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品鑒蔡瀾的生活美學:“試過了,你才有資格說喜歡或者不喜歡。從來不碰,就是無知。”與蔡瀾一同任性過生活:“對感情,花心我不鼓勵,但對食物,絕對要花心!”《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蔡瀾先生帶你嘗盡那些令人忘不了的人間美味,與你分享食物鮮為人知的故事。有道是至味在人間,今天也要和蔡瀾一樣好好吃飯!
蔡瀾 ·名家作品 ·18.5萬字
本書為慶祝漓江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而作。全書收錄漓江出版社作者、各界專家、讀者及新老漓江人賀詞、紀念文章共九十多篇。每一位書寫者以個人的視角,抒寫與漓江出版社的情緣和往事。漓江貢獻于世人的不僅僅是一本本圖書,更有對文學傳播的執著,以及于困境中從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回溯歷史,總結經驗,以更好地邁向未來,我們從2019年起即籌劃慶祝漓江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并以“我與漓江”為主題發出邀約,向作者、讀者、新老漓江人征集稿件。本書的出版是此次征稿活動的成果,也是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漓江出版社 ·文集 ·22.4萬字
本書是蘇東坡作品的匯編,全套共八冊,包括作品十五種,其中第一、二冊為蘇東坡的《詩集》《詞集》;第三至六冊為《文集》;第七冊為《蘇氏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輯本);第八冊為《東坡志林》《仇池筆記》《東坡手澤》及作為附編的《蘇沈良方》《艾子雜說》《雜纂二續》《漁樵閑話錄》《調謔編》《問答錄》。其中詩詞文不必多說,《蘇氏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是蘇東坡的學術著作,《東坡志林》《仇池筆記》《東坡手澤》是東坡的筆記類作品,《蘇沈良方》收錄了蘇東坡和沈括關于藥方和養生方面的文章,《艾子雜說》據說是東坡的寓言作品,《雜纂二續》等多是托名蘇東坡的作品,大體反映了蘇東坡幽默風趣的文化形象。書前有長篇《導言》,詳細評述了蘇東坡的文藝及思想成就;并編有《蘇東坡年表》,幫助讀者了解蘇東坡的生平經歷;書末附有《篇名音序索引》,方便讀者查找有關篇目。本書是市面上收錄蘇東坡作品最為全面豐富的《蘇東坡全集》,全景展現了蘇東坡多姿多彩的人生歷程和精神世界,是普通讀者閱讀了解蘇東坡的上佳之選。
曾棗莊 舒大剛主編 ·古詩詞 ·187萬字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宋)王安石著 東籬子解譯 ·文集 ·14.5萬字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宋)黃庭堅著 東籬子解譯 ·古詩詞 ·13.5萬字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對于文學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很值得研究。由于目前市面上缺乏一部完整收錄曹操著作且質量較好的整理本,我們重印了這本曹操集。這個集子是一九五九年編印的,以丁福保的漢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為底本,稍加整理和補充。詩文部分,曾用三國志、宋書樂志、樂府詩集以及各種類書作了對校,并注明了出處。
(三國)曹操著 東籬子解譯 ·古詩詞 ·15.4萬字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作為一代文宗,博學多才,詩、詞、文創作和學術著述都成就卓著,為當時和后世所欽仰。他在文學創作上不但幾乎是全能的,而且幾乎是全優的,其詩、詞、古文、辭賦、四六等創作在宋代都領風氣之先,藝術水平均臻于一流。
(宋)歐陽修著 東籬子解譯 ·文集 ·14.4萬字
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游戲,源自古人的詩詞之趣,得名于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詞曲中的句子。河北電視臺《中華好詩詞》欄目率先引進并改良了“飛花令”用于兩位選手間的對抗賽,之后《中國詩詞大會》等詩詞綜藝欄目也引進并改良了“飛花令”。
東籬子編著 ·古詩詞 ·15.4萬字
《豪放詞》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化瑰寶,以行文雄渾大氣,氣象恢弘豪放而著稱,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于音律,尤其是寫于時代巨變時期的作品,悲壯慷慨、豪氣干云,讓人既有遍灑英雄淚的傷感,又有馳騁疆場,殺身報國的豪壯。有“大江東去,浪淘金,千古風流人物”的磅礴大氣;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蕭索雄渾;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昂。豪放詞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還是靈魂的呼喚與共鳴。這不僅是一本詞集,更是一本激勵情志,催人奮發,拓展胸懷的豪邁勵志之書。
