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文論壇》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臺,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借以倡導視野開闊、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本書為2019年第1輯,設中國詩學、五四研究、湖北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信息技術與文學教育五個欄目,從不同視角展現了中國詩學、中國文學、語言學等領域的最新進展。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語言文字 ·22.2萬字
公文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在處理公務時所形成的現行公用、法定效力和特定體式的文字材料。做好公文處理工作是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重要職責和基本業務。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各公文文種的寫作基本知識,理論與范例緊密結合,以文書概論,寫作技巧,文書范本的組合模式呈現內容,內容新穎、豐富,設置精巧,可讀性和易學性好。
張保忠 ·語言文字 ·22.2萬字
本書旨在確立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現象的存在,揭示其來源和發展演變及藝術特色。第一章首先探討春秋時期語體文學來源包括宗教神諭等四個方面。其次介紹了春秋時期人們對語言的信仰和形成的理論。第二章介紹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繁榮的時代背景,揭示春秋時期城邦社會的特點,民本環境,思想背景,尚文風氣,及城邦時代語言意義的凸顯,以及當時哲學、歷史、文學、科技方面的發展情況。語體文學繁榮的表現為語體分類體式的確立,主要有事語、辯語、論語、對語、寓言。第三章介紹《國語》的編輯和語體文學的示范意義,揭示其編纂目的,分析文本中語體類型,以及對后代語體文學示范意義。第四章主要研究《國語》論說的知識背景和春秋時期士人的心態問題。從《國語》論辯中分析當時人的知識背景和著名思想家思想性格、心理動態。第五章,研究《國語》語言的思想力量和論說藝術。第六章研究《論語》與語體文學的哲學化傾向,主要是對“仁”“禮”“忠”“恕”等思想問題的關注。
吳建國 ·語言文字 ·22.2萬字
《鏡與燈: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論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眼于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研現狀,集中呈現近年來在相關教學領域踐行的改革與創新,強調將德育工作寓于專業課教學之中,既有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反思,也有課堂教學個案的精彩呈現,是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研的一次高水平集中展示。
孫良同 鄒贊 安凌主編 ·語言文字 ·22.2萬字
形式優雅、精致化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或誘導作用,有利于引導新詩超越瑣屑、“鄙俗”的描寫,“在人們心里喚醒一種比較實際生活所獲得的更精美而又更豐富的感情生活”(格羅塞《藝術的起源》)。本專著具有三大創新。第一,首次提出漢語詩節奏生成四要素:雙音化、頓、詞長彈性、虛詞,雙音化是四要素的核心(第二章)。第二,首次論證平仄律的根本功能是優化漢語詩節奏,使漢語詩節奏形成起伏且更加柔和(第三章)。第三,詳論漢語詩韻功能及其比較優勢(第五章、第九章)。本專著以詩史為鑒,提出新詩韻律標準及體式建設的基本構想。
張中宇 ·語言文字 ·22.1萬字
“被”字句是漢語語法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書選取從唐代到清代的35部有代表性的文獻作為基本語料,共收集“被”字句8632例,考察其中“被”字句的情況,力圖在把握“被”字句發展的整體性規律的前提下探討“被”字句的復雜格式,描述“被”字句在近代漢語中的各種表現形式,探索這類句子形成、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爭取較合理地解釋學術界關于近代漢語“被”字句中一些看法不甚統一的問題。本書從近代漢語中的復雜“被”字句的概況、漢語的被動意義及語義色彩、“被”字句不表示被動關系的格式、“被”字句的主語與“零主語”問題、“被”字后動詞帶賓式的發展、“被”字后多VP結構的發展、“被”字后動詞帶補語結構的發展七個角度探討了“被”字句的歷史發展變化,通過多層面的分析,展示了近代漢語“被”字句的全貌以及復雜“被”字句的各種情況。
劉進 ·語言文字 ·22萬字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文化交往和理論構建中的主體身份、主體姿態成為熱點話題。本書收錄了范捷平教授及國內專家在外國文學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哲學研究、語言教學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20余篇。本書以中國和平崛起時代在國際文化話語交往實踐中凝煉和凸顯出來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導向,以文化主體身份認知和主體話語批評理論角度出發,對文學、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諸多現象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探討。
范捷平 ·語言文字 ·22萬字
