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史記故事(超值全彩白金版)》百余幅精美插圖,包括名人畫像、歷代名畫、歷史遺跡等,圖文結合,相得益彰,在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感受的同時,使其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科學簡明的體例、豐富精美的圖片、注重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元素有機結合,幫助讀者方便快捷地掌握《史記》精華,是學習中華歷史的理想讀本。
青宛 ·中國史 ·58.5萬字
本書原為《劍橋中國史》第10卷和第11卷,敘述自清代道光年間至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上卷包括導言舊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太平軍起義、中俄關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清代中興、自強運動、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晚清對外關系、中國人對西方關系看法的變化、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思想的變化與維新運動、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共和革命運動、社會變化的潮流,等等。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知名學者,譯者為我院歷史所編譯室專家。本書據1978年本翻譯,于1993年出版,當時將第10、11卷合為《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個書號,此次再版仍延用這種做法。
(美)費正清 劉廣京 ·中國史 ·91萬字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重點介紹了1928年以來的殷墟發掘與研究,二里岡商文化與鄭州商城的發現與研究,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師商城、安陽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現與研究,夏商時期周邊考古學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書中以“偃師商城之始建為夏、商王朝交替界標”說為基點,論證了夏、商文化關系和難解的夏、商文化界定問題;進而追溯了二里頭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和先夏文化;還討論了夏、商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關系及其歷史意義。作為系統論述夏商時期考古學的著作,《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闡述了關于夏商考古研究的任務、特點與方法以及相關的思考,展望了夏商考古學發展的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史 ·61.2萬字
勝利共分8冊,包括《突圍1927—1934》《長征1934——1936》《抗擊1937—1945》《鏖戰1945—1948》《決戰1948—1949》《橫掃1949—1955》《出劍1950—1951》《斷刃1951—1953》,從中國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經歷的戰役中,挑選了64場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戰役,例如,八一南昌起義、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上甘嶺戰役等,從獨特的戰術視角,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對其背景、發展和結局進行了復盤講解,全景式地呈現了決策和作戰的真實進程,展現了中國人民軍隊建立、成長和壯大的波瀾壯闊的畫卷。
吳清麗 江南主編 ·中國史 ·98.5萬字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叢書第15卷的中譯本,論述了1966—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作了深入、審慎的探訪;對毛澤東以后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作了重點論述;對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作了分析,同時對整個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文藝及知識分子問題等也分別予以研究和考察。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的中國現代史專家,代表了西方的研究水平和學術觀點,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李殿昌校訂 ·中國史 ·68.1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2年到1937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64.1萬字
漢唐宋明四大盛世王朝,是如何逐步衰落乃至滅亡?南大教授通俗說史力作,波瀾起伏的帝國黃昏!《黨錮敗局》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王朝之一。然而,外戚宦官專權、氏族崛起等王朝的頑疾共同摧毀了這個強大帝國。《日落九世紀》大唐帝國經歷“安史之亂”重創后又存活了144年。但亂局過后,它卻迅速地衰落。真正從內部被瓦解的大唐帝國,直接影響了后世的朝政制度。《兩宋黨爭》從宋朝的最后一段日子描繪宋人無奈、無能、無所事事的心態軌跡,挖掘大宋帝國衰亡的內在病因。《崇禎的王朝》崇禎比起他的先祖,可以算是兢兢業業的明君。可為什么崇禎一朝,君臣關系一壞再壞以致決裂?來看看大明帝國帝王與文官集團之間殘酷的拉鋸戰。
徐興無 夏維中 趙益 ·中國史 ·93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56萬字
一部關于嬴氏大秦的百科全書!本書分為傳說時代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朝時期上中下三冊。全書內容起自傳說中的女修吞卵生大業、伯益獲賜嬴姓,終于秦朝滅亡、子嬰被殺,以時間發展及歷代秦王主政、事跡為主線,綜合傳世史料、最新考古出土文獻和研究成果,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輕松平實的語言,借助手繪重要戰役與活動地圖100余幅,拼就了秦人從部族發展為附庸政權、諸侯國,一直到統一天下并驟然覆亡的兩千余年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巨幅畫卷。本書對大秦及當時主要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邦交、文化和百姓生活等各個方面作了介紹,并探討了秦人興起、覆亡的原因,還對一些歷史謎題作了獨具見解的分析,是一部通俗版的“大秦全史”。
唐封葉 ·中國史 ·66.9萬字
