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家書里的大學》匯集了84通情感真摯的信件,信的兩端是:保送讀北京大學研究生的兒子,時刻關心兒子學習和生活的媽媽。作者認為孩子讀大學時,父母不能做旁觀者,而是要做不在身邊的精神參與者。本書可以作為大學生的一個知己、一個朋友、一個求學路上的心靈伙伴。怎樣在普通的大學生活中走出不普通的人生?怎樣在平凡的舞臺上演繹出不平凡的人生?希望您在《家書里的大學》找到答案。
王寶玉 王毅 ·紀實文學 ·19萬字
娜迪亞·穆拉德出生在伊拉克的科霍市,一個充滿愛心的雅茲迪社區,她從小聽長輩講述她族人民在歷史上面臨的多次種族滅絕,但她從未想過城鎮邊界之外,開始控制伊拉克北部的“伊斯蘭國”會血洗科霍。2014年8月,娜迪亞21歲的時候,ISIS武裝分子圍困了科霍市,并無可挽回地改變了鎮上每個人的生活。娜迪亞則被一群殘暴的激進分子俘虜,遭受慘無人道的折磨,后來在一個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她的非凡家庭的幫助下,得以逃出魔窟。娜迪亞逃出后,在律師阿瑪爾·克魯尼的鼓勵下,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以及世俗的束縛,大膽地站在聯合國講壇上,向全世界揭露“ISIS”恐怖組織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時出版了這本生存回憶錄《幸存的女孩》。
(美)娜迪亞·穆拉德 ·紀實文學 ·20.6萬字
“一罩難求”,“雙黃連”,“自我隔離”,“封城封區”……,不在疫區的人們,也在同步感受新型肺炎疫情帶來的諸多變化。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17年前的非典如是,2020年春節爆發的這場疫情更是如此。這個春天,真可謂“全民皆兵”。
南瓜屋故事 ·紀實文學 ·4.1萬字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創作的一部紀實文學作品,由董樂山翻譯。本書真實記錄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也是本書出版80周年,此次新版的推出具有極大的紀念意義。
(美)埃德加·斯諾 ·紀實文學 ·26萬字
讓女性自己發聲,講述女性自己的故事。近100年后的中國當代女性對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的回應。女性在生育之前,知曉身體可能受到的傷害嗎?養育了3個孩子的22年婚姻,要因為慣性而延續嗎?長期遭遇家庭暴力,靠自己能離得成婚嗎?隨先生搬到陌生城市,事業停滯,順勢成為“家庭主婦”是應該的嗎?一個母親說不愛自己的孩子是被允許的嗎?做試管嬰兒是因為想要一個孩子,還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是“生殖無能”?作為一名女性,不想來月經,可以嗎?22位女性作者,24個真實的生命故事。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說:“女人如果打算寫小說,她必須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在《最好朝南》里,這些女性寫作者用文字構建自己的“朝南房間”。她們大都不以寫作為生,把故事寫下來的目的,是理解自己。這些故事是非常私人的個體遭遇,是對個人而言有重大意義的生命片段,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輕易對別人提起,甚至連最親密的家人朋友也不知曉的經歷。通過寫作,她們向身處的境況提問:作為女性,“我”經歷了什么?為什么“我”會經歷這些?這些經歷對“我”意味著什么?它們如何構成了“我”的一部分?
三明治 ·紀實文學 ·18.7萬字
從2017年開始連續選樹發布“央企楷模”,同時積極向中央宣傳部推薦“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等全國重大典型。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宣傳部組織中央企業為楷模典型創作報告文學作品。作者們以生動的筆觸抒寫楷模、謳歌楷模、贊美楷模。這些精品力作既見信仰信念,又見人格風骨,更見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本書以央企楷模為主人公的紀實文學作品的結集出版,用文學的形式向人們展現時代楷模風采。
中央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編 ·紀實文學 ·22.2萬字
這本書是關于中國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個英國女孩在中國的冒險故事。獲得英國飲食作家工會大獎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國長住。打從一開始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在這本難得一見的回憶錄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國飲食之間的關系演進。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我們熟悉的中國菜。原來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的甜味,就像悠閑而迷人的四川人,總是帶著一絲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余地,就跟那里培養出來的軍隊領袖一樣;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書中呈現了中式料理讓人難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繪出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且兼具人文觀察與幽默趣味。
