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問題重重的近代中國,各種紛繁的思想言說的背后往往蘊藏著實實在在的歷史。近代中國的知識人,內心充滿了矛盾、猶豫、困惑、變化、反復和迷惘。思想的威力往往導致時代的速變。然而,這其中又暗含著歷史的悖論:各種“激變”的背后往往潛伏著“不變”。守舊者未必落后,趨新者也并不一定是進步。思想推動著歷史,歷史又在篩選著思想。歷史常常是不講理的,任性的。在許多情況下,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浮泛的感性或者某種狂熱性在推動著歷史前進。
張太原 ·中國史 ·22.7萬字
本書試圖重建中古時代學術的新圖景,嘗試從知識傳統的成立的諸相:知識的創造、復制和改編的過程,知識傳播與知識控制的方式,文本輯錄的選擇性所隱含的文化心理與文化象征,宗教儀軌和信仰觀念的滲透及其影響,個體情感與思維在知識生產中的作用等維度,重新思考方術與博物學在社會史、思想史和文明史上的意義,尤其偏重于知識建構與文本形態、書寫行為、使用實踐之間關系的省思。本書特別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文獻、考古發掘實物和域外文獻的互相印證,并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和圖像資料,結合傳統的小學與名物考證、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分析以及現代科學相關成果等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消彌學科間的隔閡。
余欣 ·中國史 ·22.6萬字
本冊文獻集編纂收錄了《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報道和評論。作為民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報刊之一,《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派遣、在中國兩國的調查活動、報告書的出臺,以及中日之間的外交斗爭和國聯討論中日沖突的歷次會議情形,有大量的報道和評論,是了解和研究李頓調查團的重要參考資料。
宋書強 史鑫鑫 菅先鋒 ·中國史 ·31.4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情況回顧,寶鋼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用好國內石油資源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等。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回顧,提出了許多極富見地的真知灼見。該書的出版對于人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對于宣傳我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有重要意義。
陳錦華 ·中國史 ·20.4萬字
黑龍江地區是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規模較大的地區之一,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黑龍江地區先后出版過20多種語言文字的報刊,除了眾所周知的沙俄《遠東報》外,猶太人辦的報紙更是在猶太世界甚至全世界影響深遠。這里還是中國近代廣播事業的誕生地。據統計從1901年到1949年解放前,黑龍江地區先后有各類報紙近400余家,廣播電臺5家。這些資源成果,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新聞事業的重要基礎。本書力求系統探討黑龍江地區報業及廣播業的發展狀況,以哈爾濱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探討在近代東北地區歷史發展中,東北亞國際斗爭中黑龍江新聞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在整體研究框架設計上,總體梳理的同時上更加突出個案研究。
李群 ·中國史 ·24.2萬字
以文書御天下是中國古代國家官僚制度中的顯著特征,而不同時期信息溝通與處理機制的差異,也彰顯出各自不同的時代性格和權力運作方式。宋代的文書行政以多元的信息溝通和發達的文書制度為依托,其所能達到的深度也是遠邁前代。本書梳理了宋代多渠道并存且相互競爭的信息溝通機制,并從御批、省札、批狀等君相日常行政文書和針對決策行為的封駁制度入手,分析了宋代士大夫政治架構下的權力運作機制。
李全德 ·中國史 ·29.3萬字
本書在大量挖掘、利用清代檔案史料的基礎上,對乾隆朝大規模常平積貯養民政治進行了系統研究,詳細探討了常平積貯養民政治的緣起、發展與變遷,對其涉及的存儲、平糶、采買等環節具體的運轉情況進行了深入考察。本書研究努力跳出單純制度史研究的束縛,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重視角,著重探討了乾隆朝政府政策與國家制度在地方的實際運作狀況,具體分析了體現道義責任的皇權政治之下地方官員的利益訴求和具體行為,以及地方官員行為對政府政策和國家制度發展演進產生的深刻影響,并對乾隆朝奏報、題報的常平積貯數據的真實性及其意義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考證、分析,從而為深入認識乾隆朝乃至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生態提供了重要參考,是對清代政治史研究的一種新探索。
和衛國 ·中國史 ·28.9萬字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一本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分為二十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從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本書精心挑選了《史記》中本紀12篇,書8篇,世家30篇共計50篇,以當代人的視角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進行解讀,通過講故事的敘述手法講道理,擺事實,在暢聊中學如何做管理、如何與人加強溝通、如何解決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文風輕松活潑不枯燥,既學習了歷史知識,熟悉了歷史人物,又獲得了人生哲理感悟。
楊鑠今 ·中國史 ·27.6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晚明湖州閔、凌、茅、臧四大望族的經濟實力、科舉仕宦、文化素養、人脈資源、藏書著述、刊刻出版、編刊特征、編刊家個案、著名選本與刊本的傳播等方面的考察,來揭示晚明江南望族書籍編刊與傳播的特征及其意義。四大望族的編刊活動是晚明社會的生動縮影,可藉以觀照晚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情況與士人生態及其文化創造能量。四大望族所編刊的書籍不僅數量龐大,留存眾多,而且不少書籍成為典范之本,對中國文化傳承與普及有重要意義。四大望族的編刊活動特別強調視覺效果,商業特征明顯,反映了從家刻到坊刻這一變化過程,對研究晚明地域文化、出版文化、都市文化、評點文化、科舉文化、審美與消費文化等也不無意義。
趙紅娟 ·中國史 ·40萬字
