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歷史民族志”的研究視角與書寫風格,結合民間歷史文獻與實地田野調查,對黔桂交界都柳江下游地區的“峒地”村寨民眾展開研究,希望揭示自明清以來,面對王朝國家的軍事力量以及各種政治、經濟與文化政策,山區村寨社會在家族組織、婚姻關系和儀式傳統等方面發生的整體性“結構”變遷,以此探討南方山區人群身處王朝國家統治下的多種可能性和多元化途徑,并且重新思考中國西南地區民眾的歷史書寫與社會文化進程。
黃瑜 ·史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記述湯用彤生平事業和學術思想的編年體著作,材料詳備,論從史出,可信、可引、可學,堪稱精品讀本。湯用彤先生作為“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其求學、治學、教學、辦學之經歷,是中國學術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全書力求體現資料性、學術性、傳記性、可讀性四者之統一,以翔實可靠的一手文獻為依據,大量使用手稿、檔案等未刊材料,采用客觀陳述的方法,輔以必要的考辨和評論,細節考證甚見功力。
趙建永 ·中國史 ·24.5萬字
本書研究浙江與英國的歷史關系,時間上起清朝中葉,下迄1844年寧波開埠。全書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清朝雍正、乾隆時期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貿易活動;第二章,研究乾隆末年和道光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勛爵號間諜船對于浙江沿海的探索和影響;第三章,研究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侵略活動和浙江民眾的英勇抗爭;第四章,主要討論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略目標由舟山到香港的更換,通過分析英國戰略目標的這一轉變過程,探討浙江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第五章,研究中英雙方在浙江的議和交涉,《江寧條約》簽訂后浙江從戰時狀態到恢復和平的過程,以及解決釋俘、漢奸等戰爭遺留問題;第六章,研究浙江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開埠的全過程以及開埠的影響;第七章,結論。
田力 ·史學理論 ·24.5萬字
兩漢的農業、農民和農村是中國史學研究的傳統課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兩漢的農業政策、土地制度、農民起義、婚姻與家庭、宗族與宗法等,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但同時,仍有許多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本書圍繞兩漢農業社會諸問題展開,在農業方面,著重討論國家重農政策制定的時間和貫徹情況;在農民方面,主要就農民的構成與其生產經營特點、農民的權益與負擔、自耕農的經濟收支狀況等問題展開討論;在農村方面,著重就漢代的鄉里聚落、集市貿易、私人借貸、民間的扶貧互助等問題加以展開。
黃今言 ·史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近二十年來發表的歷史城市地理與歷史社會地理研究領域相關論文的基礎上整理、補充而成,在討論了歷史城市地理學、中國古都學與中國都城地理學、歷史社會地理學與區域社會史的相關理論問題的同時,對中國歷史城市地理、歷史社會地理與區域社會生活史若干具體專題也作了較為細致的研究。
吳宏岐 ·歷史地理 ·24.5萬字
本書研究明代浙江、南直隸地區財政結構的變遷軌跡。分別從田賦、上供物料、里甲役、均徭役和驛傳役等幾個方面考察明代地方財政的收支結構與辦納方式。全書始終以“徭役及其附帶財政責任”為關注對象,指出地方財政的貨幣化審編自成化、弘治以后已經出現,各類財政資源陸續實現了以白銀為單位的核算,但地方財政仍沒有擺脫以徭役為核心的辦納方式。徭役全面銀納化改革,各地雖屢有嘗試,但囿于各種難題而作罷。嘉靖、隆慶以后,中央政府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一條鞭法”改革,最終推動了地方財政的貨幣化轉向。
丁亮 ·史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筑、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時對封建皇權的黑暗殘酷進行批判,揭示中國歷史走向二十世紀的民主自立的歷史必然性。
祝勇 ·文物考古 ·24.5萬字
