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回顧近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社會史興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顯于后十年。社會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語言與結構。本書四編十二章,第一編考察清統治下的滿漢關系,第二編爬梳西方近代知識的傳入與再生產,第三編以宗教為視角討論內在于中國“近代”的自/他關系,第四編涉及歷史認識的方法問題。作為詮釋中國“近代”輪廓的實證研究專著,本書認為,社會史方法與概念史方法的交互使用,不失為擺脫形而上學糾纏的可行路徑。
孫江 ·中國史 ·25.8萬字
《山大史學》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平臺。本集刊注重原創性和思想性,鼓勵學術爭鳴和學科交叉。本刊面向國際學術界征文,實行匿名審稿制度。《山大史學》第1輯擬于2020年正式出版。本輯主要圍繞“中國古代文明”“壬辰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研究”三個主題,刊發近二十篇原創性學術論文,作者既有美國、日本、韓國的著名學者,也有國內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 ·中國史 ·23.6萬字
《清史講義》本書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雖欠完整,但對清朝二百多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述評,史實詳盡,考訂了清先世源流、八旗制度原貌,并對清代從開國到國運由盛轉衰的過程和重要史實進行了縝密的論析,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之作。本書主要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對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簡要敘述,為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孟森 ·中國史 ·31.8萬字
《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本講義是根據他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編纂而成。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主要介紹了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論,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歷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孟森 ·中國史 ·24.2萬字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主要收錄國內外中國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專題論文、書評、序跋等。本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纂,是一本有較高學術質量的不定期學術集刊,在學術界獲得良好的口碑。本輯收錄近期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論文,見解深刻,頗有新意。
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 ·中國史 ·24.8萬字
13—14世紀,蒙古統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國關系密切,交流頻繁,這一時期中國文明對伊朗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本書聚焦蒙元時代中國西遷伊朗的移民群體,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國之間的使者,考察他們為中華文明西漸所做的貢獻。本書還重點討論了中國物質文化在伊朗的傳播,揭示出中國文明的影響更多體現在物質文明層面,“中國制造”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貢獻了巨大力量。
陳春曉 ·中國史 ·27.8萬字
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又是記述者和闡釋者:無論是清末新政、民初憲政等政治大事,還是晚清學術傳承等文化思想進程。本書從梁啟超三種關鍵的清學史著述(即《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以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第八章《近世之學術》)入手,還原梁氏前后敘述的不同語境,澄清其在晚清"今文學"運動中的角色,將梁氏及譚嗣同、夏曾佑等人的"今文學"言論加以歷史的解析,呈現出一個逐漸生成和變化著的過程。
張勇 ·中國史 ·20.9萬字