本教材充分考量00后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受學心理,按照人文主題歸類,在區別中學語文所選課文的基礎上,為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精選國內外精品佳作60余篇,經典為主、兼顧當下,每篇文章編寫凡例為:【互聯網注釋】根據需要列出重點詞語,或者指導學生查閱難點詞匯;【互聯網知人論世】搜集作者簡介,可以列出作者生平,籍貫,代表作等;指點學生應用網絡電子文獻補充作者相關內容,或者成長經歷,或者寫作佳話,或者代表作典故等;
金乾偉 ·語言文字 ·22萬字
《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卷)》,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重要學術集刊。2005年創辦,每年2輯。本集刊主要刊載漢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學術價值,或屬原創性理論,或為原始性資料,或者具有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選納入CSSCI集刊收錄名單。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2萬字
語言進入資源的研究范疇,時間并不長,但卻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語言資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漢語是人類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對漢語資源從本體和應用角度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全書共六章,分別從漢語資源的界定、漢語資源的整合、漢語資源調查、漢語資源保護、漢語資源開發以及漢語資源與語言經濟的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王世凱 ·語言文字 ·21.9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基礎上增益完成的,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結項成果。分為緒論、第一章(敦煌非經文獻疑難字詞的研究價值)、第二章(疑難俗字考釋)、第三章(疑難詞語考釋)等四個組成部分。緒論主要對敦煌非經文獻進行界定并分為三個階段,介紹了目前敦煌非經文獻字詞訓釋工作目前整體情況。第二章,敦煌非經文獻俗字考釋。第三章,敦煌非經文獻疑難詞語考釋。本書中所說的敦煌非經文獻指敦煌文獻中除佛經道經儒經以外的文獻。雖然敦煌文獻中絕大多數都是經類文獻,但除經類文獻外,還有小說、詩詞、書儀、籍帳文書等,這些經外的文獻設計經濟、人文、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是公認的研究價值最高的一類。敦煌非經文獻的研究,有助于推動敦煌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同時對于辭書的編纂也有一定的幫助,在理論價值方面,敦煌非經文獻的研究有利于豐富俗字演變理論及音韻學理論,有助于推動漢語史理論的研究。
趙靜蓮 ·語言文字 ·21.9萬字
《鼻音研究》研究內容為漢語普通話及方言等的鼻音、鼻化元音、口音的聲學參量,具體內容為對上述語言及方言中的鼻通音/m、n/,邊通音/l/,/r/通音,韻尾/-n、-?/,以及元音等的鼻化度進行考察分析,并考察音節內部、音節之間鼻化度的相互影響以及語流中鼻化度的變化特性等。得出鼻音與非鼻音的對比格局。
時秀娟 ·語言文字 ·21.9萬字
漢魏晉南北朝是漢語語音由上古時代的《詩經》音系向中古時代的《切韻》音系過渡的重要歷史時期,是漢語發展史中相當重要的時期?!段簳x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即是研究這一時期漢語韻部的最早著作之一,不僅是填補空白、啟發后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研究漢語音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兩位先生對《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中所收由漢到隋的詩文作品進行了分析,并參考子書、史書中押韻的部分,字書、音義書中的反切以及訓詁書中有關語音的材料等,將從漢初到隋末的八百年間韻部演變分為兩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三個時期。原計劃分四冊論述漢魏至陳隋八百二十多年間韻部演變歷程,195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分冊,主要論述兩漢時期的韻部演變情況并編定韻譜。2007年中華書局再版本書時,增加了兩篇相關論文和一個根據周祖謨先生手校本整理的勘誤表。本次收入《周祖謨文集》,我們以中華書局2007年版為底本錄入重排,除據2007年版勘誤表改正原文外,還修正了部分筆誤或排印所致的文字、標點錯誤,盡可能核對了書中引文,并統一了體例。
羅常培 周祖謨 ·語言文字 ·21.9萬字
本書是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博士/碩士研究生的科技論文寫作、投稿指導讀物,可以作為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科技人員撰寫論文的參考書。它深入淺出地介紹、分析了在國際、國內權威期刊、會議發表論文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方法。本書圍繞中國作者如何在國際、國內一流刊物、會議上發表高質量論文這一實際問題;從讀者、作者、審稿人、編輯等角度,多方位分析;從論文準備到發表、傳播等方面,結合學科實例,給出提高論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李剛著 ·語言文字 ·21.8萬字
