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共收論文21篇,是作者長期從事明代文學研究成果的結晶。主要內容是探討明代詩文發展史、明代文學理論和文學思潮,兼及明代戲曲小說。相關論文對明代文學發展過程的主要環節,如元末明初文學思潮的變遷、臺閣體、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學思潮、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晚明浪漫文學思潮等,都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廖可斌 ·現當代隨筆 ·32.8萬字
本書共分三輯,收錄了《燈下的思維》、《關于“墮民”》、《第四杯酒》、《人生不相見》、《笑的幅度》等散文作品。
朱大路 ·現當代隨筆 ·10.2萬字
《褚斌杰文選》著重選錄了褚斌杰教授長期以來在先秦秦漢文學研究上的一些代表性論文,主要集中在《詩經》、屈宋與楚辭、漢賦、司馬遷與《史記》、漢代詩歌諸方面,涵蓋了先秦秦漢文學歷史的絕大多數重要論題。《褚斌杰文選》內容豐富、理據充分、持論允當、富有見地,平易曉暢中乃見其厚積薄發,扎實守正中自有其真知灼見,十分有助于對文學史進行深入、專門的研究、學習。讀其書,知其人,一代學者的學術執著和情懷由此而愈加為人所追懷。
褚斌杰 ·現當代隨筆 ·17.8萬字
本書精選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講堂精彩演講,內容涉及宗教、歷史、哲學、科學等人類思想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不少專題是學術界所關注的前沿問題,值得一讀。
李少文 ·現當代隨筆 ·28.3萬字
本書反映了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與發展,力圖在世界的語境中,以比較的眼光,從多學科的視域面對并回答國內學者所面臨的文學與文化問題。本書集中刊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領域最新的學術成果,反映國際國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領域最新的研究信息。
陳躍紅 張輝 ·現當代隨筆 ·28.1萬字
十七歲的高中生張朋城,一個有著心理困境的少年。他每天往返于某醫院的青少年日間病房,一個像是學校的地方。這里每天都有新的病患加入或是離開,但他卻是永恒的“班長”,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想回到學校。直到他遇見新來的醫師蔡伯鑫。少年漸漸發現,蔡醫師的心里似乎也有著某些無從訴說的隱秘恐懼。來醫院報到前,蔡伯鑫又一次踏上旅程,去了一個與他的生活環境全然不同的地方——一個空氣稀薄的邊境之地。那些曾經明確的答案,竟然產生了動搖。如果連自己的“出口”都還沒找到,他又該如何幫助同樣困在人生“迷宮”里的少年呢?
蔡伯鑫 ·現當代隨筆 ·21.8萬字
★《人間深河》《黑暗中相逢》12年后,全新隨筆集★我總是偏愛熱血燃盡后的冷漠,或是厭世者偶爾按耐不住的深情。《夏與西伯利亞》是旅美學者倪湛舸的最新隨筆集。書中評論石黑一雄、帕蒂·史密斯、喬納森·弗蘭岑、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等時興作家,也介紹像米蘭·迪奧迭維奇這樣杰出而我們卻陌生的詩人,談論經典及其衍變,也談論神話、宗教、科幻乃至亞文化,視野遼闊,探究深遠。這些文章背后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學術眼光和對世事人心的洞察,她的文字戳破文藝幻象,讓人看到文學如何是一套與現代社會共同生成的概念、話語與體制,但也讓人知道文學是對所有被傷害被剝奪的人補償,平衡了社會與歷史、心靈與性情雙重的考量。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些是在“吃的鹽和讀的書一樣多了之后”,寫下的文章。倪湛舸,青年作家、詩人、學者。芝加哥大學神學院宗教與文學博士(2009),哈佛神學院“宗教中的女性研究”客座研究員(2010-11),現為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宗教與文化系副教授。出版有散文集《黑暗中相逢》《人間深河》,小說《異旅人》,詩集《真空家鄉》《白刃的海》,學術專著ThePaganWritesBack:WhenWorldReligionMeetsWorldLiterature。
倪湛舸 ·現當代隨筆 ·12萬字
