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取十四個關于古代銅鏡的話題,從不同角度,對銅鏡進行了研究。內容涉及舉世矚目的金村大墓出土銅鏡,銅鏡上的銘文詩詞、圖畫,鑄鏡工藝,關乎銅鏡使用方法的鏡架和鏡臺及其映射出家具的發展,與銅鏡相關的磨鏡工藝和手藝人,以及和考古學有關的銅鏡出土環境、盜墓問題。這些話題單獨成篇,編排按照時代由早至晚。不僅為大家介紹了銅鏡精美絕倫的外觀,還對與之相關的人和歷史進行了剖析,達到了考古學由物見人的研究目的。
霍宏偉 ·文物考古 ·13.3萬字
羅森教授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極為廣泛,包括中國古代青銅器、玉器,以及青銅器在后期的復興。她注意考察“成套”青銅器在商周禮儀程序中的作用,該理論在探討青銅器發展方面卓有成效。玉器方面,羅森教授的貢獻主要集中于上古玉器在后期的保存及重新使用,比如商代婦好墓中就發現了許多被重新使用過的上古玉器。近年來,羅森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墓葬結構發展的研究,試圖展現古代墓葬是如何為墓主人與建造者所理解。她探討了早期中國(從商代至漢代)整體墓葬形式的演變,同時中國與亞洲內陸地區的交流聯系也是她關注的主題之一。羅森教授還致力于一些晚近的題目,如在倫敦籌辦“盛世華章——康、雍、乾三代帝王”藝術精品展,向西方社會重現中國的三朝盛世和豐富藝術內涵。在對晚近中國藝術的研究中,她對“裝飾”的運用有著特殊興趣,側重西方文化與遠東文化裝飾傳統的比較研究,進而揭示這兩個區域重要的文化差異與相似性。
(英)羅森 ·文物考古 ·32.4萬字
本書是作者于1947年與《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同時完成的一部關聯著作。現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譯成中文,譯稿經張長壽、王世民二先生審閱。全書共分十五章,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對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與研究簡史、地域分布與文化背景、銅器術語和器形分類、形制與紋飾、作偽與鑄造、銘文、斷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論述,其中某些章節頗為精彩。這是中國青銅器研究史上,由于歷史原因湮沒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夢家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和王后竇綰墓是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在這兩座未經盜擾的古墓中,首次發現了保存完整的金縷玉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準確性,揭開了歷史上的金縷玉衣之謎;王后竇綰墓發現了實用和美觀兼具的長信宮燈,同時兩墓還發現了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日常用具,為構建漢代貴族生活提供了物質史料。作者盧兆蔭全程參與了發掘工作。他和同事們一道,揭開了這兩座陵墓的神秘面紗。他以平實的文字,將滿城漢墓的發掘過程娓娓道來,用考古人嚴謹的態度,再現墓主身份,帶領我們走進千年前的西漢社會。
盧兆蔭 ·文物考古 ·4.8萬字
《金石萃編》在金石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該書匯集了西周以來重要的金、石拓本,以“石”為主,為后世學人翻檢、查考提供了便利;其次,以《金石萃編》為中心的續書、補書不斷涌現,逐步構建起清代金石學大廈。對《金石萃編》及續書、補書的研究不但有利于考察《金石萃編》本身的學術價值,亦有益于對整個清代金石學史的把握。本書采取文史結合的方法,從文獻文化史的角度,將《金石萃編》作為一部學術經典,一種研究范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趙成杰 ·文物考古 ·24.2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介紹巴蜀石窟這一中華文明載體的紀實作品。本書講述中國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壩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個篇章,按照石窟藝術自中原傳播到巴蜀的路徑,選擇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37處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載尋訪拍攝的經歷,收錄612幅圖片,介紹石窟的悠久歷史、藝術價值、人文軼事,石窟所在地的歷史地理、鄉土風貌,尤其聚焦與石窟為鄰的鄉土居民,記錄50余位鄉村文管員守護石窟的感人事跡,彰顯巴蜀石窟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重要價值,以及圍繞石窟文物保護所體現出的傳承、守護等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質。
袁蓉蓀 ·文物考古 ·17.4萬字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現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考古發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許宏等 ·文物考古 ·15.9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西方對古埃及的迷戀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羅馬就已相當普遍。沒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黃沙中挖掘法老時代的黃金寶藏更令人興奮。幾個世紀以來,尼羅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靈感的源泉。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門真正的學科——埃及學。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埃及學的鼎盛時期,這一復雜年代見證了所有偉大的發現,促使西方反復出現“埃及熱”。這一學術研究與探險故事的黃金時代以兩個劃時代的事件為始終:1822年商博良破譯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圖坦卡蒙墓的發現。前者提供了解開法老文明之謎的鑰匙,促使人們不顧一切地不斷前往埃及尋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現了法老文明的繁榮和復雜,為西方在埃及的主導地位敲響了喪鐘。劍橋埃及考古學家托比·威爾金森的《黃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學發展的時間線為主軸,對埃及學的產生及其黃金時代的探險和考古做了一次全方位的還原。他對埃及學的梳理,幫助我們逐漸看清一個真實的古埃及文明——從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智慧的源頭,到《圣經》和古典文獻框架中的異類,再到與古羅馬帝國共享榮光的文明。《黃沙下的世界》在記錄英、法、德、美四國為爭奪古埃及文物而展開的宏大探險以及殘醋競爭和掠奪的同時,也折射了被歐洲殖民侵略的埃及是如何一路坎坷走進現代化進程的。書中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擇手段的文物經銷商、挑戰新奇事物的探險家、投身學問的考古學家、老謀深算的外交官、執迷歐化的埃及統治者,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們對古埃及文明的癡迷,改變了我們對尼羅河流域及其人民的認知,增進了我們對于當地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理解,同時也對埃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無論出于何種動機,采用何種方法,他們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探險和考古,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埃及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被埋在黃沙之下幾個世紀的失落世界。
(英)托比·威爾金森 ·文物考古 ·25萬字
《漢代燈具研究》在界定了“燈具”的概念、標準以及鑒別燈具的主要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考古類型學方法,通過比較和分類的手段,借用圖表等形式,以國內目前出土的漢代燈具作為對象,對漢代燈具的生產、分配、消費、廢棄過程所體現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全面分析燈具生產、使用、流通、興衰乃至廢棄的生命歷程的基礎上,強調古代文物對于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
麻賽萍 ·文物考古 ·13.6萬字
