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傳媒的世界由社會的變遷所塑造,同時也持續不斷地影響著社會變遷的歷程。本書是國內第一部以熱點媒介事件為議題的深度訪談錄。編者秉承忠實的記錄精神,圍繞著過去兩年里的一系列熱點媒介事件,對國內資深新聞傳播學學者和媒體從業者進行扎實的訪談,呈現學界和業界最尖銳也最鮮活的觀點,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無論新聞傳播學專業人士,還是關注媒體動態與社會進步的讀者,均可從中獲得關于時代發展問題的啟發。
常江 鄧樹明 ·新聞傳播 ·15.8萬字
本書從產業觀察、編輯研究、市場瞭望、編余偶得四個角度顯現出了作者對出版的文化主張。作者認為,無論是關于產業發展,還是出版社的管理,編輯工作的規律,其實都是對文化的一種堅持與希冀。
周百義 ·新聞傳播 ·18萬字
隨著現代生活朝著數字化邁進,新媒體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立足新聞的發展趨勢,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編輯及其傳播特點與方法進行介紹。全書分為7章,從新媒體新聞概述入手,依次講述了新媒體新聞內容編輯、不同文種新媒體新聞的寫作、網絡新聞編輯與傳播、網絡新聞直播、新媒體平臺新聞編輯與傳播,以及新媒體音視頻新聞制作與傳播等內容,以幫助新聞從業者更好地順應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創作的趨勢,成為一名優秀、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網絡與新媒體課程的教材,以及相關教職人員的參考書,還可作為各行各業人士學習新媒體新聞寫作的工具書。
王曉翠 張衛東主編 ·新聞傳播 ·17萬字
本論文集集中了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為主的新聞傳播學界學者2012年的學術成果,內容分為國際傳播、創意產業、公共關系、編輯出版、傳播學理論與方法等幾個部分。我社已經出版了《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的前七輯。
程曼麗 ·新聞傳播 ·18.6萬字
媒體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術可以為感官功能缺損的用戶提供可供替代的媒體使用和信息獲取方式,從而實現信息獲取和傳播的無障礙。數字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為無障礙傳播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書正是對新媒體可及性技術及其對視聽障礙者傳播活動的影響展開的多維度研究。書中從新媒體的可及性技術實現、視聽障礙用戶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和評價、基于新媒體可及性技術的用戶傳播行為和影響三個方面,對針對視聽障礙者的新媒體無障礙傳播問題進行了研究。
李東曉 ·新聞傳播 ·15.6萬字
本書內容分為“19世紀新觀念傳播概況”“地球與世界觀念”“科技知識與觀念”“民主自由與政體觀念”“漢外接觸與觀念表達”共五章。
孔秀祥 ·新聞傳播 ·18.1萬字
西北政法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于2017年成立,并獲批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于對十九大精神的貫徹,中心定期出版內刊《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決策參考》,為打造更加科學合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提供典型案例和意見參考。本書匯聚編輯部從內刊第16期至第22期中篩選出的48篇文章,力圖向讀者呈現關于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的嶄新經驗與深入思考,希望拋磚引玉,在觀念的激蕩中,加快全國的社會治理步伐。
宋覺主編 ·新聞傳播 ·14.3萬字
《新媒體公共傳播》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傾力打造的學術與學科品牌。本書是2019年第2期,發表了公共傳播研究2019年綜述、反腐輿情中網絡話語表達的邊界研究、后冷戰時期美國新宣傳何以可能、智能媒體時代的技術批判與新盧德意象、媒介使用對女性公共事務參與的影響、社會資本對鄉村居民的影響、企業家答主形象對問答平臺用戶付費意愿的影響研究、彈幕及互聯網語言策略與青少年的劃界實踐、外媒看河南:地區形象變遷及其成因等多篇論文。
張淑華主編 ·新聞傳播 ·9.3萬字
