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內容涉及檔案檢索基礎理論、檔案檢索語言、檔案信息存儲、檔案信息檢索、檔案資源共享中的檢索問題和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檢索。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突出以下特點:將檔案檢索的全過程,即檔案著錄、標引、目錄組織和檢索系統的建立以及檔案信息的檢索作為研究對象,全面闡述檔案檢索的理論和方法;將傳統手工檔案檢索、檔案計算機檢索和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檢索相結合;在研究一個檔案館(室)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檔案資源共享中的檢索問題。
周銘編著 ·圖書檔案 ·17.8萬字
本書從工具書的定義、性質、結構、功能、特點、類型與范圍以及工具書的產生與發展等一般基礎理論出發,對地方高校圖書館工具書資源建設意義、原則、工具書管理的范疇、內容、組織模式、具體業務環節、隊伍素質及服務等進行系統闡述,同時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工具書資源管理與服務質量和效益的評價方法。
王文兵 覃云 ·圖書檔案 ·17.3萬字
本書共分八章,對學科、學科建設、學科分類、學科服務等概念的基本含義、性質、特征進行了闡述,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學科服務的內容和服務模式、學科服務組織機構管理、學科服務隊伍及建設、學科信息資源建設、學科服務平臺及設計構建、學科服務用戶研究及需求分析等。
王文兵 ·圖書檔案 ·16.2萬字
數字資源的安全保障主要包括存儲安全、訪問安全、傳輸安全等方面。對于海量資源的管理,在存儲時需要對數字對象進行版本控制,實施充分的備份措施;由于網絡環境的復雜多變,數字資源的安全訪問也面臨來自各方侵入或破壞的威脅;此外,還必須考慮到數據在傳輸時的保密安全。結合軟硬件技術條件,制定的CADAL數字圖書館安全規范,保障CADAL數字資源的完整、準確,用戶訪問通暢、安全。
孫曉菲 韓子靜 熊健敏 ·圖書檔案 ·16.6萬字
從一百四十年前我國第1枚郵票誕生起,小小的郵票就始終扮演著郵資、藝術品和收藏品的多重角色,滄桑風華,不盡其數。2018年《戊戌年》生肖郵票由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擔綱設計,他被稱為新中國的“國家形象設計師”,也是生肖狗票的設計者——周令釗。在成功邀請了黃永玉、韓美林后,此次陳龍團隊又經歷了怎樣的波折,第四輪生肖狗票如何數易其稿、誕生,以及2017年郵票發行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本紀實小說都有交代。
王靜 肖鷺珊 ·圖書檔案 ·14.6萬字
本書立足Web2.0環境面向未來探討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對象與方式問題,依此預測檔案理論與方法的數字變革與轉型。在概念層面,以檔案化應對信息與檔案邊界問題,對檔案管理的探討延伸至前端,將檔案化管理應用于更廣闊的環境,避免刻板界定信息和檔案的邊界,更注重探索檔案職業在當中能夠最大程度地做些什么。在管理層面,參考海倫文獻戰略的分層思想和系統論的基本方法建立參與式的信息檔案化管理的理論框架,設定其構成層級與要素。隨后,依托互聯網案例,從模式、原則、理念等方面討論歸檔、整合、保存以及利用等關鍵環節的具體設想。由此,本書進一步提出全景檔案世界的概念,它將在web2.0及其持續升級的技術推進下形成,即專業檔案機構與人員成為檔案世界的組織者、輔助員、統籌人與指導員,人人參與檔案化管理,擁有智能有序的檔案空間,檔案化管理的信息成為更加流動的資源,從而呈現出多元化與社會化的特征,創造出可共享亦可保持個體性的檔案世界。
周文泓 ·圖書檔案 ·16.2萬字
《書事:近現代版本雜談》是著名文化學者、藏書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這本書中,作者以版本學的基本概念為經,以圖書實證為緯,編織近現代中國出版的宏觀圖景。全書分為稿本、傳統出版、現代出版、裝訂、版權、裝幀和書外之物七輯,囊括368張珍貴的藏書影像,69篇文辭優美的版本雜談,清晰梳理中國近現代版本常識,提供眾多豐富的歷史文化細節。書中列舉出大量實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對某種珍稀版本做鑒賞或評價,也無意于為書友們選擇藏品方向出謀劃策,而是力圖從實例出發,說清近現代時期大致產生了哪些版本形態,各有什么特征,與此前此后的同類版本有什么聯系與差異,在鑒賞、評判時應掌握什么標準,注意哪些問題。希望能夠在近現代圖書版本的總體狀態及其沿革變遷的認識上,為讀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參考的樣本。
薛冰 ·圖書檔案 ·18.2萬字
CADAL項目標準規范體系包括數字對象框架、資源集合框架、信息組織框架和知識組織框架、輔助框架等5大框架14個標準規范集。本分冊匯編的標準規范涉及信息組織框架和知識組織框架,包含多維度標簽分類標準、知識標引標準規范集、數字圖書館知識元抽取規范等。
劉柏嵩 ·圖書檔案 ·15.1萬字
