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五指山是海南島的中心腹地,擁有綿長的歷史和豐富的資源,其建制沿革復雜多變、經濟發展獨具特色、少數民族與漢族交流頻繁。該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俗是海南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五指山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關系的探索有助于豐富和推動海南整體的歷史文化研究。
常如瑜 岳芬 ·中國史 ·16.9萬字
這是一本中國政治歷史文化的入門讀物。呂思勉先生是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他與陳寅恪、錢穆、陳垣并稱為“四大史學家”。他在20世紀30年代精心撰寫了一部中國通史,按歷史順序講述了政治史的變革,是一本能讓你快速了解中國史的入門佳作。體例較為特殊,與先生其他通史類著作明顯有別。本書取材廣泛,有趣好讀,生動地呈現出有溫度、有態度的中國歷史政治。既貼合教科書的課程脈絡,又延伸點到即止的教材內容,夯實歷史認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習中國歷史政治和傳統文化的經典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12.3萬字
該書系統梳理了近代中國邊疆研究的發展演變歷程,探討各時期邊疆研究內容、方法的不同特點及其與內外形勢的勾連關系。重點分析近代邊疆研究范式的重構、邊疆研究與近代國家構建、近代邊疆問題與國際因素、清末民初邊政學精英的邊政認識、民國邊疆研究的嬗變及學科構建、邊疆研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的發展等問題。并從區域史的視角探討西南、西北邊疆研究的不同。對吳其昌進行個案研究,闡釋時勢變化對近代學者研究路徑轉變的影響。
段金生 ·中國史 ·19.4萬字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寫于抗日戰爭危急關頭的1938年,為對國家前途關心的民眾和青年撰寫。作者從以史為鑒出發,由外交內政的關系入手,重點論述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為抵御外敵入侵而改革內政的各種方案,表現了尋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全書敘事脈絡清晰,沒有枝蔓,行文情至感人,好讀易懂,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本次整理出版,還收錄《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等四篇文章,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近代史。所以書名也改為《中國近代史新編》。
蔣廷黻 ·中國史 ·17.5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13.3萬字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觀念或復雜背景,變得生動活潑、逸趣橫生,給孩子樹立一個清晰的中國正史概念。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7.6萬字
這部書稿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墓志所見唐朝的民族關系與文化認同問題》(批準號:09BZS038;2015年6月結項)的最終成果。本書選取高車·拓跋、吐谷渾和粟特三個族群的個案為樣例,將墓志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并在充分參考中外同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三章對唐朝時期的外來族群在中原漢地的活動情況及其所反映的胡漢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證,旨在闡釋唐朝多族發展走向之諸種相貌及其因果關聯,進而映現那個時代社會的主旋律。
李鴻賓 ·中國史 ·16.8萬字
17世紀中葉發生的明清交替,于中國固然是政治上的重大變動,于東亞同樣有著深遠影響。周邊國家如何認識清朝入主及其何以維持長期統治是本書的關注點所在。朝鮮王國對明朝懷有深厚情感,又以自身儒家化程度自傲,自然對清朝心存鄙夷。在清朝入主中原初期,朝鮮以“胡無百年之運”的歷史認識維持其固有觀念。隨著交往深入,朝鮮對清朝的認識逐漸豐富起來。可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朝鮮卻固守陳見。這背后固然存在忠明的情感因素,但是,朝鮮朱子學的世界觀及其“主靜”的思維方式,更是導致朝鮮無法認同清朝、不承認清朝正統性的根源所在。本書著重考察朝鮮士人觀察清朝的方式及其背后的思想基礎,力圖溝通思想、情感與政治的相互關聯。
桂濤 ·中國史 ·19.9萬字
本書作者積三十年海軍歷史研究之基礎,以海軍軍人獨特視角,審視中日甲午戰爭,帶你走進那場以海軍決定勝敗的戰爭。本書從細節入手,分析戰爭方略,凸顯人物情感,解答前沿問題,總結戰爭啟示,啟人深思。
馬駿杰 ·中國史 ·14.1萬字
《當代中國論辯研究范式的反思與重構》講述了論辯,作為一種非暴力言語手段,可以調停相互沖突的利害關系,澄清和解決意見分歧,協調彼此的行動。與利用行政、高壓、經濟等手段處理沖突和矛盾相比,它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最佳手段。此外,學術知識的產生和發展亦需要論辯的認證與驅動。然而,這一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學術意義的論辯研究在我國尚未得到充分開展,研究規模和投入較少,理論探索存在著觀念陳舊、脫離實際等問題。這一現狀不僅與這個概念在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先秦百家爭鳴時期——被賦予的豐富意義和所享有的崇高研究地位大相徑庭,而且跟它在當代西方話語中的流通和應用也形成明顯的反差。《當代中國論辯研究范式的反思與重構》針對上述問題,從歷時和跨文化這兩個視角對當代中國論辯研究中形成的一些觀念在縱橫兩個維度上進行比較和解讀,以期在此基礎上為這一重要領域的健康發展勾勒出一個較有建設性的觀念體系和理論框架。
