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描繪了自1942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的形成的變革歷程,力圖闡釋現代性激進化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文學形成的互動關系;在政治與審美的緊張關系中去呈現中國當代文學艱苦卓絕的自我創造;揭示80年代改革開放促使中國文學廣泛吸收西方現代思潮發生的深刻變化;呈現90年代以來的文學創新流向與多元化的錯綜格局。《中國當代文學主潮》視野開闊,以論帶史而富有整體氣勢,語言清峻而犀利,展現出一種嶄新的文學史風格。
陳曉明 ·現當代隨筆 ·46.8萬字
本書是王利明教授隨筆集第四本,分為“法治的一般理論”“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法治的實踐”“法學教育”“人生感悟”六個部分,作者用樸實而積極人文關懷的文筆講述了自己從事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數十年來的感悟,既有對法制建設的暢想和期許,也有對法學教育的關注和展望,深刻展現了一代法律人的學術素養和人文情懷。正如作者所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有太多的法治故事需要我們去捕捉、去觀察、去思索,這部隨筆集是作者從中提煉的一小部分,而這些平凡的故事記錄了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王利明 ·現當代隨筆 ·27.6萬字
《遺珠偶拾:中國現代文學史札記》內容包括:“人心必有所馮依……”——關于現代文學的傳統、吳汝綸序嚴譯《天演論》、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之評論、看章太炎如何罵人、吳稚暉的“瞎嚼蛆”、章士釗的邏輯文、梁啟超的腰子陳獨秀的強硬邏輯、重讀《嘗試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魯迅。
郜元寶 ·現當代隨筆 ·31.8萬字
《人生的節氣》以《人生的節氣》為題,套用二十四節氣的成數,寄托古今之變中人生不變的喜與憂。時空的流轉無窮無盡,便有"人生代代無窮已"的亙古感嘆,而短暫的生命之旅,有彼此的重復,也有獨一無二的奇遇,文章便做在這恒與變的裂隙中。平凡的點滴見聞,也能積累成閱歷。生活便是由無數瑣碎的細節構成,即使是遠行客,隨手采集路邊的草花,也不失為值得慶幸的紀念。人生的可愛之處,就是經常會有一些小的感動。
季紅真 ·現當代隨筆 ·27.3萬字
《現代文學新傳統及其當代闡釋》的意圖是較全面考察現代文學傳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滲透影響,強調在當代價值重建中“新傳統”(相對古代的“大傳統”而言)的意義。重點有兩個,一是歷史梳理,考察新的文學傳統如何在不斷的闡釋中被選擇、沉淀、釋放和延傳;二是分析當代文壇中“現在”與“傳統”的對話。
溫儒敏 ·現當代隨筆 ·24.1萬字
本書為批評文集,共分三輯。第1輯是對新世紀文學現象與創作態勢的整體分析,通過對70后、80后小說創作現狀的全局性概覽和評析,從代際、雅俗、文體等角度揭示了新世紀小說藝術發展動向與流變。這是對文學格局的形成、熱點文學現象、小說創作的變局等方面的總體性研究。第2輯是年度文學評述。以一年為周期,切入六年來中國文學的鮮活現場,選擇當年文學期刊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研究與評述,在揭示文學創作發展規律和新的審美走勢的同時,從年度小說綜合辨析中勘察出文學創作問題之所在,尤其指出了當前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失衡現象,為了解和觀察近年來中國文學發展態勢提供了清晰的地圖。第3輯是批評觀之我見。本輯前四篇致力于一種詩性的批評美學的構建,后面兩篇結合批評現場,就批評層次的細化和批評精神的缺失與進向等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既有對作者自己的批評立場、批評觀念的袒呈,也有對文學批評理想狀態的呼喚,當然也不乏對當前批評現狀的反思。
王迅 ·現當代隨筆 ·21.2萬字
《一身都是月》主要內容包括:回眸一個時代諷刺文學的風采——《張天翼諷刺小說》編者的話,“茍能表現一切——《象征派詩選》編后記,苦澀的種子收獲金色的歡樂——《中國當代大學生優秀文學作品賞析·詩歌卷》序言,愿“好的故事”不消逝于夢中——衛俊秀著《魯迅(野草)探索》重版序言,走近一個遠去民族的心聲——路地編《當代滿族詩人詩選》序,一個短促生命的放歌——《朱湘散文選集》序言等等。
孫玉石 ·現當代隨筆 ·23萬字
《現代文學漫議》主要內容包括:老舍的藝術地位與現代文學史觀念的更新,老舍及其作品《茶館》,《正紅旗下》悲劇心理探尋,聆聽老舍在日本仙臺的聲音,附:老舍在仙臺講話錄音整理稿,老舍講話,老舍在第二分會場的講話,光照未來的文學精神品格——為葉圣陶先生逝世十周年作,論楊晦的文藝思想和文學批評等等。
孫玉石 ·現當代隨筆 ·23.6萬字
