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布迪厄社會學視角下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劉宇昆<看不見的星球>英譯為例》以劉宇昆翻譯《看不見的星球》(InvisiblePlanets)為例,從布迪厄社會學視角分析影響譯者翻譯選擇(譯本選擇和翻譯策略的選擇)、譯本流通和譯本接受的社會因素。翻譯的社會屬性是近幾年來社會學翻譯研究方興未艾的根本原因。翻譯由帶有社會印記的譯者完成,翻譯的傳播和接受過程更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石轉轉 李慧 ·社會學 ·15萬字
主要受費孝通先生《云南三村》的啟發,作者對陜西關中農村地區三種類型的村莊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探索了關中農村社區發展模式,發現了城鎮化進程中不同類型村莊的發展動力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豐富了中國“三農”問題研究的經驗。
郭占鋒 ·社會學 ·15.8萬字
本書收集了作者從事社會學教學、科研工作近40年來,獨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部分文章。全書共分為六個板塊——“農民工權益”“勞動者觀念”“企業組織”“社區”“社會不平等”“社會變遷與治理”,每一個板塊都按照文章出版的先后順序進行編排,基本呈現了作者的學術發展經歷。
蔡禾 ·社會學 ·32.6萬字
我國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各種城市病也越發凸顯,如何治理城市病是擺在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發展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書對主要城市病的來源、治理方法和思路進行了梳理,對北京市通州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部分工作進行了介紹。全書分為三部分: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必要性、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理念和路徑、北京市通州區促進城市副中心建設和發展的實踐。
趙立祥 張奉君主編 ·社會學 ·26.7萬字
本書由數十篇研究報告組成,由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組織相關專家編寫而成。全書結合相關數據以及學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從教育公平、就業機制、收入分配格局、社會保障機制、衛生服務體系、社會治理創新、社會組織功能與機制、社會矛盾化解機制、公共安全體系構建等方面全面總結、提煉近年來北京社會治理方面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科學、客觀地解讀北京社會治理在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社會保障、醫療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更好地為我國社會建設與治理工作實踐部門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組編 ·社會學 ·14.6萬字
本書運用文集、方志、報刊、檔案等多種史料,結合田野調查,從近代以來福建省福州市的自然環境、市場網絡和民間宗教、地方權力等角度,探討近代福州市民在社會變遷和局勢動蕩情況下,如何自我調適,應對災害,以說明自然災害與民間組織的嬗變、基層自治之間的關系。
徐文彬 ·社會學 ·15.7萬字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有鑒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決定創辦《社會研究方法評論》(SocialResearchMethodsReview)集刊。
趙聯飛 趙鋒主編 ·社會學 ·17.4萬字
本書立足于生物技術發展的現實,對其代表性技術類別進行理論反思,深化生物技術與社會的互動研究,探尋生物技術的復雜德性。辯證地分析生物技術的內在特性和品格以及它所蘊含的風險與挑戰,論述如何對其做好風險防控和價值導引。在對生物技術道德反思的基礎上,訴求責任倫理和敬畏生命等理念,重塑生物技術態度,幫助人們走出生物技術恐懼的陰影,創設適宜的技術生長空間,實現生物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協同發展。
劉科 ·社會學 ·23.6萬字
《社區O2O生活服務類電商如何玩》是一本基于社區O2O落地營銷的實戰寶典。全書共分10章:“社區O2O:融在消費者生活里”“平臺的布局:創造正向循環”“抓住用戶:社區O2O助推力”“生活服務:打造社區特色平臺”“社區零售:線上線下的連鎖系統”“社區生鮮:優化線下經營模式是關鍵”“家政服務:以人為本的專業服務”“社區租賃:O2O重構出租體系”“物流派送:O2O解決最后一公里”“創業者需看清:價值與困境共存”?!渡鐓^O2O生活服務類電商如何玩》結構清晰、語言簡練,適合于社區O2O運營與推廣的企業或個人閱讀,也可以作為社區O2O公司的培訓教材。
譚賢 ·社會學 ·12.3萬字
《傷痕:中國常德民眾的細菌戰記憶》的作者以一名正義學者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運用包括文化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結合大量翔實而細致入微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細菌戰受害記憶,講述了常德人民慘痛的細菌戰受害歷程,從城鄉地理分布、商業活動、民間習俗、政府防疫活動等方面分析了鼠疫在常德肆意傳播的原因,以及鼠疫對常德城鄉廣大和平居民的戕害——巨大的身心傷害、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崩潰、人際關系的瓦解、家庭家族的覆滅……
聶莉莉 ·社會學 ·17.5萬字
隨著改革的推進,社會流動性加速,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集聚到了社區。社區已成為政府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須臾不可少的好幫手。當前社區建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處理不好,解決不當,勢必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些都向當下的社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城鄉社區服務納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社區如何做好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等諸方面的工作。
朱進編著 ·社會學 ·26.9萬字
本書以“強化公益屬性”作為推進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的總目標和總要求,深入探討了事業單位工資分類管理、基本工資制度、績效工資總量管理、績效工資內部分配管理、津貼補貼規范管理等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全面分析了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與事業單位崗位管理、績效評價、編制管理、領導人員管理、財政保障、紀律監督等管理的協同問題,提出要對事業單位工資進行綜合施治,著力構建事業單位工資治理體系,在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中實現強化公益屬性并兼顧提升事業單位效率的目標。本書既是一部事業單位工資理論研究專著,又是一部事業單位工資管理實踐著述。
