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了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里一些基層老兵的回憶性文章。這些文章均為其所親歷抗戰事件的經歷與見聞。當時他們或為剛剛投筆從戎參加抗戰的訓練兵,或為剛剛軍校畢業的小兵,或為下級軍官……他們抱著保家衛國之心,滿腔熱血投身抗戰。文章展現了這些基層軍人眼中的抗戰情形,記錄了他們在戰爭中所做的點點滴滴,反映了基層軍人的抗戰狀態,洋溢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對于抗戰歷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抗戰:刻骨銘心的記憶》編委會 ·中國史 ·12.3萬字
本叢書精選此時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叢書所收書目,雖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規模。此次結集,欲為推動中華文化之大發展、大繁榮盡出版人綿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為后代留存傳之久遠的鴻篇巨作。
張蔭麟 ·中國史 ·14.3萬字
書稿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元史研究領域特殊的理論與方法,包括硬譯文體史料研讀、審音與勘同之法、“征服王朝論”以及“世界史上的蒙古時代論”等;下篇為元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幾個專題,重在闡述元王朝的特殊現象及它們對后世的影響。書稿各章節多數在已發表過的相關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
屈文軍 ·中國史 ·21.9萬字
《宋代——文治興盛》主要內容分為開創一代文治、父子守城、祖孫三代等章節。宋朝是趙匡胤和他弟弟趙光義聯手建立的。
金開誠主編 ·中國史 ·3.3萬字
作者夙有改良風俗之志,認為要理解并改良當時的風俗,不可不先述古俗。書中將黃帝以前至明朝的歷史,分為渾樸、駁雜、浮靡、由浮靡而趨敦樸四個時代,希望通過分析總結古俗,“正風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國粹者之所許也”。本書初版于1911年,是中國社會史第一部專著,具有開拓之功,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張亮采 ·中國史 ·9.8萬字
十八天的戰事,改變了香港的歷史;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改變了很多香港人的一生。對經歷過日治時期的老一輩香港人而言,那段苦難歲月的種種生活情景,仍是記憶猶新。本書藉著17位幸存者的回憶,如實將日治時期香港人的生活片段展現在讀者眼前。
劉智鵬 周家建 ·中國史 ·12.8萬字
《漫畫上下五千年》是一套獻給孩子們的歷史普及讀物繪本,書中所有的故事和人物均來自于歷史典籍,內容真實、通俗易懂,選材典型、有趣,讓讀者小朋友在輕松的閱讀中了解豐富的歷史知識。書中囊括了從遠古到鴉片戰爭的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并按照朝代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編寫,知識脈絡清晰、條理清楚,閱讀起來更是方便快捷。叢書在用漫畫展示歷史故事的同時,以簡短、精練的文字介紹了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歷史常識,讓小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收獲豐富的歷史知識。希望讀者小朋友們能夠通過本套叢書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璀璨、悠久的歷史,并能激發出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6.6萬字
章太炎配得上一部偉大的傳記,配得上那些苦難。這些苦難在他的文字中愈發純粹,從未遺失:從《訄書》、《中華民國解》到《俱分進化論》、《五無論》、《四惑論》,之后融入了《齊物論釋》,融入了魯迅的平民性、農人傲骨,在《破惡聲論》、《阿Q正傳》、《孤獨者》中,雄赳赳地聯手打敗了時間。章太炎人如其名,有一雙火眼,游俠氣質的火眼,這雙火眼是如何觀望中國的法律變革的?章太炎是謎一般的革命家,學問好,又有佛學的底子,每以道家文體,寫出佛家慈悲,這是怎樣的一種風格?章太炎迷戀舊時文化,仿佛一個落難的富家公子,隔著窗欞望見別人在自家舊宅宴樂,總懷著深刻的尊嚴感。如何看待這種中國知識人階層常有的尊嚴感?