(英)扶霞·鄧洛普 ·紀實文學 ·17.7萬字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紀實中國三部曲序曲!《江城》在美國暢銷超過十年,是美國人了解中國的首選書。該書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得到《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紐約客》等多家外媒推薦,是《時代周刊》亞洲圖書排行榜第一名。彼得·海斯勒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及《國家地理》等雜志的撰稿人。隨著《江城》《尋路中國》《奇石》的出版,他成了西方書寫中國的最暢銷作者。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涪陵沒有鐵路,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會去。在隨后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這里,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于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這并不是一本關于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于我的記憶之中。
(美)彼得·海斯勒 ·紀實文學 ·29.3萬字
在美國,疼痛是一門可以暴富的生意。美國藥企巨頭普渡制藥,以疼痛為名,兜售口服緩釋型鎮痛藥奧施康定。自20世紀90年代上市以來,在美國引發了空前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如今美國80%的毒癮者與濫用奧施康定有關,而他們過量用藥的原因,最初并非為了治病。普渡制藥背后的薩克勒家族擅長醫藥推銷,幾乎以一己之力在美國掀起“疼痛流行病”。從“更多的病人服用奧施康定”到“每個病人服用更多的奧施康定”,薩克勒家族建立起龐大的醫藥帝國。醫生、藥企、科學家、監管機構、政府要員,無一不被暴利牽引,卷進一場“以健康之名制毒”的致命生意中。2019年,美國約84萬人因濫用奧施康定致死;2020年,美國28個州、600多個城市聯合發起大規模訴訟;此后,這一危機事件開始走入公眾視線之中。《嗜血制藥》作為對當代美國的紀實觀察,深入還原了美國制藥史上這個癲狂與驚心動魄的災難。
(美)杰拉爾德·波斯納 ·紀實文學 ·38.5萬字
本書是國內記錄殘障女性生命故事的少數著作之一。書中涉及20位殘障女性,她們所在的城市不同、年齡不同、障別不同,人生經歷也各不相同,從經歷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年女性,到接受過20世紀初期國內首批融合教育的大學生,再到走出國門進修的殘障學者;從懷有夢想的創業者,到安居小鎮的社區店長,到從事殘障事業的一線勤懇社工,再到回歸家庭的幸福辣媽,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映襯著中國社會的變遷軌跡,折射出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歷程。
楊柳主編 ·紀實文學 ·25.1萬字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無數離奇的案件。本書精選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奇案,從神秘的失蹤案到殘忍的連環殺人案,從古老的冤假錯案到現代的高科技犯罪。通過對這些案件的梳理和分析,展現了中國刑偵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警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李四五 ·紀實文學 ·12.6萬字
自有人類以來,人類與瘟疫的抗爭從未停止,人類的文明史一直有瘟疫相伴。每一次瘟疫的大流行,伴隨著一次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提升,瘟疫參與了我們的歷史,參與了我們的文明創造。在一定意義上說,瘟疫就是一種文化。本書在新近武漢肺炎的背景下,通過生動、翔實的事例和數據,記錄了世界歷史上大瘟疫的危害、瘟疫中人的力量和瘟疫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以全球史的視野,講述了人類對瘟疫從祈禱、隔離到與之共存的認知和應對進程,進而在一次次生死涅槃中反觀人類與瘟疫的共生共存,從而啟迪讀者對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之道的思考,并相信瘟疫是可認知、可戰勝的。
武斌 ·紀實文學 ·10.2萬字
伍德沃德在《華盛頓郵報》剛剛工作了九個月。1972年6月17日,星期六。伍德沃德接到本地新聞編輯打來的電話,說當天凌晨,有五個人帶著照相設備和電子竊聽裝置,在位于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的一樁盜竊案中被逮捕。周六的新聞編輯部異常寧靜,當伍德沃德開始打電話的時候,他注意到伯恩斯坦也在從事這樁盜竊案的報道。哦,天哪,可別是他。伍德沃德想起了辦公室里的一些傳聞,說伯恩斯坦很有搶新聞的本事。……1973年4月30日,晚上9點鐘,尼克松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有請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播音員莊嚴地宣告。尼克松坐在他的桌子旁,桌子上一邊放著他家人的相片,另一邊是林肯的半身像。總統開始發言:“……今天,我作出了任職總統期間最困難的決定,我接受了兩位最親密的同事的辭職……在任何組織中,為首的人必須負責。所以,責任應該由我來負。我接受這一點……正是這樣一種體制,使事實見諸天日……在目前情況下,這一體制包括了堅定不移的大陪審團,誠實的檢察官,勇敢的法官,以及強有力的言論自由……”……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總統職務。
