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絲綢之路,是商業貿易之路,也是東西對話之路,是友好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書作者從西安、碎葉、撒馬爾罕、布哈拉、伊斯坦布爾,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現場;并通過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銘記的經歷,比如青海都蘭吐蕃大墓的發掘,對海底沉船“黑石號”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現場,讀出土文物,親眼見證遙遠的歷史,親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書有大量考古現場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視覺盛宴。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7萬字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墓葬。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發掘隊開啟,編鐘等古樂器的出土,是中國音樂史和世界音樂史上的空前大發現。本書作者譚維四是當年曾侯乙墓考古發掘隊隊長,自始至終主持并參與了田野考古發掘與室內整理研究的全過程,他以動人的文字,講述了發掘過程中的趣聞與秘辛,將出土文物千年不滅的魅力娓娓道來。
譚維四 ·文物考古 ·7.7萬字
本書稿為對江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宜黃縣譚綸墓和龍虎山仙水巖崖墓群等大型歷史遺存文物保護規劃和保護技術進行論述的學術著作,共約30萬字,100幅圖。書稿的主要內容有五個層面,一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內涵概述和重要價值評估,二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現狀調查、分析和研究,三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病害問題評估,四是解決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病害問題思路和對策,五是解決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病害問題的具體保護措施或保護技術方法。其中,后三個層面是重點,御窯廠考古遺址、仙水巖崖墓群保護規劃研究側重全面整體病害問題的解決方法,譚綸墓勘察與保護研究突出各方面病害問題的關鍵細節和較細致的解決方案。
劉昌兵 ·文物考古 ·7.5萬字
本書通過具體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已有的關于和氏璧的文獻史料,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外交、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綜合研究分析,結合玉璧的類型和特征、功用和寓意、形制演變、紋飾及含義、材質和產地等綜合考證,推論和氏璧的材質以及歸落何處。
戴鑄明編著 ·文物考古 ·7.3萬字
庵埠鎮位于潮州市南端,毗鄰汕頭、揭陽、澄海,古稱龍溪都。作者對庵埠鎮歷朝歷代有名款及無名款但有歷史價值的題刻進行記錄、拍照、拓片與整理,并收錄其背后故事。全書收錄題刻140余條,按年代順序排列,上編為匾額、書畫,下編為碑記,分圖片、題刻說明、書法點評、作者傳略、內容注釋等部分。本書可作為研究庵埠歷史的文史資料,供讀者一覽庵埠當地人文、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
楊煥鈿編著 ·文物考古 ·7.3萬字
書稿原在《廣州日報》上以“解密何家村”為題連載。主要圍繞1970年西安碑林出土的金銀器窖藏展開。何家村窖藏共出土1000多件,分別藏在2個大陶甕和1個銀罐中,材質包括金、銀、玉、陶等,做工精細,造型美輪美奐,藝術價值極高,多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2004年5月,何家村遺寶中的65件(組)精品在北大首次集中亮相,其中包括楊貴妃佩戴的“香囊”、風流天子唐玄宗的舞馬、神秘的“金開元通寶”等。對于何家村遺寶的埋藏之謎、65件(組)器物背后隱藏的故事,齊東方以“解謎”的語氣,一一道來。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3萬字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中國北方人面巖畫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陰山、桌子山、賀蘭山,以及赤峰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借鑒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本書對中國北方系統中的人面巖畫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中國北方各區域人面巖畫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期研究和年代的探討。同時,本書還對人面巖畫的傳播路線,人面巖畫與原始宗教,人面巖畫與巫儺面具及原始戲劇等問題加以討論,以更全面地研究人面巖畫的文化內涵,再現中國相關歷史文化面貌。
王曉琨 張文靜 ·文物考古 ·7.1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讀物。秦始皇陵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6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袁仲一 ·文物考古 ·7.1萬字