我國古代貨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本書記述了我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后經歷的六次重大的演變: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彭信威 ·中國史 ·75萬字
本卷講述的1926年到1928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50.2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52.3萬字
本書是吳宗國先生從教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分上下兩冊。上冊研究篇,匯集了歷年發表的較為重要的隋唐史研究性論文,下冊講演篇,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普及類講座、課程、發言等的記錄。吳宗國,男,1934年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8年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專業本科畢業后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歷史學系學位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編寫組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中國歷史學科隋唐五代史分支主編,以及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北京歷史學會理事、唐研究基金會叢書學術委員。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
吳宗國 ·中國史 ·65.6萬字
《中國近代史》開篇從地理、自然環境出發,先概述了我國及周邊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情況和生活特征,又從物產、思想、文學、科學、美術等方面對近代之前的中國歷史進行了梳理。《中國近代史》一書記述的歷史從鴉片戰爭開始,涵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民國以來狀況等幾大主題,為中國近代史架構了基本的敘述輪廓。書中史料豐富,作者描寫生動,給人以讀章回小說的閱讀酣暢之感。
陳恭祿 ·中國史 ·60.5萬字
《話說中國大歷史》,六卷本圖文對照,全景展示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中國各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將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清亡的歷史進程立體凸現,內容涵蓋中國歷史發展的全軌跡。專題、補充閱讀,吸收大量國內史學最新研究成果,使讀者既欣賞到精彩的歷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歷史的進步與更替。版面設計更加體現可讀性強,圖文并重,檢索便捷之特點;三千余幅精美圖片,全彩印刷,呈現歷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李學勤 ·中國史 ·84.5萬字
本書以正史為藍本,匯集多年來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唐朝近三百年的鼎盛與衰敗、和平與動蕩、文明與淪喪一一收錄。全書語言生動有趣,富于可讀性。
方寄傲 ·中國史 ·65.7萬字
本書敘述了10-14世紀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元四個王朝的變遷。深入研究了民族關系、國家關系的發展;多元文化的構成及其相互影響以及社會風俗的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討論了各族統治者在中原文化影響下其政治制度、物質文化的變化和形成;重點揭示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人在各王朝歷史中的作用;凸顯了如耶律阿保機、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重要歷史人物形象。
(德)傅海波 (英)崔瑞德編 陳高華 史衛民等校訂 ·中國史 ·52.6萬字
上冊:隨著三國時代的結束,西晉重歸一統。曇花一現的繁華掩蓋不住四伏的危機,重構下的權力摧毀了短暫的和平。在枋頭、潞川兩戰后,三國均勢終被打破,前秦占到了先機。而王猛的病逝,給這個冉冉升起的帝國蒙上了一層陰影……下冊:在消滅慕容氏前燕后,苻堅并不滿足。窮兵極武的前秦,在陸續消滅周邊小國后,把矛頭對準了南方的東晉。秦晉淝水之戰,以東晉“以少勝多”的戰績載入中國史冊。由于苻堅犯下的一系列錯誤,讓整個北方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亂,十六國時代進入了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在東方,鮮卑人陸陸續續建立了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在西方,又有后涼、西涼、南涼、北涼粉墨登場。后秦、西秦、翟魏、胡夏等國也不甘于充當攪局者的角色,上演一幕幕群雄爭霸、逐鹿中原的故事。
左文寧 靈犀無翼 ·中國史 ·58.6萬字
本書分為“浴火重生”、“重整舊河山”、“奠基立業”、“走自己的路”、“曲折中前進”、“歷史大轉折”、“世紀跨越”、“科學發展”、“筑夢中國”和“奮進新時代”共十編,選取了開國大典、和平解放西藏等近二百個歷史瞬間,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新中國七十年這幅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宏偉畫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顧走過的路,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輝煌成就,已經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并昭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劉金田主編 ·中國史 ·63.2萬字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處于中國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變化期、轉型期和定型期。本書主要根據考古調查發掘資料,介紹和論述了北宋東京開封府、南宋行在臨安府城、遼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規劃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時對遼中京、遼南京、遼東京、遼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詳略不等的介紹。本書認為,各個都城均是其規劃理念的物化形態,因此,本書較完整地呈現了各個都城形制布局的具體架構,使之成為對各個都城進行全面、深入、內涵式研究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點和布局藝術,分析各個都城形制布局間的承襲演變關系,總結該時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討該時期都城形制布局的發展、變化規律。
孟凡人 ·中國史 ·7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