有關秦史與秦文化的研究,是當今史學界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有了較大推進,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本書共計收錄28篇論文,分為政治與經濟、中央與地方、信仰與民俗、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4個專題:部分論文結合傳世文獻典籍、考古出土資料及圖像資料,分析秦史各階段的特點,總結秦文化體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并對秦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信仰世界做了微觀考察;部分論文從政治、軍事、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秦實現統一的原因,并對秦的經濟生活與生產方式進行個案式探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見解;部分論文利用出土簡牘材料及傳世文獻,對秦的政治結構、行政體制、官僚機構和基層管理的問題展開探討,對秦的社會結構、階級關系以及秦政對后世的彩響等問題加以論述。諸位作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澄清了一些學術疑難問題,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新見解。
王子今主編 ·中國史 ·36.5萬字
本書介紹了晚清重臣、洋務派領袖李鴻章的兩位洋顧問:德璀琳(GustavDetring)與漢納根(ConstantinvonHanneken)翁婿兩人在華一生的活動。作為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在晚清政府發動自強運動的環境下,兩人不但恭逢其時參與了中國在軍事、經濟、外交、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改革,也在中國開創出屬于個人的一番事業。本書通過兩人在華的特殊經歷,呈現出在華外國僑民群體的整體狀況,并分析其對中國現代化所發生的作用。
張暢 劉悅 ·中國史 ·24.5萬字
《孔廟國子監論叢》為公開對外發行刊物,本刊登載有關孔廟研究、國子監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古代教育及科舉制度研究、博物館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學術論文?!犊讖R和國子監論叢》不但為館內外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學術文化平臺,它也日益成為該館展示優秀學術成果、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且不斷為該館推出的各項陳列展覽及大型文化活動提供智力支持。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編 ·中國史 ·27.6萬字
本書系2016年元月天津“元明江南社會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項目“元、明前期的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脈絡”的最終成果之一。研討會論文所聚焦的元、明江南重要問題包括:元至明前期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比較、元明戶籍制度演變、衛所軍戶制與江南社會結構、訴訟刑法、江南科舉、地方士大夫政治與文化生活、市鎮起源與空間結構、海商、海禁與海防等。輯入該書時,又將上述問題分為“元明江南政治及軍制”、“元明江南戶籍賦役與經濟史”、“元明江南科舉、士人及宗教文化”、“元明富民、家族及風俗”和“海商、海禁與海防”等五編。該書是元史學者和明史學者聚集一堂,打破王朝界限,首次貫通性考察13世紀后期至16世紀江南問題的成功嘗試。它在中日學界熱切關注“唐宋變革”及部分歐美學者矚目“宋元明過渡”之外,提出了若干富于啟迪意義的見解,堪稱深化中近古歷史發展認識的有益探索。
李治安主編 ·中國史 ·48.9萬字
商鞅、宣太后、甘羅、白起、鄭國、呂不韋、秦始皇、李斯、烏氏倮、巴寡婦清、趙佗、商山四皓等在秦史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肚厥啡宋镎摳濉芬宰髡邔τ谝陨锨厥啡宋锏难芯繛榛A,通過對這些對秦史進程形成影響的歷史人物的分析,深化對秦史與秦文化的認識。理解這些人物的立場、思想、表現及其歷史影響,對于多視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新發現。而秦文化的風貌,也可以得到更具體、更生動的說明。
王子今 ·中國史 ·29.3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F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第29輯)收錄的論文主要討了企業管理、農民抗稅抗捐、慈善、婚姻、高校內遷、保甲制度、國民兵身份證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視角獨特,史論結合,極大地豐富和細化了民國史研究。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8萬字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從來都存在互動與共生的關系。本書以文獻研究為基礎,以全球史觀整合文獻學、學術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揭示中西文明之間的碰撞與互動,突出在這種碰撞與互動中達致的共生與和諧,為當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提供歷史與文化依據。其出版具有重要歷史理論和學術研究價值。
