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延安大學校史資料(第三輯)》主要收錄1937年至1949年延安大學(包括其前身院校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院校魯迅藝術學院、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干部學校、行政學院)的相關文獻、檔案、資料,作為對《延安大學校史資料》第一輯、第二輯的補充。書稿中所收文獻均遵循史料按原貌全錄的原則,凡是能夠全部采用的文獻,均盡量整篇采用;如是部分選用,則按節選、摘錄處理。書稿內容編寫扎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本書編委會 ·史料典籍 ·29.3萬字
本書以“一帶一路”所經行且在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古文明文獻為對象,并對之進行譯注、研究,以中國人的視角審視世界文明的源頭,展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及輝煌成就,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楊共樂教授有關這個課題研究的階段性重要成果。叢書覆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主要古代文明地區的重要文獻資料,選擇了大量典型性古典文獻,收錄了大量經實地考察采集得來的信息資料,因此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能夠幫助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古代歷史,觸摸古代文明。“絲綢之路”一詞出現于19世紀70年代,這一概念來源于學者們對客觀歷史的真實提煉和高度概括。從歷史上看,這條大道的建成并非一人之力,而是東西方眾多先驅共同開拓的結果。《古代絲綢之路文明文獻萃編》探尋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起和發展,讓讀者更加了解絲綢之路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
武曉陽編譯 ·史料典籍 ·23.4萬字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從此,中國被西方列強強行納入資本主義體系,由封建社會一步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作為歐洲大國,法國是與晚清中國發生關系的西方列強之一。本書充分發掘多語種文獻,尤其法文檔案,真實再現了法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瓜分勢力范圍、上海法租界擴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時期上海駐軍與撤軍問題上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考察了法國對清末最后十年政局的觀察和反應,并對法國與其他列強的合作與競爭做了深入的分析。本書既揭示了法國在對華政策上與列強之間的共性,也闡明了法國對華政策的個性及其原因,充分體現了全球史視野與國際關系史研究特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19世紀西方列強在中國問題上的復雜關系以及中國的險惡處境,對我們今天更好地認識歐美國家的東亞政策與大國關系以及制定中國的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葛夫平 ·史料典籍 ·23.4萬字
本書是關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的一本圖文著作,在對北大中文系的文字歷史追根溯源的同時,更有大量的歷史事件圖片,資料豐富具體,以事件和人物來串連起整個中文系的歷史的寫法也別有一種新的角度和眼光。
溫儒敏 ·史料典籍 ·22.2萬字
中國“老牌理想主義者”的歷史現場。一群“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中國知識分子,本性并不熱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興國、文化傳承、鄉村改造、扶助弱民為安心立命之地。無奈國運艱危,民生離亂,烽火連天,沒有安放書桌的地方。他們走出書齋,抱團成勢,組建“統一建國同志會”,繼而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不靠武裝、不圖政權、不占地盤,只憑文化和思想力量參與中國政治,活躍在國共兩黨之間,形成可圈可點的政治風景。《從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在零碎史料中漸漸聚攏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呈現這一中國知識分子集團政治主張全貌的形成過程。精彩、淵博、厚重、親切的先生們,排成了星漢燦爛的人物長廊。
張冠生 ·史料典籍 ·22.3萬字
本書為三次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合編,對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清華秦簡、里耶秦簡、懸泉漢簡等秦漢出土文獻中所反映的各種社會、文化、經濟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性的、廣泛的研究,對推動秦漢史研究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王子今 孫家洲 ·史料典籍 ·20.1萬字
