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19年2月,姜自力著《怎樣編史修志》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前有緒論,后有附錄、后記,包括史志概論、史志資料、史志編纂、史志續修、專業史志、年鑒、修改送審、出版印刷、史志出版印刷后的工作9篇,總計約25萬字。作者姜自力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史志工作,經歷了中華人民和國第一輪、第二輪修志,既是一位縣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的領導組織者,也是多部縣志、市志、省(區)志、專業志、年鑒的編修實踐者。
姜自力 ·語言文字 ·24.9萬字
該卷屬于《劉丹青語言學文選》第一卷,收入作者關于句法語義問題的論文共計34篇,約40萬字。包括漢語句法語義問題的理論探索,如《漢語語法單位分級理論的再探討》《原生重疊與次生重疊:重疊歷時來源的多樣性》等;漢語詞類及構式問題的分析與探索,如《“唯補詞”初探》《嘆詞的本質——代句詞》《“有”字領有句的語義傾向與信息結構》等。
劉丹青 ·語言文字 ·31.7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基礎上增益完成的,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結項成果。分為緒論、第一章(敦煌非經文獻疑難字詞的研究價值)、第二章(疑難俗字考釋)、第三章(疑難詞語考釋)等四個組成部分。緒論主要對敦煌非經文獻進行界定并分為三個階段,介紹了目前敦煌非經文獻字詞訓釋工作目前整體情況。第二章,敦煌非經文獻俗字考釋。第三章,敦煌非經文獻疑難詞語考釋。本書中所說的敦煌非經文獻指敦煌文獻中除佛經道經儒經以外的文獻。雖然敦煌文獻中絕大多數都是經類文獻,但除經類文獻外,還有小說、詩詞、書儀、籍帳文書等,這些經外的文獻設計經濟、人文、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是公認的研究價值最高的一類。敦煌非經文獻的研究,有助于推動敦煌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同時對于辭書的編纂也有一定的幫助,在理論價值方面,敦煌非經文獻的研究有利于豐富俗字演變理論及音韻學理論,有助于推動漢語史理論的研究。
趙靜蓮 ·語言文字 ·21.9萬字
本書重點關注19世紀以來,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學界,對中國古代詩話系列文本的譯介與闡釋、論述等研究。現共計有近百部詩話被英語世界研究者介紹、關注,其中又有53部被不同程度地進行英譯。通過以縱向視角梳理英語世界中國古代詩話的傳播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不同研究者針對不同朝代詩話的相應英譯文本,從而進一步考察研究者們對一系列詩話作品中出現的傳統詩學術語的譯介與解讀,以及不同研究者如何采用不同的西方文論方法視角,對古代詩話進行整體層面的理解與論述。
歐婧 ·語言文字 ·26萬字
本書包括“詩之思”“詩與人”“詩本身”三輯,涉及現代詩歌的想象、修辭等語言本體問題,并通過對諸多當代有代表性的詩人詩作進行細讀,力圖探索進入現代詩歌詞語叢林的多種途徑。
陳培浩 ·語言文字 ·21.5萬字
一扇進入人類心智的窗戶;一次針對語言與思想之間的關系最深刻的論述;一些令人信服、生動有趣的例證;一場思想之本質的探索之旅。[編輯推薦]當代最偉大思想家、TED演講人、世界頂尖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經典力作;語言學領域革命性著作,凝聚語言學、認知神經學和進化心理學等多項研究成果;語言風趣詼諧,故事引人入勝,結論富有洞見;湛廬文化出品。
(美)史蒂芬·平克 張旭紅 梅德明譯 ·語言文字 ·38.6萬字
本輯仍為紀念刊。論文14篇,涉及作者15人。包括“北京話兒化詞語陰平變調的語法意”義(方梅)、“試談語言中的主體性與主觀性”(李明)、“語言庫藏的裂變:吳語“許”的音義語法分化”(劉丹青)、“吳語和南部江淮官話音韻比較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鄭偉)、“存在動詞的詞匯類型學研究”(孫文訪)、“漢語方言里果攝字的讀音”(熊燕)、“漢語方言入聲的全次濁分調現象”(王莉寧)、“聲調、語調與漢語的句末語氣”(馮勝利)、“敦煌韻書P。2014、2015異常反切考察”(徐朝東、唐浩)、“古漢語“其”的祈使語氣用法及其形成”(谷峰)、“漢語語法化演變中的音變模式——附論音義互動關系”(李小軍)等論文。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 ·語言文字 ·21.7萬字
本書是北京市高教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的論文集,從教改新思路與新教綱、教學研究與教學模式、翻譯研究與教學、文學、文化、語言與教學等角度,展示教師在各領域內的研究,反應了老師們的教學思考與教學實踐。
吳江梅 鞠方安 彭工 ·語言文字 ·29.3萬字
