與美國、日本、越南、菲律賓、東盟雙邊文件,以及七國集團相關文件和其他國際場合中,東海、南海問題一再被提及。歐盟對華文件和中歐領導人會晤文件聚焦海洋合作,其他文件則側重于中國對南海、東海形勢帶來的挑戰,強調通過第三方爭端解決方式(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仲裁)解決相關爭議。歐盟的上述態度在2016年7月之后出現明顯回調。總體上,歐盟與中國建交40多年,涉華海洋事務進入議事日程是近20多年的故事。2012年至2016年,受多種因素影響,歐盟在東海、南海問題上表現一度強勢。它在東海、南海問題上體現出模糊性、階段性、集體行動、與中國利益相悖和重視國際法在涉海事務中的作用等特點。與此同時,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歐海洋合作的需求和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雙方已同意構建“中歐藍色伙伴關系”,中歐海洋合作前景廣闊。
劉衡 謝瓊 ·國際關系 ·4萬字
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槳聲穿越時空,在新世紀奏響“一帶一路”交響曲。“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以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使命擔當,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王義桅 ·國際關系 ·8.6萬字
本書聚焦宋朝與高麗間的往來人員,分別對雙方往來的使節、商人、移民、留學生和求法僧進行微觀研究,把握他們的群體特征,以此闡釋宋麗關系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史上的特殊地位。這種特殊地位的判斷依據是宋麗關系打破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往的常規模式,從這時起中國人開始積極地“走出去”,不再是單純的“迎進來”,形形色色的往來人員正是這一模式改變的直接推動者。本書著眼于這些往來人員,以此為畫筆勾勒出一幅動態的宋麗關系圖,為把握多元政治格局下宋麗交往的真實面貌及重新定位宋麗關系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往史上的地位提供參考和依據。
王霞 ·國際關系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