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31年至1933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tǒng)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fā)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55.2萬字
西周時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紀末葉周武王克商,創(chuàng)建周朝,建都于鎬,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殺和周平王遷都洛邑,前后約二百八十年的這一段時間。西周是繼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兩代的基礎上有了光輝燦爛的發(fā)展,對整個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書即為著名歷史學家楊寬先生對西周的歷史的通貫介紹,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時期歷史的最重要的著作。《西周史》是楊寬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撰寫,歷時四十余年。全書共分七編,分別討論了西周的開國,西周時代的土地制度、農業(yè)生產和手工業(yè)生產,西周的政權機構、社會結構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軍政大事,西周時代的楚國和曾國,西周時代的文化教育和禮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與東遷。全書資料豐富,將金石銘文與文獻記載互證,考辨精密,結論詳實可靠,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楊寬 ·中國史 ·55.1萬字
西安是唐都長安的所在地。唐都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名聞遐邇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一書收集了西安地區(qū)唐史專家有關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作60余篇。《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內容涉及唐都長安基本結構、城市風貌、歷史地位和唐代歷史的諸多方面。《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一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可供廣大文史愛好者參考。
王雙懷 ·中國史 ·55萬字
周良霄的《元史》是“中國斷代史系列”叢書之一種。《元史》不僅追溯了蒙古族的發(fā)展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歷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發(fā)展史,而且通過元代各項制度的因革、元中期政治史、邊疆各民族以及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等方面,對元朝進行了全方位詳細論述,不失為廣大專業(yè)工作者及文史愛好者的必備之書。
周良霄 ·中國史 ·54.5萬字
《讀一頁就上癮的三國史》是一套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讀物,共3冊。這套書從劉備稱帝(221年)寫起,到三國歸晉(280年)結束,共60年。三國爭霸,英雄輩出,這是一個真正靠實力與謀略取得天下的時代。本書以三國時代的歷史背景為主線,以小說的筆法展現(xiàn)了三國時期的英雄輩出和無數(shù)英豪的奮斗與隕落。書中對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事件進行了全面的介紹,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生平和事跡的描述,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動,以及他們在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精心雕琢每一個細節(jié),竭力還原真實的三國歷史情景,生動地描繪了三國時期的英勇人物和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
月望東山 ·中國史 ·54.4萬字
本書是一本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入門書。與《中華文化通志》相呼應,《中國文化通識》應運而生。《中華文化通志》十典百卷,體系宏大,研究精深。本書是專門為大眾讀者編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礎讀物,它針對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量身打造,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按專題分門別類,從宏觀層面講解系統(tǒng)知識,資料詳實卻不大段引用,深入淺出,行文生動,“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讀性性極強,并配有多幅高質量的插圖。它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體系,具有知識性、感染性、實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與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相融會,從中汲取營養(yǎng)、規(guī)范行為、涵養(yǎng)人格,培育具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chuàng)新力的現(xiàn)代人。本書是從大眾閱讀習慣與實際著手,由權威學者為大眾讀者精心寫作的,是極為難得的一本集學術文化性與通俗趣味性為一體的普及讀物。
姜義華 朱子彥 ·中國史 ·54萬字
《中國通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由呂思勉先生在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完善而成。全書約55萬字,詳細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全書由緒論和五編構成,每一編內又分若干章,并按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化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最近世、現(xiàn)代六個不同的時期。本書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之作,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中國通史。它規(guī)模宏大,視野開闊,史識豐富,筆調流暢,19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曾長期作為大學教材和青年“自修適用”讀物,出版后數(shù)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民國時期發(fā)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呂思勉 ·中國史 ·53.8萬字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讀史就要讀出歷史的真實,就要讀懂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理性地參與到歷史的發(fā)展之中。史學大師呂思勉(1884—1957)所著的《中國通史》(原名《白話本國史》)堪稱與錢穆《國史大綱》雙峰對峙史學巨著,迄今為止,仍舊是一部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中國通史。
呂思勉 ·中國史 ·53.7萬字
《白話本國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兩部通史”之一,也是先生所寫的第一部通史著作。該書本為先生在中學講課之講稿,供讀者自修歷史之用。其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系統(tǒng)介紹中國歷史,在其諸種歷史教科書內,尤務全且專,是其重要著作之一。《白話本國史》自1923年出版之后,一再重印,在當時甚為風靡;后也屢經先生修改訂正,很為其看重、并凝結不少心血。
