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集編纂收錄的資料是《中央日報》關于李頓調查團在遠東調查中日沖突真相期間的新聞報道,時間起始于1932年2月李頓調查團離歐開始遠東之行,止于同年9月李頓調查團離華返歐及調查團報告書出臺前。這些新聞資料反映了李頓調查團在中日兩國主要是在中國開展的調查活動,以及李頓調查團撰寫報告書的情況,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政府與民眾、社會輿論對李頓調查團態度的變化。此外,本冊還收錄了部分中日關于東北關稅等問題的交涉。
屈勝飛 孫緒芹 顏桂珍 ·中國史 ·44.3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關于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部分論述,共31篇,分為四章。各篇文章在把握史學史總體脈絡的基礎上,能夠提出創見,成一家之言,考證扎實周密,富于理論思維。第一章“史學理論探析”,深入考查了中國史學的起源問題,指出中國史學正式誕生于公元前841年,同一于中國上古連續紀年的產生,并將中國傳統史學的學術體系分為官方和私家兩大系統。第二章“史家史書考析”,考訂《世本》《越絕書》的成書年代,對章學誠、清高宗以及現代劉坦的史學成就進行了個案考析。第三章“史學專題考論”,分析了古代中國史學異常繁榮的主要原因,梳理了史學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如先秦、十六國北朝時期、明代、后金政權的史學觀念和史學發展,官方史學與機制運轉,疑古思潮、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社會史論戰等。第四章“中外史學比較”將視角放大至東亞和世界,通過中西、中日史學的比較,認為歷史學的內在矛盾是記史求真與治史致用的矛盾,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史學各具特色;中國傳統史學傳至日本后,被其接受和改造,參與了日本近代社會和思想變革。
喬治忠 ·史學理論 ·44.3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80年代至今在國內學術刊物及主流媒體上公開發表的關于中國近代史以及國際關系方面的論文和時評。如《曾國藩洋務思想的形成、性質和作用》、《錯誤的言行危險的后果——論戰后日本對二次大戰的認識》等。
王少普 ·史學理論 ·44.3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序,精選了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在保證歷史完整與延續的基礎上,分為古代文明、爭戰中的帝國、中世紀等9個篇章,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
文若愚 ·中國史 ·44.1萬字
本書以1927—1937年間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為線索,敘述近代社會在這段錯綜復雜的特殊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完成名義上的統一中國后,從實施訓政、實行憲政到強化軍事、國防、教育、經濟基礎的種種努力和嘗試,中共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實行農村武裝割據、創立蘇維埃共和國、發展壯大紅軍的艱難歷程。書稿以翔實可信的史料反映這一時期中國歷史舞臺上兩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蘇維埃政府)、兩個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曲折交涉,再現了自“九一八”事變后兩黨政策的轉變、中共統一戰線的形成和國共合作的實現這一清晰的歷史脈絡。
楊奎松 ·中國史 ·44.1萬字
《明清傳奇史》以時代為線索,系統考察了傳奇在明朝和清朝的發展演變。第一編詳細梳理了傳奇的起源、體制的確立和主題的變異;第二編詳細論述了傳奇在明萬歷年間至清順治年間的風行;第三編考察了傳奇在清順治年間至康熙年間的繁盛;第四編考察了傳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年間的強弩之末;第五編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統年間傳奇的漂泊無依。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研究明清傳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廣受學界好評。
郭英德 ·中國史 ·44.1萬字
《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人文與社會譯叢)》指出任何史學作品都包含了一種深層結構、一種未經批評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詩學的,也是語言學的。書中以十九世紀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學思想家為例,展示其歷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導性比喻方式,從而確證歷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詩學本質。
(美)海登·懷特 ·史學理論 ·44.1萬字
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如何催生出后現代的碎片化社會?一部打破專業壁壘的智識全書,一場拒絕簡化的思想盛宴,從古典崩潰到21世紀,一百三十年間人類思想冒險家的探索之旅,是靈性倒退,抑或重陷狂熱,站在歷史分歧點上的人類,何去何從?這是一個關于人類在孤立無援的世界中探索與創造、失敗和成功的迷人故事。作為當代最杰出的思想史學家之一,彼得·沃森以尼采在世紀之交引發的思想震蕩為起爆點,考察這一震蕩如何侵入精神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將從陀思妥耶夫斯基、榮格、胡塞爾、易卜生到畢加索、鮑勃·迪倫,從心理學、現象學、神智學到印象派、波普藝術、爵士樂,從奧斯威辛、廣島、大清洗到伍德斯托克、“9·11”的點點滴滴連接起來,以優雅、精準的筆觸挖掘出看似彼此無關的現象背后有章可循的脈絡,繪制出一張從古典崩潰時代到光怪陸離的后現代的思想地圖。
(英國)彼得·沃森 ·隨筆 ·44.1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4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對辛亥革命運動的發生、發展、勝利和失敗的全過程做了系統的歷史闡述。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研究”,精選自作者四十余年來所寫的關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對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盟會人的政治方案、護國運動中的政治力量等各個專題進行考證。
金沖及 ·史學理論 ·44萬字