本書為新時代“一帶一路”古文明文獻萃編叢書中的一本。本書所收集的資料,主要反映了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古代希臘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由于古代希臘早期傳世文獻有限,因此本分卷所收錄的資料主要出自公元前5世紀之后的作品,如修昔底德、亞里士多德、普魯塔克、狄奧多羅斯和阿里安的著作等。這些作品是后人研究古代希臘文明非常重要的信息來源,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倪滕達編譯 ·史料典籍 ·23.6萬字
本書以晚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用書為研究對象,試圖揭示近代中國的科舉制度如何應對知識上同樣面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時期,西學的傳入與沖擊促使科舉制度必須對其有所回應,科舉考試用書的出版與流通,既受到讀書人精英知識取向調整與科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同時也深度介入了科舉考試的實踐。以科舉考試用書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有助于加深對晚清中國讀書人群體閱讀世界與知識世界的理解。
曹南屏 ·史料典籍 ·27萬字
黃易是清代金石學與藝術史中的一位關鍵人物。在大多數時間里,他任職于濟寧運河廳,并擔任河道總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經過山東嘉祥時,他發現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復建,這是乾嘉金石學標志性的事件。黃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數量富甲一時,他為學術界貢獻了大量精拓本與舊拓本,《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可以視為一個縮影。而作為“西泠四家”之一,他的隸書、篆刻與繪畫在當時也負有盛名,友人常以不獲他的字畫與印章為憾事。本書從公立博物館與圖書館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種出版物、海內外拍賣圖錄及私人收藏中輯得黃易友朋往來書札660余封。與黃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時期的學術菁英如王昶、錢大昕、翁方綱、錢坫、嚴長明、孫星衍、洪亮吉、武億、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藝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書、羅聘、董洵、鄧石如、伊秉綬、奚岡、錢泳,也有散布于全國的地方官員、幕僚與布衣學者。通過考證信札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與事件,那些已經消逝的歷史場景與人物心態變得清晰而生動,大量信札之間內容的勾連也使得零碎的資料更加具有組織性。這些對于我們理解乾嘉時期的社會環境,金石學共同體的運作方式,金石學術的推進方式,以及藝術應酬活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薛龍春撰 ·史料典籍 ·41.1萬字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東方這一概念已具有多重屬性與含義。恰當地理解東方,是東西方文化對話的基礎,是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對于世界文化生態的良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書的研究,從方法論、歷史、物質文化、文學、跨學科等多個維度,針對中國、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等不同領域,對東方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曾慶盈 曾瓊 ·史料典籍 ·30.9萬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戰”的,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即騰沖戰役、松山戰役和密支那戰役,而這三次戰役,全部發生在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中。1943年底,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雷多出發,開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之戰。旅日學者薩蘇,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與中國、美國史料相對照,在《突破緬北的鷹》一書中全景展現了這一場歷時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歸國之戰的全過程,清晰再現了從新平洋、拉加蘇、胡康谷口、打洛、孟關、瓦魯班、英帕爾,到密支那、松山、龍陵、八莫、芒友,每一次戰役的攻防和戰場細節。以“敵人之眼”描述了這支抗戰時期被稱為“天下第一軍”的孫立人統帥的“藍鷹”部隊,如何與日軍六個師團交手,殲滅號稱“叢林之王”的18師團主力,重創三個師團和一個獨立混成旅團。
薩蘇 ·史料典籍 ·25萬字
本書主要是從滿鐵與國聯調查團關系的視角出發,圍繞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國聯調查團來華調查期間滿鐵的活動,在對大量日文原始檔案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和日本國內環境,全面分析和闡釋滿鐵在國聯調查團來華期間的活動目的,并理清從九一八事變爆發到國聯調查報告書發表這一過程中滿鐵所起到的作用,進而揭示滿鐵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向平 ·史料典籍 ·20.2萬字