《進學記》是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黃仕忠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共分六輯,分別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以“進學”貫穿全書,串聯起個人鄉下的成長經歷、步入大學之后的求學經歷、出國之后的訪書經歷以及與各位師友學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文筆生動,可讀性強。本書也是一部學術啟蒙之書。作者在學術探索過程中,總結了前輩的治學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讀書經驗,可以給廣大讀者多方面的啟發。本書為廣大讀者提供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學術境界,一種可以貫通的學術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學術人生”。
黃仕忠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選錄了張曉剛與當代藝術界代表人士自1981年到1996年的往來書信。全書提供了一名中國當代標志性藝術家在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個人成長的鮮明個案,以及西南藝術家群體在迷茫困惑之時的共勉互助,他們特有的藝術精神和藝術追求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環境的漸變過程。全書除了大量首次出版的文字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書信手稿、作品以及部分珍貴的歷史照片等圖片資料,對于研究張曉剛等當代藝術家和中國當代藝術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張曉剛 ·現當代隨筆 ·10.8萬字
本書圍繞文藝學研究的前沿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其中有“西方文化與詩學”“中國古典詩學”“20世紀中國文藝研究”“文論翻譯”“漢學述評”“書評”等論題,是我們了解文藝學研究最新動態的重要窗口,書中收入的理論文章和書評,反映了文藝學研究的核心以及重要問題,對于教與學都有啟發意義。
童慶炳 王一川 李春青 ·現當代隨筆 ·26.8萬字
中國現代散文瑰寶,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代表作,“白話美術文的典范”。《背影》是中國現代名家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最初的版本1928年10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本書第一輯收入的即1928年版《背影》的篇目,“集外經典”則收入朱自清的其他代表作,如《春》《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其中一篇為《綠》)……這些篇目廣為流傳,歷來都被作為白話美文典范收入各類語文教材(在國家統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中,七年級上收入《春》,八年級上收入《背影》)。朱自清在語言運用上頗下功夫,樸實中見其生動,再加上對中國古典詩詞十分熟悉,常常信手拈來,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富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朱自清 ·現當代隨筆 ·9.7萬字
陳平原書話、書趣文章的增訂結集。在書中,他不談高頭講章式的學問,而是雜談買書、訪書、讀書、品書諸事,娓娓道來,親切平實。陳平原是學者,書話寫作非其本職工作,也不像黃裳、謝國楨、唐弢等前輩,有條件講求版本;只是盡力搜尋閱讀晚清小說、期刊,并將視野延伸至古今中西的相關書籍,一切都與自家研究思考有關。于此書,可見陳平原治學之境界,與讀書人的本色。
陳平原 ·現當代隨筆 ·14萬字
劉羲叟(1018-1060),字仲庚,北宋時澤州晉城(今屬山西晉城)人。天文學家。劉羲叟的學識與著作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史學研究方面的成就較為突出。《宋史》還記載:劉羲叟精通算術之學,頗有造詣,而且說他有”觀天象而知人事“的本領。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從評傳年表、文獻類征和撰著輯錄三個方面,對宋代天文學家劉羲叟的生平、主要貢獻和重要作品進行了全景式梳理和介紹,具有較強的出版價值。
馬甫平 ·現當代隨筆 ·23.3萬字
烹煮暖心洽愈的料理,使用樸素卻別具韻味的器物,與陶藝家交流的點點滴滴。作者在書中回顧了近三年來在東京的“自宅”生活,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尋樂趣,將陶藝器四鑒賞、插花、料理等生活美學與季節融合,亦是對“日日是好日”的詩意闡釋。插花也好,煮飯也好,如果專注做一件事,日日練習,即使是普通又瑣碎的家務事,也能慢慢形成自己的審美與趣味。而專注于其中的人,也會慢慢具有獨特的精神狀態,這才是生活真正回饋于自我的富足與快樂。作者始終堅持著一種簡單而嫻靜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本書啟發讀者重新思索自己與生活的關系——縱然我們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但生活的選擇權始終握在自己手中。
