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40年至1942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59.3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室研究室集體承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項目(2004-2008)的最終成果(課題主持人為李長莉)。六位撰寫者均為研究員,在相關研究領域有多年學術積累,并有前期研究成果,如曾出版編年本末體三卷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本書定位為學術精品書,為近代社會生活史領域的權威之作、精品之作。內容概要:記述自明末、晚清至1949年間,伴隨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變動,人們的衣食住行、社會生活、風俗習尚、文化娛樂等諸方面的變遷軌跡,既考察近代百余年間社會生活的總體變遷軌跡,又重點考察各個時段突出的社會生活現象,并加以文化分析,夾敘夾議,論述結合,揭示中國社會近代轉型過程中,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社會文化意義。
李長莉等 ·中國史 ·64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31年至1933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55.2萬字
在70多年前的那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對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里收錄了80位老人回憶當年從事抗戰文藝活動的口述。這些生動的憶述,呈現出在血與火的崢嶸歲月里,文藝工作者用詩文、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形式宣傳、鼓舞軍民投身抗戰的壯闊圖景。書中大部分口述是編者與一些朋友近年來采訪整理的,也有的是其他人多年前采訪的。被訪者有的十分知名,有的則名不見經傳:有的敘述披露了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事,填補了那段歷史記錄的空白。本書將有助于讀者更全面地了解那段歷史,了解當時人的所思、所為,從而受到教益與啟迪。
李丹陽主編 ·中國史 ·51.5萬字
本書題為《經與史:康有為與章太炎》,為著名近代史學家湯志鈞先生關于康有為、章太炎之研究論文的結集,收錄了寫作于不同時期的論文共六十九篇。根據不同的研究角度,分編為八組:第一組七篇文章探討經今古文學的興替發展,第二組九篇文章探討清代經學學派的傳承發展,第三組七篇文章考察章太炎、劉師培等人交往的諸多細節,第四組八篇文章以戊戌維新思想啟蒙為主題,第五組十五篇文章考察康有為諸人在戊戌變法運動中的作用與地位,第六組七篇文章考察自立軍起義前后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的關系,第七組十篇文章分析章太炎的革命思想與“蘇報案”的歷史意義,第八組六篇文章探討章太炎在辛亥前后的活動及其與光復會的關系。
湯志鈞 ·中國史 ·58萬字
起自王莽新朝,終于蜀漢、曹魏滅亡,晉室開基,前后共兩個半世紀。對朝代興亡,尤為關注。對王莽的偽善面目,有深刻揭露。光武中興,東漢文治武功一度取得輝煌成就。但由于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制度,后繼帝王昏庸淫亂,外戚干政,宦官肆虐,軍閥橫行,終導致帝國覆亡,百姓飽受戰亂之苦。
蔡東藩 ·中國史 ·58.8萬字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本書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后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呂思勉 ·中國史 ·61.5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34年至1936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55.8萬字
本部分叢書涵蓋六種史學名作,作者俱為近現代史學大家,學力深厚,故這些作品上溯春秋時代,下訖中華民國,既有斷代史,也有通史,內容、體例雖相差異,但無不考據嚴謹,論述精彩,各有專長。另外梁、傅二氏之史學方法論更是在理論層次引領了新史學的革命,可算現代史學學科的奠基之作,至今影響著中國歷史學的研究路徑。
張蔭麟 童書業 孟森等 ·中國史 ·96.4萬字
本書為朱執信著作集,收集了目前所能見到朱執信的全部著述,較為全面地展現了這位民主革命家的歷史功績。該書*初由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是中華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之一種。2012年曾出版增訂本,但限于當時條件,僅將新發現的文獻附收書后,并未行統一的時間排序。今據新發現的文獻行增訂,并重新編排,分論著、函電、文藝、雜著及其他四部分,定名為《朱執信文存》,出版單行精裝本以為紀念。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 張磊主編 ·中國史 ·57.2萬字
本書是一本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基本入門書。與《中華文化通志》相呼應,《中國文化通識》應運而生。《中華文化通志》十典百卷,體系宏大,研究精深。本書是專門為大眾讀者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讀物,它針對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量身打造,將中華傳統文化按專題分門別類,從宏觀層面講解系統知識,資料詳實卻不大段引用,深入淺出,行文生動,“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讀性性極強,并配有多幅高質量的插圖。它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體系,具有知識性、感染性、實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與今天的現實生活相融會,從中汲取營養、規范行為、涵養人格,培育具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新力的現代人。本書是從大眾閱讀習慣與實際著手,由權威學者為大眾讀者精心寫作的,是極為難得的一本集學術文化性與通俗趣味性為一體的普及讀物。
