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上承延續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啟民主共和的洪流。它所經歷的大變革,是其他封建朝代無法比擬的。大清既有“康乾盛世”的美景,也有“鴉片戰爭”的悲痛;既有收臺灣、驅沙俄的榮耀,也有割地賠款、山河破碎的屈辱;既經歷了封建統治的巔峰,又見證了帝制的終結……翻開本書,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浮現眼前,展現跌宕起伏的大清風雨。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既看故事,又學歷史。
李春香 ·中國史 ·9.3萬字
呂思勉是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2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9.6萬字
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直沒有停止過。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的最高斗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方法。中國的歷代王朝,為了維護其統治,都極其重視自己的軍隊,而精銳的軍隊便可堪稱勁旅。孫武的吳軍、吳起的武卒、白起的秦軍、項羽的楚軍、霍去病的漢騎兵、沈慶之的南梁軍、岳家軍、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戚繼光的戚家軍、曾國藩的湘軍都驍勇善戰、戰功赫赫,并稱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十大勁旅。《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歷史上的勁旅》即是為您介紹這十只軍隊。
霍慧婷編著 ·中國史 ·3.1萬字
本書在甲午戰爭后的中國危急局勢的背景下,以戊戌維新至辛丑條約的簽訂為本卷內容敘述的主線,描述了1895—1900年中國近代社會各階層對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危機思考和變法圖強以及反抗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歷史過程,展現了中國朝野各階層人士呼吁變法圖強,試圖以自強對抗列強侵略和掠奪的艱難斗爭。作者以豐富的資料敘述了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帝國主義列強在甲午戰爭后對中國的掠奪,清政府維新運動的全貌、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蓄意擴大戰爭以及東南互保等,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狀況。
張海鵬 李細珠 ·中國史 ·46.7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下)》以時代為序,略敘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盛衰,使得兩面兼顧。
呂思勉 ·中國史 ·12.1萬字
本書以故宮文物南遷為主題,以故宮文物南遷西移北線為重心,以故宮文物在峨眉存放過程為重要內容,首次把故宮文物南遷與峨眉地方文史相結合,系統介紹故宮文物在峨眉的歷史及其影響,是故宮文物南遷北線的專著,填補了故宮文物南遷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李家俊編著 ·中國史 ·9.5萬字
為了讓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唐朝的歷史,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唐朝從建立到沒落近三百年的歷史。全書共分為九章:李淵興唐、貞觀之治、武周皇朝、開元盛世、天寶危機、安史之亂、盛極轉衰、唐朝沒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唐朝的歷史做了具體的介紹,是了解唐朝歷史的思想讀本。
周水琴 ·中國史 ·70.3萬字
歷史是由無數偶然形成的必然,而往往戰爭都處于歷史發生改變的拐點之上。本書選取了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影響最為深遠的24場戰爭,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述,涿鹿之戰、城濮之戰、垓下之戰、淝水之戰、唐滅東突厥之戰、鄱陽湖水戰、甲午海戰……每一場戰爭都處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節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出了每一場戰爭開創的戰術戰法與裝備革新,更能看出在這些戰爭的背后,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文化精神的走向。時至今日,這些歷史上的戰爭對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熊劍平 黃樸民 白立超 ·中國史 ·18.7萬字
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所有經驗事實,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為無具像事實甚至數字,從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歷史場景中得到落實和豐富的課題。歷史學處理的則是鮮活的人和事。本書試圖通過鮮活的人和事,對話古典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深入討論市場從抽象的邏輯上的形成到具體的運作之間,還需要人們哪些具體的行為與活動,如市場信息如何獲取、群體或者組織如何運作、價格機制之下潛在市場如何開拓為現實市場、交易成本如何降低等等要素,從實質上豐富并調整經濟學市場形成理論的某些結論。
黃國信 ·中國史 ·8.1萬字
本書通過令人捧腹的段子和生動形象的手繪漫畫,為你徐徐拉開中國歷史的大幕。在紛紛擾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進程背后,是一個個有性格、有脾氣、有手段的皇帝、王侯、文臣和武將,他們的一舉一動,塑造了精彩紛呈的上下五千年歷史。希望看完本書之后大笑、爆笑的你,能夠對中國歷史的大致脈絡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本冊是本系列圖書的第2冊,講述的是西晉到唐朝末年的歷史。
韓明輝 ·中國史 ·3.1萬字
