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難得瀟灑》、《“好漢奸”論》、《文人風骨》、《街上流行》、《文人的怪》、《話說王倫》等三十余篇文學評論。
李國文 ·文學評論 ·19.6萬字
寶卷是口頭傳統(tǒng)在中古以后,用通俗的韻白、詩、偈子、曲牌、十字佛等湊集成文,闡明某種宗教教義,以期勸善禳災的口頭傳統(tǒng)。人們對瘟疫、天災、戰(zhàn)爭的恐懼,對吉祥美滿的渴望,自覺擔責成就了自我“修煉”的道德宗教。修禊“污染”,禳解“災異”是禳災敘述與“做會”儀式的神話觀念基礎。作為民族過去的精神表征和集體記憶,寶卷建構了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我們道德的出發(fā)點。社會集團記憶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文本與儀式的經(jīng)典化。文化記憶的媒體有口頭宣卷、文字抄寫、印刷、祝禱、祓禊儀式等,寶卷就是擁有這些記憶類型的“民族志”,建構的是“想象的共同體”。
李永平 ·文學評論 ·19.5萬字
本書不是考證《水滸傳》的作者、成書年代、故事演變、版本差異等問題的高頭講章式的學術論著,而是立足于《水滸傳》現(xiàn)有文本,以水滸人物為對象,選取一些具有意義、疑義、爭議、趣味的話題展開評述,對人們耳熟能詳?shù)乃疂G人物做出合乎情理又讓人耳目一新的解讀。其中既有對梁山人物的行事與形象的品評,對梁山人物的才干(不僅是武藝)、戰(zhàn)功、性格與排名之間的反差的闡釋,又有對《水滸傳》傳達的某些陳腐價值觀及殘忍嗜殺一面的挑剔,對《水滸傳》的故事情節(jié)編排亮點及藝術缺陷的分析,還有借由梁山聚義故事引申出的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文化、風俗、人物遭遇的感慨。全書有解析、有論證、有考證,見解獨到,既具有學術著作的科學性、嚴謹性,又具有知識讀物的可讀性、趣味性,有助于人們更加深刻、全面地閱讀、品鑒、理解“妙絕千古”、快意恩仇的水滸世界。
冰云 ·文學評論 ·19.5萬字
1.匯集了馮其庸先生數(shù)十年來紅學研究各方面的重要成果,是對紅樓的全面解讀。2.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為校本,并參以時賢新校注本。內容包括對語句、段落和每回的點評,對《紅樓夢》寫作的歷史背景、作者家世和特殊語句的箋釋等。無論是從詮釋的深度、評點的方式,還是從疏證的切實、校勘的確切等方面來說,均堪稱典范。3.不僅有馮其庸先生本人的評點,同時擇要錄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評,以便讀者參考研究。
馮其庸 ·文學評論 ·19.5萬字
本書圍繞現(xiàn)代文學里的“情色”書寫安排書的結構,兼及探討現(xiàn)代文學史的生成與建構的多元性。“序”及“導論一、二”力圖從相對客觀的視角對“情色”書寫進行學理性的描述。導論三通過對明清小說(延伸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情色書寫的簡單概觀,梳理出現(xiàn)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的血脈相連,并借由古代文學的情色觀探討(現(xiàn)代)文學應該如何書寫“情色”。本論通過對現(xiàn)代文學作家的專案分析,以此為窗口,探討“情色”的各種形態(tài)與可能性。申論是對本論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采用的方法、價值觀進行歸納與分析,為現(xiàn)代文學史的書寫探索可能的道路。
張曉東 ·文學評論 ·19.5萬字
朱東潤先生《左傳選》以春秋大國爭霸為基本線索,兼顧文學價值,精選詳注。全書分為十三個專題,每個專題統(tǒng)領若干小節(jié),將原著、注釋、講評有機結合,并冠以闡發(fā)《左傳選》多重意蘊的長篇導言,是文約義豐的大家手筆。本社請學者在尊重朱先生注釋的前提下對《左傳選》原文進行了白話語譯,并將標音改為現(xiàn)代漢語拼音。
朱東潤選注 ·文學評論 ·19.5萬字
《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研究》是抓住當下大學生閱讀的興趣點來編寫的通識類選修課教材,以大眾文學和武俠小說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內容包括大眾文學的歷史發(fā)展、與精英文學的關系,以及警匪文學、言情文學等。下編主要分析武俠小說的特征及變化,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人的武俠創(chuàng)作。
吳秀明 陳力君 ·文學評論 ·19.4萬字
引經(jīng)據(jù)典,全新解讀“水滸”英雄傳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作。原作由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原型,講述一個以一百零八好漢為代表的江湖故事。本書以各種史料為佐證,條分縷析地追溯了水滸故事和小說的寫定過程,揭示了鐘相、楊幺洞庭湖起義和《水滸傳》的隱秘聯(lián)系,令人耳目一新。更附文反映了中國古代小說往往和民間宗教存在復雜聯(lián)系這一基本事實。
