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鏟史官”全新作品,超400幅知識漫畫,帶你了解帝王背后的權利游戲。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天下,卻經營不好自己的家;漢光武帝·劉秀:執金吾,娶麗華,天子預言傳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殺兄逼父奪皇位,貞觀之治開盛世;后晉高祖·石敬瑭:精通謀略得戰功,為奪皇位留罵名。嚴謹的語言,幽默的漫畫,詳解12位古代帝王的正面與側面,讓歷史脈絡更清晰。
鏟史官 ·中國史 ·3.1萬字
本書是《三十年戰爭史(1618—1648):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法蘭西王國大陸霸權的建成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確立》的姊妹篇,講述了改變英格蘭歷史走向的重大歷史事件——清教徒革命——發生、發展、高潮、逆轉、結束的全過程,比較深入地解讀了三十年戰爭引發英格蘭清教徒革命的傳導機制,全面講述了王室與議會爭奪權力、王室與議會矛盾激化、王室與議會爆發戰爭、王權覆滅與護國公時期、議會與王室妥協、王權復辟、查理二世時代及光榮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
(英)塞繆爾·羅森·加德納 ·世界史 ·11.5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9.4萬字
本書稿為對江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宜黃縣譚綸墓和龍虎山仙水巖崖墓群等大型歷史遺存文物保護規劃和保護技術進行論述的學術著作,共約30萬字,100幅圖。書稿的主要內容有五個層面,一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內涵概述和重要價值評估,二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現狀調查、分析和研究,三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病害問題評估,四是解決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病害問題思路和對策,五是解決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病害問題的具體保護措施或保護技術方法。其中,后三個層面是重點,御窯廠考古遺址、仙水巖崖墓群保護規劃研究側重全面整體病害問題的解決方法,譚綸墓勘察與保護研究突出各方面病害問題的關鍵細節和較細致的解決方案。
劉昌兵 ·文物考古 ·7.5萬字
本文收錄李伯謙先生有關中國古代文明方面的論文。李先生對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研究頗有見地,提出了中國早期文明演進的三階段說,即古國—王國—帝國。在《華夏文明》以及其他書刊報刊上發表了很多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既通過對某個器類,比如陶器、牙璋、原始瓷、寧鄉青銅器等的研究,解讀這些器類和中國早期文明演進的時空關系和互動關系;也通過對單個遺址,如良渚、陶寺、王城崗、禹會村、新砦、定陶十里鋪北、三星堆遺址、姚河源、萬福垴等的研究,見微知著、抽絲破繭地揭示這些遺址在中國早期文明演進中的地位,進而上升到對古國、王國的研究,從而引發對黃帝時代、大禹事跡如何從考古發掘中尋找證據的闡發和思考?,F將這些文章匯集成書,展現中國早期文明歷程,以饗讀者。
李伯謙 ·史學理論 ·11.4萬字
本書對古代與現代有關“聽”的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和闡釋。古代部分以文獻為基礎,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聽”的思想和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實聽”、“虛聽”兩個核心概念,論述了中國聽覺文化、“聽”的哲學、音樂理性等,揭示了中國“聽”傳統的內涵?,F代部分探究了民間的“聽”、道人的“聽”、專家的“聽”三個方面,提出了現代人的聽覺文化建設問題,“聽”之道的回歸問題。
蔣晶 ·中國史 ·16萬字
本書通過盛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種身份長安人的視角,帶領讀者去細看十二個時辰中的長安。從子時金吾衛眼中的長安城貌、坊市城門,到丑時少府監手中流過的美器珍品,再至卯時普通唐朝少女的晨起梳妝,以及胡商、詩人、僧侶、官員……和他們背后的大唐長安城。他們描畫了大唐的詩與遠方,勾勒出了長安的細枝末節。唐史專家、百家講壇主講人于賡哲鼎力推薦,詳解盛唐,細說長安。
左拾遺 蘇勇強編著 ·普及讀物 ·8.5萬字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祝勇用七篇文章,講述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七幅名畫的故事。祝勇的散文獨具一格,兼具學理與敘事,尤其注重對歷史現場的還原。本書還從故宮博物院及海內外其他博物院搜集了數十幅高清畫作,附于書中,全書將采用藝術紙四色印刷,力圖將這本書做成“美物”。
祝勇 ·隨筆 ·10.6萬字
秋瑾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最知名的女性。自其1907年7月15日(陰歷六月六日)在紹興就義后,近百年來,女界中為世人普遍熟悉與持久關注的,秋瑾是唯一一人,真正當得起俗話所謂“活在人們心中”。關于秋瑾的討論與敘述也一直不曾停歇。本書為夏曉虹教授二十余年間撰寫的關于秋瑾的十三篇文章結集。作者在細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礎上對秋瑾的經歷、人生際遇、思想、詩詞作品的流傳,以及形象的演化等進行了闡釋,并給讀者呈現了隱含其間的百年政治風云與學術潮流。
夏曉虹 ·史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對漢武帝晚年政治發生重大轉向的史學定論,提出質疑。從史源學研究和新史學的思路出發,論述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對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據的史料《漢武故事》等存在嚴重問題,認為漢武帝晚年并沒有司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線轉變,指出《通鑒》不能作為研治秦漢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書是一個案式的史學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讀者史料的準確性是歷史著作立論的基礎。