向楚(1877-1961),字仙喬(亦作仙樵),號觙翁,巴縣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曾就學于川東書院,為晚清著名學者趙熙門下三杰之一。早年為革命奔走,重慶辛亥革命的主要宣傳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后任蜀軍政府秘書院長、四川軍政府秘書廳長。在護國戰爭中,曾參與策動肇和兵艦起義之謀。曾任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后潛心學術,歷任南京高等學校國文部教授、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院長、國立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等職。因在立功(革命活動)與立言(學術活動)兩方面均有杰出貢獻,曾得孫中山題詞“蔚為儒宗”。向楚著述有自編文集,名為《觙公匯稿》,其中學術部分曾交中華書局,后因“文革”開始,學術文稿被退,有關革命活動的文章則大部湮滅。今由其家屬川大文學院陶道恕先生夫婦重新董理,首次結集出版。內容包括:《觙公匯稿•學術編》(家藏抄本)、集外文(從報刊資料上廣泛搜集的關于辛亥革命活動的文章、序跋和回憶錄)、《空石居詩存》(記載革命活動和學界交游、生平經歷的詩集)等。
陶道恕 藍澤蓀整理 ·中國史 ·15.4萬字
西夏王陵號稱東方金字塔,謎樣的黑水城擁有令人覬覦的寶物;“正史”中沒有它完整的史傳,西夏王朝究竟是“傳說”還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以黨項民族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前后跟契丹的遼、漢人的北宋、女真的金及漢人的南宋,兩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西夏的興盛充分表現出黨項人強大的韌性與臨機應變的特長。西夏曾經創制出形態特殊的西夏文字。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都曾經建立過政權,但大都沒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可見西夏文之重要地位。近幾年來,西夏文翻譯的佛經陸續出土,這對漢語語音變遷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西夏王朝從元昊于北宋仁宗景祐五年正式稱帝,到元太祖二十二年,享祚一百九十年,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個長命的朝代。如果從元昊的老祖宗拓跋思恭因參與平定黃巢有功,授夏、綏、銀節度使,賜號定難軍算起,則有三百四十六年之久,是一個長命的政權。
劉學銚 ·中國史 ·15.8萬字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時期,形成的政治、軍事、經濟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之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欲了解古代中國,必須細讀秦漢歷史。本書考證翔實、論見獨到,自從出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基本的參考書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分二十章,前十二章講王朝興衰,朝代更迭,后八章講秦漢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既做了全面系統的敘述,又抓住重點,對秦漢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也都做了細致的論述。讓我們跟隨呂思勉先生的筆觸一起探尋中國歷史上強大王朝的形成、發展及變遷。
呂思勉 ·中國史 ·62萬字
本書稿是一部從女性和婚姻的角度審視西周、春秋時期的政治生態、族群和文化交融、地緣政治以及區域整合問題的論著。從女性和婚姻角度對西周、春秋時期人口、社會、地緣政治、區域格局、區域經濟的討論,是本書的研究重點。同時,本書還嘗試從女性和婚姻角度審視早期中國政治體制和國家形態的演進,審視西周、春秋時期中國政治生態、地緣政治和區域格局的演變問題。拓展了兩周時期女性史研究的空間和縱深,拓展了兩周時期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深度。
林曉雁 ·中國史 ·28.7萬字
《中國簡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撰寫的一部通俗中國通史。全書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敘述了中國自上古時代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地理、社會與文化等作了全面、簡明的敘述與梳理,篇篇短小精干、文字平實易懂,條理清晰,見解新穎獨到,被譽為民國至今耐讀的中國通史入門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1萬字
本書以大明王朝的時間為經,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緯,翔實地勾勒出了明朝清晰明了的脈絡,幫助讀者快速知曉明朝所發生的歷史史實。作者用講故事的口吻敘述每一個歷史事件,而且抓住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性,使整個明史一氣呵成。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感覺到歷史事件之間千絲萬縷的糾葛,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太平盛世抑或是江山覆滅,冥冥中自有著它們的規律。
陳湘華 ·中國史 ·11.7萬字
本書系史學家呂思勉寫成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史學著作——中國通史。全書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是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完整的一部國史。
呂思勉 ·中國史 ·53.2萬字
《橫掃:1949—1955》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生動地描述了解放戰爭后期的九個著名戰役,包括渡江戰役、太原戰役、上海戰役、蘭州戰役、成都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海南島戰役、一江山島戰役,并向讀者展現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戰略思維,亦展現了戰火紛飛中的軍民情深。
王銀賽主編 ·中國史 ·10.9萬字
一艘艘木筏順流而下,將長江中上游的木材運送到下游城鎮。林農、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錢莊、榷關,以及商幫與行會,組成了一個跨區域的龐大市場……通過木材的貿易與再生,森林仿佛“流動”起來,滿足了整個清代中國的房屋、橋梁、舟車建造等需求。本書講述了這個龐大的市場如何運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奧秘。國家與市場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利用如何適應?清代森林的市場經濟蘊藏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張萌 ·中國史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