侯會 ·文學評論 ·19.4萬字
《水滸傳》作為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一直以來受到各個領域讀者的廣泛重視,閱讀、研究的人都比較多,許多人對其都有深刻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些見解當中,名家大師的見解由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是備受推崇的。學術大師們讀書與治學的方法和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活動中閃耀著的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確實有指點迷津的作用。據(jù)此,我們設計出版了《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jīng)典》系列叢書,將名家、名作再次對接,使其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大師解讀三國演義》以鮮明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字,用大量的文字資料,多角度地重新審視。
于唐 李貴銀 ·文學評論 ·19.4萬字
經(jīng)典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來處”。閱讀經(jīng)典,可以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一直以來受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及影響。然而隨著城市生活節(jié)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苦于有讀經(jīng)典之心、無讀經(jīng)典之力,甚或有讀經(jīng)典之力,卻尋不到親近它的路徑。因此,分別請各部經(jīng)典的研究者(高校教授或專業(yè)學者)向讀者總結、介紹正確的、通俗的經(jīng)典閱讀方法,傳授他們閱讀經(jīng)典的經(jīng)驗和思考,有著十足的必要。本書挑選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如《楚辭》《尚書》《左傳》《史記》等等一般讀者足可想到的文學或歷史經(jīng)典,邀請領域內較為權威的教授或學者分篇撰寫,既有閱讀方法,又夾歷史軼事,再兼趣意評論,實用性和可讀性皆具。
中華讀書報編輯部 ·文學評論 ·19.4萬字
本書描述、分析了近現(xiàn)代狹邪小說的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jié)結構、敘事模式等基本要素由古典范式轉變?yōu)楝F(xiàn)代范式的演化路徑和嬗變特色,進而揭示、論證了近現(xiàn)代小說在小說觀念、創(chuàng)作內涵、形式體制、語言模式、傳播方式、作家隊伍、讀者群體等構成要素上的調整過程和原因。由此歸納出近現(xiàn)代小說轉型的四個基本規(guī)律:復雜曲折性,漸變性,傳統(tǒng)規(guī)制性,顯性因素的隨機動因性。從而得出了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時代總主題是推動包括狹邪小說在內的所有文學向現(xiàn)代邁進的根本推動力量的結論,為進一步探討古今文學關系問題提供了一個細部實證層面的例證和思路。
丁峰山 ·文學評論 ·19.4萬字
本書以歷史的演變?yōu)閿⑹鼋嵌龋嬲撌隽酥袊壩膶W從形成直至發(fā)展到當代的演變過程。六朝以迄唐宋,是駢文學形成的階段,但駢文理論還不成體系,主要以一種“四六話”的形式散見于各種著作之中;清代則是駢文理論全面成熟的階段,出現(xiàn)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駢文理論著作;民國時期的駢文學建立起了現(xiàn)代駢文學的理論體系,出現(xiàn)了許多駢文理論著作,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當代。全書包括草創(chuàng)時期的六朝駢文學、粗具規(guī)模的唐代駢文學、四六時代的宋代駢文學、日臻完善的清代駢文學、現(xiàn)代轉型時期的民國駢文學以及亟待突破的當代駢文學等六個部分。書稿以點帶面,通過對歷代具有代表性的駢文學現(xiàn)象研究,探討駢文理論發(fā)展演變的歷程,研究駢文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
莫山洪 ·文學評論 ·19.3萬字
本書采用問題式研究方法,以受到西學影響,中國文壇發(fā)生的重要的文學觀念變革與文學現(xiàn)象變化等問題為出發(fā)點,探討了諸如東西文學觀的會通、“科技論說輔教”、學堂樂歌、鴛鴦蝴蝶派小說、女性文學、北部邊疆游記、表征性書寫與技術性書寫兩種書寫范式等,在盡量還原歷史的基礎上,追溯此一時期文學觀念變革與文學現(xiàn)象變化是如何在西學影響下產生的,并研究了在西學影響下中國晚清至民初文學變革的狀況。