本選集收入本人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發表的論文二十余篇,按研究主題分組編排,第一組為宋代礦冶業方面的論文,主要涉及宋代礦冶業技術、礦冶業機構與管理政策、生產與經營等內容,其中多篇文章因只在論文集中刊出,讀者搜尋受限。第二組為宋代金屬制造業方面的論文,主要探討了宋代兩大官營手工業機構都作院、文思院的設置、管理、生產職能。第三組為宋代礦冶業突發事件與政府應對方面的論文,探討了礦山的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導致的礦難事件及政府采取的各種應對措施。第四組論文為其他各種文章,包括讀書筆記、勘誤等雜作。
王菱菱 ·中國史 ·24.3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四年來發表論文及公開講座三十余篇,分為“華夷內外”、“海洋文明”、“財政治理”、“動態綜述”及“札記隨筆”等五部分?!叭A夷內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態與疆界意識、宋代的華夷觀念、從宋代多政權格局透視文明的統一性、宋朝文明向東亞諸國的傳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對海陸關系的認知及其新變、宋代海洋政策的國內效應、中國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財政治理”涉及宋代賦役衍變的制度邏輯、王安石變法的財權分配體制變革、吳潛在慶元府治理中對財政制度的運用、南宋財權分配與地方治理等;“動態綜述”及“札記隨筆”則包括了作者對于宋代財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檢討、近四十年來南宋經濟史研究回顧以及“中國經濟史研究理論與方法”課程記等內容。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黃純艷 ·中國史 ·34.5萬字
本書對唐宋之際田稅制度研究是沿著制度結構演進、制度實施機制調整以及制度變遷影響三個層面進行的。其中,制度結構演進是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唐宋之際的田稅和附加稅加以探討。制度實施機制則是對田稅征收管理調整的揭示。制度變遷影響主要分析了田稅制度變遷對國家財政、農業經濟和農民生活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首先注重田稅制度變遷的過程研究,努力把握和捕捉導致制度變遷的關鍵性政策、制度和節點。其次注重田稅制度不斷重構和重塑過程中與其他制度間的關系,展現制度變遷的多元動力。
吳樹國 ·中國史 ·26.4萬字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本輯為2023年秋季號,設有專論、研究生習作、書評三個專欄,包含明代京營基層武官選任制度的演變、明代旗役并槍制度考、明代生活水平分層及其衡量標準、明代地方的誣告之風及其司法實踐、明嘉靖時期營建經費籌措與工部財政運作、明代應天鄉試主考官群體的構成及影響、明代貢院記的史料價值探析等十七篇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5.3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41萬字
《宋學研究》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輯刊。“宋學研究”學術集刊歷史追溯到杭州大學宋史研究室1985年出版的《宋史研究集刊》,由徐規教授主編。浙大宋學研究中心在弘揚宋史、宋詞傳統學科優勢的基礎上,融文、史、哲于一爐,已滿十周歲,在學術積累的基礎上,創辦《宋學研究》,構建新宋學的學術交流平臺,吸引海內外最前沿、最新的宋學學術成果,奉獻于學界,從而有力地推動新宋學的長足發展。目前已刊出三期。旨在建設一個以宋史為核心、涵蓋宋代文史哲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承前啟后的時代文史哲研究的學術平臺。這個平臺,既是浙大宋學中心的學術園地,也是海內外新宋學研究的園地。
龔延明主編 ·中國史 ·31.8萬字
《北大中國文化研究》是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致力于探討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力圖促進中國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與融通,推動中國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本輯為第4輯,所收論文作者多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如李宗桂、豐子義、傅有德、孫熙國、李翔海、田克勒、宋志明、謝曉娟、成中英。
孫熙國 李翔海 ·中國史 ·26萬字
《近代史學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刊物,登載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專題討論、研究論文、研究綜述、書評、史實考訂、學者書札、學術信息等。本書是第21輯,分為海關與近代中國、近代財稅與金融、近代行業史研究、政治與文化研究、學術綜述、書評6個部分。
馬敏 ·中國史 ·23.9萬字
本書正文分上、下兩編,由與寧志新教授關系密切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寧志新教授的門人弟子的37篇論文匯編而成。時間跨度上自先秦,下至明清,但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為主,主題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宗教、民族、中外交流、歷史文獻等諸多方面。既有對習見史料、傳統論題的重新闡釋、解讀,也有對新出史料的刊布以及新的研究問題的發掘,還有數篇文章專門討論寧志新教授的治學特點、人格風范等,集中反映了近些年來中國古代史,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喬鳳岐 馮金忠主編 ·中國史 ·37.1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和文化觀,基于文化的實踐性定義,致力于以自由意志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為兩翼的文化原動力模型的構建;通過對柏拉圖“理想國”和老子“小國寡民”社會、當前國際舞臺有代表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德、日以及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動力的比較研究,揭示了文化原動力及其傳導機制、路徑和基本規律。有助于深化對資本主義國家文化本質的認識,有助于揚長避短,吸收一些發達國家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文明成果,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我國當前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學理基礎和文化支持。
吳福平 ·中國史 ·37.1萬字
關于日本投降,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些流行觀點:日本投降是“屈原”(美國原子彈)和“蘇武”(蘇聯紅軍)之功;日本敗于美國,并沒有敗于中國;日本投降是“有條件”的,并非“無條件”;日本并沒有投降等。這些說法不僅在當時即已存在,甚至今天仍有流行,不僅為外國人所接受,甚至為我國人所默認。但如果這些觀點成立的話,那么1945年日軍向中國一次次俯首屈膝、呈遞降書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陳占彪 ·中國史 ·3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