本書為國內第一部以英國茶文化為主題的歷史學專著,研究對象為英國茶文化,時段為十七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末期,意在梳理茶文化作為異質文化在英國的傳播過程,進而論析其本土化,剖析英國茶文化尤其是下午茶的形成與文化內涵,闡釋茶文化對英國經濟、政治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僅梳理了英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特色,而且揭示了茶文化具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融合的特征,它在英國的本土化與經濟、政治乃至中英關系等諸多方面密切相關,作為英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影響可謂廣泛而深刻。
劉章才 ·世界史 ·24.5萬字
本書介紹了晚清重臣、洋務派領袖李鴻章的兩位洋顧問:德璀琳(GustavDetring)與漢納根(ConstantinvonHanneken)翁婿兩人在華一生的活動。作為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在晚清政府發動自強運動的環境下,兩人不但恭逢其時參與了中國在軍事、經濟、外交、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改革,也在中國開創出屬于個人的一番事業。本書通過兩人在華的特殊經歷,呈現出在華外國僑民群體的整體狀況,并分析其對中國現代化所發生的作用。
張暢 劉悅 ·中國史 ·24.5萬字
《唐史并不如煙》以輕松風趣的筆法講述唐朝歷史,本書為第一部。令人向往的大唐盛世,卻是從貌似窩囊的李淵開始的,在他的前面,是千古暴君的典范——隋煬帝楊廣;在他的后面,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夾在“遺臭萬年”與“萬古流芳”之間,李淵注定是落寞的。然而就是他,大隋獨孤皇后的青澀外甥,被表哥楊廣蔑稱為老太太的人,成為大隋王朝的掘墓人。在隋末的亂世中,李淵不是起事最早的,也不是實力最強的,卻是勝利笑到最后的。他以強悍低調的猛人風范,撕開了大隋朝政的傷口,帶領李氏男兒晉陽起兵,進剿山西,鏖戰洛陽,決戰虎牢……打遍天下無敵手,終于奠定了三百年大唐江山的宏偉藍圖。
曲昌春 ·中國史 ·24.5萬字
“日本結”有雙重寓意:一是團結,國民一體,在開放的世界中極其排外;二是心結,根深蒂固,盤纏在中日兩國民眾之間。“日本之謎”能否破解?“日本文明”是否成立?日本的現代作為留下了許多令人費解的疑團。本書以地緣歷史哲學為認知平臺,在人與自然的基礎關系中追索民族根性及其文化抉擇,看日本特有的“世間”社會和“間人”生活之由來,即它在外來文明的沖擊下如何自我建構、自行傳承和適時轉向?在“日本化”的宿命糾結中如何自立自足、自強不息。
李小江 ·世界史 ·24.5萬字
艾公子新作,“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么,歷史中的疑案就像是河面的水紋,隨風即起,層層擴散。而透過波紋,我們得以窺見水面之下的生態,從而對歷史長河的全貌有更深刻的感知。本書精選40個獨立的歷史疑案,以新聞特稿式的寫法,條分縷析,抽絲剝繭,不斷聚焦歷史真實,深挖歷史意義。從千年未決的歷史懸案,到古籍縫隙里的玄機,再到歷史與傳說背后的真相。現在,就請跟著我們的筆觸,一起去看看歷史長河的水紋,以及水紋之下的暗流涌動。《疑案里的中國史》續集,40個形形色色的離奇疑案,40場酣暢淋漓的歷史推理。透過疑案的波紋,一睹歷史長河的全貌。
艾公子 ·普及讀物 ·24.5萬字
本書是牛津大學現代史教授查爾斯·哈丁·費爾斯的代表作品,系統地解讀了斯圖亞特王朝政治、宗教制度及對外戰爭與清教徒革命爆發的必然關系,奧利弗·克倫威爾在清教徒革命從低谷走向高潮期間扮演的重要角色,英格蘭大內戰中王黨軍與議會軍之間的歷次戰役,斯圖亞特王朝覆亡、查理一世被處死與清教徒統治在英格蘭確立的現實邏輯,奧利弗·克倫威爾擔任護國公時期英格蘭的內政與外交,以及奧利弗·克倫威爾對英格蘭國運、民族運走向的巨大影響。
(英)查爾斯·哈丁·費爾斯 ·世界史 ·24.5萬字
清代的政務運作,可體現為文書的流轉過程,而最重要的政務文書題本與奏摺,又是朝會的主要內容。朝會與文書,是政治決策的要素及具體的呈現。君臣天不亮便須進入理政與朝會程序,這被清人概括為“辨色視朝”。本書嘗試疏通晚清時期中央政府的政務流程與決策過程中諸多細節,包括清代三種朝會的主要內容及其在決策中的作用,政務文書的產生和流轉過程,垂簾聽政、訓政、歸政時期皇太后、皇帝、軍機處各自的權限,晚清的“廷議”,新政時期內閣與軍機處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兩次責任內閣的區別,尤其注意對重要史料的細致解讀和細節的深入挖掘,從制度史的視角,探討晚清高層政治決策的特征。