周德波 王純菲 ·文學評論 ·19.3萬字
《金庸小說論稿(增訂版)》是第一部從學理上研究金庸小說的專著。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的“金庸小說研究”課飲譽北大講壇,對金庸研究的合法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庸小說論稿》全方位地探討金庸小說,首次披露了許多珍貴資料和重要事實,對了解金庸其人、其文極有幫助。
嚴家炎 ·文學評論 ·19.2萬字
革命中國創(chuàng)造無產階級文學(文化)的實踐存在著兩種路徑。一種堅持對工人、農民出身的作家的著意培養(yǎng);一種堅持用無產階級意識改造知識分子,使之創(chuàng)作合格的作品。本書通過研究《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的生成,呈現(xiàn)了這兩種路徑探索過程中的種種艱難與所能抵達的高度。本書認為,革命中國自覺地將文學(文化)作為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有機組成,因此文學(文化)的創(chuàng)造必然重視達于全體人民的通于俗的追求;而在實際制作過程中,由于高級文人的介入,使得這種通俗的追求又具有某種雅化的特點。雅化壓抑了農軍作者本來具有的草莽生氣并折射出其在文化層級中的實際的低位。但另一方面,頑強地固著于作品中的農軍烙印,卻因其曖昧生動,使得改編之作也具有了反復闡釋的可能性,亦即經(jīng)典的品格。
姚丹 ·文學評論 ·19.2萬字
《批評的德性》萃集了青年批評家王鵬程從事文學批評以來的代表之作。青年批評家王鵬程傾慕劉彥和所言的“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的學術精神和批評理念,追求“有事實感”的研究和批評,并竭盡全力躬行踐履,此亦其所謂的“批評的德性”。
王鵬程 ·文學評論 ·19.2萬字
該書收錄了被稱為“當代小說之王”的王祥夫先生的25個短篇小說。所收小說多為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及首次出版的新作,其中的代表作品榮獲各類大獎,如魯迅文學獎、《小說月報》百花獎等國內重要獎項。這些小說不僅集中反映了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窘迫狀態(tài)和積極進取精神,從而體現(xiàn)出一種對“人性”的關懷和關注。加上點評者準確到位的剖析,使得該書讀起來更加耐人尋味。
王祥夫 ·文學評論 ·19.2萬字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有關《詩經(jīng)》研究之部分成果,共收入十篇論文,內容涉及中、日、韓三地之《詩經(jīng)》研究,依性質區(qū)分為注疏篇、通論篇、日韓篇等三部分。注疏篇包括:《毛詩注疏》之《詩經(jīng)》詮釋及其得失、論標點本《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中的幾個問題等文;通論篇包括:《上博一.孔子詩論》對〈關雎〉之詮釋論考、束皙補亡詩論考、倫敦所藏斯二七二九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等文;日韓篇包括:清原宣賢《毛詩抄》研究:以和《毛詩注疏》之關系為中心、朝鮮正祖《詩經(jīng)講義》論考等文。本書探討之范圍,時代方面,上至戰(zhàn)國楚竹書,下至現(xiàn)代標點本《毛詩注疏》;地域方面,及于中、日、韓三國。相對于以往之《詩經(jīng)》研究,本書在研究視野及研究領域方面,均有所開拓,可供參考。
張寶三 ·文學評論 ·19.2萬字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周溯源 于立文 ·文學評論 ·19.2萬字
蔡槐庭(1557-1621),名承植,字以仁,號槐庭,湖南攸縣人。蔡槐庭曾擔任浙江嘉興府知府、南京大仆寺卿等職,淡泊清廉,有“四君子”之稱;曾出入蓮池大師門下,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彭紹升《居士傳》、彭希涑《凈土圣賢錄》等佛教典籍均載錄其事跡。蔡槐庭的故事曾在攸縣及其周邊縣市廣泛流傳,影響較大,但隨著現(xiàn)代傳媒的普及,其傳播范圍越來越小。近年編撰的蔡氏族譜和《蔡槐庭傳奇》(內部發(fā)行)等文獻對其故事有所收錄、利用,但很不完整,相關研究完全闕如。本著以保存、研究蔡槐庭故事為目標,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收錄了40來個比較精彩的故事,以便人們對蔡槐庭故事有具體、清晰的印象。中編考察蔡槐庭的生平經(jīng)歷和個人信仰,研究蔡槐庭故事的發(fā)展演變、題材來源和形態(tài)特征等。下編收錄整理與蔡槐庭、蔡槐庭故事相關的古典文獻資料,以便人們對蔡槐庭故事有更全面的認識。這種把具體的故事傳說、故事傳說的系統(tǒng)研究、故事傳說的相關史料匯聚一起的研究形式,是民間文學整理、研究的新思路。
蔡堂根 ·文學評論 ·19.1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