姜義華 朱子彥 ·中國史 ·54萬字
鑒于近年來學界對新發現的中古時期文獻和考古資料的廣泛關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將在2017年內舉辦“文本性與物質性交錯的中古中國:中古研究新前沿國際研討會”(TextualityandMaterialityinMedievalChina:InternationalSymposiumatPekingUniversity),本卷《唐研究》作為會議論文專集,希望重點討論中古中國歷史資料中文本性和物質性的關系,以此來重新評估5到10世紀文本與物質資料的歷史價值。這一評估可以從各個角度來展開(藝術、經濟、歷史、文學以及宗教),尤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中古的文本性與物質性,2.文本性與物質性的交錯,3.文本與物質制作的多重目的,4.文本與物質的消費實踐。各篇論文將就上述議題展開討論。
榮新江 ·中國史 ·50.1萬字
“六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遺產,也是推動當代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發展的動力資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書選取《穀梁》中有關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幾個核心問題,如死義、復仇、慎讓等,通過經典詮釋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讀,不同文本的對比和義理的細致闡發,對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意識的相關內容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及其價值取向等,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論述,并能提出自己的許多獨立見解。在一些文本解讀和義理闡發上發人之所未發,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黎漢基 ·中國史 ·65.5萬字
本書講述清朝由滿洲開國到辛亥革命近三百年的歷史。作者從治亂、興衰當中總結出歷史的教訓和規律,贊美賢臣、名將、民族英雄,鞭撻統治者的顢頇和昏庸。在講述歷史的同時,作者也對民族、國家的前途表示了深深的憂慮和深切的期待,表達了自己的進步思想。
蔡東藩 ·中國史 ·59萬字
程步用新的視角看歷史、寫歷史,寫出的“求真”系列受到專家的關注,也受到讀者的好評。
程步 ·中國史 ·98.9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52.2萬字
本套裝包括《我的前半生》和《遠去的紫禁城》,通過介紹晚清末代皇室后裔的興衰榮辱故事,來表現出他們的人生百味和對應的社會變遷,同時用人文厚度及哲理性思考帶給觀眾實用處理家庭問題的方法。
愛新覺羅·溥儀 吉林衛視《家事》欄目組 ·中國史 ·52.3萬字
本書以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定于2013年籌辦國際漢學大會期間征集的海內外著名專家的論文為基礎,從《世界漢學》前四期選錄部分文章,共60余篇,匯輯編選而成。全書集中國、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多國漢學家的學術成果于一身,內容涉及對漢學研究觀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漢學研究學術史的梳理、前景展望,各國漢學流派、漢學機構研究成果,著名漢學家的學術傳記,對傳統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重構的探討,等等。
王文章主編 ·中國史 ·71.1萬字
本書是陶東風教授等人主編的20多年來重新評價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性論文合集。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早期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社會革新運動與思想文化啟蒙運動。自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至今,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已成為當前中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點。環繞這一熱點,不同思潮發出了不同聲音,為重新評價新文化運動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本書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盡可能將各種立場的代表性論文都選入其中,因此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陶東風 張蘊艷 吳娛玉編 ·中國史 ·88萬字
黃宗羲《宋元學案》是繼其《明儒學案》以后又一部大型斷代學術史專著,對于了解宋元思想學術的來龍去脈及各家各派的宗旨特色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然此書從草創至最后刊刻出版,經數十人之手,歷時約一百六十年。幾次補修編纂使原本面目全非,書的內容與性質也從宋元哲學史(理學史)一變為全祖望的思想史,再變為宋元儒學思想文獻資料匯編,致使其難以同《明儒學案》的學術價值相比擬。按照黃宗羲的觀念與體例恢復《宋元學案》之“黃氏原本”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復原使我們得窺黃宗羲所要建構的七百年的完整的理學史系統,亦為學界提供一個原本的《宋元儒學案》,使它與《明儒學案》并成為中國傳統的理學專史的著述,體現黃宗羲“理學之儒”的觀念,使二者合璧成為中國理學七百年的學術專史,真正完整地反映新儒學發展的歷史過程。本書在現本《宋元學案》保留的黃氏原本33個學案的基礎上,又復原了5個學案,合計38個。
(清)黃宗羲著 焦印亭整理 ·中國史 ·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