熊通成 ·社會學 ·23.6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與方法研究》的終期成果,全書包括導論和11章內容,共計25萬字。本書的導論部分,從總體上概括了社會學理性選擇研究的歷史演化線索、重要流派和主要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相互關系,也對感性選擇研究的緣起、基本觀點、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作了概括性論述。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對社會學理性選擇研究的主要理論,即交換行為理論、網絡結構中的選擇行為理論和宏觀系統中的選擇行為分析理論,做出了理論觀點和方法原則的評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對經濟學向社會學擴張過程中形成的公共選擇理論和社會選擇理論做出的評析,這兩章的內容可以看作在理性選擇研究上的經濟學與社會學的視野融合,是學科交叉性成果。第八章至第十章是本項研究具有更明確探索性和創新性的擴展研究,即把理性選擇理論的評析擴展到對感性選擇研究的考察。感性選擇研究是理性選擇研究進一步深化必然提出的重大課題。第十一章對哈耶克關于人類感性行為與感性秩序的理論做出了深入評析,可以看作以對哈耶克的思想理論評析為例,把理性選擇和感性選擇的研究同人類社會秩序的生成或建構聯系起來的一種考察評析。
劉少杰等 ·社會學 ·21.8萬字
本書深刻剖析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精神與心理,描繪了殖民主義對有色人種的精神“奴役”。在白人的話語霸權下,黑人被認為是愚昧的、落后的,白人才是文明人。法農以生活在原法屬海外省的安的列斯群島的黑人為例,描述了黑人是如何在殖民主義中失去自身的主體性和身份的。安的列斯人在法律意義上是法國公民,作為有色人種,在面對白人時始終存在一種自卑感,他們在潛意識中承認白人的優越地位,努力戴上“白面具”,拉近與白人的距離,渴望獲得承認。然而,“變白”卻是一種無法實現的想法,也因此成為了被殖民者永遠的精神枷鎖。本書對于我們理解當今仍然存在的種族問題和自我身份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法) 弗朗茨·法農 ·社會學 ·12.2萬字
本書旨在論證荀子群學就是中國古已有之的社會學。為此,作者們從浩瀚史海中,精選了4個基礎性概念和30個基本概念,構成了群學概念體系,以此作為證明群學存在性的根據,以及其歷史綿延性的載體。立足于群學概念體系,才能遵照學術積累規律,使中國社會學具備實現中西會通的必要條件,才能明確中國社會學的基因和特色,才能形成和彰顯中國社會學的獨特優勢,從而論證了荀子群學及其概念體系是實現21世紀中國社會學崛起的歷史基礎。
景天魁 ·社會學 ·52.6萬字
《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自2003年開始出版,每年從北大、清華、人大三校社會學系畢業生近200篇論文中篩選出8篇左右優秀論文,組成文集。這些論文大多選取一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的問題,收集鮮活的經驗材料,對問題進行細致描述并展開較深入的分析。鮮有時下學界頗為流行的空話套話,以及曾經在別處不知說過多少次的二手話。本書到今年已經出版至第18輯,成為全國社會學界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出版品牌。是不可多得的一份歷史記錄。它不僅記錄了社會學這些年來的歷史發展,也反映了社會學這些年來的教學變化,以及國內社會學研究的高層水平。
李丁 儲卉娟等 ·社會學 ·28.3萬字
全球家暴咨詢先驅者班克羅夫特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與研究經驗,結合實際案例,對家暴者和家暴行為進行全面剖析,力圖幫助讀者全方位、科學性地認識家暴,祛除大眾普遍的錯誤認識,給予家暴受害者切實可行的建議指導,為困境中的人提供基本指南。
(美)倫迪·班克羅夫特 ·社會學 ·21.5萬字
本書深入探討了西方尤其是英語文化圈的世界觀變遷,借助人類學、哲學和歷史學的交叉視角,分析了不同文明的思維體系如何映射其權力結構、社會結構和歷史脈絡,并隨著技術和權力關系的演變而悄然改變。書中特別關注了西方對中國態度的變遷,同時討論了時間與空間概念的文化差異和歷史演進,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通過比較研究,本書挑戰了我們對時間、進步和歷史的傳統認知,引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文明的深層結構,從而獲得對歷史思想轉變及其與社會變遷關系的新洞見。人們只相信和接受那些符合他們思維范疇和生活經歷的解釋。隨著社會的變遷,他們傾向于不斷創造和重塑自己的意義體系。人們不斷修改對過去的認知,以適應當前的處境。
(英)艾倫·麥克法蘭 ·社會學 ·15.1萬字
在全球治理變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社會中介組織已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李應博博士的《中國社會中介組織研究:治理、監管與激勵》一書聚焦于社會中介組織這一主題,從內部治理、外部監管和發展激勵三個維度對社會中介組織的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和政策創新進行分析和研究。本書系統梳理了社會中介組織的研究動態,比較分析了國內外社會中介組織的生存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從使命認知和能力建設兩個方面探討了社會中介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從規范與責任兩個維度研究了社會中介組織的外部監管問題,并從社會中介組織和政府與市場的互動關系中研究了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激勵問題。最后,提出了規范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的對策建議。本書提出,各類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全球治理議題,是當前全球治理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的重要表現,我們應構建社會參與視角下的中國社會中介組織綜合管理體系,促進中國社會中介組織的規范化、科學化和全球化,提升中國社會中介組織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綜合影響力,為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李應博 ·社會學 ·14.2萬字
格即等級,差乃差距,“格差社會”就是指日本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社會。疫情前,日本社會就陷入了“中流崩壞”的困境,疫情導致的工作機會減少和行業差距擴大更是加劇了這種局面。年輕人無法延續他們父母的中產階級身份,甚至墜入貧困。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希望在于恢復地域社區內的相互幫扶,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日)山田昌弘 ·社會學 ·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