《當前文化現象與文學熱點》的寫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及作家作品的過程中,曾不止一次地為不能很好地展開對當下文學熱點問題的探討而感到苦惱;聽課的學生呢,他們也對只關注恒定的文學經典而不關注當前鮮活的文學現狀的教學感到不滿。這樣的教與學之間的共同訴求,就不期而然地激發了我編寫《當前文化現象與文學熱點》的強烈欲望。于是,我就開始動手編寫講義,并很快地增開了這門新課。如今,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期間,這門課程隨著高校整體課程體系翻來覆去的不斷調整,也經歷了從選修課、研究生學位課,到通識課等多次的調整,并在內容和體例上有不少變化;但有一點始終沒有變化也不大主張變化,那就是強調關心現實,參與當下,努力拓寬原有課程體系的內涵和外延,使之充分地凸顯現當代文學的獨特優勢和個性魅力。
吳秀明 ·現當代隨筆 ·20.1萬字
《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內容簡介:研究文學制度,或者說從制度的視角研究文學,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熱門課題,其理論根據,還是中國傳統的“知人論世”。從作家的視角研究文學偏重于“知人”,從制度的視角研究文學,則屬“論世”。這種研究文學的方法,在西方屬于社會歷史研究方法的范疇,也是很傳統的。當然,一些后起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學問題時,也會談到一些與制度有關的問題,如福柯的知識社會學理論和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等。“知人論世”或社會歷史的研究方法,屬于文學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學文本以外的一些環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這種研究方法,以前習慣于談論一些諸如自然條件、文化習俗、經濟基礎、社會變遷之類的問題,失之于泛,如今集中到具體的制度問題上,得之于專,所以近些年來,頗為一部分學者所喜好。
張均 ·現當代隨筆 ·25.9萬字
《中華古文論釋林:明代(上卷)》主要內容簡介:《中華古文論釋林》分為十卷,以時代為序,選注了在文學思想史上發生過較大影響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論經典,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中國古代文論選注本。選文不但視野寬闊、取材廣泛,而且注重善本的擇取、異文的校訂,力求元典文本的準確可靠。注釋詳明細致,汲取了近現代,尤其足當代國內外最新的古文論研究成果,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特別注重對元典中的重要概念和命題中所包蘊的思想內涵做深入的闡發。校注者以元典為中心,在對元典的疏解中力圖做到點面結合、疏證結合、論史結合,使讀者對擁有幾千年跨度的古代文學、文論的發展軌跡獲得一個立體的歷史時空把握。《中華古文論釋林:明代(上卷)》不但可為古代文學、古代文論的專門研究者提供基礎性的參考和依據,也可以作為大專院校文科本科生、研究生的大型教學參考書。本冊為明代上卷。
黃卓越 李壯鷹 ·現當代隨筆 ·39.5萬字
本書對中國現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與分析。講解全面,要點突出,繁簡得當,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學習中國現代文學的優秀讀物,也可以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的參考書。
廖四平 ·現當代隨筆 ·35.3萬字
該書主要內容是搜集編選具有國際視野的、與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影響與傳播有關的研究文獻,以總結梳理近年有關中國當代文學的國際與世界性影響的狀況。該書內容包括:一、全球化語境中中國文學的傳播問題;二、關于漢語寫作的國際性與世界性意義的探討;三、境外學者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文獻;四、重要的比較文學研究文獻;五、近年該主題的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對有關問題的討論等。
張清華 ·現當代隨筆 ·25.8萬字
六朝隋唐是中國古典詩歌聲律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書將詩律考察與史實考證相結合,首先對永明聲律說形成過程中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了細致考辨,糾正了學界的一些偏誤,又集中考察了五言詩單句律化的重要階段--大同句律的產生背景及五言詩單句韻律結構的變化軌跡。其次,本書在唐詩體式的溯源和辨析方面,也頗多創獲。如從詩歌藝術風貌和格律特征兩方面闡釋了唐代“;齊梁體”詩的內涵,從體格律等方面比較了唐代“齊梁體”與齊梁“永明體”之異同;探討了唐代詩體觀念的變化與政治風氣遷移之關系;以日藏舊抄本《白氏文集》為中心,辨析了唐代“古體詩”“古調詩”“新樂府”“格詩”等詩體概念。本書是作者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詩歌聲律數據庫的建立及中近古時期詩歌律化過程研究”(批準號:04BZW022,已結項,鑒定等級:優秀)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唐詩體格律問題研究”(批準號:13YJA751010,在研)的研究成果,體現了目前六朝聲律和唐代詩體研究的新突破。