本書是人郵學院慕課“應用文寫作”的配套教程,共分為9章,主要內容包括應用文寫作基礎知識、公文寫作、書信類文書寫作、發言致辭類文書寫作、計劃總結類文書寫作、調研策劃類文書寫作、商務應用文書寫作、傳播應用文書寫作、科技學術類文書寫作等。本書按照理論與案例講解相結合的理念設計框架結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交叉融合,注重理論講解及案例剖析,以便學生把握各應用文文類和文種格式特點、寫作要求,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踐寫作,提高學生寫作應用文的實際能力。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專業技能課程教材,又可以作為各所大中專院校全校通識性課程教材,同時可以作為社會相關工作人員的應用文寫作參考用書。
通識教育規劃教材編寫組 ·語言文字 ·21.8萬字
全書分為翻譯理論、文本分析與翻譯、分類練習三個部分。作者對翻譯原理、規則、語義、句法和篇章理論以及文化與翻譯的關系、34種翻譯法、17類常見錯誤,結合28篇待譯文本,從對比語言學角度進行講解分析。本書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語言規范,語料豐富,擴展性強,適合對外漢語翻譯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以及國內英語專業的學生使用。
熊文華 ·語言文字 ·21.8萬字
本輯仍為紀念刊。論文14篇,涉及作者15人。包括“北京話兒化詞語陰平變調的語法意”義(方梅)、“試談語言中的主體性與主觀性”(李明)、“語言庫藏的裂變:吳語“許”的音義語法分化”(劉丹青)、“吳語和南部江淮官話音韻比較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鄭偉)、“存在動詞的詞匯類型學研究”(孫文訪)、“漢語方言里果攝字的讀音”(熊燕)、“漢語方言入聲的全次濁分調現象”(王莉寧)、“聲調、語調與漢語的句末語氣”(馮勝利)、“敦煌韻書P。2014、2015異常反切考察”(徐朝東、唐浩)、“古漢語“其”的祈使語氣用法及其形成”(谷峰)、“漢語語法化演變中的音變模式——附論音義互動關系”(李小軍)等論文。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 ·語言文字 ·21.7萬字
《譯路峰景——名家談翻譯》三部曲的初衷是出版一本實用性較強、匯集名師觀點的書籍,以真正提升讀者的翻譯技能、開拓讀者的翻譯視野。較之于市面上的其他翻譯類書籍,《譯路峰景——名家談翻譯》三部曲的特色在于,本書集結了國內翻譯一線的35位名家及16位老一輩前賢,以實踐性、實用性為導向,為廣大翻譯愛好者、外語學習者及研究者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指導資料。上中冊以一線名家撰稿為主,并少量收錄其過去曾發表的名篇佳作。按照翻譯性質和類型,上冊包括“翻譯理念與標準”“時政翻譯”兩大專題。中冊包括“聯合國翻譯”“應用型翻譯”“大數據時代的翻譯”三大專題。每個專題中,學者們結合自身翻譯經歷,圍繞該專題涉及的譯技譯論、心得感悟、實戰經驗展開探討。本書下冊分為“文學翻譯”“訪談實錄·老一輩前賢”及“譯人研究·老一輩前賢”?!霸L談實錄”分別收錄了與8位老一輩翻譯家進行的對話訪談?!白g人研究”收錄了學者撰寫的有關另外8位老一輩翻譯家的研究評論文章。這些老一輩前賢以其對翻譯事業的執著追求和辛勤耕耘,為我國文學傳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深厚的文學底蘊、廣博的學科知識、嚴謹的治學之道為年輕譯者樹立了典范。
李新烽 白樂主編 ·語言文字 ·21.7萬字
本書以毛遠明先生編著的《漢魏六朝碑刻校注》所記錄的語素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起漢魏晉南北朝石刻語素數據庫,對這個封閉性語言材料的語素採取專書使用的方法來進行描寫和分析,并與《漢語大詞典》進行比較,旨在揭示在儒佛道文化的影響下,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具有不同類別的石刻文獻的用語中,漢語語素的面貌及其特點,并歸納其規律,以便爲漢語詞彙發展史的研究添磚加瓦。
劉秀梅 ·語言文字 ·21.7萬字
《通用文書寫作技法研究》內容分為緒論、總論和分論三大部分,緒論在對該書所及基本概念——“通用文書”和“寫作技法”廓清后,從問題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途徑與方法對該書內容研究的源起進行說明??傉撌菍懽骼碚摬糠?,有綱領性作用,主要針對通用文書寫作中基本理論——寫作意圖的最終實現、寫作者主體作用的發揮、行文中的文氣堅守、語言模式的恰當選擇進行闡釋。分論對通用文書中常用的7種法定文書和4種非法定文書的寫作技法進行說明,每一個文種都包括一般寫作技法和特殊寫作技法兩部分,這部分內容中包括本人多年教學和科研成果,有些內容此前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各類相關學術期刊上?!锻ㄓ梦臅鴮懽骷挤ㄑ芯俊匪鰡栴}是“寫作技法”,在內容安排上力求直奔主題,對每一個文種的定義、特點、寫作要求等在必須和夠用前提下不作展開,直接進入對技法的說明,這是與一般應用寫作類著作不同之處,此其一。其二,該書所述寫作技法包括一般寫作技法和特殊寫作技法,既可引導讀者入門,亦可使讀者登堂人室。一般寫作技法是每個文種的基本寫作技法,可供初學者掌握文種寫作基本方法之使用;特殊寫作技法是本人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對各個文種寫作規律的獨特發現,是該書的精華所在,可供在掌握了基本寫作技法后,對文種寫作有進一步提高需求者之使用。其三,寫作技法是寫作學的核心問題,在目前應用寫作學研究一片沉寂中,該書針對寫作技法的理論闡述多少對應用寫作學形成會有助推作用,亦可供學界同人作為研究墊腳石。
王瑞玲 ·語言文字 ·2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