本書集中反映國內2020年清史研究的發展趨勢。所收論文均為已發表的學術論文,作者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不同單位。這些論文意在論證清朝的“中國性”,回答歷史上“什么是中國”“中國概念何以成為”等問題,證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批駁了以美國“新清史”為首的“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不是中國”“長城線以北不是中國”等錯誤觀點。
周群主編 吳四伍 呂文利 董欣潔 魚宏亮 廖熹晨副主編 ·中國史 ·43.9萬字
本書在史學理論的基礎上,借鑒國際政治(關系)學理論和國際法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利用大量的檔案文獻(主要是俄文文獻),梳理了國內外關于中東鐵路問題的研究現狀,論述了中東鐵路的修筑對中國東北的影響,分析了俄國遠東政策的實施與中東鐵路的修筑,闡述了蘇聯在中東鐵路問題上態度的變化,以及中蘇關于該問題的交涉。本書內容涵蓋了中東鐵路從修筑到歸還中國的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歷史,是國內外系統研究中東鐵路通史的專著。
馬蔚云 ·史學理論 ·43.8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九一八事變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九一八事變》,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0-7,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大北營附近制造了柳條湖事件,發動了對東北的武裝侵略。東北軍的部分愛國官兵,自發地與日軍進行了戰斗。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的六年間,中國人民及其軍隊相繼進行了一些局部的抗戰。這些抗戰,可以說是抗戰全面爆發前的序戰。本書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始末及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等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情況。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8萬字
本書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全書以時間為序,選取了中華五千年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華五千年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程。
于海娣編著 ·中國史 ·43.8萬字
本書為大學歷史系史料學教材或教學參考書、考研參考書,也可供史學愛好者閱讀。內容上起有文字史料的商代,下迄鴉片戰爭前的清代前期,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史史料的基本知識。第一版于1981年出版,為國內第一本史料學教材;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是史學界影響很大的一部權威教材。
陳高華 陳智超等 ·史學理論 ·43.8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術刊物,所收錄的論文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是歷史所科研人員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學術意義突出。本集收錄了《中國古代的土地所有制與共同體》《先秦兩漢刺繡論考》《韓非“存韓”事跡考》《秦東門瑣議》《漢代菜蔬志》《晉宋之際的王權與僧權——以沙門不敬王者之爭爲中心》《孫綽〈喻道論〉的儒佛一致論》《敦煌文書〈張淮深碑〉及其卷背詩文重校補注》《唐代中書省翻書譯語直官輯考》《中古舉哀儀溯源》《也說澶淵之盟》《〈馬可·波羅游記〉海路部分譯注(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浙江輿圖〉初步研究》《道教圣地崆峒山考》,學術論文14篇,涉及中國古代史研究各個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 ·史學理論 ·43.8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8萬字
碑志文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文體,其發源于先秦,興起于漢,此后歷經演變。唐代碑志文創作尤為興盛,其中碑志名家輩出,作品質優量豐,成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本書以唐代碑志文為選題,結合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人創作心理,立足于《全唐文》等書籍的基本閱讀,結合相關文獻,對唐代碑志文進行系統性比較研究,特別注重對新出土碑志資料及研究成果的應用,通過研討其文體形態、時代特征及思想內容,就其藝術成就作出綜合性分析總結,從傳承與革新角度出發,研究還原其發生的基本語境,分析其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及創作走向。
徐海容 ·中國史 ·43.7萬字
本書由作者在日本講學期間搜集整理的近代史料、調查訪問、講學記錄等匯聚而成。近代中國很多杰出人士都在日本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少歷史遺跡保存至今,作者不僅考察了相關歷史舊蹤,還走訪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外務省檔案館、東洋文庫、靜嘉堂文庫、東京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圖書館等重要圖書機構,獲得了大量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時期的寶貴資料,并結合長年積累,作了詳實的解讀,為中國近代史學界提供了一份厚重的歷史文本。作者的講學記錄,以及與島田虔次先生等日本學人的交往,作為當代中日史學界交流的珍貴記錄,也彌足珍貴。
湯志鈞 ·中國史 ·43.7萬字
本書以北魏一朝對名號這種政治符號的利用與反饋為中心,討論了北魏一朝諸多別具特色的名號,深入發掘了名號背后的歷史信息及政治文化。這些名號主要包括代國時期的代王號、單于號、可汗號等代表著不同制度的名號,北魏早期道教、讖緯等帶有神秘色彩的名號,孝文帝時代華風濃郁的名號,北魏時代的外戚、女主與權臣所使用的特殊名號,以及南北互動中所使用的各類名號等。作者廣泛利用各種史料對史事進行深入考辯,澄清了學界許多爭論已久的重要問題。書稿對名號所涉政治與社會語境之分析研讀,構建了一種揭示北朝國家轉型的研究理路,為拓展中古史的研究空間提供了可能。
郭碩 ·史學理論 ·4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