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內容為人文清華講壇2019年六位嘉賓的深度訪談及演講實錄,這六位嘉賓均為清華人文學科及理工學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藝術家常沙娜教授、管理學家陳國青教授、環境工程學家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教授、工藝美術史家尚剛教授、法學家張明楷教授、人類學家景軍教授。本書也是人文清華講壇內容的一種呈現方式,它的不可替代性在于,每篇文章均經過學者本人和編者的整理、審校、注釋,內容全面、嚴謹。
張小琴 江舒遠主編 ·社會學 ·23.1萬字
本研究以中國紅十字會這一百年歷史且具有國際背景的研究認為,“自己人代理”機制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國家與社會關系發展的具體經驗和創新,在理論上形成了與“鄉紳社會”、“單位社會”等中間結構的對話,在組織治理思想上構成了外部制度設置應對組織“內部人控制”的反制。社會組織為主要案例分析對象,借助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和“自己人”概念建構的“自己“自己人代理”模式產生的根源是差序格局基礎上的“信任自己人的閉循環”,需要改進。研究及其發現對推動我國社會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政策意義。人代理”模型對其產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葛道順 ·社會學 ·23.1萬字
本書通過對北邊六鎮豪帥群體社會地位在北朝演變的考察,就北邊六鎮暴動,爾朱榮集團崩潰,北魏分裂與滅亡,西魏北周關隴集團、東魏北齊統治集團內部關系,楊堅建隋等北朝后期政治史的重要問題,均提出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創新性的觀點。為學界深入認識北魏離散部落、孝文帝漢化改革影響、六鎮暴動的原因與性質等重要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徑。
薛海波 ·社會學 ·23.1萬字
《親密關系如何傷害我們》精選了“白絲帶終止性別暴力男性熱線(4000110391)”2013年以來的300多個“完整咨詢”中的94個經典案例,盡可能呈現性別暴力的不同類型、側面。希望幫助公眾更清楚地認識性別暴力,了解性別暴力的多種表現形式和危害性,培養公眾對常見的性別暴力“說不”的理念與能力。不少案例具有性別暴力的一些共同點,如對暴力的錯誤認知、暴力的循環性,以及施暴者較深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等,在分析的時候避免了重復。
陳亞亞主編 ·社會學 ·23.1萬字
本書接下來的10個章節都將資本主義看成是一種持續的斗爭,其目的在于釋放出:可以描述出這個世界的新的表象形式,可以棲居于這個世界的新的主體形式,可以將世界握于掌心的新的商品形式,以及可以限定空間和時間如何在世間呈現的新的外觀形式。本書分為兩個部分。本書的部分主要是關于我所謂“資本的文化回路”以及它是如何生產出新的快捷思想的。本書的第二部分講關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當前一個特殊的階段,所謂“新經濟”時期。
(英)奈格爾·思瑞夫特 ·社會學 ·23萬字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簡稱“烏拉圭”,位于南美洲東南部,介于阿根廷和巴西之間,地理位置重要。烏拉圭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農牧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政治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水平居拉美前列,有“南美瑞士”之稱。烏拉圭社會發展相對公平,多項政治、經濟和社會指標在拉美乃至世界名列前茅。本書全面介紹和分析烏拉圭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以及外交等,對于廣大讀者將大有裨益。
賀雙榮編著 ·社會學 ·23萬字
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國家歸屬的認知及情感取向,對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有著重要影響。事實證明,現代國家認同之形成乃民族國家合法性逐步確立之過程,人民的國家認同為國家提供合理性、正當性論證。當下,國家認同危機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盡管不同國家之國家認同危機或有不同表現,但最終都落實到政治層面上。故國家認同危機根本上即為對國家政治系統認同之危機,加強各族民眾對國家政治系統之認同,乃克服國家認同危機之根本。
暨愛民 ·社會學 ·23萬字
這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的著作。作者在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從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視角,全面探討了建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在深刻闡述和分析比較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國內和國際經驗基礎上,探討中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框架和發展思路,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實施對策。本書在理論、實證和國際經驗的支持下,圍繞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和貼近實際的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豐富了居家養老服務的理論與實踐內涵,提供了宏觀決策和微觀管理的新視角和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張國平 ·社會學 ·23萬字
一個時期以來的經濟社會轉型特別是社會事業漸強之勢,帶來了思想理論和學術研究的新發展,其中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研究頗引人關注,雖遠未成“顯學”卻也成果顯碩,較之過去的清寂,生出喜人的生機與活力。這本《新時期殘障人口發展與問題研究》即是代表之一。編著者江傳曾與我相熟于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期間,這次看到一文中提到“推磨式互查”不禁莞爾,書中多篇文章也運用“二抽”數據展開分析立論,言之有據且成理?;仡^看,近十多年來有關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呈現成果和聲勢并顯這樣一個較大發展的態勢,與“二抽”及一系列相關調查、監測、動態數據更新提供大量可靠的“研究材料”有很大關系。當然,數據背后活生生的人及豐富的實踐是更豐厚的研究資源。
江傳曾 ·社會學 ·23萬字
中國殘聯專門組織海內外專家學者及托養服務機構資深工作者編寫的殘疾人托養服務工作培訓教材,分為基本理論篇、組織管理篇、服務實踐篇及典型案例等四部分。全書著眼于殘疾人托養服務工作主要理念,重點闡述制度建設、人才建設、行業監督與管理等理論知識,深刻分析各地殘聯和托養服務機構實踐案例,梳理分析服務全流程的得失和經驗,可謂一部理論提高與實踐指導深度融合的實用教程。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社會學 ·23萬字
本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承載著一個厚重的生命,閱讀這些故事,仿佛是在與作者對話。閱讀他們的生命故事,我們不僅看到了公益人在投入災后重建過程中體現的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也看到了真實的人在現實中面臨的危險、迷惑、困頓及掙扎。他們的故事讓我們體悟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底蘊及為人的價值,理解人們在社會巨變之際、在危險和不確定的人生中、在災難面前仍能實踐的道德生活是什么,一種超越地域性并能引導我們生活的價值觀是什么。
古學斌 ·社會學 ·23萬字