歷史上的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由時任校長蔡元培親自發起并擔任會長,他同時聘請留美研習新聞學歸國的徐寶璜、《京報》社長邵飄萍擔任研究會的導師,這三人也因此被稱為北大新聞學研究會的“三駕馬車”。
陳開和 ·新聞傳播 ·15.5萬字
2016年6月——12月,為豐富“兩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知識產權出版社、地質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等12家單位聯合舉辦了京津冀新聞出版界“兩學一做”教育實踐主題活動,共六期。本書是六期活動的成果匯編,上篇是領導講話,中篇是會議內容,下篇是黨員學習心得。
本書編委會 ·新聞傳播 ·11萬字
《申報》征婚廣告記錄當時中國個人與社會的諸多信息,蘊含著豐富的研究價值。民國時期《申報》征婚廣告就像一面包羅萬象的多棱鏡,映射出個體的媒介呈現、自我形塑、異性想象、性別認同以及社會婚姻觀念的嬗變,從中可以看到《申報》分類廣告的興衰演變以及民國上海都市文化的復雜與多元。本書綜合運用內容分析法、文獻研究法與個案研究等方法,對這類征婚廣告進行研究,總結出《申報》征婚廣告各階段發展特征,分析其廣告數量、刊載分布、廣告形態以及廣告敘事等方面的媒介呈現,并縱向梳理其媒介呈現的嬗變及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征婚廣告背后的生產者,即征婚者,通過對征婚者自我表述與征婚訴求等分析,總結其群體特征及擇偶觀念,以深刻理解征婚廣告背后的生產與社會意義,并結合社會鏡像理論,對《申報》征婚廣告鏡像中的上海都市文化進行透析。作為一部《申報》征婚廣告研究專著,本書內容跨越傳播史、近代史、社會文化史,主題新穎,內容精彩,值得推薦。
張艷 ·新聞傳播 ·12.7萬字
本書將通過介紹青年、社會化、青年社會化、政治社會化、青年政治社會化、新媒體時代等知識,可以使廣大青年在新媒體時代能夠積極克服社會化的各種現實困境,自覺按照黨的要求完成社會化,特別是政治社會化,最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成為偉大中國夢的參與者、貢獻者和見證者。本書共包含6部分。講述了青年社會化研究的緣起,闡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開展青年社會學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回應青年需求的緊迫性;介紹了社會化與青年社會化的關系、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以及青年社會化的問題與解局;新媒體背景下的青年社會化、青年政治社會化、青年政治社會化的現實困境以及方法,語言流暢,講解清晰,涵蓋知識先進前衛,層次分明,對相關研究者具有借鑒作用。
袁光亮編著 ·新聞傳播 ·11.8萬字
本書主要分六章內容。第一章是緒論,主要對選題背景、研究問題、理論及實踐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和論文結構進行介紹。第二章是文獻回顧,分別對商業模式創新、在位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企業轉型升級、出版業轉型升級等相關研究進行回顧。第三章是出版業轉型升級現狀,分別從中國出版業經營概況、出版業國際比較分析和中國出版業轉型升級的實踐情況進行分析說明。第四章是探索性案例研究與模型構建,從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對出版業轉型升級的實現機制進行探索。首先進行案例研究設計,其次,分別對新華書店案例和出版社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最后,構建研究模型。第五章是實證研究設計與結果分析,分別從理論假設推導、研究設計與數據收集、數據統計與信度效度檢驗、假設檢驗、結果分析與討論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第六章是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對研究進行整體總結。
謝巍 ·新聞傳播 ·11.7萬字
本書介紹國外國內知名出版集團近一年在數字營銷方面所采用的具體舉措,以期給大家更多啟發和實用信息。大眾出版:美國的BigSix——蘭登書屋(RandomHouse)、企鵝集團(PenguinGroup)、阿歇特(HachetteBookGroup)、西蒙與舒斯特(Simon&Schuster)、麥克米倫(Macmillan)、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專業出版:約翰?威利(JohnWiley)、愛思唯爾(Elsevier)。教育出版: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集團。
張新華 ·新聞傳播 ·12.1萬字