《新世界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和新方法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掘上下功夫,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設有“專題研究”、“史料及論著選譯”、“學術動態”、“讀史札記”、“名家訪談”、“圓桌會議”等欄目,全面展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本書是第三輯,以“新視野下的英國文明史研究”為主題展開討論。
孟廣林 趙秀榮 ·史料典籍 ·27.8萬字
本書選取“村落”和“鄉村治理”兩個關鍵詞,旨在分析以此為對象的兩個歷史世界:即“以村民自身為中心的歷史世界”和“以政治為中心的歷史世界”。唐代以后,村落的家鄉化和鄉村的政治化,是同一對象的兩個不同方面。從村落角度看,其家鄉化使其成為村民的地緣共同體,宋以后因其宗族性強化,很多村落還成為血緣共同體;從政權的角度看,就是為了強化賦役,破壞或利用村落共同體的過程。以往的研究更多地站在政權的角度,以觀察者的身份,研究鄉村社會和政權對鄉村社會的治理過程和治理成效,但它忽視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如果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中的“參與”的方法,深入村民的生活世界中,以他們的角度來認識當時的村落社會和政權與鄉村社會的關系,會對當時的歷史產生新的理解。
谷更有 王文兵 ·史料典籍 ·30.4萬字
《顧頡剛殷履安抗戰家書》收錄顧頡剛、殷履安夫婦1932年淞滬抗戰以及1937—1943年全面抗戰期間的往還家書。1932年1月23日,顧頡剛離開北平赴杭州看望父親,“一·二八事變”后滯留杭州數月。1937年“七七事變”后,顧頡剛因宣傳抗日被日人追捕,輾轉綏遠、蘇州、甘肅、青海、云南、四川、重慶等地。動蕩的歲月中,顧頡剛與家人聚少離多,夫人殷履安操勞一家生活,辛苦支撐。山河破殘,妻孥離散,家國大義,兒女柔情,每通家書背后都有一段往事,每程郵路盡頭都是一雙望眼,個中滋味,在往還書信里體現得淋漓而盡致,頗具故事性、可讀性、生活性。“顧殷家書”既是顧氏一家及其親友以及學界同人在國難當頭之際,如何支援軍隊抗戰,在戰火中如何流離轉徙、艱難謀生的真實見證;又是個體生命在悲慘的戰爭歲月之中,人生際遇、家庭變故、心理感受的如實反映;更在宏大歷史敘述背景之下,為彌補疏闊的歷史罅隙,提供了生動的細節與豐富的素材,也是極為珍貴的檔案史料。書末附其間顧頡剛長女、次女與父母的往還書信,可與顧殷家書參照對讀,使夫婦間的部分情事連貫完整,視角多維,別有況味。整理者對書信中所涉人物及其字號、別名、昵稱及當時的背景、人物關系等,做了簡明的注釋,更便理解。
顧潮整理 ·史料典籍 ·22.2萬字
本資料匯編主要對集中于地理總志、類書和地方志中的文獻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標點,而且材料較為系統,可以構成中國古代城市總體性研究的基礎,同時本資料匯編也可以作為某些個體和區域城市研究的基本文獻材料。本資料匯編第一輯共有五冊,主要包括有第一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城墻資料匯編”;第二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城墻資料匯編”;第三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廟學資料匯編”;第四冊“地方志城墻資料匯編(上)”;第五冊“地方志廟學資料匯編(上)。本資料匯編不是簡單的影印原始材料,而是在錄入的同時進行整理和標點,這為今后編制相關的檢索軟件奠定了基礎。
成一農編 ·史料典籍 ·38.2萬字
本書是對唐代中書、門下兩省屬官的全面系統研究。綜合運用歷史學、考據學、辨僞學、年表學、校勘學等方法,搜集資料,查勘比對,辨別推理,去僞存真。以年表形式,清晰呈現出歷年中書、門下兩省屬官的任免情況或仕歷軌跡,爲唐代文學社會、人物互動及職官研究提供便利。編纂年表的同時,發現文史資料中的一些錯誤,爲典籍校勘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李振中 ·史料典籍 ·48.6萬字
李振中 ·史料典籍 ·23.4萬字
本書是有關蜀學及其文獻的簡明讀本。作者通過重點介紹蜀學的淵源與流變、成就與貢獻,重溫了蜀學的歷史與內涵。通過梳理巴蜀文獻的源流與類別,歷代學人對于巴蜀文獻的收藏、整理與研究,以及精選百部蜀學典籍予以評述,重審了蜀學的文獻與精華。作者長期從事巴蜀文獻的整理、巴蜀學術的研究,既重視文獻的基礎,亦強調學術的視野,力求藉由蜀學與文獻,重構蜀學的學術體系和文獻體系。
舒大剛 李冬梅 ·史料典籍 ·28.5萬字
《崇雅堂書錄》是近代學人甘鵬云為自家藏書所編輯的目錄。甘鵬云于從政之余始終究心于學問,《崇雅堂書錄》即是甘鵬云根據其多年積累的大量藏書編纂而成的目錄。《書錄》共十五卷,大體依照《四庫全書總目》之分類方式對書籍進行著錄,但在若干類目的設置上,又根據所收書籍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反映了甘鵬云對古代典籍及學術思想源流的思考。本書所著錄的圖書多為晚近刻本和叢書本,展示了晚清民國時代古籍刊刻與流傳的一般狀況。同時,本書目也著錄了一定數量的舊抄本、精校本和名人批校本等,具備較高的版本和學術價值。《崇雅堂碑錄》五卷、《補錄》四卷,是甘鵬云為了向初學者介紹歷代碑刻的源流所編。所收起自先秦,終于清代。每條依次著錄碑名、作者、字體、撰寫時間、出土時間及地點,如有前人相關考證,則簡述之。
甘鵬云撰 劉暢 趙嘉點校 ·史料典籍 ·3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