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中國古代詩詞的璀璨星河中,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作猶如一顆深邃而哀艷的流星,劃過唐宋之交的天際,留下了獨特的印記。他的詞,情感深沉,文筆優美,既反映了個人的悲歡離合,又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風雨飄搖。南唐宮廷的瑰麗與哀愁,是李煜早期詩詞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構成了李煜作品中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映射出他作為君主的雙重身份帶來的內心沖突。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那個時代,品味“千古詞帝”詞中的瑰麗與哀婉,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楊昭 ·現當代隨筆 ·2.9萬字
這是一本文化隨筆。作者以重慶的特色美食為引,漸次引申到周圍的那些人與那些事,將最平凡的衣、食、住、行的故事,一一鋪展在讀者眼前。與平凡中窺見不平凡,從淡然中探尋生活的奧秘。
胡志金 ·現當代隨筆 ·9.7萬字
本書精選了鄒韜奮的經典作品,主要包括他對少年學習生活的回憶、流亡歐洲時的所見所感等。鄒韜奮的文字樸實自然、貼近生活,他寫的通訊和評論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特色,以犀利之筆伸張正義、針砭時弊,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閱讀鄒韜奮的文章,能深切體會到作者對新聞、出版理想的熱愛與追求。
鄒韜奮 ·現當代隨筆 ·5.9萬字
本書主要為陳從周先生1987年至1989年的散文和書信,是繼《書帶集》《春苔集》《簾青集》之后的第四部隨筆、小品文集。其中記述了當時陳老與昆曲界的往來情誼,以及一些淺顯的園林學說理散文。陳老力倡文理想通之道,以學者的睿智,詩文家的靈感,博古匯今,縱筆書懷。談景,抒情,懷人,言之有物,每篇自成一世界,別有洞天。文字婉約清麗,蘊藉含蓄,見解獨到精辟,意境幽深。內中可透映出陳老對傳統文化的深厚理解、對祖國山河和故鄉的深長眷戀。
陳從周 ·現當代隨筆 ·10.4萬字
許是遺憾,許是原諒。回望成長彎路,總覺得步步都走得糊涂。張國榮唱給我們的,是愛,還是釋懷?既然留不住昨天,那就留住思念……本書是知名香港流行音樂人許愿首部分享青春、致敬經典的誠意之作。許先生結合多年親身經歷與從業感悟,細聊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典流行港樂的創作歷程,解讀歌詞背后的故事,與你一起重溫港樂經典,聆聽一個時代華麗的回響。
許愿 ·現當代隨筆 ·16萬字
有夢的白鴿,飛過最深愛的屋頂,有片羽毛飄在風里……白色的浮云,本來好像會是冷雨,原來隱藏一種覺醒,藍色的晴空,被云掃過后更透明,我的勇氣萬里無云……
劉燁 ·現當代隨筆 ·16.6萬字
本書關注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方法和接受情況。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香港文學細讀”,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探討香港作家關于記憶的書寫;第二輯“意象、敘事與數據”探討意象分析、敘事理論和數據統計的文學研究方法;第三輯“接受研究”關注文學的接受和轉化問題。