研究戊戌變法,康有為的自傳《我史》是一本必讀的書。康有為的《我史》生前并沒有發(fā)表,上世紀50年代更名《康南海自編年譜》出版,作為第一手材料的引用率極高;但自上世紀70年代被指出多處說謊。結果造成了當今學術界自困的境地:知情者不敢用,不知情者還在隨便亂用。本書即為作者對《我史》所作的深度整理與研究;最終目的,是厘定史實與謊言,讓讀者對這部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文獻,可以放心使用。
茅海建 ·中國史 ·53.6萬字
《呂思勉白話中國史》分為《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上古卷·華夏初興》《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中古卷·漢唐初音》《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古卷·宋元興亡》《呂思勉白話中國史·近世卷·明清流變》《呂思勉白話中國史·現(xiàn)代卷·民國何為》系列5本,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具有完全意義的通史,分別講述了各個階段的政治史事、社會經濟、文化現(xiàn)象,還敘述了各國與中國的關系。該版本以192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為底稿,為了更方便理解和閱讀,將民國紀元改為公元紀年,對有變化的地名也做了詳細標注,并對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呂思勉 ·中國史 ·53.4萬字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軍90周年獻禮書“解放戰(zhàn)爭”系列之一。此為《決戰(zhàn):東北解放戰(zhàn)爭1945~1948》,作者為著名軍史專家、《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始末》作者劉統(tǒng)。1945~1948年的東北戰(zhàn)場風云變幻。從日本投降,捷足先登進沈陽、十萬大軍闖關東企圖“霸占”東北,接著“風云突變”,接收碰壁,山海關、錦州戰(zhàn)局發(fā)生變化,東北野戰(zhàn)軍“讓開大路”,林彪開辟東北根據(jù)地,開展剿匪、土地改革、大練兵,最后“萬事俱備”,毛澤東戰(zhàn)略抉擇正確,先打錦州,解放戰(zhàn)爭中與國民黨軍隊的第一個決戰(zhàn)——遼沈戰(zhàn)役52天,實現(xiàn)東北全境解放,從此國共力量發(fā)生轉折性變化。
劉統(tǒng) ·中國史 ·53.2萬字
本書系史學家呂思勉寫成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史學著作——中國通史。全書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是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完整的一部國史。
呂思勉 ·中國史 ·53.2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47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tǒng)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fā)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52.9萬字
《中國大歷史》全書按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劃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xiàn)代史五個不同的時期,詳細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的中國歷史。
呂思勉 ·中國史 ·52.9萬字
20世紀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來說,是開端的世紀,是轉型的世紀,是創(chuàng)新的世紀,也是收獲的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是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中國歷史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發(fā)生了翻覆地的變化。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從傳統(tǒng)中國歷史學中分離出來,在3040年代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服務的、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傾向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占統(tǒng)治地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產生,新中國建立以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導地位。
汪朝光 ·中國史 ·52.7萬字
擺脫條約束縛,是近代中國外交主要目標之一。中國擺脫條約束縛的敘述典范是“廢除不平等條約”,臺海兩岸均以“廢約”歷程為主軸詮釋外交史,而“修約”則長期被“廢約”遮蔽,否定修約歷程與成果后,“廢約史”顯得貧瘠單調。本書以“修約”為中心,探討北洋修約之歷程及其意義,一方面依據(jù)檔案,重建北洋修約案例,探索其外交政策與交涉策略之發(fā)展;另一方面將外交史實證研究與革命史觀對話,希望能更豐富多元地理解民國外交史。
唐啟華 ·中國史 ·52.7萬字
本書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歷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歷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本書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xiàn)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辨?zhèn)蔚确矫娴膶iT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歷史等學問指示了方向。
呂思勉 ·中國史 ·52.7萬字
本書敘述了10-14世紀中國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元四個王朝的變遷。深入研究了民族關系、國家關系的發(fā)展;多元文化的構成及其相互影響以及社會風俗的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討論了各族統(tǒng)治者在中原文化影響下其政治制度、物質文化的變化和形成;重點揭示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人在各王朝歷史中的作用;凸顯了如耶律阿保機、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重要歷史人物形象。
(德)傅海波 (英)崔瑞德編 陳高華 史衛(wèi)民等校訂 ·中國史 ·52.6萬字
《中國史》又名《白話本國史》,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我國歷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開創(chuàng)了通史寫作的新紀元,與錢穆的《國史大綱》雙峰對峙。本書由呂思勉先生在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完善而成,詳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歷史,是一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全書按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劃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xiàn)代史五個不同的時期,并按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做了全面梳理,規(guī)模宏大,視野開闊,史料豐富,筆調流暢。
呂思勉 ·中國史 ·5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