《社區傳播論》將新聞學、傳播學與城市社會學、社區管理、社會運動等多個學科融匯,從較為多元的維度考察及詮釋社區發展與信息傳播的關系,開拓了新聞傳播研究的新領域。在現有的新媒體意見表達的研究中,對虛擬社區的重視忽視了傳播行為發生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存在著去地方化、去空間化的研究傾向,信息技術的發達催生了“地理消亡論”。本書從基層社會的微觀單元也即社區入手,立足于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來考察其新媒體意見表達和群體協商,把以虛擬社區為關注重點的新媒體研究再地方化,避免把新媒體研究局限于網絡本身,統合分析行動者的線上協商與線下行動,把空間緯度和場景因素帶回到新媒體的研究中。本書立足于提升新聞傳播學對社會問題的解釋力,提出“基層社會的傳播建設”這一命題,為從新聞傳播方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學理探索。
王斌 ·新聞傳播 ·17萬字
本書以四家黨委機關報和四家都市報中的八千余條新聞標題為語料來源,引入語用身份論(陳新仁,2014、2018)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新聞標題的主觀性問題,探討新聞標題中主觀性話語的身份建構動因,展現新聞標題主觀性的話語實現策略,考察新聞標題中的話語、交際者身份和社會文化歷史語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一些新聞標題的主觀性根源于其作者身份建構的實質。
吳玨 ·新聞傳播 ·13.7萬字
晴耕雨讀四時樂。《分時閱讀:讀書愉悅性情》從我國古代“晴耕雨讀”“剛經柔史”等傳統人文理念出發,探討了四時八節的年度閱讀,以及幼、童、少、青、壯、老齡的終身閱讀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閱讀方略和若干推薦讀物,是一部以“人生分時”為中心,貫穿了“分級”“分眾”“分類”等理念的指導性讀物。
蔡思明等編著 ·新聞傳播 ·14.6萬字
立足于“改革開放40年”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本書聚焦中國廣播電視40年的成就、經驗、問題和教訓,并展望未來中國廣播電視的發展前景,同時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共同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背景下,通過對話與反思,回望廣播電視教育在中國的40年經歷,探討中國高等教育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上如何邁向卓越2.0時代。
顏春龍等主編 ·新聞傳播 ·17.7萬字
本書依托于作者收藏的原版《北洋畫報》及全套影印版《北洋畫報》,以“畫”為挈,以畫報故紙為本,分“畫世象”“畫新知”“畫斯文”“畫體魄”、“畫氍毹”“畫笙歌”“畫光影”“畫丹青”八章,細細爬梳了《畫報》上的相關信息,從中可見1920年代~1930年代中國北方的聲光影色、人間百態。畫樓,以畫為樓,是當年“北畫”同人的自況。1920年代的中國已經進入讀圖時代,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將設計之美與其蘊含的歷史信息并重,書中108張圖片均系作者收藏原版《北洋畫報》的高清再現。誠如作者所言:《北洋畫報》是一個以“以畫為報的報”,以“傳播美”為己任,研究“北畫”缺了“畫”,其美只能變成理論,車失一輪,雁少一翼。
馬千 ·新聞傳播 ·18萬字
城市宜居性是當前公共政策研究領域一個極具重要性與綜合性的主題。其重要性在于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其綜合性在于宜居性概念的維度之多之廣,衡量一個城市的宜居性需要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進行考量,否則難以得出符合常識的結論。本書擬定了整體全面的中國宜居城市指數研究框架,將客觀公開數據與主觀調研數據相結合,對中國城市(含港澳臺)的宜居性進行了一次全面準確的描繪,進行了中國100個城市宜居性的總體及分主題的排名,檢索了各城市在宜居性上不足的指標,并通過“假設”模擬的靜態分析方法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此外,還著重分析了世界主要城市的交通宜居性。研究結果揭示并強調了宜居性與城市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之間的紐帶關系。這些結果能給中國的宜居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參考。
陳企業 ·新聞傳播 ·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