世界的政治與經濟格局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期,中國整體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發展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期,西部地區的社會結構與族群關系也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期。我們必須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思考和分析中國的族群關系問題。本文集收錄了近年來作者陸續完成的相關論文、談話錄和短評,當中的各篇文章都與“社會轉型中的族群關系”這一主題密切關聯,希望書中提出的觀點能夠引發大家進一步的討論和思考,在集思廣益中逐步增進共識。
馬戎叢書主編 ·社會學 ·23萬字
作者從社會學的視角,對中國社會的人情、面子與權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做了探討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國社會的運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關系",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人情、面子與權力運作等。關系,不單是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國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樣,關系也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趨之如騖的生活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常識般地知道:關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壓根兒就不知道或不懂社會學的人都能意識到:他的生活面臨著嚴重的問題,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脈。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了修訂,尤其對"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在中國官僚作風與技術的背后"及"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等幾篇論文做了較大的改動;去掉了原書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講演記錄《社會系統、關系運作與權力結構》,則因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這幾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翟學偉 ·社會學 ·22.9萬字
《人道主義的呼喚(第2輯·1996-2000)》收錄了鄧樸方同志一九九六年至二〇〇〇年《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實施期間有關人道主義,殘疾人事業和殘疾人工作的部分文章,演講,報告,談話,講話,函電,答記者問等,計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一九九九年三月出版的同名圖書中一九九六年之后的十六篇。收錄文章基本保持原貌,有些另設了標題,有些做了少量整理和訂正,出版前均經作者本人審定。
鄧樸方 ·社會學 ·22.9萬字
農轉居社區作為一種獨特的社區類型,是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發展的結果。農轉居社區轉型主要表現在經濟、組織、社會、文化四個層面。在轉型機理上,農轉居的過程就是交換、轉換、認同與融合的過程。農轉居社區治理一方面要構建和完善社區治理體系與多元共治格局,另一方面要提升社區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葉繼紅等 ·社會學 ·22.9萬字
《行動者、關系與過程:基層社會治理的結構性轉換》內容簡介:社會科學研究以專業的方式來了解社會和描述社會,它既要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解釋問題產生的原因,還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路徑。本文是基于社區調查所發現的基層社會問題而引發的思考。當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面臨四大問題:一是部門壟斷與條塊分割及其所帶來的行政效率低下;二是基層社會原子化、社會內部凝聚力下降,社會成員個人理性增強而公共意識淡??;三是政府行動多、社會行動少、政府行動與社會行動斷裂、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離散化;四是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差距過大、農民流入城市卻不能融入城市。
孔娜娜 ·社會學 ·22.9萬字
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既事關他們融入城市的市民化和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切身利益,也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民生問題之一。本書以稟賦為研究視角,利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兩種不同的就業行為,構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決策模型,歸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決策的影響機制,進而提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及其市民化的政策建議,旨在適應新常態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與返鄉就業的現實需求。本書可用以解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決策,為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政策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就業帶動落戶定居和就地城鎮化提供決策參考。
申鵬 ·社會學 ·22.9萬字
本書為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主辦的集刊,以中國非營利事業和社會組織為研究對象。本卷以“政社關系”研究為重點,在社區沖突、支持型組織與實務型非營利組織互動關系、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與組織認同對職業流動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政府組織的文化交流機制等領域,進行深入的觀察、研究和案例分析。
王名主編 ·社會學 ·22.8萬字
2016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聯合召開“首屆生態民族學論壇”。為推動“生態民族學”分支學科的發展,會后組委會對會議論文擇優編輯出版。本書集中討論有關生態文明、民族生態學、生態民族學、生態移民、環境變遷等方面相關議題,希望對生態民族學學科建設提供學術支持。
祁進玉 ·社會學 ·22.8萬字
本書聚焦老工業基地城市居住空間更新(內城棚戶區改造)與基層社區治理等問題,以傳統工業區域的衰退和貧困住區問題的凸顯為切入點,綜合運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以這三個城市為典型案例,對傳統工業化地區內棚戶區改造與基層社區治理問題進行深描分析。在三個城市中,選取了較為典型的9個社區進行田野調查,開展訪談。這9個社區分別是:撫順市的古城社區、莫地社區、北厚社區;本溪市的程家社區、彩西社區、新德社區;阜新市的文欣苑社區、益民社區、惠民社區。通過對這9個棚改社區的跟蹤研究,在檢討基層社區治理成功經驗及公共政策得失的基礎上,結合社區治理模式多元化創新,探索老工業基地城市空間更新與基層社區治理的成功經驗與教訓,通過認識歷史資源,挖掘文化價值,協調社會關系,為城市空間更新與基層社區治理的“中國模式”提供理論支撐,為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背景下的基層社區治理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孟翔飛 ·社會學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