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多民族文化”理論視野出發,本書對21世紀以來廣西代表性的詩人作品、詩歌團體、寫作現象及社會傳播進行了整體觀照,旨在探究新世紀以來廣西詩歌書寫的整體概況和迫切需要應對的一些寫作困境,揭示了不同群體的寫作觀念及其背后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訴求。尤其重要的是,探討了廣西青年詩人及其團體多樣的詩歌寫作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意識和時代精神。同時,從中國當代詩歌史的整體視野進行考察,客觀闡述了廣西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上的地位和意義。
董迎春 覃才 ·文學理論 ·18.7萬字
20世紀初期中國文學史的寫法基本上是傳統的經驗性和系譜性的方法,這體現在從林傳甲到錢基博等一些文學史家和研究者的著述中,這種情形到了1920年代后有了大的轉變,西方學術思潮的引入改變了文學史的研究觀念,即文學史研究由傳統的經驗性譜系性研究向本質主義研究過渡。胡適的文學史研究開了這方面的先河,建立起其本質主義加進化論的文學史研究觀,影響甚大,直到20世紀末,文學史的研究觀念才又有了新的轉變。每一種文學史觀發生的背后都有其文化思潮和政治歷史原因。本書梳理了純文學史觀、反映論文學史觀、心靈史文學史觀、情感論文學史觀四種文學史模式,進而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思潮與政治歷史原因。
蔣原倫 ·文學理論 ·18.7萬字
五四時期以來的女性作家群體在動蕩、新舊交替的過渡大時代中,銘刻出男女人物在社會變革中有關愛情婚姻、歷史使命、政治關懷、文化觀照、社會銘刻,乃至哲學生命的反思和內在深層心理情感等課題。本書所探討的蕭紅、張愛玲、凌叔華、廬隱、石評梅等人,各以其不同的女性敘述和身體書寫為中國現代文學敲擊出遙遠而哀寂的文化歷史回音,為變化中的新時代留下影響深遠的敘事文學遺產,值得當代學術界重新深思。
林幸謙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2015-2016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關計劃項目結題成果,主要研究21世紀英美文學中的經典“后911”小說,采用文本細讀與歷史批評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探討“后911”文學中的三個核心要素:創傷的再現、理性的批判和詩學倫理救贖,以此展現“后911”文學這一特殊文學門類將“悼歌”、“批判”、“救贖”合三為一的美學機制所特有的倫理價值與審美意義。
吳榮蘭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簡史》是由學者型科幻作家蕭星寒撰寫的一部適合中國讀者閱讀的,囊括范圍涉及全世界的世界科幻文學歷史百科圖書。《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簡史》用平實的語言,將世界科幻與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的起源、發展脈絡娓娓道來。在敘述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有展望,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科幻文學發展的精美畫卷。
蕭星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毛澤東說革命奪權靠槍桿子和筆桿子,他自己卻從沒有拿過槍桿子,但筆桿子倒是一輩子須臾不離手。毛文堪稱空前絕后,他之前沒有,他之后也不可能有。毛文所產生的時代已經過去,它當時指導的工作任務也早已完成,但是為什么人們還在讀它、用它?一有事就想起它?這就是經典的意義,它早已褪去了有形的外殼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永遠懸在天空,時刻啟迪我們的星辰。著名作家梁衡潛心研究毛澤東的文章作法,從文章形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等方面分析毛文的與眾不同之處,開毛澤東寫作方法研究之先河,并引起國內廣泛關注及巨大反響。本書將其研究成果結集,并增加了作者所寫的關于毛澤東的文章,及作者關于寫作研究的文章。
梁衡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在綜合概括牧歌概念的基礎上,梳理中西文學批評視野中的牧歌研究,分析古希臘牧歌的原創價值和古羅馬牧歌的經典意義,闡述西方牧歌的流變與發展、繼承與創新。本書指出,牧歌具有敬畏自然天道、依賴人情倫理、追求主靜心性等方面的哲理內涵,以及詩性寫意和世俗寫實的雙重性質。牧歌確立起與史詩、悲劇截然不同的文學傳統,在西方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汪翠萍 ·文學理論 ·18.7萬字
20世紀初,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西方童話開始進入中國,中國童話的發展與西方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本書主要從接受研究的角度,論述西方經典童話在中國的歷時接受過程及其對中國童話的多元影響,具體分析了西方童話文體的獨立和經典作品的生成、“五四”前后中國對西方童話的選擇、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童話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新時期中西童話的交融發展等問題。
申利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16世紀中后期是中國“被全球化”的歷史時期。與海戰、海上貿易密切相關,海疆局勢為文人才俊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海疆幕府極大地吸引著內地的青春文士。抗倭總督胡宗憲浙江幕府匯集了大批各路精英。在歷史動蕩時期,幕僚文士協助幕主鞏固了海防邊疆,穩定了明代時局。而與海戰相始終的幕府文學文化活動則直接引領了時代文學潮流。幕府文化生活的需要、幕僚文士的唱和交流使得此際產生了大批幕府文學,戲曲、駢文、小說爭奇斗艷,軍事文學亦蓬勃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紹興名士徐渭。徐渭的創作代表了胡宗憲幕府文學的成就和時代文壇的發展趨勢。徐渭之后,許多才華卓犖的文士在胡宗先遇害后加入新的海疆邊防幕府,繼續從事軍事與文化活動。海疆幕府很大程度上直接繪制了中國16世紀中后期的文學地圖,并從此改變了中國的文壇生態。
