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分內涵論、范疇論、傳統論、存在論、文體論、外延論、附錄等七部分,系統論述了“漢語新文學”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其學術可行性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并在此基礎之上,以“漢語新文學”作為宏觀構架,重新關照和梳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就翻譯文學、雅俗分野、批評形態、小說、戲劇、詩歌等諸多論題作出了自己的闡釋。
朱壽桐 ·文學理論 ·46.1萬字
本書從動物研究的視角出發,闡釋了生態人文主義的概念,以此為理論依據,詳盡探討了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小說中人與動物的關系,深刻挖掘了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動物意象的內涵、作用、價值和意義,對《五號屠場》、《冠軍的早餐》、《泰坦的女妖》、《戲法》、《格拉帕格斯群島》、《玩笑》等小說中所表現的食肉行為、動物伴侶、動物飼養場等人與動物關系的表現方式進行深刻解讀,展示馮內古特通過這些意象所呈現的人性的兇殘、后工業社會……
李素杰 ·文學理論 ·46萬字
胡辛是中國新時期女性寫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現代以來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創作經由豐富的生命體驗、感悟而朝向地域與傳統精神扎根,魅力持久。這是一部解讀、認知胡辛創作的評論集。涵蓋了近四十年來評論胡辛及其創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學、影視、陶藝等領域,勾勒出胡辛對贛地這方水土這方人的別樣言說與深情表達。視角多元,形式多樣,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評點,又有潘際鑾院士的長者言說;既有學者教授的眾說紛紜,又有學生及年輕讀者的隔代閱讀……四十年的評論結集,不僅能夠有力推動胡辛創作與江西文化形象建構向更深層次發展,還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藝風向與審美判斷。
詹艾斌主編 ·文學理論 ·46萬字
本書是從明代文學文獻與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第十屆年會的100多篇參會論文中遴選而成的,分為“文學文獻研究”、“文學思想研究”和“文學史、文體和文本研究”三個部分,內容涉及明代文學研究領域多個前沿性話題,具有多元視角和方法論意識,旨在推動了明代詩、文、戲曲、小說研究與文本、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研究的平衡發展。
左東嶺主編 ·文學理論 ·45.7萬字
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紐約時期,亦自他恢復寫作、持續出書以來,紐約地面的大陸和臺灣同行在異國謀飯之中,居然促成木心開講“世界文學史”,忽忽長達五年的一場“文學的遠征”——從1989年1月15日開課,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課,每位聽課人輪流提供自家客廳,在座者有畫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如今,聽課學生陳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冊聽課筆記,共八十五講,逾四十萬字,結集這本大書時,已不再將之僅僅看做“世界文學史講座”。誠如木心所最早時設想的那樣,這是他自己的“文學回憶錄”,是一部“荒誕小說”,“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這也是木心留給世界的禮物,文學的福音書。
木心講述 陳丹青筆錄 ·文學理論 ·45.7萬字
本論文集選收作者論文45篇,其中三分之二寫于退休以后:1999—2014年。本論文集有以下特點:一、時代特征比較突出:新時期以來文學觀念的變化極大地拓寬和加深了古代文學研究空間,在以揭示人的感情世界和心路歷程為中心的基礎上,多層面、多角度和多種手段并用地展開研究,從而使這些論文具有全新的面貌。二、創新性特征比較突出:有些論文提出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新觀點,有些論文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維定式,為有關問題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道路,有的論文沒有采用長期慣用的視角,而換了新的視角,從而有了新的發現。還有些論文不只是視角新和觀點新,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或系統研究過的新論題。三、學術覆蓋面廣,內容豐富,涉及問題比較多。四、注意方法論的總結。五、有關方面對論文的反映較大。
