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孫犁屬于少有的能超越時間,既能對當時的文壇產生影響,又能與當代讀者對話的作者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說及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受他影響,形成了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淀派”的文學流派。此次入選“名著課程化·整本書閱讀叢書”,為在統編本的基礎上再次升級。此版本主要精選其小說散文代表作,并在保留“導讀”“知識鏈接”的基礎上,新增入了由北京骨干教研員及一線教師對名著的深入解讀,使圖書兼具整本書閱讀和課程化設計,更適合初高中的學生閱讀。
孫犁 ·文集 ·18.4萬字
郭沫若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在詩歌、劇本、考古、歷史、翻譯等領域均有著述,有《郭沫若全集》共三十八卷。郭沫若一生涉足廣泛、著作甚豐。他的散文氣勢浩蕩,清麗、浪漫,富有藝術魅力。自傳性構成了郭沫若散文明顯的特征,是作者個性張揚的產物。他的感時型散文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詠物抒懷型作品善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營造詩的意境。本書含有多幅照片,形象直觀地展示郭沫若人生的一些片段。
郭沫若 ·文集 ·11.5萬字
《華蓋集》是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收錄了魯迅在1925年間所寫的雜文31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讀書》《論辯的魂靈》《夏三蟲》《忽然想到》《我觀北大》《碎話》等。在1926年由北新書局出版。
魯迅 ·文集 ·9.7萬字
《丁玲散文》系我社中華散文珍藏本系列叢書之一,收入著名女作家丁玲早年到晚年的散文代表作品45篇,按發表年代排序,側重收入作者晚年進入新時期后的作品。包括《五月》《“三八節”有感》《風雨中憶蕭紅》《“牛棚”小品》《魯迅先生于我》等。丁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經歷深刻展示了女性知識分子與政治、文學、文化、社會乃至革命的復雜關系,她的經歷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歷史。她的散文記事、懷人、寫景、狀物,清新、明快,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丁玲 ·文集 ·19.8萬字
《且介亭雜文末編》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6年所寫的雜文35篇。《魯迅全集》單行本系在《魯迅全集》編訂基礎上普及化的讀本。魯迅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 ·文集 ·8.9萬字
本書是當代學者顏煉軍的一部文學批評文集。這本書匯集了作者歷年談詩論藝、讀書行走的文章。在作者看來,理想的批評寫作不光要有理有據有思想,更要言之有文,磨礪絕技,不時讓舊句換新顏。本書不妨看作是向理想批評邁進的重要一步,全書充滿細致溫暖的讀書閱世心得,在文字的博覽與繽紛背后,不失謹慎精細的判斷。書中各部分曾在《經濟觀察報》《文藝爭鳴》《廣州文藝》《揚子江評論》《新京報》等報刊發表,其評論精辟、見解獨到,仔細讀來還可以發現作者學術研究的品性修養,是非常難得的一部文學批評文集。
顏煉軍 ·文集 ·13.5萬字
本書精選老舍散文72篇,涵蓋了作者描寫景物、風物、人物、人情的多樣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或取材于市民生活,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挖掘對舊中國子民生存、命運的思考;或描寫知識分子的生活趣事、文人交往;或描摹中外各地景物、風土人情,細致入微,極盡渲染之筆觸。作品中充滿了生活情趣,更貫穿著老舍一貫的幽默風格,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老舍的創作受益于民間文藝的影響,他的散文從形式到內容都雅俗共賞,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為廣大民眾所接收和喜愛。老舍是當代京味文學的開山鼻祖,他的散文中也充滿了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語言來自于北京口語,讀著上口,可以朗誦。從這些作品中能看到老舍對語言的駕馭功力,從現代口語入手,演化出便于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一代語言大師,老舍對中國現代白話文發展的有著極大的貢獻。
老舍 ·文集 ·15.8萬字
西緒福斯受到神的懲罰,他要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石頭因自身的重量又滾下山去,他要下山重新推巨石上山,如此周而復始。加繆認為西緒福斯是個荒誕的英雄,他以整個身心致力于一種看似沒有效果的事業,但他對生命的激情和對神的蔑視使自己變得無比強大,從而超越命運的擺布。加繆從這個神話故事中,看到了人生的荒誕宿命,他試圖通過思辨澄清荒誕對人的意義。
(法)阿貝爾·加繆 ·文集 ·7.7萬字
《湘西散記》中的十一篇作品共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從文自傳》的兩篇,描寫的是作者從童年到少年時代的成長與蛻變。少年逃學、嗜賭、當兵的經歷及湘西的環境為他后來的創作提供了素材。第二部分的四篇散文選自《湘行散記》,“內中寫的盡管只是沅水流域各個水碼頭及一只小船上纖夫水手等等瑣細平凡人事得失哀樂,其實對于他們的過去與當前,都懷著不易形諸筆墨的沉痛和隱憂……”。第三部分的四篇選自《湘西》,“把沅水流域和五個地方支流的‘人事’‘生產’作了概括性的介紹”。第四部分來自《劫后殘稿》,記錄了作者1920年冬天回鳳凰時目睹的滿姓大戶人家與鄰村田家發生的恩怨情仇,內中充滿傳奇色彩。
沈從文 ·文集 ·14.3萬字
《史學與史籍七種》包括《歷史研究法》、《史籍與史學》、《中國史籍讀法》、《史通評》、《文史通義評》、《古史家傳記文選》、《史籍選文》等。其內容大都是呂先生為指導青年學子閱讀史籍、開示史學研究門徑而作,對于年輕一代的史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仍然具備很高的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
呂思勉 ·文集 ·43.6萬字
《呂著史地通俗讀物四種》收錄了呂思勉先生所著的史地通俗讀物四種:《蘇秦張儀》、《關岳合傳》、《中國地理大勢》和《三國史話》,均寫于民國年間。我社2010年版,遵依呂氏行文遣句、概念術語,乃至一些議論,以保存著作原貌,同時訂正了原書的一些訛誤。
呂思勉 ·文集 ·20.1萬字