杜曉勤 ·現當代隨筆 ·22萬字
徐仁修先生是華人世界的著名生態探險家,自青年時代開始,他毅然決然拋棄世俗名利,深入臺灣地區的高山深谷探險,并走向島外探險旅行,足跡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老撾金三角地區,尼加拉瓜,美國西部國家公園,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巴西亞馬遜河,非洲和中國大陸。三十余年來,他在探險途上勤于筆耕,寫了無數文字以記錄見聞和感悟。老境漸至,他利用昔日的文稿,用心寫成《探險途上的情書》,以寫情書的方式與熱愛大自然的各位“素心人”分享自己在各種蠻荒之地的生態之旅與文化之旅。徐仁修先生說,這本書“僅僅關乎大自然的風雨與物種,而不問人間政治”。透過其雋永風趣的文字后面那些精彩絕倫的探險故事,我們這些“習慣于舒適地休閑,把自己包裹在文明的金屬殼里的現代人”,終究能體會到“逆旅”的真實況味、生命中的難度與英雄維度、大自然的無窮奧妙、文明的生態根源……
徐仁修 ·現當代隨筆 ·32.1萬字
本書選編吳小如先生講授古典散文、古代詩歌的若干作品,以及對古代文學作品所作的部分札記,每立一說,每下一斷語,都是經過再三考慮,審慎落筆,這部古代作品選,能反映吳小如先生治古典文學的一貫思想和態度。
吳小如 ·現當代隨筆 ·25.1萬字
細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一種心靈與心靈互相碰撞和交流的過程,我們閱讀文學,是一種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著名文學史家陳思和教授在本書中帶我們進入了十二部現當代文學名著,逐漸領會作品的內在精微之處,展開美不勝收的文學之旅,得到豐富的審美享受。本書實為文本細讀的范例,可作為通識課、選修課教材和普及讀物。本次在出版十年后修訂了全書,刪減了部分舊篇目,增加了當代文學新篇目的解讀,更貼近文學動態,內容更全面、新穎。
陳思和 ·現當代隨筆 ·34.5萬字
浙江大學博士論文,擬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該書稿主要探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聲勢的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及其影響互動下的小說創作。書稿多維度、多層面地揭示了文化守成思潮的產生背景、實質、意義生成與價值特征,并且重點論析了該時期小說的文化守成價值取向:對本土傳統的堅守,對工具理性現代性的反思,對鄉土田園的緬懷與回望,對信仰與道德的守護,對生態和諧的呼喚等,特別是論析了這些取向在新時期小說創作中的不同體現和表達,對其中的一些核心問題也進行系統研究,揭示出該價值取向的精神內涵及其對現代文化所作出的反應;此外,本書還對持此價值傾向的小說在藝術風格上的共同特征,以及它們在思想理念和創作表達上的潛存誤區進行了深入探討。論述時有新見,且角度新穎,學術價值明顯,在國內相同或相似的研究領域具有領先水平。
張旭東 ·現當代隨筆 ·21萬字
本文集收錄了浙江大學生物系和原杭州大學生物系的老教師及校友們所撰寫的回憶文章,記錄浙江大學生物系發展的一小段相關歷史(1952-1998),簡要地回顧了由竺可楨校長與貝時璋先生等老一輩教育家、科學家所倡導的浙江大學生物系的治學、辦學理念與“求是精神”。通過貝時璋先生的兩位學生:浙江師范學院生物系主仼江希明教授與原杭州大學生物系主任陳士怡教授,以及眾多浙江大學校友的努力,在不同時期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毛樹堅 ·現當代隨筆 ·20.3萬字
陳堅(1937-),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1956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1990年被評為教授,1999-2002年間擔任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并曾任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陳先生的學科主攻方向是現代戲劇研究和夏衍研究,其對中國現代戲劇“田漢—曹禺—夏衍”三個發展階段的闡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曾主編《夏衍全集》。《陳堅文存》為陳堅輯選一生優秀論著共8種,此為第一種。
陳堅 ·現當代隨筆 ·2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