(美)卡爾·伯恩斯坦 鮑勃·伍德沃德 ·紀實文學 ·23.8萬字
日本普通民眾的真實境遇,人人自危,這樣的社會,距離我們并不遙遠!上海譯文非虛構系列“譯文紀實”王牌支線“日本現場觀察”第二輯,親歷現場,一窺日本社會的復雜面貌,了解普通人在夾縫中進退兩難的生存狀況。貧困、教育、養老、醫療、死亡……既是民生熱點議題,更是關乎你我未來生存的結構性問題。譯文紀實是上海譯文出版社于2013年創立的一個子品牌書系,也是國內首套集中出版非虛構作品的開放性叢書。《譯文紀實特別專題:日本現場觀察第二輯(套裝共5冊)》收錄“譯文紀實”系列中專注日本社會觀察的5部暢銷作品:《老后破產》《老后兩代破產》《安樂死現場》《高中生窮忙族》《東大女子》,用故事,進入真實,走近現場,洞察民生百態,一窺日本社會的復雜面貌,展現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卻易被忽視的社會問題,揭開想象以外的神秘面紗,了解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走近普通日本民眾的生活,透過他人真實故事,映照自身,認清現實,直面慘淡的人生,思考應當如何生存。
(日)NHK特別節目錄制組等 ·紀實文學 ·46.4萬字
“新新聞主義”之父蓋伊·特立斯,繼《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王國與權力》后,另一部非虛構力作,以性愛視角窺見20世紀后半葉美國社會變遷。1925年,紐約落魄地下書商塞繆爾·羅思在自己創辦的雜志上最早連載《尤利西斯》,并出版售賣《歡場女子回憶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愛經》等書;1973年,作家蓋伊·特立斯走入紐約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務,并這樣開啟了自己的性愛奧德賽……
(美)蓋伊·特立斯 ·紀實文學 ·34.4萬字
第九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作品。王德威、王曉明、張曼儀、林崢等學者一致推薦,香港文學雙年獎得主孔慧怡作品。重新審視新文化時期的“新女性”觀念,反思五四史觀對女性的論述和表達,以有情的書寫,重新講述劇變時代里的女性傳奇。“五四”與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社會處在波動與變革中,思想、文化理念面臨更新,人們的價值觀發生巨大的變化。女性運動也走到了重要節點。年輕一代提出了“新女性”的觀念,倡導“婚戀自主”與“人格獨立”,無形中改寫了“新女性”“舊女性”兩代中國女性的人生。本書重述新文化時期知名的三宗離婚與八段婚姻。作者孔慧怡一反男性中心的傳記傳統,尋找歷史中失落的女性聲音,以女性主義的視角,重新講述朱安、許廣平、江冬秀、曹珮聲、張幼儀、陸小曼、林徽音的婚戀故事,展現巨變時代中“新”“舊”兩代女性波瀾起伏的命運。通過這七個性格、背景各異的人物,本書試圖探討當時女子面對的實際問題,描繪出變革時期下中國婦女的各種面貌。她們的經歷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女性”觀念,反思五四史觀對女性的論述和表達。
孔慧怡 ·紀實文學 ·7.7萬字
新疆的美,不僅在于她有遼闊的草原、雄偉的山巒、浩瀚的大漠、無垠的戈壁、茂密的森林、奔騰的河流、遍野的百花和富饒的綠洲,還在于她有許多種神秘而美麗的野生動物,其中包括不少瀕于滅絕的野生動物。這些神秘的野生動物與熱愛它們的人之間,又誕生了一個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和故事,您可以在這本書中去尋找、閱讀、感受和品味……
西北平原 ·紀實文學 ·11.5萬字
本書是一個二戰期間發生的的真實故事,它講述了九位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女性在納粹鐵拳下勇敢斗爭的血淚故事。早在1942年,這九位女性(其中有人年僅15歲)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反抗法西斯的運動之中,法國警察、德國士兵逮捕她們,蓋世太保審訊她們,讓她們受盡折磨。她們被驅逐出法國,最后被關進德國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區的一個強制勞動集中營。去集中營的路上,她們在監獄、過境地等不同地點見過面,因而組成了一個團隊。這九位女性不僅在艱苦的環境中活了下來,還在她們勞作的工廠蓄意破壞法西斯制造的鐵武器。戰爭結束幾天后,她們便馬上被趕出集中營,走上意圖殺害她們的死亡行軍路。但這九位女性拒絕接受死亡——雖然她們已經遍體鱗傷、幾乎餓死,但還是竭盡全力逃出了納粹的魔爪。
(德)格溫·施特勞斯 ·紀實文學 ·19.5萬字
嚴歌苓、李翊云、董啟章、約翰·麥克菲、慶山五位作家訪談,說說他們的創作聽寫作者言,寫出更好的作品!本期主題是“寫作的野心”,主要描述了國內外作家的寫作感悟、心得、歷程。對于想搞好寫作或對寫作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值得一讀。本文主要收錄了《嚴歌苓:我再也無法輕歌曼舞》《李翊云:寫作的兩種野心》《董啟章:我想寫出一個時代性的孤獨》《約翰·麥克菲:寫作真的可以教嗎?》《慶山:探向無底深淵》共5篇文章;從這些作家寫作的獨白中,我們不僅能體會到他們寫作生活的點滴,更能深刻感受到他們的野心,野心是他們堅持繼續寫作下去的一劑猛藥。
正午 ·紀實文學 ·3.7萬字
《蝸牛不放棄》圍繞國內孤獨癥兒童家庭在就醫、教育、情感糾葛、社會接納等方面的種種遭遇,著重講述了包括作者一家在內七個孤獨癥患者家庭生活的故事,共涉及十多個家庭的三十幾位被采訪者。作者力避祥林嫂式的悲情傾訴,而是以細致柔和的筆觸描寫孩子與父母、家庭與社會互相交流與牽引的故事。
張雁 ·紀實文學 ·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