《中國民族史兩種》由呂思勉先生舊著《中國民族演進史》和《中國民族史》合編而成。前者從宏觀上鳥瞰了中國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代中國民族所受的創痛、面臨的問題和復興之路,等等,文字淺顯易讀,吸收了當時國內外的民族學理論,系供學生閱讀的通俗讀物。后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個主要族系作了系統的敘述,并附有詳盡的考證文字,是高質量的學術著作。
呂思勉 ·文集 ·28.2萬字
《隋唐五代史》是呂思勉先生中國斷代史系列著作的最后一部。全書包括“總論”共分十五章,先講述王朝興亡盛衰、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設施的成敗得失等,采用新的紀事本末體;后敘述社會經濟、文化史,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學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采用新的敘述典章制度的體例。
呂思勉 ·文集 ·105萬字
《呂思勉讀史札記》是呂思勉先生史學論著的一個大集,乃后人根據其筆記和論著整理而成,內容博大、論述嚴謹,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通史性學術專著。曾有部分編輯成書。由于歷史的原因,已刊訂的札記(除《燕石札記》)外,都有程度不同的刪節。我社2005年所出增訂本,匯總了呂先生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記共762條,一百余萬字。刪節的部分,均按原文加以恢復補全。
呂思勉 ·文集 ·117萬字
李大釗作為率先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物,在中國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本書收錄了李大釗在不同場合、刊物上發表的演說及文章,如《青春》《現代青年的活動方向》《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既展現出了李大釗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思慮青年的發展方向,又受到了近代西方民主主義的進步思想影響,提倡在獨立人格基礎之上的愛國主義。也展現出了李大釗具有全球政治和文化的長遠眼光和頭腦。國際局勢的變動深刻影響中國,促使李大釗將國內問題與世界局勢變化聯系起來,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實情的救亡圖存的命運和出路。本書選篇力圖全面地展現出李大釗的思想與歷程,希望讀者能有所啟發。
李大釗 ·文集 ·11.9萬字
本書是高長虹經典作品集。高長虹的戰略學專著《政治的新生》寫于1938年6月21日至8月11日。該書圍繞“戰爭是一個整體”這一主旨論述了制約和影響戰略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地緣、民眾組織等因素。雖然高長虹的戰略學思想主要來自歐洲,其次來自中國古代,但《政治的新生》在主要觀點上與《論持久戰》是基本一致的。除此之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的《狂飆的再來》《民主陣線發展的階段》《紅星詩:給少年們》等經典文章,以及作者的最后一部詩集《延安集》。高長虹一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其所著的作品展現了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
高長虹 ·文集 ·9萬字
本書是一部作品集,較為全面地收錄了王若飛的文章、日記、家書等文獻,包括《戰爭前途的預言》《奉系軍閥統治下的北京》《為日本出兵滿洲告全國民眾》《我們怎樣保衛陜甘寧邊區》等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王若飛投身革命、“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戰斗人生,是深入研究王若飛同志生平和思想、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讀本。
王若飛 ·文集 ·12.2萬字
本書收錄宋之的報告文學集《沿著紅軍戰士的腳印》、《一九三六年在太原》等作品,《一九三六年在太原》一文,講述了1939年紅軍東征后,山西軍閥閻錫山草木皆兵,在太原鎮壓人民的現實情況。因筆法冷峻犀利,形式新穎巧妙,被譽為中國早期報告文學之佳作。《沿著紅軍戰士的腳印》記敘了諸多長征途中的真實故事,并且宋之的將紅軍在長征路上的斗爭和歷史上這些地區的農民革命進行對比,反映了歷代勞動人民的革命意志和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斗爭的特點。
宋之的 ·文集 ·8.9萬字
本書是楊剛的一部作品集,選錄其報告文學集《東南行》中的《萬木無聲待雨來》《福州行》與散文集《沸騰的夢》中的一些作品,并收錄了《辛苦呵,我的祖國》《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悼史沫特萊》《肉刑》等經典文章。其中《萬木無聲待雨來》講述的是1942年秋作者作為《大公報》的戰地旅行記者到江西、浙江前線與福建戰區采訪的經歷,展示了東南半壁江山在敵人鐵蹄下的血淚圖畫,記下了敵人的罪行,以及前方軍民舍身抗敵的熱情和“萬木無聲待雨來”的渴盼,預示了敵人“颯颯秋風,為時不久”的末日。本書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作者時代人們遭受的苦難與軍民的革命熱情,彰顯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在表達了對舊時代的痛恨的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光明未來必將到來的信心。
楊剛 ·文集 ·11萬字
《少年中國》是惲代英的一部作品集。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卓越的政治活動家,也是著名的理論家、宣傳家和教育家。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300多萬字的思想論著,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主要表現在早期對哲學問題和教育問題的探討,以及后來對改造中國之革命道路的探索等多個方面,如《論信仰》《怎樣創造少年中國》《學術與救國》《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社會性之修養》堪稱中國近代寶貴的思想財富。本選集從中精選出10余萬字,力求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惲代英在哲學、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及其思想演化、發展的過程。
惲代英 ·文集 ·1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