本書是《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中的“W1.世界與自然物”的升級版。書中列舉的中國創世神話母題(W1)數據目錄由原來的3級母題升級為5級母題,母題數量由原來的4607個擴展為12583個。根據此母題目錄可以對中國創世神話的多種類型進行系統分析,可以建設中國創世神話數據庫,也可以作為文學創作或相關傳統文化數據庫建設的參考。
王憲昭 ·圖書檔案 ·2.8萬字
該書是通過10余個全球主要國家圖書館的比較,揭示出在制度環境方面表現出政治體制、法制建設的力度、法律效力的級別、法律制定的理念、制度規范的內容等領域的中外差異,在制度體系的結構領域比較相似。在職能定位方面表現出核心職能的統一性和特色職能的多樣性特征。在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方面,建設歷程比較相似,治理制度設計、機構重組的頻繁程度和非專業因素的干預程度則存在顯著的中外差異。
趙益民 ·圖書檔案 ·13.9萬字
本書系“CADAL項目標準規范叢書"之一,該叢書不僅匯編了歷年來CADAL項目標準規范建設的成果,而且包含了CADAL人在標準規范建設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探索,是CADAL項目建設的基石,也是CADAl項目的一大成果。CADAL作為開放數字環境,存在數字館藏、數據庫、網絡鏈接、檢索系統、搜索引擎、目錄索引等多種數字資源和服務,對資源、資源間交互、交換接口等進行描述和揭示,才能實現對數字資源和服務的集成,CADAL項目的的服務協議規范和接口標準,包含更多的資源類型、組織形式,能夠集成更豐富的服務。本書主要探討了存儲系統、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數字對象存儲標準、以及數字資源索引與壓縮等內容。
劉翔等 ·圖書檔案 ·15.3萬字
本書主要是一本關于連續性資源組織的圖書,內容涉及到連續性資源組織的方方面面,包括連續性資源的概述,連續性資源組織的概述,連續性資源組織的標準。
湯彩霞 陳利霞編著 ·圖書檔案 ·17.8萬字
本書以“結構主義方法論”為方法論依據,將檔案資源視為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整體,其實質(或功能)由其內在化的結構(公私檔案資源結構)所決定,來分析來源意義上的“檔案資源社會化”問題,其研究問題包括:當今檔案資源結構發生了怎樣的歷史性變化?發生這種歷史性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檔案資源建設實踐又應該如何對其進行應對?研究得出的結論為:受社會、時代、文化等要素的綜合影響,傳統檔案資源結構開始突破二元對立的束縛,轉而朝著多元共存的方向發展。檔案資源圖景從二元對立結構下的“公共檔案資源在檔案資源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和中心地位”轉變為多元共存結構下的“公、私檔案資源應該在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彼此包容”,檔案資源建設目標以及檔案工作者的職能也需要隨著這種結構變化而進行調整轉型。理論性與知識性兼顧,內容理論性加強,有有益啟發思考與研究。
加小雙 ·圖書檔案 ·14.5萬字
語言、文字在大腦中是如何加工的?適用于所有閱讀形式的理論模型真的存在嗎?中文、英文的認知加工過程是-樣的嗎?不同年齡的孩子,認知加工的速度、深度、廣度是一樣的嗎?本書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回答了關于早期閱讀心理加工機制的諸多問題;系統介紹了與兒童早期閱讀相關的理論模型、影響因素以及閱讀障礙兒童的追蹤研究;匯集了全球多個國家與地區權威學者,首次集中呈現了有關中文閱讀的心理語言學研究成果。
李文玲 舒華 ·圖書檔案 ·16.2萬字
本書所討論的云、網絡和數字技術問題不僅僅是文件檔案領域對快速發展的信息通信技術做出的回應,更可以看作檔案學術群體在新的時代和技術背景下對檔案學科領域的重新審視和深刻反思。本書告訴我們,在信息技術和社會思想快速變化的今天,只有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不斷調整自己的專業角色定位,不斷拓展和創新檔案學理論和行業實踐,并與IT等其他領域展開實質性的交流和互補合作,才能長久地保持檔案學科的活力。
(加拿大)聶曼影 ·圖書檔案 ·11.5萬字
本書薈萃了范曾先生新近撰寫的論文八篇,從辛稼軒到王國維,從八大山人到黃賓虹,縱橫捭闔,氣勢磅礴,誠如李存葆所言:“范曾將論文作美文寫,滔滔乎言辭,崛崛乎氣象,筆致如大江奔涌,讀來令人忘倦。”對于古代文學愛好者來說,本書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范曾先生是當代大儒,絕不是虛美之詞。不知者以為范曾僅僅是畫家、書法家,一般的知者或許還知道他善于寫詩,文章寫得很好。其實比這一切更重要的,在我看來,是他超乎儕輩的學養和學問。他是一位有淵源、有宗主、有自己獨特語言符號的學問家。光是《莊子顯靈記》一書,就可以確立他的學術地位。最近一期《中國文化》刊載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序》,可以讓我們明了他的家學淵源;同期刊載的《大丈夫之詞--論辛稼軒》,可以看出他的詞學修養;這期刊物前面的“學人寄語”,從中可以體味到他獨特的語言符號。他的學問的根底是史學,他所追尋的是人類精神的故鄉。本書薈萃了范曾先生新賓撰寫的論文八篇,從辛稼軒到王國維,從八大山人到黃賓虹,縱橫捭闔,氣勢磅礴。誠如李存葆所言:“范曾將論文作美文寫,滔滔乎言辭,崛崛乎氣象,筆致加大江奔涌,讀來令人忘倦。”