李文杰 ·中國史 ·24.4萬字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簡單。深圳的歷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會越來越繁復,不分枝葉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棟,化繁為簡的敘說,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庫老亨的這部《深圳傳》,有著獨特研究視角和草根式的敘事范式,以十數個選點,囊括深圳宏大敘事:深圳何來?改革何謂?開放何所得?經濟何以興?科技何以領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來何以值得期許?皆借典型事例,條分縷析,周詳解說。篇幅不甚長,當詳則盡詳;史料極其豐富,寫意亦寫情。內容和寫法上,甩開了傳統編年、紀事和傳記的正史寫法,以散文筆法做傳,抓住深圳40年歷程中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細節,關注民間,解剖案例,切換角度,提煉特質,發掘情懷。紀念經濟特區,紀念改革開放,需要一部這樣有情有義有識見的作品。
老亨 ·地方史志 ·24.4萬字
古人怎么過夏天、上廁所、談戀愛?一本書滿足你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古人上廁所居然是一件危險的事?在上古時代,廁所很簡陋,就是露天挖一個大坑,人在坑邊如廁,如果不小心掉進坑里,那么不摔死也會被淹死。你別笑,歷史上還真有這樣的事……古人上班累嗎?古代的“打工人”主要指官員和衙役。他們差不多每周要上6天班,每天從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6點。因此,可以將古代的工作制度稱為“666”工作制。古人怎么過夜生活?古代平民的夜生活,主要是借著月光跟家人一起嘮嗑,講鄰里八卦或笑話,統稱為“講白話”。至于“挑燈夜讀”,那是有錢人家的生活方式,畢竟在古代照明太貴了!
王磊 ·普及讀物 ·24.4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顧頡剛自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以后,其古史觀念在其學術發展的各個階段是否存在改變,如果存在,改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基于此,本書首先厘清顧頡剛提出“層累”說時的古史觀念,然后依循其學術發展歷程,分別考察他在民俗學、沿革地理學、邊疆與民族學等領域輾轉探索的動機和宗旨,以及這些探索與其古史考辨的學術關聯。在此基礎上,考明1923年至1949年間,顧頡剛古史考辨的特點存在哪些“變”與“不變”,其古史觀念是否存在根本性改變。
李政君 ·史學理論 ·24.4萬字
桐鄉歷代名人輩出,其科舉、宦績、著述、立世事跡等,地方志均有或詳或略的記載。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進入了正史,或立傳,或附傳,或著錄書目,或被提及。這代表了桐鄉人所達到的一個高度。他們走出桐鄉,處江湖之遠而輝耀他鄉,躋身廟堂而與議國事。其人其事很值得挖掘梳理、展示宣傳,以耀鄉邦,以勵后人,以增一地之文化自信,以助一方之文化創新。本書梳理出宋元明清“正史”中出現的桐鄉人、涉及的桐鄉事,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敘說,并適當點評與感悟。涉及歷史人物138人。
王士杰 ·地方史志 ·24.4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社會學視角觀察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風云變幻的輕學術史學佳作。作者以正史史料為基礎,以三國權力分配與變遷的真實剖面圖,層層還原三國和三國英雄的本來面目。三國不僅是英雄輩出、充滿智慧和謀略的時代,更是承前啟后的時代,整個社會發生了結構型巨變,其中游俠、豪族與名士從民間力量發展成瓦解兩漢帝國秩序、重構新的社會秩序的主導力量。一場場精彩紛呈的三國爭霸,其實質是對中國歷史影響至深的社會改造運動。
李亮 ·普及讀物 ·24.4萬字
一段“東方羅斯柴爾德”的家族傳奇,一部轟動歐美世界的歷史啟示錄,一本說透百年企業擴張邏輯的思想書。看懂了沙遜家族的興衰史,就能得到商業經營的至高智慧。本書記述了19世紀至20世紀,一個名為沙遜的猶太難民家族在流亡歲月中不斷進取,足跡踏遍亞歐兩洲,從兩手空空到建立龐大商業帝國的艱苦歷程。在書中,作者用小說的筆觸和翔實的史料披露了沙遜家族幾代人秘而不宣的往事,更揭示了沙遜家族在長達150年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作用:從美國內戰到英國的衰落;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原始的商品貿易到新興行業,他們都深涉其中,影響著整個世界的格局。本書更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政治、商業、戰爭和人文往事的迷人世界,是不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巨著。
(英)約瑟夫·沙遜 ·普及讀物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