(明)馮夢龍著 東籬子解譯 ·古詩詞 ·17.5萬字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堿、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宋)柳永著 東籬子解譯 ·古詩詞 ·14.9萬字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婉約詞散發著獨特的色彩與魅力,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時也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書特意精選了從唐代到清代婉約詞中的經典名篇,同時還特意挑選了一些不甚出名但是頗具風格和魅力的佳作。本書主要分為作者簡介、原文、注釋和評解四個板塊,方便讀者了解和欣賞婉約詞。
東籬子編譯 ·古詩詞 ·16.1萬字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本書精選了其具有代表性的詩和散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韓愈的思想觀點、語言特色及文學成就,并對每首作品設置了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四大版塊,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或領會其中的精粹。
(唐)韓愈著 東籬子解譯 ·文集 ·14.9萬字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其詞以豪放雄邁著稱,有詞集《稼軒長短句》。本書精選了詞人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對詞中生疏的語詞做了簡潔的注釋并附有譯文,能夠帶領大家輕而易舉地進入辛詞的世界,領略辛詞的藝術魅力。
(宋)辛棄疾著 東籬子編譯 ·古詩詞 ·14.3萬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他的詩詞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渾然天成。本書選取了李白詩詞中的精華部分,分為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四大部分,方便國學愛好者閱讀及理解,博覽國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文學熏陶。
劉克勤解譯 ·古詩詞 ·17.1萬字
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許多論者一致評價其篇篇精美,是張岱散文的代表作,甚至奠定了他在明清散文作家群中的特殊地位。《陶庵夢憶》是張岱在“國破家亡”,“披發入山”之后寫的自敘體散文;《西湖夢尋》在體例和內容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寫的是作者記憶中的西湖各處風景名勝。
(明)張岱著 東籬子解譯 ·古詩詞 ·23.2萬字
宜紅古茶道是“萬里茶道”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溝通古代中國與歐亞大陸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是第二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書中通過宜紅古茶道文化遺產研究、宜紅茶歷史與文化研究、“容美茶”歷史與文化研究、萬里茶道研究四個部分,從歷史文化探究視角,對宜紅古茶道及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討論了宜紅古茶道、宜紅茶及萬里茶道的歷史地位、興衰、與當地歷史發展關系、當代發展選擇及品牌建設等問題,并對發掘相關歷史文化遺產、振興宜紅茶做對策選擇。
王小平主編 ·文集 ·39萬字
本書研究中國新詩傳播接受與經典化,既梳理中國新詩傳播接受之歷史,以文獻呈現新詩傳播接受之特點,又深入論證傳播接受與經典化之關系;既研究新詩批評和選本塑造經典之特點,又對新詩史著作敘述、指認新詩經典的歷史過程進行梳理、論證,由此總結新詩經典化特點、規律,反思新詩創作。本書歷史梳理與理論思考相結合,是該領域重要專著。
方長安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編 ·文學理論 ·25.3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學理論 ·26.1萬字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力圖借助此項重大倡議推動絲路文化研究,并通過具體研究參與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吾縣舉辦了“絲綢之路與中國文學”研討會。本論文集收錄的論文,就是從與會者提交的30余篇論文中選出的。這些論文涉及文學、歷史、宗教、音樂、美術、探險、中外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展現了絲路文化的豐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 ·文學理論 ·2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