他是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宿白講稿(上)收錄:《漢文佛籍目錄》、《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3—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均為80年代前期,宿白先生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開課授業而編撰,晚年整理成書刊行。《漢文佛籍目錄》介紹歷史上重要的漢文佛籍目錄、編排方式和發展脈絡,不啻為打開佛學寶庫的一把鑰匙。《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和參與人群都有高度概括,并深入探討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響。《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3—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以研究簡史、遺跡分布以及云岡、敦煌、克孜爾等重點石窟為題,扼要介紹了中古時期中國佛教考古學的系統知識。
宿白 ·文物考古 ·20.3萬字
燕地大體指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地區。本書以《漢書·地理志》為準,就此一地區所置134座郡(王國都)縣(侯國)城的地理方位、形制布局、初始風貌及沿革變遷等予以考述,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補充,對仍存爭議的問題加以推考,對古今皆無考者亦談出自己的看法。本書所考述古城達200余座。其內容以漢代為主,上溯至秦以前,下限一般截至南北朝。史料詳實可靠,立論扎實沉穩,有創意而合于歷史實際。
曲英杰 ·文物考古 ·54.8萬字
本書在近一個世紀中國考古學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從史前時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現了中國古文明不可磨滅的光輝軌跡。全書共分九大章節,圖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選了327幅圖片作為文字的輔助說明,諸多文物和考古發掘照片十分稀見,闡述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可謂大家小書。全書既有著越江跨海的視野,又不乏富有溫度的細節,張弛有度,收放自如,極富閱讀感,可引起普通讀者的興趣并繼續去仔細探尋,不斷取得對中國古代文明日益深入而全面的認識。
楊泓 ·文物考古 ·18.3萬字
“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是作家岳南等先后在二十年間寫成的敘述中國近年來重大考古與發現的探秘紀實系列作品集,作者采用紀實文學的手法,將發掘全程分層鋪開,在考古發掘過程融合大量相關的重要歷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間自如切換,情節生動,引人入勝。還原考古真相,探秘尋幽紀實,帶你走進真實的古墓,為讀者展現了風云變幻的歷史畫卷。全套叢書共計11本,分別為:、《風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記》、《越國之殤——廣州南越王墓發掘記》、《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現世記》(商成勇、岳南著)、《天賜王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驚世記》、《尋找祖先——“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失蹤記》、《西漢孤魂——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記》、《日暮皇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記》、《千古學案——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曠世絕響——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記》、《絕代兵圣——銀雀山破譯記》。
岳南 ·文物考古 ·330萬字
眾所周知,邊疆考古是中國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地域范圍和文化特點而具有獨特的價值。黑龍江考古屬于我國邊疆考古之一,考古發掘獲得的成果,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疆域的實物見證,為我們再現了黑龍江地區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和東北疆域形成的歷史。本書以20世紀黑龍江地區的考古工作實踐為基礎,時間上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空間上以現代黑龍江境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牡丹江、綏芬河流域三大區域為核心,總結和概括了一個世紀以來匯集的資料、所取得的成績以及認識,并通過這些基礎工作,探討黑龍江地區文明的起源及其逐漸發展的過程,證明了邊疆地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貢獻。
石巖 ·文物考古 ·19.7萬字
簡帛學是20世紀創建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門重要學科。百年來發現的大量簡帛,彌補了傳世文獻資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傳世文獻的誤記或謬篡,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經濟史、軍事史以及語言學、文字學、哲學、醫學、地理學乃至天文學等學科的重要資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多種學科的發展。本書全面展示了百年來出土的簡牘與帛書概況,包括出土地點、數量、形制、主要內容等,解析簡帛自身包含的各種規律,包括材料應用的規律、文字演變的規律、符號應用的規律、編聯形式的規律、典籍及文書分類的規律、收藏保護的基本常識等,以及百年來特別是1949年以來簡帛研究的曲折歷程,取得的成就,各種觀點的交鋒,代表人物等。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文物考古 ·66.1萬字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三星堆、金沙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兩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古代都城遺址。在《蜀本紀》和《華陽國志》等文獻中,古蜀文明曾有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他們究竟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是人名還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稱?他們所代表的各個朝代延續了多久?相互之間的興衰更替又如何?他們是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這些眾多的疑問,為古蜀的歷史文化抹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給后人留下了種種猜測。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原始社會末期至夏商周時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代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堆積。它的發現,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已消逝的古蜀文明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圖片,對三星堆、金沙遺址做了較為詳細地描述,全面、系統地探討了神秘的古蜀文明。
黃劍華 ·文物考古 ·16.1萬字
此套系含《燦爛敦煌》《曾侯乙墓》《法門寺地宮》《樓蘭尼雅》《西漢南越國》《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秦兵馬俑》8本,10位考古專家百萬字深入解讀八大文化遺存。
樊錦詩等 ·文物考古 ·68.4萬字
本書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排序,利用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類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書包括《關于磁縣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討論》《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探》《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等20篇文章。
高天麟 ·文物考古 ·2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