趙沛霖 ·文學理論 ·45.6萬字
《回向文學研究》是一部探討文學研究本身的學術著作。本書通過總結百余年來現代學術背景下的文學研究的得與失,指出弊病,探索新路。作者指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術需要處理三點:回向文學本位研究;文學研究需要建立“技法”;要以文明和文化圈為研究基本單位。本書分為四輯,分別為“別裁偽體親風雅:致敬前輩”“詩家關捩知多少:批評傳統”“六經責我開生面:古典新論”“果然東國解聲詩:禹域內外”,每一輯中各收錄四五篇相關主題的文章。第一輯分析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學術史,高屋建瓴地指出當代學術的弊端在于文學本位研究匱乏,而多為印象式、經驗式批評。繼承陳寅恪、程千帆等前輩學人開創的“以詩證史”“以詩論詩”等研究法,呼吁文學研究返本開新,建立屬于中國文學本身的“法則”,而非依賴于西方學術話語框架。第二輯討論了中國傳統文學批評傳統的現代價值,證明其對于當下文學研究回歸文學本位具有啟發意義。第三輯為陶淵明等作家作品的研究,旨在落實“回向文學研究”的操作可能性,為文學本體研究提供了范例。第四輯則突破國內學界的視野局限,以中日韓等漢文化圈的視野來考察文學研究。
張伯偉 ·文學理論 ·45.5萬字
“龍學”為海峽兩岸共同的顯學,作為首部兩岸“龍學”比較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對二十世紀下半葉兩岸“龍學”的文化背景、指導思想、研究路徑、治學方法、發展大勢、內容成果以及經典個案等,進行梳理分析,概括彼此的風格特色,總結各自的得失經驗,論證兩者的相互關系,其中創獲頗多,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上篇緒論從兩岸“龍學”的背景思想與路徑方法的角度,論其異同,析其原因;中篇總論在整體陳述兩岸“龍學”的發展歷程與空間分布的基礎上,分析兩岸“龍學”的異同與互補;下篇分論為個案探究,就兩岸“龍學”發展中的代表人物、學術觀點和繼承關系等,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全書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概括與總結,又有細致入微的個案剖析與探究,在兩岸“龍學”的交融互補、相濟共生與兩岸“龍學”家的相互借鑒、批評論爭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李平 黃誠禎 ·文學理論 ·45.4萬字
本書聚焦于晚清宣講小說,考察故事作為“案證”所宣傳的家庭倫理、鄉族倫理、職分倫理和生態倫理;結合晚清宣講小說的口頭性傳統,進一步分析“說—聽”場域中敘事視角、敘事干預、地方性故事、方言格言的倫理功能,以及宣講的儀式化、語言與結構的程序化、情節與主題的重復性等所體現的倫理追求,對晚清宣講小說的倫理敘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楊宗紅 ·文學理論 ·45.3萬字
本書主要依據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文本、創作筆記、文論和文學書信的研讀,探討這位小說家的文藝思想和創作發展的軌跡。在回顧重要的陀氏評論的同時,以小說原著的文本分析為主線,闡述了陀氏提出的“理想主義”、“達到幻想性的現實主義”和“完整的現實主義”等等的內涵和藝術特色。本書還論述了陀氏在藝術探新中同歐美及俄羅斯名家(如雨果、愛倫·坡、普希金、果戈理)進行的文藝創作對話。
彭克巽 ·文學理論 ·45.2萬字
民國詞集是民國詞最主要的載體,最能反映民國時期詞的創作風貌和創作實績。在全面搜集與梳理民國詞集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對民國詞集的整體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旨在還原民國詞集流變、發展的總體脈絡與具體詞家詞集的創作與結集情況,并由此對整個民國詞集狀貌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把握。全書由“正編”“附編”兩部分組成。其中,“正編”分為三部分,分別對民國詞集進行整體性研究,對民國詞社與民國詞集的關系進行研究,對民國名家詞集進行個案研究;附編,系資料性內容,為對162位民國詞壇名家所撰詞集所作的敘錄。
朱惠國 余意 歐陽明亮 ·文學理論 ·44.8萬字
本書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的專著。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些成果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H{現,屬分散性研究,而以整體性、系統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寧娜》則顯得薄弱。本書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創作過程、思想內容、悲劇意識、死亡意識、人物形象體系、場而描寫、眼神描寫、心理描寫、意識流、結構、人物形象比較等多方面展開全景式研究,深入淺出,真知灼見迭出,表現了作者極強的文字功底和學術造詣。本書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對于喜愛《安娜·卡列寧娜》及托爾斯泰小說的一般讀者亦具啟發意義。