鄭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后從馬融學古文經。游學歸里之后,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余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列鄭玄于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代時被追封為高密伯。鄭玄易類輯佚書11種:《周易注》《易解附錄》《易乾坤鑿度》《周易干鑿度》《易緯通卦驗》《易緯坤靈圖》《易緯稽覽圖》《易緯是類謀》《易緯辨終備》《易緯干元序制記》《洛書鄭注》);輯佚者有王應麟、胡震亨、姚士麟、惠棟、孔廣林、趙再翰、黃奭、王仁俊等8家,涉及叢書20種。
張義生匯校 ·語言文字 ·24.5萬字
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是德國文學史、哲學史的重要人物,在世界哲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別在海德格爾發表著作《荷爾德林詩的闡釋》之后,荷爾德林研究的熱度一直不減。而和諧觀又是荷爾德林研究中的重要一環。本書從“和諧”概念的古希臘源頭開始,追本溯源地探究荷爾德林和諧觀的文化歷史淵源及其在他畢生中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并以“和諧”為視角,研究體現和諧觀的全部荷爾德林典型作品、理論殘篇和書信。在荷爾德林的哲學思想方面,作者準確地將荷爾德林的泛神論思想作為基本出發點,從赫拉克利特到斯多亞學派的泛神論特征出發,考察荷爾德林的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形成的源頭。作者清晰地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概念作出了“理想主義”的解讀,不僅大膽地對德國古典哲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也對荷爾德林和諧論思想的生成找到了德國古典主義哲學這個溫床。
趙蕾蓮 ·語言文字 ·31.6萬字
本書選擇最能代表當今俄羅斯語言與文化研究發展的、影響廣泛的理論和流派,如語言國情學、空缺理論、語言個性理論、文化空間和先例現象、語言文化觀念、文化符號學理論,從多個視角、不同層面分析上述理論和流派的學科出發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挖掘其理論學術思想的精髓。
李向東 楊秀杰 陳戈 ·語言文字 ·25.6萬字
漢魏晉南北朝是漢語語音由上古時代的《詩經》音系向中古時代的《切韻》音系過渡的重要歷史時期,是漢語發展史中相當重要的時期。《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即是研究這一時期漢語韻部的最早著作之一,不僅是填補空白、啟發后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研究漢語音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兩位先生對《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中所收由漢到隋的詩文作品進行了分析,并參考子書、史書中押韻的部分,字書、音義書中的反切以及訓詁書中有關語音的材料等,將從漢初到隋末的八百年間韻部演變分為兩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三個時期。原計劃分四冊論述漢魏至陳隋八百二十多年間韻部演變歷程,195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分冊,主要論述兩漢時期的韻部演變情況并編定韻譜。2007年中華書局再版本書時,增加了兩篇相關論文和一個根據周祖謨先生手校本整理的勘誤表。本次收入《周祖謨文集》,我們以中華書局2007年版為底本錄入重排,除據2007年版勘誤表改正原文外,還修正了部分筆誤或排印所致的文字、標點錯誤,盡可能核對了書中引文,并統一了體例。
羅常培 周祖謨 ·語言文字 ·21.9萬字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全面發展,“中醫藥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踐,中俄兩國在中醫藥教學、醫療、科研等領域內的合作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密切。在中醫藥對俄教學和中俄中醫藥領域的科研合作中,急需規范標準的俄文版教材和參考資料。中醫學基礎的主要理論源自于《黃帝內經》,一直以來,《黃帝內經》被看作是中醫學之宗,是中醫外譯四十年來研究的熱點。《黃帝內經》被海內外中醫譯者翻譯成多種語言,其中,英語譯本就有16個之多。中醫英譯,中醫德譯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中醫俄譯發展較為緩慢,缺少權威的國際標準,俄文版中醫藥著作鳳毛麟角且譯文不精,遠遠不能滿足中醫藥對俄傳播的需要。中醫俄語翻譯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可以完全借鑒的參考文獻。筆者希望借助本書,找到適用于中醫俄語翻譯的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本書的編寫是中醫對俄教學的基礎建設工作,也是對俄臨床醫療和對俄教學的實踐需要。本書適合醫學院校俄語生、中醫藥對外醫療和對外交流的人員、外語學院俄語專業學生學習借鑒,同時也為外語專業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胡麗玲主編 ·語言文字 ·20.5萬字