孫德鵬 ·中國史 ·16.5萬字
全書由五篇文章構成,提出清代康熙朝的政治核心問題,即為大清王朝爭正統。從三藩平叛、興廢太子、道學觀念、滿漢關系、出兵準部等具體層面入手,系統批判玄燁提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姚念慈 ·中國史 ·30萬字
在春秋時期,我們的先輩就已經用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去分析當時的外交。西方的霸權、權力、超級大國、兩極、多極、一超多強、多邊外交、國家利益等西方外交概念或理論都可以在春秋時期找到回響。全面展示春秋時期的“開放、多元、競爭、協作”,解讀多變局勢下的外交策略與抉擇。
張程 ·中國史 ·18.2萬字
凡能在春秋留下姓名的人,都抱有相似的觀念——只有不走尋常路,才有自己的路可走。本是天之嬌女的驪姬,卻被迫嫁與殺父仇人,且看乘風破浪的姐姐如何參與權利之爭。“晉國流浪團”團長重耳,挨過白眼吃過土,不拋棄不放棄,終上演“王者歸來”的戲碼!殺熟能手晉獻公,帶著士為創下“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最佳個人戰績,為晉國霸業奠定堅實基礎。不肯穩定窮著的放牛郎百里奚,吃掉家中唯一的下蛋母雞后,毅然踏上艱險狗血的漫漫求職路。
小馬連環 ·中國史 ·16萬字
本書為韓昇教授在中讀錄制講授“閱讀《史記》”課程的文字整理版。作者多年研讀《史記》,有頗多心得,此次通過講授,作者系統整理了自己對《史記》的認識。今天重讀《史記》決不能完全按照原著來讀,而必須讀懂司馬遷的歷史哲學,看清楚哪些是歷史的建構,還要看穿這些建構的人文理念、各個歷史時代的思想意識,乃至通過歷史建構樹立起來的文化傳統的導向和目的,洞徹思想的來龍去脈和文化傳承的歷史依據,才能去偽存真,提取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要素,重建當代中國的文化。一言蔽之,必須通過理性的批判重讀《史記》,而不能照本宣科,這樣才能讀活《史記》。
韓昇 ·中國史 ·39.1萬字
嫩科爾沁部歷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蒙古民族史還是清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從1593年“九部之戰”到1693年獻出麾下全部錫伯人,嫩科爾沁部同清初五朝四帝發生了諸多關系。本書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清內秘書院”“清內國史院”“清內閣蒙古堂檔”等滿蒙文檔案,將檔案資料與史書記載結合互補,相互印證,對清前期嫩科爾沁部與清初五朝四帝關系史進行專門研究,意在厘清清初蒙古族歷史的發展演變軌跡,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特木爾巴根 ·中國史 ·23.9萬字
中國近代史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七十年的探索和創新,建立了完整學科體系,發展迅速、成就顯著的一個歷史分支學科。本書以概述與專題相結合的形式,對七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歷程和進展做了系統梳理,重點介紹了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不同學術觀點及其所持的主要根據,實事求是地評介了以往研究中的成敗得失,酌情展望了未來前景。本書對于學習和研究中國近代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曾業英主編 ·中國史 ·85.7萬字
劉邦龍命歸天之后,滿朝文武擁立劉盈為帝,而曾身陷秦營、虜在彭城的呂雉心里清楚,只有自己大權在握,方能保全自身,極端的權力欲望蠢蠢欲動,此刻終于露出獠牙。以殘忍的手段殺死趙王如意、戚夫人后,呂雉臨朝稱制近八年,先殺前少帝劉恭,再立后少帝劉弘,玩弄皇權與股掌之中。呂雉不斷產出劉氏子嗣,讓呂家人為王稱后,劉家的天下快要成了呂家的天下,大漢王朝將何去何從……本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呂雉臨朝稱制時期及其后的各個人物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一大批呂氏子弟和劉氏子弟在明里暗處彼此對抗,功臣元老派則在暗待時機。呂雉不遺余力地利用同性子弟蠶食著大漢江山的權力,直到生命的盡頭,仍在精心安排后事,以確保呂家人的地位。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蟄伏了數年的力量將反撲而來,而她生前所做的以前不過也是歷史上的一陣過眼云煙。以史為鑒,將歷史照進現實。通過本書,我們可以輕松地抓住歷史的主要脈絡,愉悅地體驗歷史故事,建立正確的歷史觀,過好當下的生活。
歷史不是僵尸 ·中國史 ·21.7萬字
作者從藏品中精選約二百張珍藏圖片,并配上詳盡說明,與讀者重溫十八世紀末至一九八〇年代期間港島歷史的吉光片羽,透過圖像一同見證中西區的商業發展、灣仔區的市井日常、銅鑼灣的百貨娛樂、東區的太古王國,以及南區的漁港風光,體會百多年來這座城市怎么一步一步由西區走到東區,于時代的湮沒變遷中繁華照舊。
許日彤 ·中國史 ·2.5萬字
本書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為主要線索,以生動活潑的文字為讀者闡釋了清朝宮廷中既富有哲理的生存智慧。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9萬字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起完整的國家社會秩序的朝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奠基時期,也是我國漢民族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從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漢朝經歷了四百多年,分為西漢與東漢。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東西兩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的制度,為中國后世歷朝歷代制度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除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強大,也是思想、文化、藝術、科技的大發展時期。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大家暢游漢王朝歷史長河,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流。
朱真 ·中國史 ·12.3萬字
本書按主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共六章,聚焦于討論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歐亞傳統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國中所發生的地方化進程。下編則試圖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下橫向考察蒙古統治下亞洲東西部分之間的人員、物質、知識的接觸與交流。
邱軼皓 ·中國史 ·38.9萬字
從清朝開始,中國頻繁地與西方國家接觸碰撞。始自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西方國家通過商貿公司、傳教士、外交人員等渠道,收集了大量關于清朝政治經濟社會的情報,并將之運用在后來的軍事沖突中(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等),以實現侵略目的。作者以西方媒體百年間的珍貴報道為基礎,結合《清實錄》《欽定大清會典》等原始中文史料,講述了清朝與西方列強交往中逐步落于下風、衰落直至潰敗的圖景。
易強 ·中國史 ·1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