辛德勇 ·中國史 ·6.4萬字
漢唐時代,關中地區作為首都所在地是當時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漢唐關中地區自然災害對國家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政府的災害應對策略更是攸關興亡。本書以漢唐關中地區自然災害的政府應對策略為研究對象,從漢唐時期關中自然災害概況、漢唐政府對自然災害的應對措施、自然災害與政府應對策略之間的互動關系、漢唐荒政的發展等角度展開論述,不但對于我們深刻理解漢唐歷史具有啟發價值,而且對于今天的防災、救災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潘明娟 ·中國史 ·15萬字
《通江達海:南通》以詳實的文字、豐富的圖片,生動呈現了南通這座通江達海之城,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在各個領域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描繪出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歷程。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地方史志 ·6.7萬字
原始藝術的起源是一個古老而時尚的話題。在舊石器遺址內發現了大量鴕鳥蛋皮串珠,這些非實用性產品被認為是古人類精神領域內發生變化最生動、最具體的代表,是原始藝術創作起源和現代人類行為的早期記錄。本書綜合運用國內外考古成果,以我國出土的鴕鳥蛋皮串珠為例,來探討舊石器時代個人裝飾品的生產工序及其象征性意義,為分析解釋古人類象征性行為的產生與發展、原始藝術的起源與傳播提供一個重要的啟示。
王春雪 ·文物考古 ·5.3萬字
本書以1895年杭州開埠為起點,對整個晚清民國時期杭州對外貿易發展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這一時期杭州的自然和社會歷史背景,闡述了杭州對外貿易發展情況及特點,探討了杭州對外貿易發展的地緣化傾向等。同時,本書特別是將杭州開埠前與開埠后貿易狀況、海關進出口貿易與同時期開放的其他海關貿易狀況等進行了系統比較分析,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杭州對外貿易的發展脈絡,及這一時期杭州社會的變遷歷程,為我們進一步拓展深化杭州民國史研究、認清歷史演進內在規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依據。
馬丁 ·專業史 ·14.6萬字
李碩 ·中國史 ·9.6萬字
契丹作為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曾長期活躍于歷史舞臺上,也曾驟然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一直以來,我們都對這個民族的形成、發展、演變、衰亡,以及經濟、人口、外交、階層、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著諸多認識的誤區。本書正為掃清歷史迷霧,還原一個民族真實面貌而作。
張正明 ·民族史 ·12.6萬字
《2018中國陜西》一書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全書分五部分介紹陜西2017年各方面的成就。一、《美麗篇》。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旅游資源;二、《活力篇》。包括豐沛資源、創新動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三、《幸福篇》。包括: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巡禮。四、《開放篇》。包括: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開發區建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五、《附錄》。包括:重點規劃、陜西精華旅游戰略、陜西風味小吃、陜西特產。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方史志 ·4.4萬字
漢臺聚珍大漢源脈:漢中市博物館,本書包括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古道滄?!钡朗T及其摩崖石刻、龍興之地——西漢三遺址三章,選取近百幅照片,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起了漢中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走進漢中市博物館,領略中華珍寶背后的悠悠歷史,感受南北融匯獨特的漢水文明。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4萬字
本書沿用了微博和語錄體的形式,通過搜集袁世凱、李鴻章、梁啟超、盛宣懷等近代牛人家族好玩、有意思的段子,及大量稀見的老照片,以勾勒其官場、婚姻、社交諸網絡,從而展示百年社會場景。
王牧編著 ·普及讀物 ·12.2萬字
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從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開始。慈禧太后親自監制的胭脂,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最早的驛傳是用甲骨文記載的嗎?你知道古代制冰藏冰有一套祭典儀式嗎?……中華文化傳統悠久而豐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許多文化傳統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傳奇。作者以好奇探險與認真探究的態度,從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著手,憑依古畫、古器、信史、詩文、民俗,帶我們穿越到古代,探尋風雅、別致、不乏奇思妙想的生活與歷史。
郭伯南主編 ·普及讀物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