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全書除采用正史資料外,還博采雜史200多種以上。書中記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詳而不亂。因此,這一整部編年體史書體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實,而且文筆生動,特別是它的時間概念極為明確具體,讓人愛看,看了還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后,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于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助于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資治通鑒》這部編年體通史,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一代偉人毛澤東晚年曾對人講,他將《資治通鑒》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過“一十七遍”。這真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
1956年,由當時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點校本《資治通鑒》(包括隨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據毛澤東提議,組成標點委員會,由顧頡剛等21位專家通力合作,重新點校后排印出來的。這個點校本一印再印,發行量很大。
毛澤東的藏書中,既有《資治通鑒》的線裝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這個點校本。這兩種不同版本的同一史書里,都留有他圈點批畫的筆跡和記號。毛澤東曾經總結性地說:“《通鑒》是一部值得再讀的好書。有人說,搞政治,離不開歷史知識。還有人說,離不開權術,離不開陰謀。甚至還有人說,搞政治就是搗鬼。我想送給這些人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資治通鑒》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數不勝數,毛澤東晚年曾講,他將《資治通鑒》讀過“一十七遍”。他曾說過:“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磥?,人受點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打擊一來,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會去自殺。那便是另當別論。司馬光晚年還做了三個月的宰相,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他便死了。死了之后,還接著倒霉,真是人事無常啊?!?
一代偉人毛澤東,酷愛《資治通鑒》,通讀一十七遍,至書頁殘破,仍愛不釋卷,且言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遂廣為推薦,又教讀于左右,批點于卷帙,循循導啟,不厭碎煩?,F在,一部線裝本《資治通鑒》仍靜靜地放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里。可以說,《資治通鑒》伴隨毛澤東走過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跟毛澤東品讀《資治通鑒》,就是從毛澤東的視角,重新審視、解讀、感受幾千年來影響支配中國人的古老的鉤史浮沉,以及這段漫長的歷史在毛澤東爐火純青的點化中升華出來的照耀二十一世紀的偉大智慧。跟毛澤東品讀《資治通鑒》,就是學習毛澤東對《資治通鑒》的多角度、深層次的整體把握與解析,學習毛澤東如何通過對《資治通鑒》的創造性解釋、轉換,恰到好處地運用到個人的成長、生活,運用到工作、革命和治國理政中。書中收錄的毛澤東對《資治通鑒》的精彩點評、絕妙運用以及極富毛澤東個人魅力的妙趣橫生的發揮,都給讀者在閱讀時帶來無窮的樂趣和教益?!拌b于往事,資于治道”,以歷史的得失作為借鑒來進行現代管理,是本書最想呈現給讀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