你知道嗎?秦朝的小朋友們就會背九九乘法表了。五代十國的《韓熙載夜宴圖》實際上是千年前的“監控錄像”。明朝貴婦們也信“包治百病”,黃金打造的高定包包,秒殺現代奢侈品。從夏朝至唐宋明清,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寶貴文物。文物是中華千年浩瀚歷史的物證,通過它們,我們得以看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人文風俗,近距離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細節。《跟著文物穿越歷史》跨越五千年,用文物梳理文明。閱讀本書,您將踏上一場跨越時空隧道的探險尋秘之旅,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源頭,復刻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家國記憶。
張志浩 ·文物考古 ·7.1萬字
敦煌石窟是聞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遺跡,也是古代東方藝術的寶庫。季羨林先生認為,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學家樊錦詩、趙聲良長年身處戈壁,在數十年研究的基礎上合作撰寫本書,介紹敦煌的歷史與文化,解讀石窟的塑像與繪畫藝術,道出數代敦煌人的堅守與熱誠。
樊錦詩 趙聲良 ·文物考古 ·7萬字
本書為南京博物院2018年12月舉辦的“瑯琊王——從東晉到北魏”特展的配套圖錄。全書通過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館的百余件(組)精美文物,展示了瑯琊王司馬金龍家族的前世與今生、勾連起當時東亞最重要的兩座都城——建康(今南京)和平城(今大同)間的交流互動。
南京博物院 ·文物考古 ·6.7萬字
《古人的表情》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特質的有趣之書。作者收集了大量古代面具,并通過面具所表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企圖還原古人的情感和表情,從而進一步探索古代社會的風俗、禮儀、文化等文明蹤跡。書籍突出古代文化的敘述,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具備神秘特質,描寫大眾所不了解的領域的知識,能激發引起讀者的興趣,同時作者運用輕松的文字風格,也避免了內容的學術化,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張弛 ·文物考古 ·6.6萬字
系統地闡述了展示設計的主要原理和設計方法,既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對新理念、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的把握,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單文革 陳國輝 李卓主編 ·文物考古 ·6.5萬字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是指分布在南京、丹陽、句容三地的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這六個曾建都于南京的封建王朝的陵墓,其中有帝王陵,也有王侯將相的墓葬群。本書以朱偰先生所著《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為基礎,將近來十余年的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運用先進的攝影技術,現場勘察調查,與朱偰先生的圖考進行對比、補充,記錄南京城千年文明遺留的精髓,把調查、記錄所得,以圖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料和照片的補錄,全面系統考證蘭陵六朝陵建安墓。
王勘 邵世海 ·文物考古 ·6.5萬字
卞家山是良渚古城南側一個長條形遺址,也是良渚晚期外城墻的一部分。在經過三次發掘后,于遺址西部發現墓地、港灣式灰溝、木構碼頭等重要遺跡,并出土陶器、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玉器等大量遺物。盡管卞家山沒有高等級的墓葬和儀式活動場所,但它系統反映了良渚時期普通民眾的生產和生活,體現了良渚先民生存狀態的方方面面,是了解良渚社會世俗生活的一個極好窗口。本書通過卞家山遺跡和遺物的解讀,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卞家山,這個堪稱良渚社會側影的遺址。
趙曄 ·文物考古 ·6.5萬字
秦風楚韻多元薈萃:安康博物館,以安康博物館陳列展覽為基礎,專題呈現了安康的人文和自然全貌。以歷史時代為脈絡,結合安康歷史重大節點、重大事件、特色展品,展示安康古代人文概貌;以特色資源為基礎展示安康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安康三線建設歷程展”“安康博物館館藏特色書畫展”反映安康建設發展的重要歷程和館藏特色文物。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4萬字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古城古墓挖掘簡史》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煉通俗的語言,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現和發掘歷程。這是鄭振鐸先生在考古學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可讀性。此外,本書附錄還收錄了朱偰的《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使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完善。全書約插入了160幅圖,很多都是很珍貴的老照片。
鄭振鐸 ·文物考古 ·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