范曾 ·圖書檔案 ·12.9萬字
本書既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又是運用科學知識圖譜與可視化方法,形象化地展示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部學術專著。全書分為六章,系統闡述了科學知識圖譜的理論、方法及其在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中的實際應用,為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的完善以及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研究實例。本書結構合理、內容新穎、方法得當、應用面廣,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既可作為國內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資源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科學評價與預測等專業的參考書,也可供廣大圖書情報檔案工作者、科研人員以及管理者閱讀和使用。
肖明 ·圖書檔案 ·20萬字
清道光年間楊以增在山東聊城建海源閣以儲江南故家舊籍,自明以來以江浙為私家藏書中心的格局始有突破。其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錢塘丁氏八千卷樓、湖州陸氏皕宋樓,形成鼎立之勢,史稱清末四大藏書樓,而海源閣和鐵琴銅劍樓則又以所藏珍本豐富存續時間長亦得“南瞿北楊”之美譽。本書首先就海源閣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得出清季齊魯大地嗜書風尚與楊氏之善學家風相結合,加之友朋襄助是海源閣出現,并能持續近百年的原因所在。而后,對海源閣楊氏三代的聚書活動內容、過程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又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楊氏海源閣善本典籍之遞藏關系,總結歸納出海源閣善本典籍入藏的兩大基本特征。并就以海源閣為主體的楊氏藏書集合進行了描述,同時再以藏書保護為題,從楊氏四代藏書印的內容、對待藏書謹慎封閉的管理方式等入手探尋楊氏四代在藏書事業上追求完美,希冀家藏世代永保的美好心愿。其后,根據相關的目錄統計分析了海源閣興盛時期書藏的大致規模與結構特征,并對其所藏著名的“四經四史”十三種鎮庫珍本典籍進行了輯錄體的介紹。最后,論述了楊氏對藏書整理的目錄學成果,以及基于保守藏書理念下的藏書對外有限利用,捋清了海源閣藏書散佚的基本過程、去向與大體歸宿。
李云 ·圖書檔案 ·15.5萬字
從晚明時期開始,學者、文人、藏書家、書法家等即喜在古籍之中書寫批校;由于批校文本之積累,清代學者除在書中撰寫自己的意見之外,也會過錄前代讀者之批校,還會編輯刊刻名家批校。撰寫、過錄、刊刻批校在清代學者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學術文化,并對清代及之后的文本、學術、思想乃至于社會文化等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書即以這種“批校文化”為中心,以清代“批校文化”的先導者何焯為切入點,考察“批校文化”興起與盛行的過程,追溯各類參與者之身份與貢獻,分析其對于中國古代經典文本之塑造以及對于清代思想、學術與文化之影響。
韋胤宗 ·圖書檔案 ·14萬字
本書既是作者主持的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又是運用科學知識圖譜與可視化方法,形象化展示國內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部學術專著。全書共分為三篇七章內容,系統闡述了科學知識圖譜的理論、方法及其在國內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中的實際應用,為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的完善以及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研究實例。本書結構合理、內容新穎、方法得當、應用面廣,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既可作為國內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資源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科學學等專業的參考書,也可供廣大圖書情報檔案工作者、科研人員以及管理者閱讀和使用。
肖明 ·圖書檔案 ·1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