楊正先 ·文學理論 ·44.6萬字
本套裝收錄各國別、地區或語系的文學——俄羅斯文學、現代拉美文學、德國文學、英格蘭文學、法語文學,精心呈現完整世界文學地圖,構建相對完整的文學知識體系。各品種邀請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作序推薦,如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文飛為《俄羅斯文學》作序,引領我們徐徐走進世界文學圣殿。
(英)卡特里奧娜·凱利等 ·文學理論 ·44.4萬字
本書精選第十一屆《文選》學年會發布的有關成果,涉及《文選》編纂學、《文選》注疏學、《文選》版本學、“選學”學術史、《文選》文體學、《文選》題材類型研究、《文選》語言學、《文選》書法學等多個方面。體現了《文選》研究的新進展。
劉志偉主編 ·文學理論 ·44萬字
本書收錄了《蘇軾和北宋前期的文學理論批評》《黃庭堅和北宋后期的文學理論批評》《南宋文學理論批評的新發展》《金元的文學理論批評》《明代復古主義文學思潮的產生與發展》《明代的戲曲理論批評》《王夫之和葉燮的詩歌理論》等文章。
張少康 ·文學理論 ·43.9萬字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徐公持研究員撰寫的《魏晉文學史》,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總纂的“中國文學通史系列”中的一種,是徐先生“十年磨一劍”打造出來的斷代文學史精品。該書內容全面,材料豐富翔實,評價準確公允,比較全面地闡述了魏晉文學的基本面貌。出版以來廣獲好評。
徐公持編著 ·文學理論 ·43.7萬字
本書以當代中國的文藝思潮和文化熱點為分析對象。作者首先從文藝思潮發展的角度,分析了當代文藝的總體特征及其歷史沿革,指出當代文化的“消費”特征,然后,作者選取當代文化中的若干熱點現象進行分析,比如現代性視閾中的懷舊、中產階層話語及其身份想象、身體寫作、《流星花園》熱與武俠熱現象等,比較全面而深入地勾勒出了當代文化的總體特征以及各種現象的深層動因。
陶東風 ·文學理論 ·43.6萬字
13—14世紀的中國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動,實現了沙漠與海洋兩大出口的全球性開放格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西方經貿與文化交流臻于鼎盛,這個時期的絲路紀行文學也成為中華文明多元與包容的典型代表。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級精品在線課程《中外交流與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研究》而撰寫和出版的線下輔助教材。全書由緒論、正文及附錄組成,在文獻總述之外,主要圍繞“西游紀行系列”“西南絲路紀行系列”“草原絲路紀行系列”“海上絲路紀行系列”“東游紀行系列”“絲路與城市系列”等六個系列的主題,全面梳理與深度闡析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面貌及其成就,揭示13—14世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密切交流與對話歷史。該書對于理解13—14世紀“中國形象”在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產生深遠影響,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作為高校研究生學習的教材,也對專業研究者具有參考意義。
邱江寧 唐云芝等編著 ·文學理論 ·43.5萬字
本書力圖運用豐富的資料,新鮮的視角,對曹植的文學成就和歷史地位作全面的論述和總結。綜合探討了曹植所處的歷史文化環境、爭嫡問題的再思索、曹植的學術淵源、文學繼承、建安文學的流變與曹植的地位、曹植創作的階段性、曹植辭賦論、曹植詩歌論、曹植散文論、曹植文學創作的俗化傾向、曹植與建安風骨、曹植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本書對曹植其人、其事和其文作了客觀、公允的分析。
邢培順 ·文學理論 ·43.4萬字
由方長安著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作、詩學建構的關系,從傳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對新詩情感空間、審美形式生成發展的認識,又論析傳播接受對新詩“經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開了“經典”塑造的歷史,對新詩經典化現象與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與反思。該研究對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經典”具有重要意義。
方長安 ·文學理論 ·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