《漢字字形與理據的歷時互動研究》以典型字形為出發點,充分挖掘漢字各階段的形體細節。共時與歷時相結合,尊重字形實際,注重相關字形的系聯,在完整演變鏈條上和漢字結構體系中細致比較。全面觀照字形調整變化的具體情形,深入探究演變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思考字形與理據的歷時互動。
譚飛 ·語言文字 ·24.5萬字
本書分析總結迄今為止從語言角度對可疑佛經進行考辨研究的成果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展望。書稿正文分為四部分:(1)中古漢譯佛經考辨概貌。梳理中古早期漢譯佛經考辨、鑒別工作的緣起、對象、方法及原則,評述以往的相關成果。(2)東漢安世高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東漢安世高譯、實則有問題的部分譯經論著,從語言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推定題署安世高譯的可疑譯經的翻譯年代/譯者。(3)東漢支婁迦讖及康孟詳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東漢支婁迦讖或等譯、實則有問題的部分譯經論著,從語言的角度進行考辨,先判定譯者是否為支婁迦讖或康孟詳,進而推定可疑譯者及翻譯年代。(4)三國、兩晉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三國、兩晉譯師所譯的《舊雜譬喻經》《撰集百緣經》《阿育王經》等疑偽佛經的論著,從語言角度進行考辨,大致考訂其可能的譯者及翻譯年代。
方一新主編 ·語言文字 ·31.9萬字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第二版)》系統地討論了語法研究和語言應用中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幾乎涉及所有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熱點的研究課題。兩位作者都是多年從事漢語研究的一流學者,其論述高層建瓴,深入淺出,既照顧到通識課教材的通俗性,又具有學術著作的深度和嚴謹。本書不僅是大學素質教育的理想教材,我們也要向廣大從事語言學專業研究的學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鼎力推薦。本次出版修訂版,作者刪節了部分內容,精簡了篇幅,又增加了近年新的研究成果。
陸儉明 沈陽 ·語言文字 ·28.3萬字
這是一本深刻而極富靈性的文藝理論作品,集結了任洪淵先生針對詩學、美學、哲學、文化學所撰寫的主要理論著作。全書以他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正榮先生的一篇重要對話《當代漢語書寫:在克隆外,在0與1的編碼外》為序論,以寫作于2004年的文化隨筆《面對希臘邏各斯的中國智慧:漢語與拉丁諸語世紀對話的一次語言學準備》為導論,慢慢引導讀者進入任洪淵用畢生精力構建的“漢語紅移”的文學歷史時空。他用跨越中西文化的視野,用透視歷史和時空的眼界,重新反思漢語的魅力,重回中國時間,重新找尋觸動人心的思想精華。
任洪淵 ·語言文字 ·22.9萬字
本書對傳統國學經典中的精華,歷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長期流傳于民間的歇后語、俗語、諺語、謎語、繞口令,經久不衰的經典對聯,歷久彌新的各種典故等等進行了整理匯編。把這些形象鮮活、言簡意賅、歷經千年沉淀卻盛傳不衰的語言文字,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再現于讀者面前。無論是先哲的至理名言,還是才子的詩詞歌賦;無論是智者的真知灼見,還是平民的家長里短,都讓人受益匪淺。它們或音韻優美,或意味深長,或幽默風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養。
余鴻主編 ·語言文字 ·28.2萬字
《鏡與燈: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論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眼于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研現狀,集中呈現近年來在相關教學領域踐行的改革與創新,強調將德育工作寓于專業課教學之中,既有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反思,也有課堂教學個案的精彩呈現,是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研的一次高水平集中展示。
孫良同 鄒贊 安凌主編 ·語言文字 ·22.2萬字
本書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2輯,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民俗學等。本書已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期刊。書中主要刊發海內外具有原創性的文學研究論著,旨在交流學術信息,展示學術精品,維護學術規范,推動學術健康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杜桂萍 ·語言文字 ·2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