何杏楓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本書并非一般的留學行紀,而是一本關于(思想)出發和離別的散記。雖然描寫“文化震蕩的書已經不少,關于留學生活的各種記載也不鮮見。但是本書作者力圖把三種有關留學文學的要素綜合在一起,借用這個題目,說明去往異國對于一個青年學者人生的意義。這三種要素是:1.旅行和人生的關系,2.學術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歷史,3.對于學習意義的再發現。本書作者曾經先后在三所國外著名的大學求學,專業涉及藝術史,建筑設計和城市研究。這使得他的觀察視野既覆蓋文科學習的傳統理路,也涵蓋身邊世界的點點滴滴。由此,本書具備了一般留學紀實作品所不具備的獨特視角和思考深度。
唐克揚 ·現當代隨筆 ·6.3萬字
這就是我的童年,伴著鴨綠江水度過的一點珍貴的記憶。鴨綠江永遠縈回在我的夢中,永不消逝的綠波流過了我的一生。我為著“收復失地”“打到鴨綠江邊”這些響亮的口號,追隨著真理和共產黨,開拓了我的生活道路。
雷加 ·現當代隨筆 ·11萬字
本詩集選編了徐志摩詩歌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他的詩里,西方的生活場景與東方的情緒相互交染,在紙上凝成一個個優美的音符。在這些情愛與哲思背后,透露出的是他對生活的熱情、對理想的堅持。透過他的詩,我們不僅能看到柔情與向往,也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
徐志摩 瞿瀾 ·現當代隨筆 ·2萬字
苦雨齋是周作人書房的名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既迥異于以魯迅為旗幟的左翼知識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適為代表的所謂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本書以隨筆形式,自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這一文人群體的文化心理、價值選擇、人生姿態和社會取向。本書系作者舊作的修訂本。在舊版基礎上,作者對部分文字表述作了修改和潤色,增寫了《弟子之五》《佛門風景》《與路吉阿諾斯為伍》三篇,刪除了《后記》,顯見,初版十余年后,本書作者對周作人及其歷史影響在認識上有所深化。
孫郁 ·現當代隨筆 ·16.1萬字
家族如何建設?家風如何傳承?本書以一位豫東母親“五姐”為視角,講述了五姐和她的兒子——蘭考籍知名企業家景柱以及景氏家族歷史和家風傳承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強調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對民營企業家來說,家風不僅是企業家品德修養的源頭,也是企業家精神的成長基石。景柱作為知名企業家,不僅極具家國情懷,而且非常注重家風、家教與傳承。本書前半部分用“教子有方”“老有所為”等十一個篇章用照片講述了五姐和景氏家族的故事,后半部分收集了景柱有關家風、家教與傳承的文章,讓人對家族傳承與家庭家風有所認知。在景柱看來,家風家業,傳于根魂。家族傳承了孝道、讀書、行善、自律、創業等根魂性家風,才能沉淀家族“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的核心競爭力。
景柱 ·現當代隨筆 ·6.4萬字
在近些年的故鄉書寫中,從梁鴻的《中國在梁莊》、王磊光的《呼喊在風中: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到黃燈的《大地上的親人》,都是以紀實文學的筆觸,再現中國鄉村的轉型之痛。與這些刺眼的鄉村書寫不同,作者用精純美麗的文字,描寫了自己記憶中青少年時期的故鄉,塑造了一個童話般美妙的鄉村世界。書稿的文字簡潔凝練,頗有古典散文風范;狀物摹形,極富人情動態。這美麗的語言,把故鄉的美寫活了。人到中年,回望故鄉,回望少年,多是感恩之心,思鄉之情。每個從故鄉走出的人,誰能否認自己沒有這樣一份鄉愁,沒有這樣思鄉的夢?