蘇燕 ·現當代隨筆 ·3.8萬字
《書的誘惑》收入黃仕忠教授求學、讀書、懷人、尋訪文獻等的隨筆、序跋文數十篇,并“附錄”新聞報道和鄭尚憲教授為《中國戲曲史研究》所撰序言各一篇。本書所收文章涉及黃仕忠教授求學與探索學術道路上的感悟與思考、對師輩學者的追記,以及在海內外尋訪稀見戲曲類文獻的經歷與整理出版過程、日本學人近代以來在中國搜集尋訪文獻的故實等,在整體上輕松活潑的文字中,處處可見其身為學者的學術成長經歷及嚴謹求實的學術感悟,可以為讀者全面了解和認識黃仕忠教授的治學經歷與學術思想發展提供鮮活的資料,也可經由文字對黃仕忠教授學術之外的生活溫情有更多的體會。本書在寫作上既有學者的謹嚴,也有學術之余輕松愉悅的日常之思,總體內容豐富、文筆輕快,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
黃仕忠 ·現當代隨筆 ·16.5萬字
2014和2015年,來自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經貿學院各年級、專業的多名在讀學生,由教務辦林建英、學工辦宋漢文兩位老師帶隊,赴臺北大學商學院參加了為期20天的“當代金融理論與實務研習營”游學活動。本次活動集游、學、企業參觀為一體,通過專題講座、實務演練以及深度參訪等多層次、多維度的系列研習活動,為赴臺師生提供了一次認識臺灣、開拓視野、提升專業知識厚度的“人文素養—專業學習—生活體驗”三位一體之旅,取得圓滿成功。本書主要記錄了赴臺三十八位學生臺北游學之行的點點滴滴,記錄了他們的感悟、收獲與成長。“紙上得來終覺淺”,“在行走中學習”,“且行且思考”,“有一種記憶難以忘懷”……,相信這段經歷一定會對他們今后的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肖文 ·現當代隨筆 ·10.6萬字
本書是宗璞先生自選散文集,除題記與后記之外,共107篇文章,分作9組。第一組文章圍繞家庭與親人所作,第二組專為其父馮友蘭而寫,第三組系回憶與聞一多、張岱年、陳岱孫等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交往與情誼,第四組圍繞著作者生活了數十年的燕園里的風景古跡與人事代謝,第五組是作者關于四時花令與良辰美景的美文,第六組是作者尋訪世界各地名人故居的游記,第七組是作者對日常生活與個人經歷的反思,第八組是作者的讀書心得,第九組只有兩篇,系作者對于畢生創作的總結。宗璞先生出生于清華園,成長于西南聯大時期的昆明,返京后又在燕南園生活了數十年,學養融匯中西,交游遍及士林,文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宗璞 ·現當代隨筆 ·23萬字
《黑夜中不要走有光的路》收錄了31篇生動精彩的音樂人故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音樂作品,以及他們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在這本書里,胡德夫說:造物主就是把我們放在這里恍游一下,等時間到了就回去了。周云蓬說:愛是沒有一個固定總量的,不是說你先付出一部分就還剩一部分,要全部付出了就沒有了。愛是互相激發的,很少有單向度付出的愛。只要遇到能激發你的人,你還是能喚起新的愛的能力的。萬芳說:我們必須要永遠回到初衷,永遠放掉昨天的挫折和成功,回到干凈的初衷。
小婧 ·現當代隨筆 ·10.6萬字
作者在西非工作時所寫隨筆感悟的合集,全書分四大篇,分別為開篇、旅程篇、動物篇、人物篇、記事篇,共計28個主題。這些主題囊括了工程人駐外生活的日常及與當地人交往的點滴,其中穿插的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是駐外工作者生活工作的縮影。從書中,讀者在領略異域文化新鮮感的同時,還能了解中國“走出去”建設者的奮斗精神。作者沒有用“我”的口吻去直白敘述,而是以世界和人類作為大背景,試圖從一種更廣大的視角來觀察和詮釋人、動物、環境、競爭和生存,讓人在聆聽故事的同時,感慨造物的神奇,佩服生命的頑強。
王歡 ·現當代隨筆 ·9.9萬字
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后,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北方高等學府聯合一批中外知名學者,匯集八方愛國學子,艱難跋涉到西南邊陲,抱著“抗戰必勝”的信念繼續辦學,中國文化的血脈在烽火硝煙中得以保存。作者趙瑞蕻系當年西南聯大外文系的學生,他在西南聯大所接受的“剛毅艱卓”“愛的教育”“民主精神”,深刻影響了被老師和同學們稱為“年輕的詩人”的一生。晚年他用深情的筆追憶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求學經歷,繁忙的梅貽琦“穿著深灰色長袍走來走去”,聞一多的“炯炯目光”,沈從文的“和藹笑容”,燕卜蓀“紅通通的鼻子”,吳宓“走路直挺挺的”,錢鍾書“完全用英語講課”,一位位大師的身影躍然紙上……
趙瑞蕻 ·現當代隨筆 ·1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