朱麗霞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博爾赫斯以及他與中國文學的關系。博爾赫斯的幻想小說是他的文學中最具個性又最具創造性的部分,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博爾赫斯的幻想美學摒棄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機制,打破了傳統的現實與非現實的二元對立的界線,呈現出虛實相生、亦真亦幻的獨特美學形態。博爾赫斯的幻想詩學與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本書嘗試從作家生活經歷解釋博爾赫斯的幻想文學產生的原因。博爾赫斯的幻想美學不只是文學表現形式,而是受到了系統的哲學思想支撐,闡明這種哲學思想也是本書的論題。在較深入地研究了作為影響源的博爾赫斯之后,本書探討了博爾赫斯對中國先鋒文學產生的重大影響。
肖徐彧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研究當代詩人王家新的詩學理論。立足中國當代詩壇,以中國當代詩學發展史為背景,在中外詩歌交往融合視野里,考察王家新的神秘主義詩學、承擔詩學、詞語詩學、“晚期風格”詩學以及翻譯詩學的內涵和特征;從發生機制、話語邏輯和目的訴求等方面,揭示其詩學的總體特征與價值。
方舟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敘事空白指的是敘事作品中的某些意義在文本中未被傳達出來或未被明確傳達出來的現象。它是一種十分普遍而又重要的敘事交流現象。小說中的省略讓文本意義“隱而愈顯”;戲劇中的靜默讓觀眾感受到更大的震撼;電影中的空鏡頭讓觀眾久久回味……迄今尚未有人從敘事學的角度對此加以深入研究。本書試圖從廣義敘事學的角度,采用理論闡釋法和文本分析法,對敘事空白的成因、表述、填補和價值四個方面作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
涂年 ·文學理論 ·18.7萬字
不可靠敘述研究是當前國內外敘事理論研究中一個前沿學術命題。本書以不可靠敘述為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的確立主要基于20世紀文學實踐和敘事理論發展的整體現狀。本書將不可靠敘述置于整個敘事傳統的發展中,從考察可靠敘述向不可靠敘述轉化的原因入手,揭示不可靠敘述生成的原因,厘清不可靠敘述理論的發生發展脈絡,明確不可靠敘述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類型研究、形成機制、藝術效果切入,對不可靠敘述進行多維度探究,進而將研究視界拓展到敘事倫理之中,提出了“五維度敘事倫理分析法”,通過對反諷型和含混型不可靠敘述文本的分析,打通由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的研究路徑,從而推進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研究。
陳志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基于作者對近30年來中國人文學科研究整體格局的把握與內在邏輯的梳理,訴諸具體現象與個案的分析,內容涉及人、現代、傳統、文學、魯迅等議題,試圖通過在整合背景下對具體對象的深入剖析,呈現近30年人文景觀的宏觀格局與微觀肌理。
汪衛東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對中唐詩僧和僧詩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唐詩僧和僧詩既是佛禪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學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興盛、詩歌繁榮相互影響的結果。中唐詩僧有著亦僧亦士的雙重人格,其詩以其獨特的文學品格對唐詩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本書從總體上把握中唐詩僧和僧詩的共通特征,并劃分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點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緇流被廣泛傳播。對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學識、思想以及與世俗文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了系統考察。并對中唐僧詩對唐詩的繁榮、文人詩品格的確定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詩論和詩歌創作方面的開拓之功對后世詩僧的發展起到模范作用進行了客觀評價。
楊芬霞 ·文學理論 ·18.6萬字
廣西師范大學莫道才教授編纂的《粵西唐詩之路探源與詩人尋蹤》是一部粵西唐詩之路研究總結性的論文集,收錄了葉嘉瑩、戶崎哲彥、陶敏、孫昌武等學者的十五篇論文。全書分為三部分:“粵西詩路與詩歌創作”主要討論了粵西唐詩之路上的詩歌作品及其所反映的詩人情感、歷史文化背景;“詩路詩人尋蹤”主要考證了唐代詩人在粵西唐詩之路上的史實、行蹤和遺跡;“粵西詩路叢考”考證了粵西唐詩之路的大致走向、遺跡以及詩路上的文化。
莫道才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李國文先生評《紅樓夢》隨筆集,本書集淵博學識與深遂思考于一體,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以獨特的視角為中國紅學界提供了新鮮的眼光。
李國文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主要是在文學地理學視域下研究解讀壯族作家創作的發生發展,深入探討當代壯族文學在廣西乃至中國文學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氣度、風格與特征。以文學地理學為理論背景,考察壯族作家的出生地、游學地、居住地及其與創作的關系,考察壯族作家群體的匯合、形成、發展的文化成因,探究壯族文學在新世紀大放異彩的文化動力,并將壯族作家放到中國文學研究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中進行考察,探討壯族作家在新世紀是怎樣通過轉型創作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民族性以及對民族文學、文化建設和中國文學史的貢獻。
容本鎮等 ·文學理論 ·18.6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性,并且依照少數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空間經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意象范疇的流變》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本書以“意象”范疇為核心,以本體論為出發點,較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疇形成的歷史過程,從而對審美意象的建構及其主要特征作出系統的闡釋,對與其相鄰或相近的審美范疇也進行了界定和辨析,可為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胡雪岡 ·文學理論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