陳曉華 ·中國史 ·31.1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區建立的“古格王國”的早期歷史,全書運用歷史學的方法,結合考古學、宗教學、民族學的相關成果,在考訂出10~13世紀古格王國的準確而豐富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從政治文化和政治體制的角度,解析這一時期古格王國的政教關系史的基本問題。以10~13世紀古格王國的政治與宗教生活中,政教兩界共同參與的各種重大事件的互動模式為線索,考察各階段古格王國政教關系的時代特點、具體走勢和關鍵環節,揭示10~13世紀西藏社會的世俗政治力量與宗教教派力量的權力關系的具體演進過程。
黃博 ·中國史 ·21.3萬字
活動于干嘉時代的清代著名學者江藩(1761—1830)為吳派宗匠惠棟的再傳弟子,謹守惠氏“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的旨訓,既仿漢書儒林傳、藝文志編纂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經師經義目錄,復撰國朝宋學淵源記以繼之。兩記的編纂,反映了江藩對所處時代學術的認識與總結,共同完成了江藩本人對清代前期學術史體系的建構,成為考論這近兩個世紀中思想學術發展首當參考的重要著作。然而較之漢學師承記,作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清代理學史著述,宋學淵源記成書倉猝,行文簡率,甚至不無錯謬,其根源則在于纂輯者江藩深拒固閉的門戶意識。拙稿以傳統文獻學方法研治學術史,對宋學淵源記全書進行條理細密的文本箋證工作,檢覈史源,比勘異同,刪汰訛偽,補苴闕漏,時下己意,間附考證,本于治學求是之旨,務使該記所述清代前期理學人事詳明而準確,以供學界參考利用。無論對江藩本人思想、清代漢宋之爭的學術生態,尤其對清代前期理學發展狀況的理解,竊謂皆有所裨益。
(清)江藩著 劉國宣箋證 ·中國史 ·29.3萬字
東林黨人在世人心目中,主要是忠誠、剛正、偉岸的正面形象,后人對他們普遍抱有同情和崇敬之情。東林的這一形象,有其形成、塑造、接受、傳播、固化的過程。東林活動的明末自然是這一過程的重要階段,而清代官民對這一形象的大體接受、傳播,既前承明末的已有基調,又后啟近當代,影響了近當代對東林、非東林及晚明黨爭是非等問題的評述,到今天仍方興未艾。本書上編主要考察晚明東林人士及其支持者對東林形象塑造和維護的諸多表現,下編側重探討清修《明史》對東林的書寫情形及因由?!睹魇贰房傮w上為東林立佳傳,而把跟東林對立的人物歸入《閹黨傳》《奸臣傳》,代表了對晚明兩黨及其爭斗歷史的態度,也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對這一問題的判定。但其對東林話語的接受與傳播又是選擇性的,即一方面在主流上為東林立佳傳,稱贊東林部分人士的高潔品格和忠義舉動;另一方面其字里行間也常有所謂“抑揚頓挫”之意,批評東林的講學、結黨行為。這主要是清朝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東林這一歷史資源所致。
陽正偉 ·中國史 ·22.1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和秦國歷史文化學習和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內容分為四個部分:(1)秦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收錄論文9篇,主要研究秦國區域開發及其文化精神、秦國工商業發展、秦國東伐戰爭以及秦昭王朝政治的特點。(2)《水經注》研究,收錄論文、札記4篇,主要論述《水經注》撰述、所載祠廟和區域記述的意義等問題。(3)歷史城鎮與聚落研究,收錄論文12篇,主要論述統萬城、明人建都觀念以及清代黃土高原地區城鎮地理與文化等:(4)歷史地理學其他問題研究,收錄論文和采訪問答共4篇,主要論述明代延綏鎮,陜西織造局、制錢局,史念海歷史地理學的主要思想和實踐,以及關于歷史軍事地理學及其研究的基本看法:以上各部分內容,著錄著作者從事歷史地理學和秦國歷史文化學習和研究的印記,體現了作者學習和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路徑和部分思考。
劉景純 ·中國史 ·26.7萬字
本書通過觀察鄉村權力結構,了解把握它的運行機制,認識中國古代鄉村社會的基本走向,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權力結構及其內在運行機制。在鄉村百姓的契約關系建立中,國家權力得以運行,鄉村社會秩序得以維持。賦役征派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國家盡力保持平衡,基本維持了社會穩定運行。同時,考察鄉村社會財富流通與分配的過程,理解鄉村社會的控制與反控制,生存與秩序之間的微妙平衡關系。全書努力形成跨越唐、五代、宋的長時段,注重“過程”與“關系”的貫通性動態研究。在對基本史料詳盡分析中,討論鄉村居民的真實生活。把從上到下的國家視角,盡力改變為基層視角,盡力融在其中。探尋當時當地鄉村民眾的行為方式,從鄉村居民的角度來看鄉村社會、州縣權力、朝廷國家等多方面的關系。立足于基本史料的解讀,提出新見解,希望能將一些傳統命題的研究向前略有推進。
耿元驪 ·中國史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