周強 ·中國史 ·11.5萬字
本書是一本關于人類歷史的書籍,深入介紹了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懸案,吸引讀者關注世界歷史,以此指導人們在重溫世界歷史,并對當下進行反省,學會用歷史的參照系統校正今天的行動和實踐。本書通俗易懂,對于那些熱愛歷史,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無暇涉獵大部頭歷史著作的人來說,《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應該是了解歷史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仲英濤 ·中國史 ·16.7萬字
本書運用了大量考古學、歷史學的知識還原了從北京猿人的舊石器時代到西周王朝結束這段中華文明萌生時期的歷史,通過考古資料及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資料,深入發掘商、西周時代的社會,關注商、西周時代的禮樂制度是如何被儒家吸收并逐步形成中華文明的基礎的,是一部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淵源的有深度、有廣度的暢銷級著作。
(日)水野清一編著 ·中國史 ·12.8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8.3萬字
博覽會既是觀察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也是一個國家政治動員和資源整合的工具。現代性質的博覽會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但與華夏文明幾乎同樣久遠的集市、墟、場、廟會,以及后來邊境上的關市、互市、榷場等等,是博覽會的前身和雛形。本書借助詳盡的原始資料,介紹了近代以來博覽會在中國富有戲劇性的歷史進程。這是目前國內第一本將博覽會放在東西方視野中介紹其來龍去脈的小冊子,既具有通俗性,又不乏學術價值。
李儉 ·中國史 ·10.5萬字
從香港開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本書以最簡潔的文字,闡述近代香港的發展,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在輕松的氛圍下,掌握香港近代史。從英國殖民統治到日治的黑暗時代,從地市發展的不同面貌,到重要行業的介紹、西方宗教的傳播,書中每張圖片,都是一則有關香港的小知識,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的香港故事。
蕭國健 ·中國史 ·5.5萬字
第一部始于《史記》作者司馬遷。從司馬遷的宮刑原由到李陵的家族“傳說”,引出了自隋至唐的王朝易代戰爭,以及隱藏于歷史背后的“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糾纏數百年的恩怨興替。本部以唐玄宗的安史之亂結尾。
唐島漁夫 ·中國史 ·7.9萬字
魏晉士人的獨特風姿及其精神面貌,史家稱之為“魏晉風度”。從思想史的角度,運用歷史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按照自成體系的理論框架(”兩次變革”說,四種模式說等),對”魏晉風度”進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總結和闡釋,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崩潰篇》,下編為《重建篇》。
馬良懷 ·中國史 ·11.2萬字
本書首先提出了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社會定義方式的理論和方法,對科研評價“質”和“量”的關系進行了說明,介紹了代表科研水平“質”和“量”的主要指標,以及國家自然科學研究水平評價的理論和指標;其次,介紹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狀況,并利用科學計量學的方法,以各種軟件為輔助,對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量化分析;最后,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進行了比較,并提出了提高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吳彩麗 ·中國史 ·10.3萬字
本書試圖以東觀為中心,探討東漢時期的校書修史活動與帝制國家文化建構之間的內在聯系。作為東漢國家文化事業的核心機構,東觀對后世影響較大者約有三端:一是相關校書人員參加白虎觀會議,定著《白虎通德論》,完成帝制國家官方意識形態的理論建構;二是校定經書文本,頒布天下;三是會集諸儒,群修國史。經書文本及其解讀、本朝史的撰寫,開始由個體行為上升為國家的集體行政運作。這種轉變削弱了經師和史家的個人權威,有助于建構東漢的合法“政統”。東觀實為國家處理諸多層面知識、教育和意識形態問題的整合平臺,東漢學術的嬗變與當時帝制國家文化整合的進程基本一致。
張宗品 ·中國史 ·19.3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集刊,是目前國內唯一以歷史形象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史學集刊,2017年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本輯共有名家筆談、器物與圖像、考古與文獻、媽祖文化與海洋史研究四個欄目,從理論方法探討、器物圖像考證、人物形象梳理、墓志文書解析、都城帝陵考古、絲路文化研究等角度,對形象史學這一方法論之于藝術史、考古學以及史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新的詮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中國史 ·1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