孔建華 ·現當代隨筆 ·12.4萬字
自去年暑假從廣東單騎至北京后,我便愛上“邊讀萬卷書,邊行萬里路”,也深感只有邊學邊用方能將所學的知識深化于心,真正為己所用。我在校雖成績優異,卻嚴重缺乏動手實踐能力,所學知識不僅忘得快,而且不會應用。或許這就是人們說的“高分低能”吧!我認為這主要是學校教育不注重應用造成的。除此之外,自己懶惰和請教老師非常方便也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為改變這種狀況,同時,讓自己學到真東西,我決定在高二時休學一年,利用這段時間在家自學和外出旅行,以增強自學能力,豐富人生閱歷。
陳嘉維 ·現當代隨筆 ·8.2萬字
家鄉有許多二楞子、二傻子,他們可憐、可笑、可恨,也可愛、可敬,他們是真實的蕓蕓眾生,如同村東河邊沙灘上的毛毛草,柔弱、堅韌,生生不息。10來年前,我就想為這些老鄉作傳,目標是用粗疏的線條勾畫出家鄉的小人物,湊成一本書,作為《逝去的甜甜根——早年印象》的姊妹篇。本書中,選取了一些值得記錄下的故事,其中,散文、隨筆類放在前面,人物小傳放在了最后,于是形成了這本書。
左志國 ·現當代隨筆 ·11.1萬字
本書是一本以中國傳統戲曲為主題的散文集。昆曲與京劇是中國傳統舞臺藝術的兩座高峰,被稱為“雅部”與“花部”。作者作為骨灰級票友,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種種經典意象,精選昆曲折子10本、京劇折子10本,從戲文到唱腔,從眼神到身段,為我們一一道來這其中不為人知的精彩與神韻,并用畫作形式為我們定格其中最為精彩的瞬間。本書可視為一本中國戲曲入門佳作。作者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解讀經典戲曲,抒發因戲文而產生的對歷史、文化、藝術和現實生活的感慨,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時,作者將自己對戲曲中人物的理解繪制成畫,人物靈活生動,惟妙惟肖;畫面則或強烈、或散淡、或潑灑、或精細……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戲曲表演中與之相通的輕重、緩急、松緊、濃淡,增添文字的畫面感,令文章讀起來更加生動,更具韻味。通過本書,讀者可跟隨作者感悟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魅力,獲得對美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
寧大有著繪 ·現當代隨筆 ·6.6萬字
該書以大自然中貼地生長的卑賤野草為敘述對象,以獨特的感悟和詩意的語言,從草的自身特點、生活用途、文化價值、哲學意味、宗教意義到與人、社會的現實關系為背景,對水燭、蒼耳、看麥娘、燈籠草、婆婆納、慈姑等20多種雜草的多重解讀和詩意書寫,試圖顛覆人類對野草的認知與批判,還原野草的本來面目,期冀人類從野草身上獲得自我反芻與皈依。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就是野草的文化史、人與大自然的博弈史。萬物有靈。在當下城市化進程中,這部書給出了人類如何從野草身上,獲得大地的美學、自然生態之道和自我的拯救與救贖。
杜懷超 ·現當代隨筆 ·10.8萬字
《只有春天》書內的筆記散文全選自作者的微信,且原汁原味。其中不僅多為豆腐塊,還新添不少豆腐絲類,為作者“擺地攤”增加了新品種。
李栓成 ·現當代隨筆 ·12.3萬字
古時候有一個非常有錢的商人,他一共有六個孩子: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這個商人很明智,為了教育子女,他從不吝惜錢財,給他們請了各種各樣的老師。他的女兒都很美麗,小女兒尤其出色。在她還是小姑娘的時候,人家就喚她為美妞,這個名字后來就一直保留下來了。她的兩個姐姐卻因此很妒忌她。小妹妹不僅比兩個姐姐更美麗,且而也更善良。姐姐們仗著自己有錢,態度很傲慢:她們擺出一副貴婦人的架子,不屑與別的商人的女兒交往,而要門第高貴的人來跟她們作伴。她們每天出去跳舞、看戲、游逛,還要嘲笑小妹妹——她把絕大部分時間都用采閱讀各種有益的書籍。
石地 ·現當代隨筆 ·7.8萬字
有太多的辛酸,有太多的傷痛,有太多太多,我們不能攜手,我們不能并肩,我們不能一起走下去,流著淚我對你說:如果能夠回到相識的時候多好!三年,一千多個個日日夜夜,我們朝夕相處,怎么是能夠說放就放,怎么可以說散就散,怎么可以說忘就忘呢?所以,真到了那一天,我大概會有無限的感傷。但不會哭泣,至少不會當著你們的面哭泣,因為,我要留給你們的只是微笑著的臉,只是那些美好的記憶,只是那個小的夸張地我,那么的燦爛,那么的滿足,因為有你在身邊。所以,請不要哭泣,我的朋友,讓我們以微笑來面對,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